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筑场地

 360WHQQQ 2013-11-12
建筑场地
    在我国城市用地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划分归类,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二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10大类,46中类,73小类,其中的居住用地分类见下表2-1。 
1.场地分析
     在设计过程的早期阶段,房屋建造场地的地貌、植被、气候条件都是影响设计决策的重要因素。从既能提高人的舒适程度又能保护能源和资源的角度出发,房屋设计方案应该尽量保持其所在地域的本土特征,使房屋的形式及布置与周围的地形相匹配,并同时考虑当地日照、风向和水流流向等因素的影响。除了环境因素以外,各地区的相关建筑法规也制约着房屋的设计。这些法规规定了建筑物所在地所容许的使用和活动情况,同时也限制了建筑物的规模和形状以及具体位置。
    正如建筑物的建造位置和施工方法受环境和地方法规等因素限制一样,一座建筑物的施工和使用不可避免地还需要交通系统、公用设施以及其他服务设施的配套服务。同时,除了改变土地的使用状况外,建筑物的建造还以利用能源和消费材料的方式改变着环境。我们必须要考虑在既不需要提高上述服务设施系统运营能力也不会给周围环境带来不良影响的情况下,一个场地能够承受多大程度的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也必须要考虑到尽量减少对能源的消耗。
    场地分析是研究影响建筑物定位的主要因素、确定建筑物的空间方位、确定建筑物的外观、建立建筑物与周围景观的联系的过程。进行场地分析首先要收集场地的物理数据资料。场地分析的一般程序为:
    (1)画出场地的范围和形状以确定它的合法用地范围(如图2.1所示)。   
    (2)确认房屋的缩进距离和己有的土地使用权。必要的话,限定建设项日、场地绿化、未来发展等所需的面积和体积。
    (3)分析地形和地质条件,确定适于施工和户外活动区域的位置。
    (4)标出可能不适于建设房屋的陡坡和缓坡。
    (5)定出可作为排水区域的土地范围。
    (6)绘制现有排水结构示意图。明确地下水位的高度。标出可能遭受地表水、洪水过
度冲刷和侵蚀的区域。
    (7)确定应该予以保留的现存树木和自然植物的位置。
    (8)绘制现有水文图,标出应予以保护的湿地、河流、分水岭、冲积平原及海岸线。
    (9)绘制气象图:日照、主导风向、预期降雨量。考虑地形和相邻建筑物对日照程度、挡风效果、眩光可能性等的影响。把太阳辐射作为潜在能源进行评价。
    (10)确定通往公共道路和公共交通停车站的可能的路口。
    研究由这些通道路日到建筑物进出日的转盘道。确定公用设施的可用性:如供水总管、污水和暴雨的排水系统、天然气管道、电力网、电话线和光缆网、消火栓等。确定通向其他市政服务的通道,比如警力和消防。把合乎需要的范畴和不合乎需要的范畴区分开来。列举能够引起交通阻塞和产生噪声的潜在源。
    评价与相邻用地的兼容性。考虑相邻区域的己有建筑物规模和特征对该建筑物设计的影响。绘制临近的住宅、公共设施、商业设施、医疗设施、娱乐设施等的位置图,如图2.2所示。 
2.场地平整
    平坦的场地有利于人们的户外活动和建筑物的施工建设,而通常建设场地往往是高低起伏的,这就需要进行场地的改造和平整,通常当地表坡度超过25%时,易于产生水土流失,目难于施工;当地表坡度超过10%时,户外活动受到限制,施工产生困难;而当地表坡度在5%~10%之间时,能够进行一般的户外活动,施工不会有较大困难;理想的地表坡度应小于5%,它适合于大多数的户外活动,施工也相对容易些。常见的适用场地坡度见表2-2。
                                        表2-2 各种场地的适用坡度

 场地名称

适用坡度/%

                    密实性地面和广场

                      0.3~3.0

                    广场兼停车场

                      0.2~0.5

                    室外场地
                    (1)儿童游乐场
                    (2)运动场
                    (3)杂用场地
 
                      0.3~2.5
                      0.2~0.5
                      0.3~2.9
                    绿地

                      0.5~1.0

                    湿陷性黄土地面

                      0.5~7.0
    场地平整改造的目标应在利用自然地形和该地区局部气候条件的同时,形和地貌的变动最小。通常应遵循下列原则:
    (1)场地开发和建设应该尽量减小场地以及周围地界的自然排水方式。如果改变地形,要规划好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排水。
    (2)尽量使场地开发和基础施工所需的开挖土石方量和回填土石方量相等,如图2.3所示。 
    (3)避免在易于腐蚀和滑坡的坡地上建设房屋。
    (4)要保护湿地和野生动物栖息地,尽量减少在此类场地上的建筑面积。
    (5)要尽量减小对场地地形和原有植被的破坏。
    (6)依坡建设房屋时,要设置挡土墙或阶形台地。建筑物可依坡建设或局部埋入地下,可以降低极值温度,减小风化作用,减小寒冷季节的热量流失,如图2.4所示。
3.场地交通
    建设场地应与道路相邻接,否则应设通路与道路相连接。其连接部分的最小长度及通路的最小宽度,应符合当地规划部门制定的条例。基地与道路相邻接时,一般以道路红线为建筑控制线。建筑物均不得超出建筑控制线建造。
    对于车流量较多的场地(包括出租汽车站、车场等),其通路连接城市道路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距大中城市主干道交叉口的距离,自道路红线交点量起不应小于70m。
    (2)距非道路交叉口的过街人行道(包括引道、引桥和地铁出入口)最边缘线不应小于5m。
    (3)距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应小于10m。
    (4)距公园、学校、儿童及残疾人等建筑的出入口不应小于20m。
    (5)当基地通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连接。
    (6)与立体交叉口的距离或其他特殊情况,应按当地规划主管部门的规定办理。
    对于人员密集建筑的场地应至少有一面直接临接城市道路,该城市道路应有足够的宽度,以保证人员疏散时不影响城市正常交通;场地沿城市道路的长度应按建筑规模或疏散人数确定,并至少不小于基地周长的1/6;基地应至少有两个以上不同方向通向城市道路的(包括以通路连接的)出口;基地或建筑物的主要出入口,应避免直对城市主要干道的交叉口;建筑物主要出入口前应有供人员集散用的空地,其面积和长宽尺寸应根据使用性质和人数确定;绿化面积和停车场面积应符合当地规划部门的规定。绿化布置应不影响集散空地的使用,并不应设置围墙大门等障碍物。
    基地内的通路应与城市道路相连接。通路应能通达建筑物的各个安全出口及建筑物周围应留的空地。通路的间距不宜大于160m 。长度超过35m的尽端式车行路应设回车场。供消防车使用的回车场不应小于12mx 12m,大型消防车的回车场不应小于15mx15m。基地内车行量较大时,应另设人行道。考虑机动车与自行车共用的通路宽度不应小于4m,双车道不应小于7m。消防车用的通路宽度不应小于3.5m。人行通路的宽度不应小于1.5m。基地内车行路边缘至相邻有出入日的建筑物的外墙间的距离不应小于3m。
    基地地面坡度不应小于0.3%;地面坡度大于8%时应分成台地,台地连接处应设挡墙或护坡。基地车行道的纵坡不应小于0.3%,亦不应大于8%;在个别路段可不大于11%,但其长度不应超过80m ,路面应有防滑措施;横坡宜为1.5%~2.5%。基地人行道的纵坡不应大于8%,大于8%时宜设踏步或局部设坡度不大于15%的坡道,路面应有防滑措施;横坡宜为1.5%~2.5% 。
4.边坡保护
    对于路面边坡或坡地环境,为防地面水的径流对边坡的侵蚀作用,需要对边坡采取加固措施(如图2.5所示),加固措施有碎石护坡(如图2.6所示),挡土墙护坡(如图2.7 ,图2.8所示),以及种植植物护坡(如图2.9所示)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