分享

货币中的明朝

 goosyzsu 2013-11-08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蒙古人已经没有能力再统治自己庞大的帝国。全国各地都炸开了锅,好像如果你这个地方没有几首造反的歌谣,没有一帮闹事的民众,就跟不上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的形势。许多专家学者经过各方论证,认为元朝的灭亡来的如此之快,跟蒙古人将全国人口分成四等有直接关系,除了各种原因,其实纸钞的滥发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我国在宋代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宋朝政府官方也发行了各种纸币,元朝继承了这一伟大发明并进一步发扬光大。现在大家知道,纸币是个好东西,薄薄的一张纸,几乎没有成本就能换回所需的所有物品。但是大家也知道,纸币最容易引起通货膨胀,现在好多国家的纸币动不动就贬值,纸币贬值说白了就是纸币的发行量大于市场上商品的总价值了。纸币是政府发行的,老百姓要挣到钱得用东西去换,政府发纸币只要去印就好了,印完了就能换到东西。可问题是东西就那么多,你印的多了纸币自然就不值钱了。现代地球上甭管是大国小国、强国弱国,大家在财政不好的时候,政权不稳当的时候,也会滥发纸币,掠夺人民财富,更何况在古代货币理论不发达的时候。

元朝大厦将倾,发行的纸币也几乎变成了废纸,老百姓不认了,各地的地主武装也学起了陈胜吴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啊。朱元璋、陈有谅、张士诚大家蜂拥而起,积极的划定地盘。大家都知道,经过多次战争朱元璋最终坐上了皇帝的宝座,也知道他上台后加强了中央集权,杀了胡惟庸,废除了丞相制度,每天累死累活,就盼着国富民强。除了这些,其实朱元璋还主导全国的经济工作,至少在货币的发行和使用上他也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朱元璋当年拉杆子起义的时候尊的是韩林儿的封号,称自己叫吴国公,韩林儿当时铸造了龙凤通宝,照说这个时候朱元璋是不该自己铸钱的,但是铸钱可是有利可图的事啊。所以朱元璋虽然坚持广积粮,缓称王的政策,但是对于铸币还是很积极的。朱元璋在应天刚站稳脚跟,就筹划着成立专门的铸钱机构,叫做宝源局,铸造了大中通宝。据说大中是朱元璋在那个时候拟定的自己称帝之后的年号。史书上说大中通宝以四百文为一贯。古代一贯一般是一千枚铜钱,但是到了后来,铜钱不够用了,为了方便交易,所以就有了用不足额的铜钱当足额铜钱使用的方法。后来朱元璋消灭了陈友谅,虽然还没有称帝,但是还是加紧完善自己的货币体系,在江西设置了货泉局来铸造大中通宝。大中通宝这种铜钱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及折十这几种。朱元璋当了皇帝,改元洪武以后,也没有立即停止铸造这种钱,而是要求各地继续铸造,并且在钱币的背面添加地名以示区别,共有京、济、鄂、浙、豫、福、北平、广、桂九种。这种钱什么时候停止铸造,史书上没有确切的记载,但是从出土实物上看,大约在洪武八年以后,基本上就停止铸造了。

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建元洪武,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比如在国家官僚机构方面,朱元璋废除了元朝的旧制,设立承宣布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来行使原来中书省的权利。除南京直辖区外,在全国设立了浙江、江西、福建、北平、广西、四川、山东、广东、河南、陕西、湖广、山西十二个布政使司,后来平定云南后,又增设了云南布政使司。布政使司下辖府(州)、县两级。这些行政区的划分,对明朝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对钱币的铸造都产生了影响。洪武元年,朱元璋就颁布了洪武通宝钱制,除了京师南京的宝源局以外,各省都设置宝泉局来铸造洪武通宝。洪武通宝和大中通宝一样,按照面值来说也是分为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这五种面额。根据现在的研究,按照洪武通宝的形制,大体可以分为四个系类:一是光背系列,就是正面铸洪武通宝四个字,背面什么字都不铸造;二是背纪值系列,就是在背面铸上字来表示钱币的面值,现在发现的有背三、五、十共三种,这些数字都是相对于小平钱来说的,也就是说背铸三的就是指这一枚钱相当于三枚小平钱。三是背纪地纪值的。前面说到朱元璋在各个省都设置了宝泉局来铸造洪武通宝,于是就出现了在钱币背面铸造钱局的名字来以示区别,计有京、济、鄂、浙、豫、福、北平、桂、广九种,再加上每种有五种面值,合计四十五种。当然由于各个钱局的铸钱情况不同,数量上也是差异很大。细看一下,这九种地名正好和大中通宝的九种是一致的。四是纪重纪值的,背文有一钱、二钱、三钱、五钱及一两。除了一两两个字以外,穿孔上面还有一个十字,读起来是十一两,这是说当十钱重一两的意思。一钱是多重呢,大约相当于现在的3.72

明代以前的钱,比如宋钱,有称元宝、通宝、重宝等等各种名称,但是到了明朝,因为朱元璋的名字里有个元字,再加上被朱元璋推翻的王朝叫元朝,所以明代为了避讳这个字,所有的钱都称通宝。古代历史上,皇帝名字中的字一般情况下为了避讳,在其他地方是不能用的。比如宋太祖赵匡胤当上皇帝以后,他的弟弟太宗赵匡义就不能用匡这个字,改名叫赵光义就是这个原因。

我国从宋代就开始使用纸币了,但是大多数人仍然认为现代纸币是舶来品,我国古代主流是使用铜钱的,这个观点是需要纠正的。至少在我国历史上,元朝和明朝都是以使用纸币为主流的。元朝的纸币制度是从金朝、宋朝继承来的,朱元璋虽然废掉了元朝的许多制度,但是纸币这个制度是保留下来了的,而且还进一步发扬光大。虽然我们前面讲了一些洪武通宝的情况,但是朱元璋在位的时候并不是一直支持铸造铜钱的,铜钱是根据情况时铸时停的。

明朝的纸币,是在洪武八年发行的,面值有六种,分别是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四百文、五百文、一贯。每贯等于铜钱一千文,或者白银一两。金银只能用来领用钞票,换句话说,老百姓不能用金银交易,只能用金银向政府换纸钞,然后用纸钞来进行交易。同时政府规定,政府征收商税,商户向政府缴纳赋税,七成要用纸钞,三成可以用铜钱。这样的规定,就迫使老百姓使用纸钞,有利于纸钞的推广。在洪武二十二年的时候,政府又发行了小面值的钞票,因为纸钞原来最低面值也有一百文,老百姓日常生活很难用到这么大面值的钞票,就增发了十文、二十文、三十文、四十文、五十文五种面值的纸钞。这样洪武年间的货币体系基本就建立了起来,既有一文两文的小铜钱,又有十文到一贯的大面额纸钞,便利了民间交易。

明朝的纸币,有一点是被后人所称道的,就是明朝两百多年都只是使用大明宝钞一种钞票,虽然纸钞也是在不断的贬值,但是钞票的名称始终没有变化。即使到了后期,明朝财政及其困难的时候,也没有发行比一贯面值更大的钞票。这样看来,至少从纸钞贬值的情况来看,明朝的老百姓比民国后期的要幸福一些。我们知道,民国后期,蒋介石为了发动内战,大量印制钞票,制造了法币的大规模贬值,新疆省甚至发行了面值六十亿元的钞票,后来国民政府又发行了关金券、金元券、银元券等多种货币,搞的市场上的币制极其混乱。政府为了搜刮民财,大肆发钞,纸币贬值,老百姓也就认了,可是又把纸币的名称换来换去,更是让老百姓被搜刮了钱财又闹心。

我们现代的人民币,由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统一生产发行,使用的油墨纸张都是特制的,而且生产工艺都属于国家机密,严禁外泄。明朝的大明通行宝钞为了防止伪造,政府也是煞费苦心。首先,在纸张的选择上,大明通行宝钞用桑穰制成,也就是桑树皮紧贴树茎的一层内衣。其次上面印制繁复的花纹,有龙纹、铜钱纹饰等;再次在纸币上清清楚楚的写明伪造者斩,告发者赏银二百五十两。当然了,虽然有这些措施,当时的伪造也是不可避免的。

朱元璋驾崩之后,本来皇位是要传给太子朱标的,但是朱标去世的比朱元璋还早,所以朱元璋将皇位传给了太孙建文帝朱允炆。根据史书上的记载,朱允炆也是一个想有一番作为的皇帝。但他由于性格的原因及用人不当,没有完成削藩的任务,反而被成祖朱棣取而代之。朱棣即位后,宣扬自己的正统地位,将与建文帝相关的事件极力进行抹煞。建文帝在位期间有无铸钱,文献资料已经无所考,同时也没有见过相关的实物。不过建文帝在位的时间足有四年,按理应该是铸造过钱的。当然了,即使铸造了,肯定也被朱棣尽可能的销毁掉了。

无论朱棣是如何取得皇位的,但是不可否认朱棣是个极有作为的皇帝,尤其是他在位期间,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航海,迁都北京,打击蒙古势力,缔造了一个强盛的明王朝。永乐通宝是朱棣在位期间铸造的钱币,只有小平钱,没有折二以上的大钱,无论是京师铸造的还是各省铸造的,都是统一的光背,不仅精整而且整齐划一。永乐通宝堪称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铸造的最精美的钱币之一,邻国越南和日本也曾经大规模仿制过这种钱币。永乐通宝是当时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货币,在南海和国外很多国家都有大规模的出土发现。20世纪70年代在东沙、西沙群岛的水下考古中,就曾在沉船遗骸中发现大量永乐通宝钱币,同时在肯尼亚、坦桑尼亚、伊朗、印度、马来西亚等地也都有永乐通宝的出土记录。

永乐年间,明朝的纸钞也已经发行使用了二三十年,于是纸钞的贬值问题日益严重。朱棣即位不久,就曾问当时的大臣夏原吉怎样才能保持纸钞的购买力,让人们乐意使用。夏元吉回答,纸币贬值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发行钞票太多了,而且发行了之后没有及时的回收,使得市面上的纸钞数量太多了。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在政府征税的时候多收钞,这样市面上的纸钞少了,纸钞的购买力自然就强大了。

现在咱们使用人民币,是没有新旧之分的,纸币的购买力不会因为新旧不同而有任何区别。但是,在古代的时候,如果纸钞太过破旧,需要到政府那里去倒换新钞,政府要收取一定的工本费。北宋交子换易的时候,每缗收纸墨费三十文,元代是三十文,期间有段时间是二十文。明代承袭元代的方法,也是收取三十文,五百文一下递减。这样就存在一个新旧钞购买力的不同,也使得商人对新旧钞区别对待。官府官员在纳税的时候强迫人民缴纳新钞,而他们用新钞换旧钞再缴入国库,通过这样的方式中饱私囊。

朱元璋与朱棣都在位期间,都实行比较严苛的治国政策,而之后的明仁宗与明宣宗则采取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的政策,出现了比之于西汉文景之治的仁宣之治。仁宣期间,两位皇帝都比较爱惜民力,关心人民疾苦,生活也较简朴。据说有一次明宣宗朱瞻基亲自去田间与农家交谈,并且从农民手中接过农具亲自耕地,感慨农民的不易。

明仁宗洪熙年间似乎没有铸造过钱币,宣德年间铸造了宣德通宝。宣德通宝,其精整程度远不如永乐通宝,我们想想宣德年间精美的瓷器,再看看宣德通宝铜钱,不免有些失望了。宣德以后,明朝大概有几十年没有铸造过铜钱,大体相当于朱祁镇、朱祁钰、朱见深三个皇帝在位期间。这一时期发生了土木堡之变、夺门之变等对明朝历史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但是在铜钱铸造领域确是个空白。同时,这一时期,大明宝钞继续贬值,政府为了强行推动宝钞的流通,曾在正统十三年禁止使用铜钱,不久恢复。这一时期,货币市场还是比较混乱的,人民不愿意使用纸钞,许多地区又退回了使用实物充当货币的阶段。比如江西、湖广用米谷银布;陕西、山西间用毛布。明朝直到孝宗弘治十六年才开始重现铸造铜钱,铸造了弘治通宝。弘治通宝数量也不是很多,有小平钱和折十大钱两种,这两种钱币都是光背的。

孝宗之后,明朝进入了由朱厚照统治的正德年间。正德年间似乎没有铸造过年号钱,但是流传的正德通宝数量却不少,从铜质字体等方面推断,可能为正德年间民间私铸。正德年间是明朝历史上很热闹的一个时期,朱厚照是历史上有名的不务正业的昏君。他在位期间好声色,建豹房,没事的时候还去边关打打仗。据说朱厚照很聪明,而且爱好广泛,但是这些仍然改变不了他任用奸臣,涂炭百姓的事实。正德年间,有个人物是不得不提的,就是王守仁。王守仁先生不仅是理学大家,创立了格物致知的心学,而且善于理论联系实践,一个人就平掉了宁王的叛乱,绝对堪称历史上的奇葩人物。

    明朝正德十六年,明武宗朱厚照死在豹房中,内阁首辅杨廷和最终从皇室宗亲中选定了朱厚熜继承皇位,于是从公元1507年开始,明王朝进入了由嘉靖皇帝朱厚熜统治的时期。嘉靖皇帝迷信道教,追求长生不死,却又能够牢牢控制朝政。这个时代其精彩的程度也不下于朱厚照时期,朝廷内上演大议礼、内宫上演壬寅宫变,边疆也边患不断。当然也涌现出像戚继光、俞大猷这样的能将和夏言、徐阶这样的能吏。至于严嵩之流的贪官,更是不胜枚举。

   嘉靖六年,我们这位道君皇帝也开始了铸钱,铸造了嘉靖通宝。嘉靖通宝种类很多,单是明史食货志上记载的就有金背、火漆、镟边等多种。金背应该是指铜色较好,制作精良的钱币;火漆有人说是将钱背熏黑;镟边则是使用镟车磨边。嘉靖钱有小平、折二、折三、当五、当十五个面值,小平钱一般是光背的,其他的面值有背纪重的。根据史书的记载,明朝嘉靖年间补铸了洪武到正德九个年号的钱,每一个年号补铸了一百万锭,同时补铸嘉靖钱一千万锭,根据出土实物的考证和明朝的铸币能力推断,这一说法应该是不可信的。因为出土发现从来没有见过洪熙、正统、天顺、成化年间的钱,而且明朝一下子补铸这么多钱也超出了明朝自身的铸币能力。

嘉靖之后,明朝又经历了穆宗朱载垕、神宗朱翊钧、光宗朱常洛、熹宗朱由校、思宗朱由检近百年的统治。

穆宗皇帝朱载垕,年号隆庆,他在位时间一共六年,虽然时间不长,但是这六年却采取了一系列的新政,重振国威,史称隆庆新政。朱载垕由于年少的时候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之下,所以性格文弱,但是他仁慈宽厚,信任大臣,使得很多正直的官员能够放手行使朝廷的权利,维持了相对稳定繁荣的局面。隆庆皇帝即位之初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这一政策的调整,对明朝产生的重要的影响。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大大促进了东南沿海地区贸易的发展。据统计,从隆庆开关到明朝灭亡70余年间,由于对外贸易的兴盛,全世界白银总产量的近三分之一流入中国,对明朝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白银的货币化提供了充足的资本。隆庆皇帝在位这六年,铸造了隆庆通宝。隆庆通宝仅有小平钱一种,文字端庄,铸造精良。

明穆宗去世后,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第三子朱翊钧,也就是明朝历史上有名的万历皇帝。万历皇帝即位时只有十岁,所以在其亲政的前十年朝政是由大臣张居正控制的。张居正是历史上有名的能吏,他主政期间明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政治上他实习考成法,主要目的是解决官僚相互争权夺势、玩忽职守的问题;在军事上他重用戚继光、李成梁等人,加强国家边防;经济上清查土地,改革赋税制度,实行一条鞭法。张居正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为明朝的延续起到了重要作用。张居正对于万历皇帝不仅忠心,而且尽己所能想将其培养成一代明君。他为皇帝安排了详尽的日程表,大到朝廷用人,小到宫廷小节,他都细细的为皇帝进行讲解。

万历十年,张居正病逝,万历皇帝亲政。万历亲政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清算已经死去的张居正。张居正确实做了许多有利于人民的改革,但是张居正做人也是有不地道的地方,比如他总是规劝皇帝要省钱,但是自己生活却比较奢靡,同时对于和自己持有不同政见的人依靠自己的权势进行毫不留情的打压。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清算,一方面有利于树立自己的权威,另一方面也对张居正改革中的一些弊端进行了纠正。万历亲政的前几年的确是一位勤勉之君,但是自从万历十四年之后,万历皇帝就越来越怠政了,到了后期,索性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而且越来越贪财、贪酒、好色。当然了,万历皇帝也并不是什么事情也没有做过,他在位期间在军事上组织了万历三大征,分别是李如松平定蒙古人叛乱的宁夏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的朝鲜之役;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的叛乱等。    

明朝万历年间的朝政无疑是混乱的,这种混乱很大程度上源于万历所创造的二十八年不曾上朝的光辉历史,所以很多史学家说认为明朝的灭亡在万历时代就已经埋下了祸根。在万历二十四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大事,女真首领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正式与明朝决裂,建国号后金,明朝与后金之间的战争也由此拉开了序幕。就在当年,女真人攻克抚顺,次年,在萨尔浒又大败明朝军队。第二年,神宗万历皇帝走到了人生的尽头,驾崩并葬于定陵。明朝经过神宗几十年的统治,不仅没有走向强盛,反而出现了内忧外患的局面。

皇帝一般即位之初就开始铸造年号钱,但是万历朝不知何种原因在万历四年才开始铸造万历通宝钱。万历通宝钱版式较复杂,有小平、折二及光背特大型钱三式。背文除了光背以外,还有背户、工、公、正、江、河、鹤、厘、星文、日文、月文等多种。万历钱前期比较工整,后来发生战争,就变得比较轻小了。

明神宗的去世将一个烂摊子留给了自己的长子,也就是明光宗朱常洛。明光宗是宫女的孩子,是神宗偶然临幸宫女所生,所以虽然身为长子,但是待遇并不高。史书上说明光宗也是个想有一番作为的皇帝,他即位之初就将神宗搜刮的钱财两次用来赏赐给与后金作战的前线战士,并且撤回了万历时引起民愤的矿监和税监,召回了一批正直的大臣。但是光宗在位仅一个月就驾崩了,甚至没有来得及铸造自己的年号钱。现在我们看到的泰昌通宝,其实是由他的继任皇帝铸造的。

明光宗虽然没有来得及在国家的发展上有所作为就去世了,但是明代的三大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都和他有着密切的关系。明光宗的早逝除了自己身体因素以外,幼年时期被万历皇帝冷落,上台之初政务繁忙,都是导致他英年早逝的原因。明光宗驾崩后,皇位由他的长子朱由校继承,这又是一位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昏庸之主,后世称他为木匠皇帝。

明朝这位木匠皇帝因为自己的父亲被自己的爷爷冷落,所以小时候也并没有接受多少的教育,倒是对木工情有独钟,本来喜欢木工也不是什么坏事,但是把木工当成皇帝的主业那就必然会导致朝政荒废。其实,天启朝的朝政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混乱不堪的,在即位之初,天启皇帝重用东林党人,朝廷中出现了很多正直的大臣,吏制也稍显清明。但是,后来魏忠贤这颗毒瘤势力越来越大,东林党在与魏忠贤的斗争中失势,最终让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把持了朝政。其实,明朝经过了嘉靖、万历皇帝的折腾,到了天启年间已经内忧外患了,如果天启皇帝能够励精图治,也许明朝还能多延续一些时日,但是他并没能够保住祖宗的基业,不但在与后金的斗争中错误的罢免了熊廷弼,使得辽阳、沈阳失守,而且在与荷兰人的斗争中痛失台湾,使台湾沦为荷兰人的殖民地。

天启皇帝在位期间,补铸了明光宗的年号钱泰昌通宝,并且在天启元年开始铸造天启通宝。天启通宝版别还是比较复杂的,尤其是背文更是多样。天启通宝在币值上有小平、折二、折五、折十四等,正面楷书天启通宝四个汉字,背面有无文和有文的两类。有背文的除了背星纹、月纹的以外,还有三种,一种是纪重钱,有背一钱、一钱一分、一钱二分、新一钱一分等;一种是背局纪地的,有背户、工、京、浙、云、新、密、府、镇、院等;一种是背纪事钱,有背奉旨等。

天启皇帝当了七年皇帝,在二十三岁的时候就死掉了,他的死据说跟服用尚书霍维华进献的仙药有关,不管死因如何,他的死对于明朝的老白姓而言绝对是个好事。天启皇帝死后,因为他没有子嗣,皇位传给了他的弟弟,也就是明朝第十六位皇帝即最后一位皇帝明思宗朱由检。虽然朱由检身为亡国之君,但是历史上对他的评价还是很高的,认为他有治国之才,但是在大厦将倾的时候,纵然殚精竭虑也独木难支。

明思宗在即位之初灭除阉党的斗争中,表现的果敢干练,但是在后期面对内部的百万起义军,外部的满清进攻上表现的优柔寡断,没有制定明确的或是先攘外或是先安内的政治策略,既想在短时间内解决内患,又想同时解决外忧,在国力无法承担的时候同时解决这两大问题,其结果必然会导致国力不济,无力回天。

崇祯皇帝在即位元年,就开始铸造崇祯通宝年号钱,崇祯钱是中国历代铜钱中最复杂的一种。文字、制作、大小千变万化,这也充分说明了在政局不稳定的情况下,钱币铸造也必然出现不稳定的情况。崇祯通宝开始铸造的时候重约一钱三分,后来出现了减重的现象,在崇祯三年的时候,规定北方所铸造的每文重一钱,南方铸造的每人重八分。崇祯通宝大小分为四等,有小平、折二、折五和折十,其背文较为复杂。据说有几十种,其中比较成系统的有背纪局的,如户、工、新、兵、江;背纪地名的,如广、青、贵、加、榆、重;背纪天干的,如甲、乙、丙、丁等。此外还有背纪重的,背纪奉旨、天平、新钱、府、官、局等多种。在崇祯通宝中,还有一种南京铸造的钱,背面穿下有一奔马图形,俗称跑马崇祯,这种在钱币背面有动物图案的钱币,在中国官方铸造的钱币中是极少见到的。

崇祯末期,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财政,朝廷中仍然有不少人在打发行纸币的主意。虽然明朝在洪武年间政府就极力推行纸币,但是因为纸币贬值过于迅速,所以在正统以后,宝钞在民间就很难流通的,在明朝摇摇欲坠的时候,虽然政府又想重新大量的发行纸币,发行效果可想而知。朝廷中的大臣天真的以为如果发行一贯的钞票,让人们以九钱七分的白银购买,完粮纳税的时候当做一两使用,人们就会愿意购买。发行后的事实证明,压根就没有百姓愿意在明朝风雨飘摇的时候用真金白银去购买明朝政府发行的钞票。              

崇祯通宝是大明王朝发行的最后一种制钱,从此以后,这个统治中国二百七十多年的国家走向了灭亡。明朝的铜钱在中国古代钱币史上也是占有重要地位的,相对于前代王朝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明朝中后期开始铸造黄铜钱。我国从先秦时代就已经有了铸币,主要的品种是铜钱,其次还有铁钱,甚至铅钱,金银大多数时候是作为宝藏使用的。其实铜钱本身是一种合金,主要金属元素是铜,除此以外还有一定量的其他金属。在明代嘉庆以前,铜钱主要是铜、锡、铅三种元素的合金,一般被称为青铜钱,到了明代嘉庆以后,铜钱主要是成分变成了铜和锌,也就是黄铜钱。根据钱币学家的研究,中国古代使用黄铜铸钱开始于明朝嘉庆三十二年,当时使用的黄铜是矿炼黄铜,自天启年间,单质锌才用于铸钱。黄铜钱相对于青铜钱而言,有更好的铸造性能同时更不易被腐蚀,但是因为金属锌的冶炼难度较大,我国直到明代才具备大规模冶炼锌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直到明清才由黄铜钱取代青铜钱的原因。

明朝除了发行纸币和铸造铜钱以外,其实白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明初的统治者是不希望民间使用金银交易的,但是因为纸币不停贬值,明朝的铜钱又时铸时停,所以虽然政府多次禁止使用金银交易,但是民间仍然盛行使用金银进行贸易。到了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进行变法改革,规定各种租税都用白银折纳,使得白银流通进一步加强。

明朝的银锭在形制方面相对于前代有了一些变化,有的仍然延续宋元旧制,铸造成平板束腰形的,但更多的是向高厚方向发展,两端呈半圆形并且增高了翘翅。普通的大元宝一般重五十两,下面还有各种依次递减的小锭。银锭上面多有文字,大锭上有的不仅铸造地名、重量,还有铸造银匠的姓名。除了元宝以外,明朝政府还设立银作局铸造金银钱和金银豆叶作为赏赐之用。明朝中后期白银的大范围使用,对于促进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虽然官方并没有明确表示白银的货币地位,但是明朝白银的货币化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明朝的灭亡,是在农民起义和清朝军队进攻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虽然最终清朝统一的全国,但是明朝的灭亡和崇祯皇帝的自杀最直接的原因却是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

李自成生于明朝万历年间,以前原是驿站的驿卒,后来由于崇祯皇帝精简驿站而被裁撤。迫于生计,李自成选择了去当兵,所以从这我们也可以看出李自成一开始也并不是想造反的,一开始选择的职业也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基层公务员。但是天不遂人愿,当驿卒被裁撤;后来投军又遇到欠饷的问题被迫发动了兵变;兵变后,自己的势力也是非常有限,先后投靠过王左桂、张存孟、高迎祥等人。高迎祥被剿灭后,李自成才被高迎祥的残部拥戴为闯王。在崇祯十年的时候,在洪承畴、孙传庭的联合进攻下,李自成军队被完全打残了,他身边仅剩下十几个人。但是这个时候明朝不得不抽调军队应付清军的进攻,给了他以喘息的机会。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最终攻破了北京,灭亡了明朝,同样是在这一年,他又被清军赶出了北京,被迫逃亡。对于李自成退败北京后的生死去向,历史学家有多种猜测,但是都没有定论,有人说他自杀了,有人说他归隐了,有人说他出家了,莫衷一是,成为了一桩历史悬案。

1644年,李自成攻占了陕西全境,他也就顺理成章的当上了皇帝,建国号大顺,定年号为永昌。称帝之后,为了平抑物件,李自成铸造了永昌通宝。永昌通宝铸造时间不长,版本也比较简单,币值现在发现的只有小平和折五两种。这种钱币正面用楷书书写永昌通宝四字,背面一般光背,采用黄铜铸造。

在李自成称帝的同一年,另一位著名的起义军领袖张献忠攻下成都,并在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权,建元大顺。张献忠建立政权以后,铸造了大顺通宝行用钱及西王赏功花钱。大顺通宝钱,仅有小平钱一种,背文有工、户等字。西王赏功钱是用于赏赐有功者而铸造的钱形奖章,并不作为流通之用,其材质有金、银、铜三种。

李自成攻破北京以后,明朝宗室先后在南方建立了一系列政权抵抗清政府的进攻。这些政权统称为南明政权,先后都曾经铸造过钱币。南明先后出现过弘光政权、隆武政权、鲁王监国、绍武政权及永历政权,直至1683年延平郡王郑克塽投降清军,宁靖王朱术桂自杀,南明政权才算最终灭亡。

大明崇祯皇帝自缢于后,明朝宗室及遗留大臣辗转南下,继续控制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南京的一些文武大臣决定拥立明朝朱家王室重建明朝,然后挥师北上收复北京。但是这些大臣在拥立谁当皇帝的问题上,则发生了严重的分歧。按照兄终弟及的顺利,第一人选应当是福王朱由菘,但是史可法主张拥立桂王朱常瀛,钱谦益主张拥立潞王朱常淓,经过激烈的斗争,最终福王取得了政权,1644年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弘光。弘光帝的基本国策是联虏平寇,谋求与清军联合,一起消灭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军。这样的国策加上弘光朝廷内严重的内斗,使得清军很快突破了弘光政权的防线,兵临扬州城下。南明兵部尚书史可法,在扬州率领老百姓抗击清兵,后来扬州城池被攻破,清军屠城,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扬州十日,堪称明末第一惨案。扬州城被攻破后,清军很快又攻破了镇江等地,南京大臣献城投降清军。紧接着弘光帝被俘虏,并被送往北京处死。

弘光政权仅存在了一年时间,铸造了弘光通宝,弘光通宝的实际铸造时间尚不足一年。弘光通宝有小平及折二两种。弘光通宝的小平钱面文隶书,分光背和背文两种,背文的有穿上星和穿上凤两种。折二钱仅发现有背面穿右背“贰”字一种。

弘光帝被清军俘获后,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等人的拥立下,在福州称帝,是为隆武皇帝。隆武帝是南明时期最有作为的一位皇帝,励精图治,关心百姓疾苦,并且改变了弘光政权错误的国策,基本国策改为抵御清朝的进攻。隆武帝虽然想有所作为,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却很难施展抱负,他在朝廷内部被以郑芝龙为首的郑氏集团架空,同时外部不断受到清军的进攻,政权艰难维持了一年。隆武二年,隆武皇帝在与清军的战斗中身亡。他在位期间,铸造了隆武通宝,隆武通宝有小平及折二两种,小平钱除了有光背的以外,还有背户、工、留、南等字的。

在朱聿键建立隆武政权的同时,鲁王朱以海在绍兴监国,并铸造了大明通宝。顺治三年,清军攻占绍兴,鲁王逃到海上,顺治八年,清军攻占舟山,鲁王逃亡福建,次年又逃到厦门,依附于郑成功。鲁王铸造的大明通宝,有小平、折十和特大型几种,其中的小平钱又有光背及背户、工、帅、招等字的。

隆武二年的时候,桂王朱由榔在明朝两广总督丁魁楚及广西巡抚等人的拥戴下,在肇庆称帝,次年改元永利。朱由榔本人懦弱昏庸,永利政权内部也矛盾重重,所以最终仍然没有挽回明朝灭亡的败局。永利政权铸造了永利通宝,这种钱有小平钱、折二钱及折银钱,背文有户、工、御、道、府、留、明、定等多种,较为复杂。同时,永利钱书法也较多样,有篆书、行书、楷书等多种。郑成功在永利三年的时候奉永利年号,五年的时候通好日本,日本代铸过一些永利钱。所以,郑成功在台湾抵抗清军时期使用的是永利钱,一直到康熙二十七年以后,清廷才在台湾改铸康熙钱,但是永利钱还是可以流通的,所以永利钱在台湾的流通时间要长于在大陆的流通时间。

纵观整个明朝,在货币政策方面政府一直努力推行纸币的,虽然也铸造了一些铜钱,但是数量相对而言还是不能满足当时百姓的生活需要,所以明朝流通的钱币中明朝铜钱只占了一小部分,大部分是唐宋钱,尤其是宋钱。咱们现在使用的纸币,因为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它的价值是使用国家权力强制规定的,所以当一个政权倒台后,纸币也就没有了购买力。但是古代的铜钱,因为本身就是金属铜,所以它本身是有价值的,当一个政权倒台后,它还是可以继续使用的,因为它本身含有的铜不会因为一个政权的倒台而消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