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有心水珍藏文章,欢迎投稿zgkunqushe@126.com
----------------------------------------
【小编导读】古人的风俗有的绵延至今,有的已然绝迹。在他们的时代,各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风俗造就了悠闲、细致、人性的生活情趣。而昆曲,留存了这些生活方式。下面,小编就介绍一些古人的四季风俗雅趣,你知道几个呢?
----------------------------------------------------------------------
【长拍】天意秋初,天意秋初,金风微度,城阙外画桥烟树。看初收泼火,嫩凉生,微雨沾裾。移画舸浸蓬壶。报潮生风气肃,浪花飞吐,点点白鸥飞近渡。风定也,落日摇帆映绿蒲,白云秋窣的鸣箫鼓。何处菱歌,唤起江湖?——《牡丹亭 移镇》
好一派秋色也!不得不佩服祖先的才气,把这初秋之景描绘得如此美妙。小编才不会告诉你,这段文字用昆曲唱起来更妙呢~那么,在秋季,古人们有什么风俗雅趣呢?
----------------------------------------------------------------------
乞巧求来情根种
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亦是乞巧风俗的延伸。
在汉朝,妇女把一种小型蜘蛛(古称果子)放在一个盒子中,以其织网疏密为巧拙之征。到唐朝时,则将蜘蛛放在瓜上。而到了宋元时期,则视水中针影占拙巧。细长则巧,散则拙。
昆曲中的乞巧,如《长生殿 密誓》:唐明皇七夕夜逢杨玉环在长生殿乞巧,两人互表心意,向双星起誓,永世不移。
【前腔】宫庭,金炉篆霭,烛光掩映。米大蜘蛛厮抱定。[1],金盘种豆。[2],花枝招飐银瓶。愿钗盒情缘长久订,(拜介)莫使做秋风扇冷。(生潜上窥介)觑娉婷,只见他拜倒在瑶阶,暗祝声声。
【莺簇一金罗】【黄莺儿】提起便心疼,念寒微侍掖庭,更衣傍辇多荣幸。【簇御林】瞬息间,怕花老春无剩,【一封书】宠难凭。(牵生衣泣介)论恩情,【金凤钗】若得一个久长时,死也应;若得一个到头时,死也瞑。【皂罗袍】抵多少平阳歌舞,恩移爱更;长门孤寂,魂销泪零:断肠枉泣红颜命!
[1]米大蜘蛛厮抱定:七月七日,把蟢子(蜘蛛)捉在小盒内。第二天早上,蛛网结的多的,乞来的巧就多些;网少,乞来的巧便少些。
[2]金盘种豆:乞巧风俗。以菉豆、小豆、小麦浸在盆内,芽长三四寸时,再用彩色丝线绕起来,叫做“种生”。
【莺簇一金罗】集五个曲牌为一,“集曲”是昆曲一大特色,显示了昆曲曲牌体的灵活性。
八月赏秋望月宫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盛于唐宋。据宋朱翌《曲消旧闻》说:’中秋玩月,不知起于何时,考古人赋诗,则始于杜子美。”浏览唐诗,中秋赏月诗确有多篇,如王建有诗云:“月似圆盛色渐凝,玉盆盛水欲侵棱。夜深尽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灯。”徐凝的诗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
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据《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新编醉翁谈录》记载:“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上,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瓜等果品,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中秋这一天,还举行别具特色的“拜月”、“闹月”、“行月”、“跳月”、“偷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昆曲中的赏月,如《琵琶记 赏秋》:书生蔡伯喈被父逼试,新入仕途,又被牛丞相逼婚。蔡伯喈反抗不得,被困京城。蔡与新婚妻子牛氏中秋夜一同赏秋,思念远在家乡的父母和妻子赵五娘。
【念奴娇序】〔贴〕长空万里,见婵娟可爱,全无一点纤凝。十二栏杆光满处,凉浸珠箔银屏。偏称,身在瑶台,笑斟玉斝,人生几见此佳景?〔合〕惟愿取,年年此夜,人月双清。
【前腔换头】〔生〕孤影,南枝乍冷,见乌鹊缥缈惊飞,栖止不定。万点苍山,何处是修竹吾庐三径?追省,丹桂曾攀,嫦娥相爱,故人千里谩同情。
这边厢,蔡伯喈在望月思亲,那边厢,赵五娘苦苦支撑着一个家庭,为了让公婆有米吃,自己吃糠。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