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Photoshop工具栏中各个工具的使用方法(详细介绍)

 净土之馆 2013-11-12

Photoshop工具栏中各个工具的使用方法(详细介绍)

一、图案和图案画笔的定义

位于工具栏中的众多工具中有一些我们已经使用过了,分别是选择工具、移动工具、画笔工具。常用的工具也就是这三种。
      
选框工具的作用是创建选区,需要创建选区就要使用它。而移动工具应该是最常被使用的,因为需要使用它来进行图像的布局。这不仅限于移动,还有与CTRLSHIFT等按键的组合(如选取图层等)。画笔工具虽然是绘图工具,不过被用来绘制图像这样直接效果的机会也不多,而是较常被用做进行修改蒙版之类的间接效果操作。

在这节课中,我们将对位于工具栏中的各个工具做个介绍,它们的使用机会虽然都不是很多,但它们的使用效果也是不可代替的。有时候就需要用它们来做一些画龙点睛的操作。由于介绍的工具繁多,因此与前面的课程相比,本科内容会显得较碎。文字工具将在以后的课程中介绍。

首先是绘图类工具。
      
说起此类工具大家一定会联想到我们在早先学习过的画笔、铅笔、以及历史纪录画笔,它们就属于这个类别。这个类别的工具都位于工具栏第一条和第二条横线之间。其他绘图类的工具有:污点修复画笔工具、修复画笔工具、修补工具、红眼工具、颜色替换工具、仿制图章工具、图案图章工具、橡皮擦工具、背景色橡皮擦工具、魔术橡皮擦工具、渐变工具、油漆桶工具、模糊工具、锐化工具、涂抹工具、减淡工具、加深工具、海绵工具。需要注意的是,绘图类工具在使用中都有笔刷的应用,不同笔刷做出来的效果也不相同。

在讲解新工具的使用前,我们先要了解一下图案。图案在后面要学习到的几种工具中将会被使用到。在Photoshop中,图案和笔刷一样,属于一种全局性的定义,可以通过多个工具或多种方式调用。是可记忆和可重复使用的,我们要先学习一下图案的定义方法。

图案的定义过程很简单,打开一幅图像,用矩形选框工具选取一块区域,然后通过【编辑>定义图案】就会出现设定框,可输入图案的名称,确定后图案就存储了

需要注意的是,必须用矩形选框工具选取,并且不能带有羽化(无论是选取前还是选取后),否则定义图案的功能就无法使用。另外如果不创建选区直接定义图案,将把整幅图像作为图案。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有些人可以使用枫叶、茅草等这类特殊形状的笔刷,其实它们也是通过这种方法来定义的。所不同的是定义为画笔的图案可以使用任意形状的选区,并且可以使用羽化。创建选区后,通过【编辑>定义画笔预设】就可以完成。如下图三。

 图案下方的数值是这个图案定义为笔刷后的宽度。虽然在笔刷设定中可以自行更改笔刷的大小,但利用原始大小的质量是最高的。因为这样定义出来笔刷也属于点阵格式,放大或缩小都会引起像素重新计算而影响质量(放大导致模糊,缩小导致细节丢失)。在笔刷设定中的使用取样大小按钮即是恢复到原始大小的。

  注意定义为画笔的图案将自动转换为灰度,因为笔刷是不能带有原先的色彩的,否则的话就会造成色彩使用上的矛盾。因为在绘制的时候是通过前景色来定义绘制的颜色的。

  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如何定义,那定义完之后怎么使用呢?其实定义为画笔的图案立刻就会应用到目前的画笔设定中,在以后也可以在笔刷设定〖F5〗中的画笔笔尖形状找到。而普通的图案在定义后就踪迹全无,似乎不知道从哪里找到。只有在使用到图案类的工具时才会出现,比如我们下面要讲到的图案图章工具、修补工具、油漆桶工具。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在公共栏中有图案的选项及图案列表。另外在图层样式设定的图案填充项目中也可以调用图案。
      
我们将普通图案定义和画笔图案定义放在一起讲解是因为两者相似,但它们彼此的区别大家应该要记清楚。首先在定义步骤上,画笔笔刷图案会转为灰度而普通图案不会。其次在调用上,画笔图案顾名思义就是在画笔笔刷设定中使用的,这样有应用到笔刷的工具都可以使用。而普通的图案只有在上述几种方式下才可以被使用。

二、仿制图章/图案图章 

1、首先我们介绍仿制图章工具。

 仿制图章工具的作用是复印机,就是将图像中一个地方的像素原样搬到另外一个地方,使两个地方的内容一致。既然是一个复印机,那就先要有原始原件,才谈得上复印。因此使用仿制图章工具的时候要先定义采样点,也就是指定原件的位置。

 定义采样点的方法是按住ALT在图像某一处单击。如下图,先在1处按住ALT键单击一下,然后在2处拖动绘制,就会看到1处的像素被复印出来了。
      
要注意采样点的位置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也看到虽然之前定义的采样点位于飞机的中部,但复制出来的飞机不仅有中部,也有上下左右各个部分。而大家留心一下就会发现,在2处拖动的时候,1处采样点也会产生一个十字光标并同时移动,移动的方向和距离与我们正在绘制的2处是相同的。蓝色区域代表绘制区域,红色区域代表被复制的区域,它们的大小是相同的。

还有需要注意的是,仿制图章工具是应用到了笔刷的,因此使用不同直径的笔刷(下图中为40)将影响绘制范围。而不同软硬度(下图中为0%)的笔刷将影响绘制区域的边缘。一般建议使用较软的笔刷,那样复制出来的区域周围与原图像可以比较好地融合,可以看到在尾气及机头的边缘有逐渐淡化的效果。大家可以增加笔刷硬度再试一次,不过那效果一定很生硬。当然,如果选择异型笔刷(枫叶、茅草等),那复制出来的区域也将是相应的形状。因此在使用前要注意笔刷的设定是否合适。
     
在这个例子当中,我们尝试消除位于路面上的几个人物。方法就是使用仿制图章工具,将人物附近的树木或其他东西作为采样点,用以抹除人物,达到突出山羊的目的。其中较小的两个人物可以用周围的树木复制,较大的骑红色摩托车的人物要利用树木、草地和路面来复制,可尝试从其左方的路面复制,先去除车身部分。然后从右方的路面复制标志线。这个标志线稍微复杂一些,但大家多尝试几次一定可以做出来。具体可参考如下图三的指示。

仿制图章工具〖S/SHIFT S〗有一个对齐的选项,默认是开启。该选项的作用是在多次绘制中,保持取样点与绘制起始点同步位移。红色箭头所指处的绿树被定为取样点,然后在其他3个地方分3次复制图像,发现随着绘制起始点的移动,采样点也随着发生同样的位移,因此右方的树和小树林也成了采样点被复制到上方的绘制起始点,如下图一。而如果将该选项关闭,则3个绘制起始点采用了红色箭头所指处的采样点。如下图二。
      
注意我们反复强调是绘制起始点,因为开启和关闭这个选项的区别就在于复制开始时候所使用的采样点。如果在一次复制中持续拖动更大的区域,则其他的地方还是会陆续作为采样区域被复制。
      
此外,更改仿制图章的绘图模式〖SHIFT +/SHIFT -〗,所复制出来的图像效果也会产生改变,原理等同于图层混合模式的改变。如下图三,将绿树分别以颜色减淡和亮度方式复制,得到了不同的效果。

仿制图章工具还有一个用于所有图层的选项,默认是关闭。在关闭的情况下,只能在同一图层内复制图像。如果是跨图像(在两个图像间)复制,是以所选图层中的内容作为复制的源图像的。
      
打个比方:现在要将图像A中的内容复制到图像B中,而图像A有两个图层A1A2,这样在图像A中定义了采样点后,如果选择的是A1图层,复制到图像B中的就是A1层中的内容。采样点不变,选择了A2图层,那么复制到图像B中的就是A2层中的内容。这说明采样点本身是没有层的属性的,它只有坐标属性,这个坐标在哪个图层发生采样作用,就要看所选择的是哪个层。
      
这个特点大家要注意,在跨图像复制的时候,除了定义好采样点的位置,也必须看清楚是否选择了正确的图层(如果有多个图层存在的话)。否则就会发生无法复制或错误复制的可能。
   
如果将该选项开启,则不再有采样层的限制,采样点上所有图层中的图像都将被复制。利用这个特点,我们就可以将上2图中新复制出来的部分单独放置在一个新图层中。这样分层无疑更有利于今后的修改。如下图。新建图层并确保选择该层,然后开启用于所有图层选项,即可将背景上的绿树复制到新建的层中。

另外要注意的是,如果像上图那样复制到透明的层中,则更改仿制图章的绘图模式〖SHIFT +/SHIFT -〗将不会有效果出现。这个现象可能令大家较为费解,要明白这个问题,就需要明白绘图模式是在哪里起作用的。
      
绘图模式是指绘图工具所绘制出来的像素,与原先的像素进行运算的方式。注意原先的像素这个词。再打一个比方:我们往一桶冷水中倒入热水后得到混合后的温水。但如果往空桶中倒入热水,由于没有能够与之混合的冷水,则只能得到热水。而这里的冷水就相当于原先的像素。而热水就相当于通过绘图工具添加的像素。如果没有原先的像素存在(即透明),那么不论以何种绘图方式(溶解及背后模式除外)绘制的像素,都只能得到普通(即正常模式)的效果。
      
大家可以在上图中新建一个透明图层,然后使用各种绘图模式绘制像素,就会发现除了溶解及背后模式以外,任何方式绘制出来的像素都没有差别。这就是因为绘图工具缺少能够与之计算混合效果的原先的像素。因此,在一个透明图层中进行复制,无论使用何种混合模式(溶解模式除外)都一样。这种情况其实并不会给我们带来多大的困扰,因为我们可以在完成复制后再更改图层的混合方式。
      
既然绘图工具的绘图模式等同于图层混合模式的计算方法,那为什么在这就有所区别呢

因为两个模式的计算对象不同。图层混合模式的计算对象是位于其下方的图层,而绘图工具的绘图模式计算对象是同一图层中的其他像素。

2、我们接着介绍图案图章工具。
     
这个工具听名字就知道是要运用到图案的,这里的图案就是我们在本课开始学习过其定义方法的图案。选择图案图章工具后,公共栏如下左图,可以看到其中有一个图案的选项(下左图红色箭头处),点击会出现如下图的图案列表。在列表中的图案上单击右键可以更改名称或删除图案。
      
点击图案列表右上角的圆三角按钮建会出现类似笔刷调板中的选择列表,其中有复位图案、载入图案等。其实用方法和效果与笔刷调板一致。这类操作也广泛运用在Photoshop以及Adobe其他一系列软件的调板中。
      
由于没有采样点的选择,因此图案图章工具〖S/SHIFT S〗比起仿制图章工具来说要简单得多。选定了一个图案之后,在图像中按下鼠标并拖动就可以将所选图案绘制到图层中。如果所绘制的区域大于图案的尺寸,则在超过的部分中图案将重复出现。如图二。这种重复的特点又称为图案平铺,就如同我们在地面上铺设有图案的地毯一样。相同的图案将重复出现。并且彼此头尾(准确地说是四周)衔接,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图案块之间上下左右互为对齐。
      
在图案图章工具的公共栏有一个对齐的选项,如果开启的话,多次绘制的图案将保持连续平铺特性,如图三,尽管分开三次绘制,但分离的图案之间还是互相对齐的。也就是说还保持着平铺的特性,尽管中间并没有相连,但如果我们将中间部分补上的话,就会看到图案之间还是保持四周衔接的。这样早先绘制好的图案就不会被后来绘制的图案所覆盖(严格说来是覆盖了,只不过覆盖后的图案与原先图案完全一样)。如果关闭这个选项,多次绘制就会出现如图四的效果,分次绘制出来的图案之间没有连续性。而且早先绘制的图案会被后来所绘制的图案所覆盖。
( ]3 E, ]% g, Z      
图案图章工具还有一个印象派的选项,开启之后所绘制出来的图象就带有色彩过渡分明的印象派风格,这些色彩都取自于所选的图案。不过已经看不出图案原先的轮廓了。大家可自己试试看。

三、修复画笔/修补/污点修复画笔/颜色替换/红眼移除工具

修复画笔工具和修补工具,其实都是基于我们前面所说的图章工具的派生工具,并弥补了图章工具的一些不足。那么图章工具有什么不足之处呢?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图章工具对图案的复制是原样照搬的,即让采样区域和复制区域的像素完全一致。这样有时候在两幅色调相差较大的图像之间使用就会形成很不协调的效果。如下左图,将图一中的罗盘用仿制图章工具复制到图二中,看到的最终效果较为生硬。

现在我们使用修复画笔工具〖J/SHIFT J〗,选择一个合适的笔刷,在公共栏中将模式设为正常,源选择取样,然后按照仿制图章工具的使用方法,先在罗盘图章上定义好采样点,之后复制到蓝色图像中,在复制过程中的情形也和仿制图章一样,可当你结束复制松开鼠标之后,复制出来的金黄色的罗盘就会与蓝色的图像产生交融,形成如图一的效果。

这就是它与仿制图章工具的区别了,打个比方,图章工具只负责将一定数量的人口迁移过来,迁移完就了事。而修复画笔工具不仅迁移人口,还将其渗透到当地的生活氛围中,使新移民看上去不那么不合群
      
也许大家看了这种交融的效果后,感觉和前面图章工具的更改混合模式效果差不多。这其实是错误的看法,首先就这个例子来说,可以用图章工具的亮度绘图方式进行复制,得到如下中图的效果。这样看起来似乎和图一就差不多了。不过比较一下不难看出,右图的罗盘右边缘还是带有原先较为阴暗的暗调区域,而修复画笔所制作的效果中,罗盘的颜色和深浅完全遵循蓝色图片原先那片区域的色彩基调。我们将图三的原图拿来放在一起比较的话,反复多看几眼,就会觉得图二的色调有些原先是不存在的。这样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修复画笔的交融效果兼顾了复制前后的图像,在两者间取得平衡。
      
修复画笔的其他选项我们就不介绍了,与之前学习过的内容是相同的。

我们通过以下例子来观看修复画笔工具与仿制图章工具两者的区别,两者的笔刷宽度均为40,间距25%,硬度50%。修改笔刷设定可直接单击右键(选择了修复画笔工具或仿制图章工具前提下)
      
复制嘴唇和纹身到人物身上。第左图为仿制图章制作,右图为修复画笔制作。在这两个例子中两者的差距就相当明显了。更改了绘图方式的仿制图章工具很容易造成与采样区图像颜色不符甚至是大相径庭的情况。较为生硬。而修复画笔工具制作的效果过渡柔和并且与采样区域的颜色相差无几。

现在我们已经学会了使用修复画笔工具,经常会在修补图像的时候用到它。不过在使用上它也同画笔一样属于轨迹型,轨迹型绘图工具完全依赖使用者鼠标的移动,虽然灵活,但对于绘制区域边界的把握不够精准,比如上面的例子在复制嘴唇的时候,很容易就将鼻子也复制过来了。虽然减小笔刷宽度可以改善这一点,但较小的笔刷又会增加绘制的时间。
      
为了弥补这个不足,我们可以使用修补工具,修补工具的作用原理和效果与修复画笔工具是完全一样的,只是它们的使用方法有所区别。修补工具的操作是基于区域的,因此要先那样定义好一个区域(与选区类似)。注意修补工具在公共栏的设置中有一项修补,现在确保其选择为,而透明选项为关闭,然后如下第1图创建一个选区。和普通的选区一样,这里的选区创建后也可以进行加、减、交叉等修改,其快捷键也相同。加上为〖SHIFT〗,减去为〖ALT〗,交叉为〖SHIFT ALT〗。
       
选区完成后,从选区内开始拖动鼠标(如果在选区外拖动将会重新创建选区),在图像中寻找要复制到该选区的图像,拖动的时候可以在原先的选区中看到复制后的效果。如下第2图。完成后效果如下第3图。如果开启透明选项,则会产生如图四的新旧像素重叠的效果。

那么公共栏中的修补选项改为目标的话,会有什么区别呢?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目标的概念,我们之前是先创建选区(A区域),然后从选区往外拖动到一个地方(B区域)。那么原先的选区就是源,拖动到的地方就是目标。那么如果选择修补的话,就意味着被更改,也就是选区内的像素被更改,A区域被B区域中的内容所更改。所以就产生了如上的一个过程。
      
与之相反,如果选择修补目标的话,那么就是拖动到达的B区域被原先处于选区的A区域更改,产生如下的一个过程。

我们知道了修补工具是基于区域性的修改,所以需要先创建一个选区后再做其它操作。而这个选区的创建并不只限于使用修补工具,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其它工具来创建选区。比如磁性套索〖L/SHIFT L〗或【选择>色彩范围】等。并且还可以将选区羽化,利用羽化后的选区进行修补可以得到较平滑的修补区域边缘。
      
当然,也可以利用修补工具来创建选区,然后进行其它针对选区的操作,比如填充前景色〖ALT DELETE/ALT BackSpace〗等。
      
在修补工具的右键菜单中可以选择修补方式和色彩范围选选取。

污点修复画笔相当于橡皮图章和普通修复画笔的综合作用。它不需要定义采样点,在想要消除的地方涂抹就可以了,如下图,这是在工作中的杭州西湖清洁工人。既然称之为污点修复,意思就是适合于消除画面中的细小部分。因此不适合在较大面积中使用。如果你想把人物从画面中抹去,最好还是使用橡皮图章工具来完成。

颜色替换工具的作用正如其名称一样,其原理与【图像>调整>替换颜色】是类似的,只不过将操作改为了与绘图工具相同的方式(在图像中涂抹)而已。在这里我们不再介绍其的操作过程,而就它的几个要点做一下讲解。理解这几个要点后大家就掌握了这个工具。
      
选项中的容差消除锯齿这两项我们就不重复介绍了。
   
在今后的课程中将会越来越多地出现类似的简介性内容,因为在大家从头学习到现在,已经掌握了一些规律,对于平常的选项和操作已经可以做到触类旁通。甚至在今后的练习中,也会逐渐从以前的手把手方式转为指导方式

颜色替换工具的原理是用前景色替换图像中指定的像素,因此使用时需选择好前景色。
      
选择好前景色后,在图像中需要更改颜色的地方涂抹,即可将其替换为前景色,不同的绘图模式会产生不同的替换效果,常用的模式为颜色
      
在图像中涂抹时,起笔(第一个点击的)像素颜色将作为基准色,选项中的取样限制容差都是以其为准的。
      
限制选项:连续方式将在涂抹过程中不断以鼠标所在位置的像素颜色作为基准色,决定被替换的范围。一次方式将始终以涂抹开始时的基准像素为准。背景色板方式将只替换与背景色相同的像素。以上3种方式都要参考容差的数值。
      
取样选项:不连续方式将替换鼠标所到之处的颜色。邻近方式替换鼠标邻近区域的颜色。查找边缘方式将重点替换位于色彩区域之间的边缘部分。

因为颜色替换工具的原理和方便直观的操作方式,它经常被用来修正一些细小地方的颜色,比如修正照片中由于闪光灯所引起的红眼。 虽然我们接着就要介绍专门修正红眼的工具,但这里我们可以先使用颜色替换来做一下。

如下图,模式为颜色,取样为一次,限制为不连续,开启消除锯齿,将容差设为30%~40%之间,选择一个小于眼球的笔刷,用黑色作为前景色进行涂抹。由于一般眼球所占面积很小,建议涂抹时候放大图像〖空格 CTRL 单击图像〗。

既然可以将红色改为黑色,当然也可以将任意颜色改为任意颜色,如下图,参照修改红眼的设定,只需要更改前景色我们就可以将图片中的棕黑眼改为蓝眼甚至是绿眼。注意选择颜色的时候要选择较浅较亮的颜色,范例中使用了210,220,240195,225,190 想拥有迷人蓝眼的朋友,不必戴着有色隐性眼镜拍照了。

红眼移除工具主要用来处理照片中由于使用闪光灯引起的红眼现象,使用起来极为简单,只需要框选红眼区域就可以消除。如下图。 相关公共栏的选项大家自己尝试即可。它实际上就是 颜色替换工具的衍生工具。如开启了对齐功能〖CTRL SHIFT ;〗【视图>对齐】,并且开启了【视图>对齐到>图层】,那么红眼移除工具在框选的时候,选框边会自动对齐红眼区域。

四、橡皮擦/背景色橡皮擦/魔术橡皮擦

正如同现实中我们用橡皮擦掉纸上的笔迹一样,Photoshop中的橡皮擦就是用来擦除像素的,擦除后的区域将为透明。其公共栏选项如下图一,在模式中可选择以画笔笔刷或铅笔笔刷进行擦除,两者的区别在于画笔笔刷的边缘柔和带有羽化效果,铅笔笔刷则没有。此外还可以选择以一个固定的方块形状来擦除。不透明度、流量以及喷枪方式都会影响擦除的力度,较小力度(不透明度与流量较低)的擦除会留下半透明的像素。抹到历史记录选项的效果同历史纪录画笔工具〖Y/SHIFT Y〗一样,需要配合历史记录调板【窗口>历史记录】来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背景层上使用橡皮擦,由于背景层的特殊性质(不允许透明),擦除后的区域将被背景色所填充。因此如果要擦除背景层上的内容并使其透明的话,要先将其转为普通图层。
      
背景色橡皮擦工具的使用效果与普通的橡皮擦相同,都是抹除像素,可直接在背景层上使用,使用后背景层将自动转换为普通图层。其选项与颜色替换工具有些类似,如下图二。可以说它也是颜色替换工具,只不过真正的颜色替换工具是改变像素的颜色,而背景色橡皮擦工具将像素替换为透明而已。

类似去除物体背景或人物背景这样的操作,在进行合成制作的时候是经常要用到的,而通常的思路都是建立选区,然后消除背景(删除或建立蒙版)。正因为背景色橡皮擦工具有替换为透明的特性,加上其又具备类似魔棒选择工具那样的容差功能,因此也可以用来抹除图片的背景。
      
如下左图,按照上图的设置(限制为不连续、取样为一次”),将容差设为80%,在1处按下鼠标并四处涂抹,然后设为50%2处四处涂抹,在涂抹过程中不会抹除物体部分的像素,因为取样中的颜色是青色和蓝色,而物体的颜色是橙色黄色和黑色,都位于1处和2处的颜色及容差范围之外。
      
这样就可以在物体周围得到透明的区域,重复操作可去除残余部分。可以在其下方建立一个色彩填充层,这样残余的像素就看得比较清楚。
      
这个操作中最重要的选项就是取样,选择一次代表以鼠标第一笔所在位置的像素颜色为基准,在容差之内去寻找并消除像素。

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用在下面这个练习中,如下图。
      
在发丝周围的江水区域进行涂抹,也可以达到去除背景的目的。这种方法适用于主体与背景反差较大的情况,反差越大就越容易操作。
      
如果想用这个功能来做去除背景的操作,一般来说使用一次之后并不能完全抹除像素,大部分会留下半透明的像素。尽管很淡,但还是半透明的。大家可以将下面的例子实际操作一下就会明白,在叠加了其他的背景后就很容易看出痕迹。因此在达到如下图的抹除效果后,应减少容差,在看似透明的区域再次使用。如有必要就再重复几次。
       
由于Photoshop表示透明的灰白方块不利于检查像素透明程度,建议在下方叠加一个色彩填充层。填充层的色彩应与被抹除的颜色有较大差异,这可以利用反转色差异最大的特点,比如下图中被抹除的江水呈青绿色,那么就建立一个红色的填充层。如果要抹除的背景是黄色,那么就建立一个蓝色的填充层。

魔术橡皮擦工具在作用上与背景色橡皮擦类似,都是将像素抹除以得到透明区域。只是两者的操作方法不同,背景色橡皮擦工具采用了类似画笔的绘制(涂抹)型操作方式。而这个魔术橡皮擦则是区域型(即一次单击就可针对一片区域)的操作方式。

还记得魔棒工具吗?魔棒点击后会根据点击处的像素颜色及容差产生一块选区。魔术橡皮擦工具的操作方式也是如此,只不过它将这些像素予以抹除,从而留下透明区域。换言之,魔术橡皮擦的作用过程可以理解为是三合一:用魔棒创建选区、删除选区内像素、取消选区。
      
下图是魔术橡皮擦的选项,可以看出与魔棒工具是多么的相似。容差邻近的作用我们就不重复介绍了。用于所有图层如果开启将对所有图层有效,关闭的话就只能针对目前所选择的图层有效。不透明度决定删除像素的程度,100%的话为完全删除,被操作的区域将完全透明。减小数值的话就得到半透明的区域。
      
几种橡皮擦工具的作用无一例外都是用来抹除像素的,在实际使用中建议大家通过选区和蒙版来达到抹除像素的目的,而尽量不要直接使用有破坏作用的橡皮擦工具。

下面要介绍的6种工具都属于绘制型操作方式,这意味着它们都可以使用Photoshop的各种笔刷。而习惯上我们将能够使用笔刷的工具称为绘制型工具或绘图工具,它们的另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依赖于鼠标移动的轨迹产生作用,因此也被称为轨迹型绘图工具。
      
模糊工具是将涂抹的区域变得模糊,模糊有时候是一种表现手法,将画面中其余部分作模糊处理,就可以凸现主体。下左图是 齿轮的摄影图片,为了突出第一个齿轮,我们将后方两个齿轮使用模糊工具涂抹,得到如下右图的效果。 注意模糊工具的操作是类似于喷枪的可持续作用,也就是说鼠标在一个地方停留时间越久,这个地方被模糊的程度就越大。模糊工具的其他选项和前面的工具类似,就不再重复介绍了。

锐化工具的作用和模糊工具正好相反,它是将画面中模糊的部分变得清晰。在上图中我们不难看出,模糊的最大效果就是体现在色彩的边缘上 ,原本清晰分明的边缘在模糊处理后边缘被淡化,整体就感觉变模糊了。而锐化工具则反其道而行之,强化色彩的边缘。但过度使用会造成如下图的色斑,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应选择较小的强度并小心使用。
      
另外,锐化工具在使用中不带有类似喷枪的可持续作用性,在一个地方停留并不会加大锐化程度。不过在一次绘制中反复经过同一区域则会加大锐化效果。
       
注意锐化工具的将模糊部分变得清晰,这里的清晰是相对的,它并不能使拍摄模糊的照片变得清晰,大家可以尝试对上 右图中已经被模糊的齿轮使用锐化工具,看看能否还原到最初的效果。说到底这还是由于点阵图像的局限性,在第一次的模糊之后,像素已经重新分布,原本不同颜色之间互相融入形成新颜色,而要再从中分离出原先的各种颜色是不可能的了。热水与冷水融合后还能在还原为各自原先的温度吗?
      
因此,大家不能将模糊工具和锐化工具当作互补工具来使用。什么叫互补呢?比如模糊太多了,就锐化一些。这种操作是不可取的,不仅不能达到所想要的效果,反而加倍地破坏图像。就好像我们在以前课程中说过不能将图像先减暗再加亮一样。在Photoshop众多的工具及命令中,有许多彼此间的作用是互为相反的,但绝大多数互为相反的都不能作为互补来使用。包括后面的减淡工具和加深工具也是如此。在实际操作中,如果一种操作的效果过分了,就应该撤销该操作,而不是用互为相反的操作去抵消。

涂抹工具的效果就好像在一幅未干的油画上用手指划拉一样,如下左图。如果打开手指绘画选项,就好比手指先蘸染一些颜料再在画面中划拉一样。如下右图。绘画的颜色就是前景色。

减淡工具早期也称为遮挡工具,作用是局部加亮图像。可选择为高光、中间调或暗调区域加亮。效果如下图所示(在图像的右部和下部涂抹)。加深工具的效果与减淡工具相反,是将图像局部变暗,也可以选择针对高光、中间调或暗调区域,这里就不再介绍了,大家自己试验即可。
       
这两个工具曝光度设定越大则效果越明显。如果开启喷枪方式则在一处停留时具有持续性效果。

海绵工具的作用是改变局部的色彩饱和度,可选择减少饱和度(去色)或增加饱和度(加色)。效果如下图中的船体部分所示。流量越大效果越明显。开启喷枪方式可在一处持续产生效果。注意如果在灰度模式的图像(不是RGB模式中的灰度)中操作将会产生增加或减少灰度对比度的效果。
      
还有要注意的是,海绵工具不会造成像素的重新分布,因此其去色和加色方式可以作为互补来使用,过度去除色彩饱和度后,可以切换到加色方式增加色彩饱和度。但无法为已经完全为灰度的像素增加上色彩。

六、渐变/油漆桶
      
渐变工具的作用是产生逐渐变化的色彩,在设计中经常使用到色彩渐变,而这也是我们进行网页设计时必须使用的。色彩渐变可以通过渐变工具来使用,也可以在图层样式中使用,后者使用的机会更多一些。
       Photoshop
本身已经提供了多种渐变的设定,使用渐变工具后在公共栏中点击如下图红色箭头所示处,就会出现渐变设定列表,从中选择一个红色、绿色的设定(如果没有找到可复位渐变),选择后可在渐变缩览图中看到大致效果。右方有一排按钮是渐变样式的选择,先选择第一种线形渐变,然后新建一个图像并在其中拖拉,松手后即可完成。效果如下图。
       
这是最简单的渐变,我们看到了一种从红色过渡到绿色的效果。

注意创建渐变时候拖拉的线条,那线条的长度代表了颜色渐变的范围。那么在上图中看起来我们只是拖拉了一段距离,并没有充满画面,但之后产生的渐变却充满了画面。这与我们所说的线条的长度代表了颜色渐变的范围不是相抵触吗?
      
除非有选区或蒙版存在,否则渐变一定是充满全画面的。也就是说无论线条有没有充满画面,产生的渐变都将充满画面。而定义渐变的线条代表颜色从红到绿的变化范围。在这个范围之前和之后的,都将以单色填补。
     
我们可以通过例子来说明。如下图,在画面中拖拉一小段的水平(按住SHIFT可保持45°整数倍的角度,包括水平、垂直)渐变线,产生了渐变效果(为了方便参照在图中放置了渐变定义线)。此时打开信息调板〖F8〗,用鼠标在图像中横向移动,同时观察信息调板中的颜色读数。就会发现,在渐变条范围之内移动时,颜色读数不断变化。而在渐变条范围之外移动则读数固定不变。这说明在渐变条之内存在很多色彩,而在渐变条之外只存在单一色彩,渐变条红色端之外就是固定的红色,绿色端之外就是固定的绿色。

渐变是有方向的,向不同的方向拖拉渐变线会产生不同的颜色分布。比如下图从左往右拖拉产生左红右绿的效果,而如果从右往左拖拉渐变线就会产生左绿右红的效果。为了之后的内容讲解方便,我们将渐变线的两个端点称为起点(鼠标按下处)和终点(鼠标松开处),观察上右图结合大家实际操作会看到,渐变线上起点为实线的十字标,终点为虚线的十字标。而颜色也分为起点色和终点色。那么之前我们试图向大家解释渐变范围的语言就可以转换为:在渐变起点与终点之间是逐渐变化的各种色彩。在起点之外由单一的起点色填充,在终点之外由单一的终点色填充。

下面我们示范一下其他各种渐变样式的效果。

首先是径向渐变,它是将起点作为圆心,起点到终点的距离为半径,将颜色以圆形分布(下图白色圆圈之内)。半径之外的部分用终点色填充(下图白色圆圈之外)。颜色在每条半径方向上各不相同,但在每个同心圆圆弧方向上相同。也就是说,假如你从圆心出发到圆弧,在途中将看到各种不同的色彩。但如果你只是沿着圆心绕圈,那么在这一圈上你看到的颜色都是相同的。对应下图中的蓝色和黄色圆弧可以说成:黄色圆弧上各点颜色相同,蓝色圆弧上各点颜色相同,蓝色圆弧与黄色圆弧的颜色不同,蓝色圆弧相对接近起点色,黄色圆弧相对接近终点色。

然后是角度渐变。

角度渐变是以起点为中心,起点与终点的夹角为起始角,顺时针分布渐变颜色(如下图白色箭头所指)。因此起点与终点之间的距离并不会影响效果,这在所有渐变样式中也是唯一的。从起点出发的每条射线上颜色都相同。对应到下图就是:黄色射线上各点颜色相同,蓝色射线上各点颜色相同,黄色射线与蓝色射线的颜色不同,蓝色射线相对接近起点色,黄色射线相对接近终点色。

下面是对称渐变。
      
对称渐变可以理解为两个方向相反的径向渐变合并在一起。如下图,从起点出发,同时往相反的两个方向渐变。黄色箭头与蓝色箭头尽管方向不同,但在距离起点相同的地方两者颜色也相同。在两端的终点之外由终点色填充剩余区域。由于这个特点,如果渐变线定义得充满整个画面,将看不到另外一侧的渐变效果。因此在使用对称渐变的时候要留下足够的空间给另外一侧渐变色。

菱形渐变: 菱形渐变的效果类似于径向渐变,都是从起点往周围的扩散式渐变。只不过这里是菱形而不是圆形。菱形的4条棱中的一条就是起点到终点的线段,其余三条棱相当于这条线段以起点为中心旋转90°180°270°4个终点之外由终点色填充剩余区域。在距离起点相同的距离上,4条棱上各点的颜色相同。但只局限于棱,在棱之间的区域中是不相等的。对应到下图就是:黄色圆弧与4条棱有4个交点,这4个点的颜色相同,蓝色圆弧与棱的4个交点也是如此,蓝色圆弧交点的颜色相对接近起始色,黄色圆弧交点的颜色相对接近终点色。

在渐变工具的公共栏中有反向的选项,它的作用是将起点色与终点色颠倒。注意虽然目前为止我们在渐变中都只用两种颜色,但实际上渐变色是可以由多种颜色组成的,在Photoshop默认的渐变列表中就可以找到。那么反向选项所颠倒的不仅是起点与终点色,还包括其中的所有过渡色彩。比如一个渐变色由红绿黄蓝组成,那么被反向之后就是蓝黄绿红。如下图。

渐变工具透明区域选项可以保持渐变设定中的透明度,如果关闭,渐变色中就不带有透明区域。

我们可以新建一个黑色背景的图像,然后选择默认渐变列表中的透明彩虹,然后分别开启和关闭透明区域选项,看到效果如下图一。因为透明彩虹的渐变设定中,在起点和终点区域包含有透明度的设定,因此开启选项后渐变的起点和终点区域是透明的,可以看到原先的黑色背景。关闭了选项后,透明区域就被单色所填充,无法再看到原先的黑色背景

 如果渐变设定中本身不包含透明度的设定,则该选项开启与否都没有区别。

油漆桶工具的作用是为一块区域着色,着色方式为填充前景色或图案,如下图二。并且附带了色彩容差的选项。其实际作用就好比先用魔棒工具创建选区后再予以填充。因此大家可以用魔棒工具各个选项的概念来对应油漆桶的各个选项,只是多出了一个图案填充方式和所有图层选项。图案填充的效果与图案图章工具的特点是一样的,即如果填充区域大于图案将产生平铺。所有图层的作用和其他工具相同,在关闭的情况下只能对所选图层有效。
      
就实际使用的情况来看,油漆桶的填充颜色的功能可以由〖ALT DELETE/ALT BackSpace〗完成或建立纯色填充图层。其图案填充的功能也可由建立图案填充图层来实现。此外图层样式也完全可以实现这两个功能,并且最重要的是它们更改填充颜色和图案时非常方便。因此油漆桶工具已经极少被使用了,它通常被创建选区后建立填充图层的操作所取代。

七、自定义渐变:
      
虽然我们已经学会了如何使用渐变工具,但只能在渐变列表中选择,而有时候我们需要的渐变色并不包含在其中,这就需要我们自己来定义渐变。
      
定义渐变的方法就是选择渐变工具〖G/SHIFT G〗,然后点击公共栏中的渐变缩览图,就会出现如下图的设置框。上方的预设就是目前所使用的渐变列表。列表右方的载入按钮是载入其他的渐变设定。存储按钮是将目前列表中的所有设定予以存储。存储的文件名为.grd,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与别人交换渐变的设定。
      
我们点击其中位于第1行第4红色、绿色渐变,也就是我们在前面例子中使用到的。此时可看到渐变列表下方的名称处出现了该名称。同时最醒目的就是位于整个设置框下方的渐变条编辑器,我们主要设定工作都将在这里完成。

既然是定义渐变色,那么就需要指定从什么颜色变到什么颜色,这个指定就是由渐变条下方的色标完成的。如下图所示,现在有着两个色标,分别是红色和绿色,它们位于渐变条的两端,代表了这个渐变设定就是从红色到绿色。
       
现在我们增加色标以定义更多的渐变色。在该区域中鼠标光标将变为,此时单击即可增加一个新色标(取色为目前的前景色)处。

 双击色标或选择色标(被选择色标的箭头为黑色)后单击3处将出现拾色器,此时可更改色标的颜色。单击4处可以选择色标的取色类型,用户颜色代表我们在这里所指定的颜色。如果将前景或是背景作为取色,在使用的时候渐变的实际效果将随着Photoshop前景色和背景色的不同而不同。
       
左右拖拉色标可改变色标在渐变条中的位置,色标的位置百分比是针对全部渐变范围的,是一种绝对位置。也可由5处直接改变数值,改变数值的几种方法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这里复习一下,它们基本都可用在任何有数值的地方:手动输入、在位置字样上左右拖拉(SHIFT加速、ALT减速)、按住CTRL在数值处左右拖拉(SHIFT加速、ALT减速)、点击数字后使用鼠标滚轮(SHIFT加速)

大家还记得如何用移动工具复制图层吗?是按住〖ALT〗拖动图层。那么在这里也是一样,按住〖ALT〗拖动将会复制色标。

注意在色标与色标之间有一个小菱形,称为色标中点,它决定两个相邻颜色的分配比例。如下中图2处所代表的是黄色与绿色的分配比例,默认是50%,代表两种颜色平均分配。如果将该点向黄色移动则代表绿色的比例增大,反而反之。色标中点的位置百分比是针对相邻两种颜色之间的区域的,是一种相对位置。选择色标中点后可在下图5处看到位置数
      
若要删除某个色标,可在选择色标点击位置右方的删除按钮。或在渐变条中直接将色标向下拖拉,如下图。

在掌握了以上的内容后,我们来看位于渐变条上方的不透明度标。

不透明度标控制着渐变各处的不透明度。不透明度标的操作方法(增加、修改、移动、删除)与色标完全一致。相邻的两个不透明度标也有一个中点控制着分配比例。如下图一。与色标用彩色来表示其所指定的颜色类似,不透明度标用灰度来表示其所代表的不透明度。黑色为100%,即完全不透明。白色为0%,即完全透明。
      
在完成渐变定义后,可直接使用渐变工具付之实施,但一旦选用了其他的渐变设定,本次定义的渐变就消失了。如果打算多次使用,应该将其予以保存。如下图二,在名称中输入适当的名字,单击新建按钮。所设定的渐变就会保存到目前的列表中了。但这样的保存只是保存在这台电脑的Photoshop中,如果要把这个渐变设定在其他电脑的Photoshop中使用,则应该通过存储按钮将列表保存为文件(这样的操作也被称为输出渐变设定”),然后将该文件发送给对方的电脑。
       
为了防止由于操作系统重装等带来的信息丢失,建议大家将自己定义或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的渐变设定利用这种方法保存到其他硬盘分区中。笔刷、图案等也是如此。

位于渐变条上方的平滑度选项控制色彩的过渡范围,设定为100%可获得最亮丽最丰富的过渡色彩。如下图一,是默认渐变列表中黄色、紫色、橙色、蓝色在平滑度为100%0%的区别。

渐变类型中我们可以选择为杂色,这种渐变的原理类似于我们在笔刷定义中接触过的色彩抖动,就是在指定的色彩范围内随机地挑选色彩。此时不能手动设定色标和不透明度标。

粗糙度选项可控制渐变颜色之间的柔和度,设为100%时各种色彩之间最为锐利。

颜色模型和下方的控制条是指定色彩随机的范围的,以下图二中的RGB方式为例,此时R控制条上的黑色箭头位于最左端,白色箭头位于最右端,表示红色的随机区域从0255。如果只将R的黑色箭头向右移动到一半的位置,白色箭头保持在最右端,这表示红色的随机范围改为128255,那么渐变条将偏红。如果只将R的白色箭头向左移动到一半的位置,黑色箭头保持在最左端,则表示红色的随机范围改为0128,那么渐变条将偏什么色呢?希望大家能以最快的速度回答出来,然后动手验证。

限制颜色选项可以防止颜色过于饱和,开启后渐变条中较为亮丽的颜色将变得暗淡。
      “
增加透明度选项可以为渐变条随机添加透明度。
       
点击随机化按钮将在指定的颜色范围内随机产生渐变条。

杂色渐变尽管很难控制,但其所产生的丰富色彩也是实底渐变望尘莫及的,在制作一些较为明快的设计稿时可用来提供素材。如下图就是用随机产生的杂色渐变分别以径向样式,和角度样式所作出的效果,可以用来制作土星光环

八、仿色的概念:
      
所谓仿色就是仿造颜色,主要应用在用较少的颜色,来表达较丰富的色彩过渡,就好比要用极少的原料做出丰盛的菜肴一般。我们可以动手来感受一下,新建一个300×100RGB图像,选择渐变工具〖G/SHIFT G〗,在默认的渐变列表中选择蓝色、红色、黄色,将渐变定义线从左至右充满全图像,形成如下图一的效果。
      
然后【图像>模式>索引颜色】将会出现设置框,将其中的参数按照如下图二的设定,就会看到图像呈现出如下图三的效果。这是因为我们现在指定只能用8种色彩来表达这幅图像。在无仿色的情况下图像由原先的平滑过渡变为了一个个相邻的色块,数一下正好是8个。这是Photoshop根据计算得出的最接近原图的颜色。显然,这对于表达原图像是远远不够的。

那么,是不是就一定要使用更多的色彩才能产生较好的过渡效果呢?不一定,我们可以在上图二所示的设置框中选择不同的仿色选项,将会看到如下的效果。明显感觉到色彩的过渡变得柔和了。注意设置框中的颜色数仍然是8,这意味着颜色的数量并没有变化。那何以颜色过渡看起来要平滑许多呢?奥秘就在如下图二,这是扩散仿色的局部放大图,我们看到各种颜色不再是互相独立的色块,而是互为交融渗透,这样在人眼的整体视觉效果中就会形成平滑的过渡。
      
3种仿色方式中最为常用的是扩散,因为其效果最好,并且可以调节仿色的程度(即数量,数值为百分比)。其次是图案,这两者的颜色渗透都较为整齐有规律。而杂色方式无规律,看起来较为杂乱,因此较少使用。
      
色在网页设计中较为常用,因为减少颜色数可以减小图片的字节数,有利于在带宽有限的网络上快速传递。当然过少的颜色也必然损失图像的质量和细节,因此在图像质量和图像字节数之间的权衡是进行网页制作时常会遇到的问题。有些新手追求高图像质量,结果导致整个网页图片字节数庞大,传输缓慢。或者过分追求传输的速度,大幅降低图像质量。这两个极端都是不可取的。而熟练的制作者必备的本领就是在两者间取得最好的平衡点。这些人制作出来的网页不仅图像质量高,传输速度也快.

这里所说的在两者间取得最好的平衡点,不单单指如何对图像进行优化(即尽量减少字节数同时尽量保证质量),还包括在设计过程中就要为以后的优化做好准备。比如不要大面积地使用过渡色等。

九、裁切

裁切工具不属于绘图工具,对它最通俗的理解就是一把裁刀,将图像不需要的部分切去。下面我们边做边学。打开图片,选择裁切工具〖C〗,确保共公栏中高度、宽度和分辨率都为空,如不为空点击清除按钮即可。

然后在图像中拖拉出一个矩形裁切框,框内是裁切后保留的区域。注意共公栏此时会有屏蔽颜色不透明度的选项,它们3个的作用就是在建立裁切框后遮蔽其他区域,提供视觉参照。如下图,矩形裁切框之外的区域变得暗淡,而裁切框之内的图像保持不变,这样就突出了对比效果

建立裁切框后,按下回车键或在裁切框内双击即可完成裁切。也可以点击共公栏中的提交按钮。若要放弃裁切可按〖ESC〗或点击共公栏中的取消按钮。

裁切框建立的不精确也没有关系。因为在建立之后可以如同自由变换〖CTRL T〗那样修改,其操作方法也和自由变换是一样的。即:拖动4边的中点(可组合〖ALT〗键)可进行缩放;拖动4个角点(可组合〖SHIFT/ALT/SHIFT ALT)可同时缩放4边;在4个角点之外拖动(可组合〖SHIFT)将旋转裁切框。

注意旋转裁切框之后形成的裁切图像将自动恢复到水平垂直的状态,如下图一所示。也就是说,无论裁切框形状如何,裁切后的图像都将以4边水平垂直的矩形显示。
      
在开启了透视选项后,可以对裁切框的4个角点单独定位,类似于自由变换中的扭曲。这样裁切后的图像将产生变形效果,如下图二。根据我们前面所学习过的知识,这样的变形对于点阵图像是有损的。被变形放大的部分将显得较为粗糙。

除了上面这些以手动拖拉任意大小和长宽比的操作以外,裁切工具还可以指定裁切后图像的尺寸,包括宽度、高度和分辨率。方法是在建立裁切框之前在公共栏中输入数值,就是我们之前强调大家清除的地方。比如输入宽度300像素、高度200像素,那么无论你如何拖动,裁切框将始终保持3:2的高宽比。并且在裁切完成后将图像的宽度和高度设置为指定的这个功能有利于保持多个图像之间像素总量的相等。也就是说可以让多张图片在裁切后保持同样的大小。我们也可以先打开作为参照的图片,然后点击裁切工具共公栏中的前面的图像按钮,那么作为参照的图片的宽度、高度及分辨率就会自动被获取。

需要注意的是,分辨率只有在以现实长度单位(厘米、英寸等)定义图像高宽时才有

在一个由多个图层组成的图像中,裁切框很可能比一些图层中内容的像素面积小,这样就产生一个问题:裁切完成后,那些处在裁切框之外的像素上哪去了呢?实际上裁切工具为这种情况提供了两种选择。在建立裁切框后,可在公共栏的裁切区域选项中指定被裁切像素的去向:被删除或被隐藏。如果选择隐藏的话,相当于只是缩小了图层可视区域,而并未改变图层中本身的内容。这样通过移动图层就可以看到裁切后被隐藏的区域。

 注意如果一幅图像中只包含一个图层且该层为背景层,那么是无法使用该选项的。因为背景图层的面积必须与可视区域相同,而不允许大于或小于。

十、注释/语音注释/吸管/颜色取样器/度量/抓手/缩放

注释工具的作用是在文件中写入一段文字注释内容,这主要应用在将文件交于其他人使用的时候。也可以作为自己的备忘录。在画面中单击即可出现文字输入框,如下图。可在公共栏中设定作者、字体、字号和标签颜色。也可以改变文字框大小。输入完成后点击输入框右上角的白色方块即可关闭。关闭后只在画面上留下一个小标签记号。双击标签即可展开文字框,此时可以修改文字内容。若要删除注释,可选择后按删除键〖Delete〗,或在小标签上点击右键选择删除注释
       
需要注意的是,标签的位置与文字框的位置并不需要同在一处,可以将两者分离。双击标签后文字框将以最后一次的位置和大小出现。
      
语音注释的作用是录制一段声音,如下图。在双击标签之后可以播放。不便使用文字注释的时候可使用它进行注释。可在公共栏中设置作者和标签颜色。

吸管工具的作用是吸取指定位置的颜色作为前景色,按住〖ALT〗键作为背景色。除了在图像中单击取色以外,还可以在图像中按住后四处拖动,这样所经过地方的颜色将不断作为前景色(按住ALT键后拖动即为背景色,拖动开始后ALT键可松开)。拖动的范围不限于图像,也不限于在Photoshop中,可以是屏幕上任何地方(Windows任务栏)取色。

颜色取样器工具我们应该很早就使用过了,我们将它来比较多个地方的颜色。这其实也是它的主要用途,就是在调整图像时监测几个地方(如高光部分、暗调部分)的颜色,这样通过它们的数据我们就可以避免这些地方的颜色被过度调整(即亮度合并)
      
取样器工具最多可取4处,颜色信息将显示在信息调板〖F8〗中。可使用取样器工具来移动现有的取样点。如果切换到其他工具,画面中的取样点标志将不可见,但信息调板中仍有显示。
      
在公共栏中可以更改取样大小选项。取样点代表以取样点处那一个像素的颜色为准。3×3平均和5×5平均表示以采样点四周3×35×5范围内像素的颜色平均值为准。

度量工具的作用是测量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和角度,在公共栏中会显示起点与终点的坐标(XY)、角度(A)和距离(D1D2)等信息。当只有头尾一条直线的时候,角度是根据线段与水平的夹角计算的。距离D1显示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

在画完一条线段后,在其中一个端点上按住〖ALT〗键可以拉动出第二条线段,如下图。此时角度就以这两条线段的夹角为准。距离D1D2分别显示两个端点距离中心点的距

抓手工具和缩放工具的作用想必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了,抓手工具是在窗口小于画布大小的时候,在窗口中左右移动画布。如果窗口等于或大于画布则无效。缩放工具默认是将图像放大,按住ALT键为缩小。除了单击缩放外,还可以拖动出矩形框,令矩形框内的图像充满窗口。放大的极限为1600%,缩小的极限为1.33%
我们虽然没有直接使用它们,但在操作中通过快捷键达到了与之相同的功能。这些快捷键是Photoshop中使用最频繁的快捷键:抓手工具〖空格〗,放大〖空格 CTRL 单击或拖动〗,缩小〖空格 ALT 单击或拖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