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国各地人们性格差异初探(三、河南人)

 茶香飘万里 2013-11-12

三、河 南 人

 

  河南,位于黄河之南而得名。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渊源于黄河流域之中原,归属于轩辕嫡系之后裔。西汉即设河南郡,使河南之名得以问世。她处中原而地接南北,挟黄河而身系六京( 商殷之都安阳,宋都汴梁现开封为东京,唐都长安东迁后叫西京,洛阳称东都,另有北京和南京),其地域之重要性可见一斑。历代爱国的文人的诗词里,“中原逐鹿”一词难免高频律地出现。人们捧起陆放翁的诗和辛稼轩的长短句,无不为其忧国(中原)思乡(河南)之

情所动容。
    洛阳、开封和安阳均为历史著名古都,也值得河南人聊以自豪。需浓笔重彩的是,河南人
与山西人一样,对于中华民族的大融合确有卓绝地贡献。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到北宋末年赵氏皇帝为躲避金兵入侵,率百万河南民众大举南迁,使目前江浙一带很多人都归宗认祖于河南。
    过去民间有这么一句话:“山东响马(旧时指强盗),直隶(河北省旧称)贼,河南出的溜光
锤!”窃以为,说山东响马,是誉其豪爽,但渉嫌于水泊梁山;说河北贼未必妥切,可能寓意贫瘠;说河南出了溜光锤也许有其所凭吧!
  河南人在历史上饱受战争和灾荒的苦难与蹂躏。因为,中原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因此,
战乱不断。加之灾荒和无助,促使其四处奔波逃命。如今,河南人遍布全国各个省份,也算是一种人力资源。
    河南人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人们的人的印象不爽。但公平的说,那有如“一老鼠坏了一锅
汤”。从另一个角度讲,哪里又何尝无坏人呢?所以,身为河南人也不必自卑,应该称道的是河南人还遍布神州呢!
    河南人重义气、性耿直。君可知少林功夫在世界各地了得!河南也出了不少名人,如:道
家的创始人老子,吴国大将范蠡,以及商鞅、苏秦、吕不韦、李斯等一批政治家。又出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张良,一代名士陈平、名医张仲景、科学家张衡、政论家贾谊,以及三国名将徐庶、司马懿、黄忠和东晋权倾一时的谢安。到了大唐,又为国家输送了一代名相姚崇,文学家韩愈,和“诗圣”的杜甫及画家吴道子。还有惊艳的“帅小伙”潘安,以及宋代民族英雄岳飞等。不过,河南在侵华战争时,也出过汉奸。
    河南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河南人大多文质彬彬,思想活跃,儒雅而有浪漫情趣。河
南也算得上大省,文人学士众多,曾有“洛阳才子”之说。河南人吃苦能干,洛阳牡丹名贵一方。再说河南人名声不好,不是由于贫困,也许指其在特定历史和环境下的作派。她紧邻山东,但比不上齐鲁人的质朴爽快,却似齐鲁人的粗野俭啬。南接湖北,没有鄂人的精明能干,却效仿鄂人的“奸诈”滑头。她与安徽人一样,被称为中国的“吉普赛人”。饥寒交迫使他们离乡背井,四处漂泊。但安徽灾民往往靠演唱卖艺为生,而不少河南灾民则把乞讨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流浪生活使不少人染上劣习,有辱河南人的名声。似乎河南人与“刁滑”、“无赖”、“肮脏”等恶习有染。这种看法虽然并不完全和真正的公平,但现实中,河南人或多或少有这种习性。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地处中原的人们世世代代要靠天吃饭,不但在女真人
、蒙古人和满洲人南侵时四处流浪逃命,还要时刻提防那条脾气难以揣摸的母亲河。黄河好时,人们丰衣足食;发怒时,就要背井离乡。旧社会,黄河发怒和子孙逃难的次数,谁也说不清。他们一次次在灾难--逃亡,再灾难--再逃亡的怪圈中循环往变,他们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从而,不少人在天灾和人祸的双重威胁下,拖家带口踏上了迁徙之路,逃避这恶劣的环境。向南走的,直至赣、闽、粤、台,成了今天的客家人。向西走的,抵达荒漠,成为众所周知的走西口。他们无疑是失败的,其结果多数是越迁越穷。要说错,也怪不得他们,是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对他们来说,只有西边有大片土地尚未未开垦。像山东人只能去东北,粤闽人只能往南下南洋一样,别无选择。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恶劣的环境欺凌着他们的一代又一代。试想,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经常
在逃亡中苟延残喘,尚难自顾,就更谈不上救济他人了。这些流浪的也要活下去,采用一些非常规手段也是无奈之举。这种谋生的手段,在别人看来有所不齿,但对他们说来却能救命。“穷山恶水出刁民”一说也许是条真理。
    有人说,河南人是中国人的娘,中国人如果要寻根的话,大多数最终都要归宗到河南。因
为以河南为中心的黄河流域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
    河南长期以农业为主,与山西有别,存在“重耕稼、鄙商贾”的观念。自给自足的小农生
活,造就了古朴纯厚的民风和自然亲切的乡情,但也养成了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封闭保守意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古旧的意识正被逐渐淡化,他们不再满足于“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的田园式的家庭生活,他们正积极参与市场竞争,重塑河南人的形象。 

   河南人的生活习惯历来以简朴著称。长期以来,河南的民居注重“可住、实用”,土窑、草庵、石板房、以及天井窑院、窑房结合院和平房院等,成为地方特色的居住设施;在饮食上则讲究“细粮节约,粗粮细做”;衣着上讲究“经济耐穿”。进入80年代以后,他们的生活习惯有了很大改变,尤其在衣食住行方面,开始追求更加舒适完美的生活,城市建设也紧跟时代的步伐。省会郑州虽然是1954年由开封西迁的,但这座风沙弥漫、且建于黄河边上的城市很快绿

树成荫,商业发达,成为中国中部的交通枢纽与商业中心,也彰显了河南人的能力。 
    河南人讲究礼仪,无论日常相见、迎送、借还、庆吊以及生育、成年、婚嫁、寿诞、丧葬
等,既讲礼节又重仪表,曾有“礼多人不怪”的谚语。待人知礼,谓之“懂规矩”、“懂事”,反之,则遭人贬谪。     
    这里,用我一首旧作结尾:
        一、返  乡 
    (予由晋返豫,有感而习作)
 横跨太行下山来,俯视中原玉屏开。
 千年帝王邙岭土,九朝古都风雨台。
 神龟河洛负图地,诸候八百会盟侧。
 历数祖籍文明史,思绪万千情满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