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逸事

 桃山书库 2013-11-10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逸事

至少在自然科学领域,敢于对诺贝尔奖代表了世界最高水平这一点提出质疑的人不多。虽然诺贝尔奖也有不少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经常有人对获奖者人种和国家分布提出疑问,反过来说这种疑问更加增强了欧美国家以外获奖者的权威性,因为实在来之不易。

日本从1949年以后先后有15位或16位日本人分别获得诺贝尔文学,和平,物理,化学,生理学和医学奖,除了一个文学奖,一个和平奖之外,其余全是自然科学奖,获得现在保持着非欧美国家获奖人数最多的记录。怎么会有两个不同的数字呢?这是因为获得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南部阳一郎教授现为美国国籍,所以不是“日本人”,但是除日本之外的国家还是把南部教授算作日本人,这才出来了两个统计数字。但非欧美人士获得诺贝尔奖最早的倒不是日本人,而是在1930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印度人钱德拉塞卡拉·文卡塔·喇曼。

日本人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领域是物理学,因为日本在这方面的传统很强,日本有一个成立于1917年的“理化学研究所”,到1930年代已经很有规模了。1929年著名物理学家海森堡,狄拉克就已经访问过这个研究所,因为当时理化学研究所在高能物理的研究上有了一定的经验和成就。

太平洋战争时期的东条英机内阁想搞原子弹,委托理化学研究所的仁科芳雄教授把理化学研究所和东京,京都两所帝国大学的物理学家都集合起来,虽然最后原子弹没搞出来,但是物理研究没有中断,这就是在战后一片废墟的时候京都帝国大学汤川秀树教授能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

现在理化学研究所的理事长是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野依良治教授。

物理学是一门既不能吃又不能穿的学问,搞物理的人都有一个出路问题。汤川秀树教授和后来在196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朝永振一郎教授是1929年京都帝国大学毕业的同学,毕业后无处可去,就留在母校当“无给助手”,就是没有工资,给口饭吃。两人在同一个办公室,办公桌都是面对面。后来理化研究所的仁科芳雄教授收留了朝永振一郎,因为理化研究所除了政府拨款以外,自己还研究点使用题目,做点小买卖。他们一开始是研究酿酒,第一次作成的买卖是1924年从鱼肝油里提炼出来的维生素A,所以有点闲钱能养活专业研究者。

朝永走了以后,汤川干脆到大阪的一个开肠胃病医院的人家去当了上门女婿,所以连名字都改成了“汤川秀树”,而他原来是叫“小川秀树”。诺贝尔获奖者都是些天才,而一般的大学生就算是学物理的也就是些一般人,一般人是理解不了天才的,汤川教授在当时的京都帝国大学的学生中反应并不好,学生们都抱怨说汤川先生讲课的声音太小,内容又太难,根本听不懂。

由于原子弹的研究,仁科芳雄可以说是汤川和朝永的师傅,而这两位又带出了自己的徒弟。2002年获奖的小柴昌骏教授和2008年获奖的那位不知道该算美国人还是日本人的南部阳一郎教授都是朝永振一郎的新传弟子,而南部当年在普林斯顿的研究经费就是汤川秀树留在加州理工学院的。而分获2008年物理学奖的三人除了南部教授之外,小林诚教授是南部教授的徒弟,还有一位益川敏英则是仁科芳雄的另一位徒弟坂田昌一教授的徒弟,小林诚也可以算阪田教授的徒弟。

这位坂田昌一教授就是著名的“坂田模型”的创建人,毛泽东很赞赏这个模型,并且号召中国物理学者要研究这个模型。

唯一不属于这个系列的获奖者是因为观测到隧道效应而获得1973年物理学奖的江崎玲于奈博士。江琦博士虽然历任筑波大学和芝浦工业大学校长,现在是横滨药科大学校长,但本人没有执过教鞭,所以不是“教授”,而且他得奖的工作根本就不是在大学或研究所做的,是在“东京通信工业株式会社”,也就是现在索尼公司的前身研究二极管时发现的。这又是日本在诺贝尔得奖方面的一个特点,试验或者实用。

在这方面登峰造极的可以说是2002年获得化学奖的田中耕一,这位田中耕一没有头衔,既不是什么硕士博士,更不是教授研究员,就是岛津制作所的一个普通职工,因为蛋白质的质量分析方法而得奖。说来有趣,低学历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和日本都有点关系。到现在为止,田中耕一是有史以来第二位没有博士学位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第一个是1987年得奖的美籍挪威日本混血儿查尔斯·佩德逊(Charles John Pedersen),而连硕士学位都没有的就只有这么一位了。于是这位专门去函瑞典皇家科学院请求在发奖仪式上把一般是理所当然的“Doctor”(博士)称呼改成“Mister”(先生),弄得瑞典人有点手足无措。

其实更加手足无措的是当时日本的文部省。日本文部省有个名单,里面收了在世界各地的所有日本人教授研究人员的名单,研究专题和联系方法,就怕到时候瑞典公布了以后对传媒没法交待。谁知道那次根本就没人知道这个“Koichi Tanaka”是何方神圣,到处打听也打听不到,谁也想不到这是个企业的普通设计人员。

文部省还只是失态,同一年得到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小柴昌骏教授就是可怜了,物理学奖的宣布比化学奖早一天,等这一天都等了十几年了的76岁的小柴教授终于等到了这一点,亲朋好友,同事学生纷纷前来祝贺,传媒纷纷上门采访,好不热闹。可是第二天出来了一位名不见经传的43岁的小朋友,顿时传媒的注意力都被这个传奇似的故事吸引了,似乎都忘记了日本就在前一天还拿过一个奖。

其实小柴教授也是一个很有趣的人。他是一个超级游戏迷,对各种电子游戏了如指掌,没事就和学生们一起交流玩游戏,他曾经很自豪地对传媒说:“我可能是世界最高龄的电子游戏迷了吧?”

大半辈子在等诺贝尔奖的可不止小柴教授,2008年因为发现绿色荧光蛋白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下村脩教授也等了大半辈子。下村教授是海洋生物学权威,他认为自己能够得到诺贝尔生物学和医学奖,每年那几天都心神不定,宣布获奖者的那天穿的整整齐齐地等从斯德哥尔摩来的电话,电视里获奖者名单一出来就去睡觉。

今年也是这样,10月7日宣布了生理学奖和医学奖以后,下村教授又去安心睡觉了,谁知道9日晚上被太太叫醒了:“不得了,斯德哥尔摩来的”。

下村教授很纳闷地说:“我应该是生物学和医学奖的,怎么会是化学奖呢,这根本就是发错了嘛”。

诺贝尔奖只给大活人,起码在提名时得是个大活人,死了就没了,所以想拿诺贝尔奖要身体好。除了这点之外,去斯德哥尔摩领奖也折腾人,授奖仪式完了以后是斯德哥尔摩大学的学生主办的晚会,晚会有个节目是得奖人和学生们一起跳蛙跳,说是跳了就能够在研究上继续跃进,而特别是近年来,诺贝尔奖获奖者大多是高龄者,看到这个节目就心惊肉跳。现在南部阳一郎就已经宣布,“由于太太和本人的身体状况”,所以无法去斯德哥尔摩参加授奖仪式,是不是在那个蛙跳前面望而生畏了。其实那个蛙跳仪式已经严重落后于时代了,早年获奖者大多年富力强,才有这句“在研究上继续跃进”的话,可是现在的获奖者中已经退休十几年了的都不希罕,怎么跃进啊?但保守的欧洲人就不愿改掉这个怪习惯。

这是由于身体问题而无法参加授奖仪式的,还有可能因为别的问题对这个授奖仪式在头疼的,就那位2008年物理学奖得主益村敏英教授。肯定不会有人相信,这位享誉盛名的京都大学著名物理学教授居然从来没有申请过护照,他从来没有出过国。

这位有关CP对称性破坏的“小林——益村”理论创建人之一的益村教授是个完全的外语盲。在研究生考试时他的德语交的是白卷,英语也是几乎白卷,可是他确实是个物理学的天才,要不然无法解释他如何能够拿到博士学位和成为京都大学教授,但是外语太差这一点确实差一点断绝他在京大的前程。

由于“小林——益村”理论而出名以后,各种国际会议的请帖源源而来,讨厌使用外语的益村教授从来不去参加,一切由研究伙伴小林教授代劳。实在要写英语论文时也是拼法错误层出不穷,连自己的名字都拼错。日语“益村”的正确拼法应该是“Masukawa ”,可是益村教授却永远写成“Maskawa”,弄得现在国际物理学界就以“Toshihide Maskawa”来称呼益村敏英教授。

日本政府在2001年提出的《第二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提出了一个“在50年中出现30名诺贝尔奖自然科学三奖(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和医学)获奖人”的计划,单从这几年的走势来看可能能够提前完成。但是也有人对前景不以为然,举出现在日本学生讨厌数理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作为论据企图说明日本的理工科教育潜伏了危机。

说话直来直去的益村教授对这种论调嗤之以鼻:“讨厌数理化就讨厌数理化好了,数理化不需要那么多人学,但肯定会有人会来学。这种来学的人是真正喜欢数理化的人,只有真正喜欢数理化才能拿到诺贝尔奖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