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影与背影 夫子书话

 灤水鍾靈 2013-11-10
什么是书影?一般说来,书影是显示书刊版式及部分内容的印刷物,主要是书的封面图案,还可以包括内页和封底。其作用是向读者展示和介绍一本书的样式,一般多用于古籍珍本。
  但我面前的这部《莱芜现代三贤书影录》与此有所不同,本书中的《吴伯箫书影录》、《王毓铨书影录》、《吕剑书影录》不仅较全面地辑录了散文家、教育家吴伯箫,历史学家王毓铨,诗人吕剑所有的著作版本,且按时间顺序逐一介绍、评说,详尽而缜密,古朴又典雅,具有收藏、品评和研究、欣赏价值。这是传统书影与现代书话、评论的一种结合,是一种全新的成书形式,令人耳目一新。
  为什么要辑录这3位的书影?一是他们同属莱芜籍,同是少小离家,又无一例外地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且在各自的文学创作及历史研究领域成绩斐然,成为家乡人的骄傲!二是他们的为人为文都带有浓郁的地域个性及地方色彩,辛辣而温暖,高亢又委婉,是莱芜文化的标识与领军人物。
  3位大家的作品与专著,此前我只读过吴伯箫先生的《记一辆纺车》,至今还能背诵它的开头:“我曾经使用过一辆纺车,离开延安那年,把它跟一些书籍一起留在蓝家坪了。后来常常想起它。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怀念……”但对其人其事,及另两位先生的作品和成果却知之甚少。3本书影录一翻,便令我油然而生敬意,感慨自己孤陋寡闻的同时,也不由得感慨历史湮没的功能真的是太快太强了,他们并未走远哪……这部书影录又将他们拉回到了读者面前。3位前辈高风亮节、温文尔雅,要么学富五车,要么著作等身,面对他们不同开本、样式,甚至不同文字风格的各种各样的著作,你怎能不仰而视之、推崇备至!编著者称之为“莱芜现代三贤”,我认为实至名归,是确切的。
  编著者张期鹏喜欢引经据典、咬文嚼字,用他自己的话叫“吹毛求疵”。我曾说过,他写一篇短文比一般作家要多费好多劲,多劳好多神!麻烦在于,他不是引用一个大概的意思,而全都是原文原话,你再博闻强记,还是要翻书查书吧?这么纷繁、琐细的工作又是谁安排他干的?没有谁安排,是他主动做的。编著这套书影录的过程就更说明这是个特别较真或较劲的人,自觉而痴迷,执着又富学养。这从另一个角度也表明,《莱芜现代三贤书影录》是值得信赖和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张期鹏的编著,不仅做到了翔实,而且对每一个人及其作品都有恰切、精准的评述与评点,直抒胸臆。比方他在《王毓铨传略》中写道,王毓铨曾一度备受冷落与排斥,显然与他是胡适先生的学生及他在美国的经历有着极大关系,自然,不论在什么情况下,王毓铨都没有批判过自己的老师胡适,这与那些因政治形势变化而见风使舵,或者不得不违心地批判、出卖自己师友的知识分子形成了鲜明对比。他说吴伯箫,就《北极星》的主旨而言,不管是初版本还是增订本,都是不折不扣的“歌颂体”;他叹惜《吕剑诗抄》错别字太多,等等。
  不免就说到地方文化的问题。一个地方出这么多的文化老人、名人,不能不说是这个地方的福气。或许他们的主要成就,不是在这里创作或创立的,但这方水土的基因,贯穿其中,又陪伴终生,比方王毓铨的历史论文集《莱芜集》,吕剑的诗篇《故乡的石竹花》,吴伯箫早年写下的“生就生个痛快,烈马追风滚滚来;死就死个干净,日夕沙鸥晚霞轻”等等,无不带着故土的灵气与印记,构成了也代表着这个地方的文化底气或“地气”。也像在这个地方立起了几根立柱、几根桩子。正因为有了他们,才有可能建立起一座文化大厦。
  但历史总不能尽如人意。再难忘的故事,再不该遗忘的面孔,无论我们多么小心,都会在时光中模糊。还有更多模糊得连背影也不曾留下,就这么渐行渐远地逝去了,让人忧伤又无奈。
  从遗忘到想起,从模糊到相对清晰的工作就是传承。传承不是为了实用性的商业操作,而是为了夯实传统与地域文化的基础,当然也是一个地方整体文化素养的标示与展示。对传统与地域文化代表性人物的著作加以收集、梳理与传播,意义非凡,其与代表性人物同样值得尊敬与赞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