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000年前的钻木取火工具---跨湖桥遗址骨复合器

 梦泽赤子 2013-11-09
 
 
图1骨复合器(跨湖桥)
 
图2手动木工钻
 
图3底比斯墓葬壁画中的弓钻使用图
 
 主持人:王肖君

  主持人的话:这是《站在湘湖板块上,探索8000年前的跨湖桥文化》第6期,本期邀请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退休教授柳志青(曾出版《太阳系化学》、《地球及类地行星起源的新假说》等专著)的、考古爱好者柳翔主讲《燧人氏是萧山湘湖人》。本文也是《跨湖桥文化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系列讲座的第5讲。

  文中提到,由于跨湖桥文化遗址的弓钻非常先进,可以说是手动弓钻的最终完善版本,由此可以认为燧人氏是萧山区湘湖人。最后,柳教授还建议,萧山区可以由此举办燧人氏文化节,以纪念远古跨湖桥人的重大发明。当然,这是柳教授的考古推理,你可以选择相信,也可以不相信,但至少有一点可以明确,跨湖桥人的取火技术已经非常高超了。

  ■主讲人:柳志青 柳翔

  

  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用芦苇偷取天火。华域远古燧人氏教民钻木取火。

  古人类学家往往将制造工具以及解剖学的相似性作为人的标准。鉴于一些鸟类和哺乳类动物能制造、使用和长期保留工具,因此前述标准是不完整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摩擦生火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人类用什么方法取火?是摩擦生火?打击取火?还是采集自然火?可以有不同的认识。但是只有人类会用火,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我们对人类标准的定义是:“能够制造、使用和长期保留工具,并能长期保留火种和使用火的灵长类动物称为人类”。距今180万年的,有用火碳粒、烧骨和石核石器及二次修整石器的山西西侯度遗址(考古杂志社,二十世纪中国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5月),据此我们认为,这是人类最早的生活遗址;距今170万年的有用火碳粒、烧骨和两颗直立人牙齿及略具二次修整石器的云南元谋旧石器遗址(二十世纪中国百项重大考古发现),我们认为这是最早的人类化石遗址。人类从此起源,旧石器时代从此起源。东非、南非距今300万年前后的所谓直立人、能人遗址

 ,均没有发现用火遗迹,有些甚至没有使用石器,它们都不是人类,仅仅是能直立行走的灵长类动物而已,因此我们认为东非和南非既不是人类的发源地,也不是旧石器的发源地。

  西侯度遗址和元谋人使用的火应该是采集的自然火。那么人工取火是谁在什么时候开始的?没有直接证据。由于自然火的获取很困难,需要长期保留火种。人工取火可以很方便地在野外生火,垒灶和挡风的土块很容易被烧成陶,从而为陶器的发明创造条件,因此我们认为,人工取火的年代应早于陶器出现的年代。据考古学家研究,内蒙古萨拉乌苏遗址(河套人遗址),距今15万年,已经使用陶器。因此距今15万年是人类最早的人工取火年代。由于没有发现旋转工具,可能使用的是打击取火。那么钻木取火是什么时候起源的?

  据西方考古学家研究:最早的弓钻所加工的痕迹发现于巴基斯坦俾路支省梅尔伽赫遗址第三时期,距今近6000年。弓钻用于打孔和钻木取火。稍晚在尼罗河流域也发现了弓钻加工的痕迹。2006年2月14日钱江晚报A5版报道了笔者的一项研究成果:距今8200年前的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发现了钻木取火的弓钻。相传是三皇五帝之首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为民造福万代。那么跨湖桥遗址的弓钻是什么样的呢?

  跨湖桥文化出土了51件木锥,其中A型9件、B型37件引起我们的重视。“木锥的材质有马尾松、麻栎、榉、糙叶树、柘、春榆等。”基本以硬木为主。“大多用木料的边材加工而成,加工技术包括砍、削、刻、磨等,许多尖锥形器利用火烤法增加其硬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萧山博物馆,跨湖桥,文物出版社2004年12月)

  A型木锥细分为Aa型和Ab型。特征是锥尖呈锥角较小的圆锥状,也有些锥尖因使用而变秃。锥杆直径略大于锥尖底部,形成一个台阶。图1-1、2、4~7为Aa型,特点是尾部削边成榫状,而图1-3、8尾部为圆锥状,属Ab型。A型木锥锥尖碳化。

  B型木锥分为Ba型和Bb型。B型木锥的特征是锥尖秃,且与锥杆相接处自然过渡,无台阶。Ba型的特征是尾端削扁呈扁舌形,Bb的特征是尾端呈椭圆形(跨湖桥)。

  Aa型木锥“利用火烤法增加其硬度”导致Aa型木锥表面碳化,但最需要增加硬度的木镞表面却没有用火烤增加其硬度,这是为什么?这说明木锥表面碳化不是为了增加硬度。 

  木锥表面碳化而又不是为了增加硬度,那很可能是钻木取火的钻头,火绒被点燃,钻头表面就有可能碳化。光有带杆的钻头显然还够不上钻木取火工具。木钻头有榫,它显然应插在一件什么器具上。

  木管形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萧山博物馆,跨湖桥,文物出版社2004年12月)虽然有点变形,但显然可以将木锥的尾部插入。从后面的叙述可知木锥尾端应插在有凸出一圈的那一头。木管形器中间的孔为通孔,另一端的孔插进什么呢?一件骨复合器进入我们的视野。

  图1为骨复合器(跨湖桥)。骨复合器因长期使用,表面已产生如玉器般的包浆。骨复合器长8.7cm,直径2.7cm,在一段动物肢骨的髓腔一端插入一截骨棒,另一端也应有对称的一截。这种骨复合器可能是一个转动的轴,也可能插入到木管形器中,就成为钻柄。木锥为钻头,木管形器为钻杆,现在只差钻弓了。

  跨湖桥遗址出土了9件棒杆形器,分为A、B、C、D、E五个类型,其中B型棒杆引起了我们的关注。棒杆长42.9cm、直径2.4cm,两边反向刻有槽沟,《跨湖桥》一书认为:“功能拟为纺织工具”。我们认为两端刻有槽沟是缚绳用的,它正好用作钻弓。

  将上述四件组合起来,就好像家中老式的手动木工钻,如图2所示。家中的木工钻钻弓为弓形,这是笔者在浙大玉泉校区老和山上精心挑选的柏树枝加工而成,原件为一根直木。

  现在我们再来解释三个细节。其一是为何A型木锥的锥尖与锥杆之间有台阶而B型木锥无台阶;其二是为何A型木锥锥尖有碳化现象而B型木锥圆秃的锥头无碳化?其三是为什么木锥尾端应插在有凸出一圈的那一头?这三个细节是我们破译弓钻取火的关键。

  A型木锥为什么要有一个台阶?因为木锥尖锐,会向深处钻进,这样易将钻孔内的火绒挤出,于是很难点火。有一台阶后,木锥仅能在木孔内原地打钻,不会钻进挤出火绒。易于旋转摩擦点火。B型木锥锥尖平秃,在钻孔内不会进一步钻进,也不会将火绒挤出,因此无需台阶防止钻进。

  A型木锥有台阶托住木锥,锥尖不会和钻孔壁直接接触,中间隔了一层火绒,因此火绒点着后,木锥表面易碳化。第二次钻木取火时,碳化的表层不直接接触钻孔壁,不易被磨去。B型木锥无台阶,秃头锥头直接与钻孔底接触,木锥头即使碳化,也会在第二次钻木取火时被磨法。

  木锥尾端插在有凸出一圈的那一头,是为了防止弓弦往下移出。

  上述骨复合器、木管形器、E型木棒形器均出土于跨湖桥文化第一期,年代为距今8200~7800年;木锥形器发现数量多,从第一~第三期均有出土。这说明钻木取火的弓钻贯穿了跨湖桥文化全程。只要换上石钻头,就可以钻木、骨、陶、石器。已知在跨湖桥文化有被钻孔的木、骨、陶、石器。

  跨湖桥文化的弓钻非常先进,技术领先于公元前1450年(相当于中国商代)古埃及使用的弓钻,如图3底比斯墓葬壁画中的弓钻使用图(查尔斯.辛格等主编,王前、孙希忠主译,技术史第一卷,上海教育科技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授权出版,2004年12月)。由于跨湖桥文化遗址的弓钻非常先进,可以说是手动弓钻的最终完善版本(1.0版本),因为可以认为,燧人氏是杭州市萧山区湘湖人。我们在此建议,杭州市应该举办燧人氏文化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