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怀疑癖:樱桃是什么颜色?依赖心理,又称惰性心理

 青衣问道 2013-11-10


怀疑癖:樱桃是什么颜色?  依赖心理 - Lily - ...................
 

怀疑癖:樱桃是什么颜色?

  有一次,一位女士故意问一个本来知道樱桃是什么颜色的孩子:“樱桃是什么颜色?”她没想到的是,这一问让这位胆小的孩子感到十分紧张,不知所措,他犹豫半天,不知如何回答,最后只是怯怯地说:“我去问问老师。”

  这个孩子为什么如此地不自信,即使自己知道樱桃什么颜色,仍然向老师寻求所谓的“正确答案”呢?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有人总是喜欢依赖于他人呢?

  答案就是:这些人害怕犯错误,总是逃避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跟在别人后面,直至变得完全依赖他人,丝毫没有主见。

  在心理病态症中,有一种被称作“怀疑癖”的心理症状。这种怀疑癖的一个最明显症状就是不能够独立做决定,同时当事人深深陷入一种痛苦情绪之中。

   在一家专治神经错乱的医院里,有一位患“怀疑癖”的病人。这个病人喜欢一遍一遍地检查垃圾桶,他担心有价值的东西留在了垃圾桶里,直到在他决定带走垃圾 时,还会拎着垃圾桶爬上楼梯,挨家挨户地敲门,问他们的垃圾桶里是否有值钱的东西,直到确信没有后才离开。而且这样折腾一遍还不算完事,过一会儿,他又会 返回来,再一次挨家挨户地敲门问一遍,如此循环往复。

  人们只有反复地告诉他,垃圾里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你可以放心了。这个时候,他 眼里闪烁着泪光,人们的言语对他来说是多大的支持和安慰啊!他终于决定离开了,仿佛已经放心了。然而过了一会,他又回来了!他再次向人们征求意见:“我真 的可以放心了吗?”人们只有再次告诉他:“你确实可以放心!”然而他死活都不肯相信,直到他妻子出现并强行把他拉走。

  事实上,怀疑癖的情况处处可见。不仅这些特殊病人,即使作为正常人的我们,在脑子里也有这种怀疑癖的潜意识。

  比如,一个人准备出门,当他锁门之后,会无意识地将锁摇动几下,更有的人会在走出十几步之后折回来,重新拽一下锁,验证自己是否真的把门给锁上了!他虽然记得自己已经把门给锁上了的,可仍然不相信自己。

  在小孩身上,这种情况也多有所见。有许多孩子在睡觉前都会看一下床底是否有猫、狗、昆虫之类的东西,其实这正是怀疑癖的表现。

  我们往往发现不了孩子就是我们的牺牲品,也无法意识到是我们的行为毁灭了孩子。我们用命令和自己拥有的权力,来强行要求孩子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我们用自己主观的意识来教育孩子,这是正确的,那是错误的。我们一方面期待孩子长大,另一方面却又在压制孩子长大。

 






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又称惰性心理,它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诸如,想办一件事不敢独立去做,总是想跟他人一块去做;遇事没有主见,总是等待别人作出决定;不相信自 己,不敢讲出自己的见解,怕得不到人们的认可;对领导唯命是从,让干啥就干啥,生活平稳,少烦恼,等等。就其本质来看,依赖心理是一种懒惰的心理表现,依 赖别人,自己不必动脑筋,费精力。不管是天红地绿,都不会因独出心裁而承担责任。至于在婚姻家庭生活中,这种依赖明显地表现为夫妻间的依赖和子女对父母的 依赖。如有的家庭男人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说一不二,使得妻子唯唯诺诺,不敢出大气,这样做的结果是妻子完全处于依赖状态,对什么事也不再动脑筋。有 的家庭对孩子管得过严,包得过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事都不用他操心,想要什么父母都给办到。久而久之,用进而废退,孩子就不再操心,同时也淡化了 奋发意识和进取精神。从心理学角度看,依赖心理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生活选择。当你选择依赖时,就会使你失落独立的人格,变得脆弱、无主见,成为被别人主宰的 可怜虫。





  然而,依赖心理也并非是一种顽症,是可以逐步克服的。树立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生存能力,是 克服依赖心理的首选目标。国外有部电影叫《熊的故事》,写的是熊妈妈生了两只小熊,在哺乳期过后,熊妈妈教给小熊怎样捕鱼,怎样爬树,怎样寻找食物和遇到 危难时怎样保护自己。等到小熊基本学会之后,熊妈妈就悄悄地离开,由小熊们自己去开拓生存的空间。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对孩子从小培养独立的生存能力,能够 帮助他们树立独立的人格,培养自主的本能行为。一切自己动手,自然就与依赖无缘了。对于已经养成依赖心理的人来说,那就要用坚强的意志来约束自己,无论做 什么事都有意识地不依赖父母、妻子或其他的人,这就不必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思考,也不必遵从他们的意见办事。同时自己要开动脑筋,把要做的事的得失利弊, 考虑清楚,心里就有了处理事情的主心骨,也就敢于独立处理事情了。




  树立人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一些没有使命 感和责任感的人,生活懒散,消极被动,常常跌入依赖的泥坑。而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都有一种实现抱负的雄心壮志。他们要求自己严格,做事认真,不敷衍 了事,马虎草率,具有一种主人翁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与依赖心理相悖逆的。选择了这种精神,你就选择了自我的主体意识,就会以依赖他人而感到羞耻的。




   单独地或与不熟悉的人办一些事或做短期外出旅游。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锻炼独立处事能力。自己单独地办一件事,完全不依赖别人,无论办成或办不成,对你 都是一种人格的锻炼。与不熟悉的人外出旅游,是由于不熟悉,出于自尊心和虚荣心,你不会依赖他人,事事都得自己筹划,这无形之中就抑制了你的依赖心理,促 使你选择自力更生,独立的人生原则。








一个人成长中的分离与独立
编著:爱恩加文   来源:爱恩原创  




    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是需要成长的,包括生理的成长和心理的成长。蒙台梭利也认为,成长是人一生的事情,尤其在幼儿的时候。如果一个人停止了成长也就意味着,这个人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他的生命将成为一种累赘,甚至是一种祸害。

    现实中,很多这样的例子正好印证了这一点,比如啃老族、吃软饭、宅男宅女等等。没有成长的人表现为孩子气、脆弱、情绪化、没主见、依赖性强、人际障碍、情感关系混乱、心理年龄低于实际年龄。

    爱恩心理咨询中心接待的很多咨询个案便存在着成长方面的问题与困惑。一些个案表现为与父母关系的纠葛,无法与父母有关系上的界限与分离,很难独立去面对现 实中的挑战,比如完成学业、找工作、交异性朋友,在很多个人事情上父母干涉太多或过度依赖父母,无法体现出自己的能力与价值,父母也感到疲惫与痛苦。

    一个人是否完成了自己的成长与成熟,在于是否从成长中不断地与父母建立有界限与距离的亲子关系,成熟的标志是从父母的影响中逐渐分离出自我,并学习如何独立生存。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个人成长需要完成的任务包括完整的人格、性格、心理、情感、个人习惯、思想观念、人际交往意识等,这些成熟特征是具有个人独特的色彩,与其他人有区别的。

    根据蒙台梭利的观点,分离与独立是一个人成长中最为重要的两个任务,关系到一个人是否能够完成成长中各种任务。

    我们都知道,一个新生命是有一对男女彼此结合而产生的,通俗讲就是由一对父母生下了一个新生命。所以说我们不是独自来到这个世界的,我们是借助了其他的生 命才来到这个世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是无法独自一个人面对这个世界的,是需要获得帮助的,比如吃的、穿的、睡的、安全的、娱乐的等等。


    生命的成长是从依赖于别人的基础上开始的。这个别人正是我们的父母,一般情况就是如此。生命的开始,我们与父母是一体的。为了获得成长的所需我们无法脱离父母,必须认同父母,与父母保持一致,父母就是我,我就是父母,因为幼小的我还不能独立。


    心理学上,把这种对父母的依赖叫作依附,与父母的依附关系只是一时,生命的成长是不断的,而成长则伴随着力量的强大与自我的觉醒。随着力量的不断强大,自 我意识便开始苏醒,在与父母的互动关系中开始有意识地区分,产生我的是我的,父母是父母的,甚至产生我、父母以外的关系体,意识里开始有你、我、他的概 念。


    当孩子表现出与父母不一样的地方时,父母要有意识地与孩子分离出彼此的关系。遗憾的是,现实中许多父母放不下孩子的分离,要么过度保护,剥夺了孩子的独立 机会,要么过多干涉,包办、替代、压制孩子的一切。结局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太紧密,父母因为付出太多而感到疲惫和不满,孩子又因为失去了独立机会而表现为 缺乏自我意识、无法独立生存。   




    家庭系统排列的创始人海宁格认为,亲密关系是需要保持一定的界限与距离,否则各自会很容易互相伤害,导致彼此无法成长起来,纠葛的关系又会使彼此陷于无尽 的消耗当中。在一些咨询个案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父母还替成年的孩子做决定,比如父母帮着选学业、找工作,找哪个异性朋友也完全听从父母的意见,更有甚者 什么都不做,直接啃老。


    发展心理学认为,自我意识从生命的开始便产生了。随后在几个时间段会表现得尤为明显,一是1岁到6周岁之间,孩子的自我意识很强,在这段时间里孩子如果获 得足够多的实践机会,他们会主动地去寻找自我,蒙台梭利认为每个生命个体都有一个与生俱来的精神胚胎,在满足成长的条件下精神胚胎会自我成长,而无须外界 任何力量的帮助;一是青春期期间,这个时候是孩子第一次与与父母保持较远的距离,最大限度地脱离了父母的关系影响,给孩子们一次独立成长的机会,一般的孩 子会很好地把握这次机会使自己更加独立;一是进入社会开始工作的时候,从传统上这是孩子真正与父母完全脱离关系的时候。关系脱离不是父子、母子关系,而是 心理上、精神上的亲子关系。


    当然了,以上介绍的只是生命成长中几个关键的阶段。一个人的成长是随时随地的,任何情况、任何人,遇到任何事,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

    事实上,人不是不会成长,相反人是会自我成长的,人的骨子里是懂得主动成长,心里总有一个声音告诉他:你要成长、你必须成长、你是可以自我成长的,而且每个人都懂得怎么成长、做什么才能成长、自己要成长为什么状态的我。

    生命的成长唯独需要的是一个有自由的环境,可以得到成长所需的资源与平台,不被干扰、不被破坏,享有安全、自由、爱的环境。

   



怎样对待没有主见的孩子?

        孩子很懂事、很乖巧,做父母的自然可以省不少心。不过,如果孩子总是顺从他人的领导,按他人的意愿做事,自己没有一点主见,也未必是件好事。某小学曾对一 些平时缺乏主见的孩子进行调查表明,约有73%的孩子生活在“严厉干涉型”家庭,他们的父母惯于滥施权威,常常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尤其在孩子面前显 示长辈的威严。例如,有的家长常对孩子说:“听话,听话的孩子才是乖孩子。”“只要你听话,爸爸妈妈会全力帮助你。”这些话的意思无非是告诉孩子“你不需 要动脑筋考虑什么,一切都按我们说的做就行了。”还有一些家长在与孩子讨论某个问题时,不珍视孩子的意见,并采取生硬和粗暴地指责孩子:“你懂什么?” “小孩子别胡思乱想,是爸爸(妈妈)讲得对,还是你讲得对,难道你还比爸爸(妈妈)知道的多么?”家庭教育中父母们的这种蛮横态度,必定会使孩子逐渐变得 自卑、缺乏主见和自理能力差。

         心理学家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立“民主型”幸福家庭,家长热情鼓励孩子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即使是错误的,也不能用压制的办法来解决问题,而是积极引导孩子,找出错在哪里,为什 么会出现差错。例如,孩子过生日时该请哪些客人,小伙伴来了做些什么游戏等等,对于这类事情,父母不必包办代替。

        二、对于习惯于一切听从他人安排的孩子,更要鼓威他自己拿主意,至少要让他提出几种方案,父母帮助他从中选择最佳方案。

        三、对孩子盲目模仿、追随别人的表现,家长要表示出不满;“我不喜欢没有主见的孩子。”如果孩子能独立思考,自己拿主意,家长应立即表扬他。



怀疑癖:樱桃是什么颜色?  依赖心理 - Lily -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