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盘点中国各行业的祖师爷(1)

 任如居士艺苑 2013-11-12

砖瓦业的祖师爷昆吾

昆吾是夏代初期人,开始用水和粘土做成砖瓦、陶器,然后烧结。从而使建筑房屋有了砖、瓦,以替代土墙和茅屋,使人们的居住条件得以改善。因此而成为制作砖瓦的祖师爷。

传说

颛顼的后裔吴回在帝喾高辛氏时期成为了南方的部落首领,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昆吾、参胡、彭祖、会人、曹姓、季连。这六个儿子,又各成为一个氏族的首领,拥有自己的姓和氏。昆吾氏是陆终的长子,本名叫做樊,他的氏族分离出去后,居住在昆吾,大约在今山西安邑一带,氏族被赐姓为"己",以地名氏,叫"昆吾氏'。

传说一:昆吾氏是陶器制造业的发明者, 《说文解字》 :"昆吾,圜器也,"昆吾本身就是壶的别称。   

传说二:吴回在帝喾时代接替他的哥哥重黎成为了姬姓部落的火官,又叫"火正、火主、祝融",故而昆吾氏又称祝融裔。

竹匠(篾匠)的祖师爷泰山

竹匠,俗称“篾匠”。泰山,春秋时鲁国人。原是能工巧匠鲁班的徒弟,后来不知何故被鲁班赶走了。泰山回到家中,想想:学木匠没有满师就被师傅赶出来了,如果再做木匠,一来手艺未精,二来师傅知道了定会责骂,三来会遭到师兄弟和别人的饥笑。因此,木匠是不能做了。做什么呢?经反复考虑,决心学习师傅做活精巧的长处和机理,改做竹匠。于是,他找来大大小小、粗粗细细、长长短短的竹子,开始做各式竹器。做好了拿到集市上去卖。一天,鲁班出去逛集市,走到一处,看到那里摆着各式各样的竹器出售。只见那些竹器件件做工精细,精巧别致,赞叹不已,但不知出自谁人之手。经过打听,才知是被自己赶出门的泰山所做,于是感慨万端。既认识到当初不该把这样的徒弟赶出门,又觉得泰山心灵聪慧、技艺精巧,大有前途。不禁感叹道:“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后世做竹(篾)匠者,便把泰山奉为自己的祖师爷。

有眼不识"泰山"过去,有的人说:“泰山”就是丈人,可华山村有老者说:“呸,不懂历史就不要瞎说。泰山是篾匠的祖师爷!”泰山当然不姓“泰”,百家姓里有姓秦的,好像没有听说过有姓泰的。但他究竟姓什么,华山人也忘记了。不过,传说他是木匠祖师爷鲁班的徒弟。据说,泰山是华山人,他从小就很聪明伶俐,老是喜欢用竹子和泥巴做各种各样的小玩意。没准华山的“太平叫叫”也是他最先做出来的。泰山十岁的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父亲见他爱学手艺,就叫他拜鲁班为师傅,学做木匠。泰山初学木工,总是围着师傅,问长问短。鲁班见他有上进心,倒也很中意,常常亲自手把手地指点他。过了一段时间,鲁班发现泰山做生活心不在焉,一有空,总是钻进附近的竹林里去玩,一去就是老半天。鲁班最恨徒弟不上进,慢慢地就对泰山疏远了,连手艺也不经常教他。这年年底,鲁班召集徒弟们来考试,要每一个人做一张桌子,与泰山一同学艺的师兄弟,都做得很好,唯独泰山做的桌子东倒西歪,不像样子。鲁班见了很生气,问泰山道:“你学艺已经一年了,怎么连桌子也不会做?”泰山脸“唰”地红了,低着头闷声不响。这下子鲁班更光火了,说:“我教过不少徒弟,哪有像你这样的?从今天起,你就回家去吧,我再也不认你这个徒弟了。”泰山连忙求情,可鲁班很干脆,一口回绝了。日子过得飞快,一晃过去了十几年。有一天,鲁班到镇江游玩,路过五条街的一条街口,忽见有爿店铺门口挤满了人。鲁班很好奇,也挤了进去。一看,店内摆着各种各样的竹制品。有筲箕篮子、板凳桌椅,箱笼橱柜,甚至还有竹床和竹子制作的碗筷。这些竹制品都精巧玲珑,新颖美观,比木制品精致,引得许多人争相购买。鲁班心想:“我是世界上第一个有名望的木匠,想不到这店铺里的师傅竟能以竹代木,技艺巧夺天工,比我还高。他打算拜访这位师傅,以便当面请教。店里的伙计问明情况以后,便入内请出了师傅。这位师傅年纪才三十多岁,他和鲁班一照面,两人都不约而同喊出声来:“咦!”你道这是为什么?原来,这位师傅正是鲁班过去的徒弟泰山。泰山一见师傅,喜出望外,连忙请师傅进屋子里叙谈。鲁班坐定后,一边喝着香茶,一边奇怪地问:“你是跟谁学到竹编技艺的?”泰山告诉师傅说:“我还是十几年前跟您学徒时学的。”原来,泰山跟鲁班学艺时,他感到竹蔑比木头的柔韧性还要好,就偷偷抽空到山间的竹园里去练习劈蔑,后来又偷偷地学习编织,因为开始没掌握好,又怕鲁班不同意,就没有敢跟师傅说。自从师傅将自己赶回家后,他就一门心思琢磨这门手艺。鲁班一听很后悔,连忙说:“我错怪了你,不应该把你赶走!”泰山感慨地说:“不,师傅,我今天能够有这种技术,全部是您当年指点的,您永远都是我的师傅!”这时,鲁班内心感慨万分,说:“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从此,这句话就在民间流传开了。而泰山也成为篾匠的创始人啦。

制陶业的祖师爷宁封

宁封是上古时黄帝的陶正,专门负责烧制陶器。黄帝时,大地洪水泛滥,民众只得住在山上的洞里,每天到山下取水都用泥土做的器皿,泥器皿浸水后很容易破裂。一次,宁封在山洞中烧烤野兽肉,偶尔发现火烧过的底部泥土很结实,眼睛一亮,悟出了道理:用火烧过的泥土更结实。于是,他便先用泥土做成器皿,再用火烧结,便成了陶器,而且质地很好。他因此而成了制陶专家。民众用上了结实的陶器皿,生活便利了许多,都很感激宁封,黄帝也因此而封宁封为陶正。一天,宁封到窑顶去看窑火,不料窑顶突然坍塌,宁封葬身火海。等人们跑出来一看,只见窑中冒出来的烟火形成宁封的形象,随着烟气上升。大家以为宁封火化后成了仙,升天而去了,便尊他为陶神。因此,宁封就成了制陶业的祖师爷,后世尊其为“宁封子”。

相关传说

传说黄帝时期,人们虽已懂得用火烧熟食物吃,但却没有锅、盆、碗、罐等,只能把猎获的食物用明火烧熟后双手抓着吃。口渴了,就到河边爬下用双手掬水喝。这对老年人和小孩特别不方便。有一次,宁封子从河里捕回很多尖尾鱼放在火堆上烤,结果全烧焦了,宁封子一气之下,把剩下的几条尖尾鱼用泥封住,放进火堆里。就在这时,黄帝派宁封子出外办事,他一走就是三天。回来后,有人问起烧鱼的事,宁封子这才想起他临走时放进火堆里的尖尾鱼,急忙跑到火堆去刨。谁知,刨出来一看,鱼早已没有了,只剩下一个泥外壳,能看不能吃;再用手一敲,还发出当当响声。周围看的人都笑了,有人挖苦他说:“宁封子本事大,把软鱼烧成硬鱼了。”宁封子毫不在意,只把烧过的泥壳拿在手里,左看右看,然后对大伙说:“你们别笑,鱼虽没吃上,可烧出了一个有用的东西。”说着,他把泥壳拿到河边,盛满水后,详细地观察了很久,发现装进泥壳里的水点滴不漏。宁封子很喜欢用脑子,他想,假若把泥封在其它东西上,用火烧后,会是什么样子呢?他看到河滩上有些被砍过的树墩,灵机一动,就把河边的泥沙用手刨出来,糊在一个树墩上,然后架起大火一连烧了三天四夜。等火熄后,他刨开火灰一看;眼前已不是泥湖的半截树墩了,而是一个土红色的硬泥筒。宁封子用兽皮袋把河里的水灌进硬泥筒里,直到灌满为止,也没有发现有漏水现象。宁封子高兴得忘记了一切,想把硬泥筒连水一起抱回去向大家报喜。谁知用力过猛却把泥筒弄破了。水流得满地都是。宁封子并不气馁。他坐在地上一直在想,泥土经过火烧,能变成硬壳,既能装水,又能盛食物,为什么不多烧一些呢?可是,到底怎么烧制,他还是心中无数。他把两次试烧的情况和自己的想法向黄帝作了汇报,又把打碎的泥壳请黄帝看。黄帝看后非常高兴,认为这项发明太有用了,于是就任命宁封子为桥国的“陶正”(官员)。不知又经过多少次的实验和失败,中华民族的第一批陶器终于烧制成功了。陶器的出现,解决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一大困难。考古工作者多年来从西安半坡,黄陵的桥山,河南的仰韶、龙山等地发现的大量彩陶如尖底瓶、陶罐、陶碗、陶盆等,都充分证明制陶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而制陶 最早的发明者-宁封子,传说在一次烧陶时,不慎失足掉进炉里,不幸被烧死了。人们为了纪念宁封子,把他称为“仙人”。

制笔业的祖师爷蒙恬

蒙恬是秦代大将,督造长城者,后为赵高所害。蒙恬开始创制笔,是以细树枝做笔杆,用鹿毛做心外裹羊毛做笔头,称为“苍毫”,成为制作毛笔的始祖。后世的制笔者,虽然笔杆改用竹制,笔头的用料有不同的变化,造型外观更加考究,但都尊奉蒙恬为祖师爷。

故事

这里关于蒙恬将军对毛笔的创造有着这样的故事。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恬带兵在外作战,他都要定期写战报呈送秦王。当时,人们用竹签写字,很不方便,蘸了墨没写几下又要蘸。一天,蒙恬打猎时看见一只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迹,心中不由来了灵感。他立刻剪下一些兔尾毛,插在竹管上,试着用它来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蒙恬又试了几次,效果还是不行,于是随手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石坑里。有一天,他无意中看见了那支被自己扔掉的毛笔。捡起来后,他发现湿漉漉的兔毛变得更白了。他将兔毛笔往墨盘里一蘸,兔尾竟变得非常“听话”,写起字来非常流畅。原来,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的油脂去掉了,变得柔顺起来,传说这就是毛笔的来历。历史上对于秦朝大将蒙恬造笔的说法也有一些记载。当年,秦将蒙恬率军伐楚,南下至中山地区,因见那里兔毛甚佳,就用来制笔,毛笔就此诞生。《太平御览》引《博物志》日:“蒙恬造笔。”崔豹在《古今注》中也说:“自蒙恬始造,即秦笔耳。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非兔毫竹管也。”

造纸业的祖师爷蔡伦

造纸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在有纸之前,我国古代人著书立说,最早刻或写在竹筒上,所以书籍的“籍”用“竹”字头,后来有的写在缣(细密的绢)帛上。西汉时虽已出现了麻质纤维造的纸,但较粗糙,不能作书写用。到了东汉时,宦官蔡伦发明了造纸。蔡伦(?——121年),字敬仲,桂阳(今属湖南)人。初为宦官,有才学。曾任中常侍、尚书令等职,汉安帝元初元年(114)封龙亭侯,任常乐太仆。他在总结前人用麻质纤维造纸的经验基础上,发明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为原料造纸,扩大了原料来源,改进了造纸技术,提高了纸的质量。并于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奏请朝廷批准后,将其造纸技术在民间推广。那时将用他的方法所造之纸,称为“蔡侯纸”。因此蔡伦成了造纸业的祖师爷。

介绍

蔡伦,中国“四大发明”中造纸术的改进者,“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人类有史以来最佳发明家”之一。蔡伦的发明创新不止造纸,他“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有蔡太仆之弩,及龙亭九年之剑,至今擅名天下。”《东观汉记》和《后汉书》均记载蔡伦为“桂阳人”,但其籍贯长期存在争议,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为桂阳郡治所在地今湖南桂阳县人,一说为桂阳郡耒阳县今湖南耒阳市人。但据实考证蔡伦是耒阳人更真实,在《东观汉记》和《后汉书》中记载蔡伦为“桂阳人”指的是“桂阳郡人”并非指的“桂阳县人”,由于在东汉时期耒阳县(今耒阳市)是桂阳郡的管辖地,所以记载蔡伦为“桂阳人”。在今耒阳市存在蔡伦众多物件与足迹,如“蔡子池”《水经注》载:“(耒水)西北经蔡洲,洲西即蔡伦故宅,旁有蔡子池”;“蔡侯祠”等;还有学术界名人陈寿群先生根据一些史记对蔡伦人生经历的描述,改编而成《蔡伦传奇》,其中描术了蔡伦与籍贯——耒阳一段奇缘经历,所以蔡伦是耒阳人更真实。永平末年(75)入宫为宦官。历任小黄门、中常侍兼尚方令、长乐太仆等职。元初元年(114),安帝封其为龙亭侯(封地在今陕西省洋县龙亭铺镇),食邑三百户。蔡伦为人敦厚谨慎,关心国家利益,曾“数犯严颜”,匡弼时政。勤奋好学,办事专心尽力。 

永元四年(92),蔡伦任尚方令后,利用供职之便,常到乡间作坊察看,见蚕妇缫丝漂絮后,竹簟上尚留下一层短毛丝絮,揭下似缣帛,可以用来书写,从而得到启发,便收集树皮、废麻、破布、旧鱼网等原料,在宫廷作坊施以锉、煮、浸、捣、抄等法,试用植物纤维造纸,终于造出植物纤维纸。元兴元年(105),他将造纸过程、方法写成奏章,连同造出来的植物纤维纸,呈报汉和帝,和帝大加赞赏,蔡伦造纸术很快传开。人们把这种纸称为“蔡侯纸”,全国“莫不从用焉”。蔡伦这一改进,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美国人麦克·哈特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将蔡伦排在第七位,远远排在我们熟知的哥伦布、爱因斯坦、达尔文之前。2007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和公布人类“有史以来最佳发明家”,蔡伦又榜上有名。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特别展示了蔡伦发明的造纸术。

造字的祖师爷仓颉

仓颉,又作“苍颉”。姓侯冈,名颉,因为是陈仓人,故称“仓颉”,是上古时黄帝的左史官。他受黄帝之命,细心地观察鸟兽虫鱼、山川草木,依照其形,创造了象形文字,代替结绳记事之法(据传,为了此事,天降粟雨,鬼惊夜哭,龙潜水底)。从而成为创造文字的始祖。为了纪念仓颉,西安市郊有造字台,陕西白水县中官乡有仓颉庙,浙江绍兴有仓颉祠,南京雨花山有仓圣庙。传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是仓颉的生日,旧社会时值此日,一些文士还前往有仓颉塑像或相关纪念地,祭祀先祖。

传说

黄帝有个史官叫仓颉。传说他受鸟兽足迹的启迪,运用聪明智慧,创造了远古的文字鸟虫书,终结了刻木结绳记事的蒙昧时代,被尊为有5千余年历史的中华文字始祖。仓颉庙在东汉延熹五年(公元162年)已具相当规模,东汉《仓颉庙碑》可以作证。现碑已移西安碑林博物馆。名碑还有《苍圣鸟迹书碑》和《孔子弟子题名碑》等。宋、元、明、清历代各有增修。自南向北,中线有照壁、山门、前殿、献殿、寝殿、墓冢,两侧有戏楼、钟楼、鼓楼、东西陪殿及廊房等楼台亭阁鳞次栉比,面积约1.2万平方米。后殿供奉仓颉圣像。相传聪明好学、博闻强记、德高望重的仓颉长有四只炯炯有神光的大眼睛,塑像确有四目如炬。农历3月28日是仓颉生日,每年有谷雨节,是值两节,四乡民众便自发入庙搞一些祭祀活动。仓颉墓为圆形土堆,高3.2米,周围44.1米。墓顶生长有古柏一株,树枝每年轮流荣枯,人称“转枝柏”。对文字特别敏感的仓颉造字的地方距庙很远,在西安长安区长里村。传说他周游四方,如兽奔走,如鸟飞翔,灵感一动,始造 文字。后人就在村北修了造字台。周穆王在仓颉造字台建有神庙。汉魏时改建为三会寺。唐诗人岑参有《题三会寺仓颉造字台》诗传世。现台高10余米,周长60余米,方形的夯土建筑,外包青砖,可拾级而上。登台四望,田园泛绿,围树含烟,南山秀美,天高地阔,胸襟敞亮,思古抚今,油然而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