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杏叶书签 2013-11-10

杏叶书签

 

俗话说,要给别人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语文教师当然也不例外。然而,也常常听到有人说:“身边有本小字典,教学语文谁都敢。身边有本大辞典,做个教授无风险。”这样的话,让行家听起来,的确是对语文教学工作者价值的否定和轻视。虽然,多数人都可以做语文教师,但要做一个好的、称职的语文教师,并非像有些人说的那么简单。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很多方面的素质。

其一,博古通今的知识

有些人讲的只要认识几个汉字就可以教语文,有一定道理,但这是识字教学。是最基础的语文教学课。“语文”应当是语言和文字的简称,它包括语言学(研究语言的本质、结构和发展规律的学科),以及与之相关的语义学(研究词语的意义及其演变)、语音学(研究语音的现象)、语用学(研究语言的使用及其规律)、文字学(研究文字的性质,结构,演变和使用)等。其它的具体内容,如语法,修辞,逻辑,写作,书法等(包括古人提到的义理、考据、辞章)不一而足。另外,语文教学甚至与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研究社会生活,社会制度,社会行为,社会变迁,和发展及其它社会问题的综合性学科。)、法学、历史、地理都有紧密的联系。语文教师只有做到了“博采沉奥,搜练古今” (语出《宋书·律历志下》),广泛的涉猎诸多知识,方可以在教学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传道,授业,解惑”。

其二、演讲家的口才

语文教师的口才是很重要的。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语文教师的“器”,除了广博的知识和教学技能以外,还有就是“口才”。良好的口才首先表现在一个教师的语感能力上。先生在《文心。语汇与语感》中说:“语感就是对词类的感觉能力。”教师对词汇有了丰富的积累,才能有良好的感知语言的能力,才能在学生面前准确的遣词造句。否则,讲课平平淡淡,甚至词不达意,语不成句,就会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学习情趣调动不起来,教学效果收获甚微。

我曾经听了两位教师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他们都用了课前导语。一位讲道:“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而且还是杰出的诗人。他的诗词是伟大的革命实践与高深的文学造诣相结合,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光辉诗篇,也是 我国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这个导语“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语出《学记》)。启发的效果明显。

另一位的导语是“毛主席的诗词大家读的不多,因为它不仅政治味儿浓,而且半文言半白话,很难读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主席诗词。”我想,学生听了老师的这个介绍,会顿生望而却步之感。仅从这一点来看,语文教师的语言功力不可小视。

其三、播音员的风格

语文教师的诵读能力是最基本的功力。能用流利的普通话声情并茂的范读课文,就能让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文章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如果教师读一篇文章结结巴巴,平铺直叙,自然起不到示范作用。例如,朗读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应该读成: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表示停顿,“。”表示重读音节。)作者把“街灯”比作“明星”,不仅联想自然,而且意境幽美,前面的“街灯”是比喻的本体,后面的“明星”是喻体,所以应分别重读。“现”字与上句的“明”字前呼后应,重读这两个词,能让人感受到:夜色朦胧,星光闪烁的奇丽景象。试想,教师如果像老和尚念经似的读下来,那可能是美好意境荡然无存。

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语调舒缓沉静,读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语调铿锵激昂,读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语调滑稽平和,读干宝的《宋定伯捉鬼》语调机智阴森......具备了播音员的朗读能力和表情,对语文教师的教学肯定会大有裨益.

其四、政治家的眼光

古代教育家韩愈把教师解释为传道,授业,解惑者,他所讲的“道”是孔孟之道。而今的人民教师肩负的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任。这种人才是“胸中有丘壑,笔底自来峰。”的学者,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良才。所以,教学语文时,时刻都应该用政治家的眼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抛开文章的思想内容,孤立的从应考的角度去讲授课文,结果只能培养出“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甚至是思想狭隘者,精神颓废者。

语文教材中所编排的课文,体现了编排者一系列的思想教育意图:乐于助人、勤俭持家、与人为善、发愤好学、集体意识、审美情趣、人生境界、社会关系、天文地理、事业理想…...内容十分全面,要想体现并实现编排意图,就要靠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例如,《塞翁失马》它包含着祸福相依,矛盾转化的哲学思想。《愚公移山》要让学生学习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而不是让学生去钻“愚公只知道搬山不知道搬家”的牛角尖。

语文教师除了上述所提及的素养外,还应具备良好的写作能力,高雅的审美能力。近年来,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风乍起,吹皱一潭春水。”培养有素质的人才已经是教学的主导目标,语文教师培养自身的素质,也要体会“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出自陆游诗)的意涵,学无止境,学以致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