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周抚民结构四加一法

 农家乐爱爱小屋 2013-11-12


周抚民大字结构四加一法

字是由笔画或偏旁部首组合而成的。而组合是有法则的,有法能达到字形的完美。所以,历代的书法家都致力于结构法的研究,先后提出了很多的结构法则。如唐欧阳询《楷书结构三十六法》,明李淳《大字结构则的组合才八十四法》清黄白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等,实在不胜枚举。

前人的楷书结构法理应对后来者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但因其法种繁多,各家结构之法又过份繁冗,其间或重复,或自相矛盾,甚至错讹百出,使后学者实难适达从。

近年更有三百六十法的出台。据说更有一千二百法的巨著即将问世……这是书坛的幸事吗?这将是书坛的灾难,这将是学书者的祸患。

不管以往诸多结构法的撰写者的用心何等良苦,可他们带给学书者的只能是无情的桎梏。 (当然,作为学术研究也许有点价值),繁杂的结构法再加上形形色色的格子,完全束缚了学书者的手脚,不但浪费了他们的时间,更使他们畏首畏尾,对本来简单的结构望而兴叹。元代书法家鲜于枢仅以能悬蜿写字,就闭上眼睛,伸着臂膀傲气十足地说什么“胆!胆!胆!”,迨至明、清、民国以至今日,随着结构法的日渐增多,学书者谁还能谈上胆量。

其实,只要懂得几条结构的基本原则就够了,大可不必把问题搞得如此复杂化。因为人体本身就具有非凡的判断、裁度、衡量、安排、组合等天性。

书法者,智慧也。结构者,谋略也。相信你与生俱来的审美能力,千万别误入那些生硬、死板的框框条条的陷井;千万别掉进文人墨家故弄玄虚的迷宫。

据说某农业大学教授,写了一部洋洋数十万字的《怎样锄地》的大作,而且图文并茂。其中无非是左手把锄,右腿蹬地之类。试想这样的书有助于学会锄地吗?一点用都没有。亿万农民谁不会锄地,还需要借助于《怎样锄地》吗?你会骑自行车吗,想想你们学骑时的情景,是多简单的事啊。练一练就会骑了,甚至能双手松把,根本用不着什么“九十六法”、 “八十四法”的。瞎子阿炳,二胡弹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却连音符都不曾相识。

从文字诞生迄今,无数的书家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已使号称国粹的书法提升到超艺术的高度。体现书法功底的楷书已经达到近乎完美的境地,成为仿效的绝好典范。只要认真研习、精心揣摩,坚持不懈地训练,你就完全可以举重若轻地掌握结构的玄机。

我在四十年的书法教学实践中,潜心探求楷书结构的原理,颇有新的发觉,又精心抽取前人精华,删繁就简,辑成《周抚民大字结构4+l法》。

平稳法、布白法、情趣法、方园中心法+无法

为什么叫4+l而不叫5呢,这是因为前四法精熟掌握后,即已失去意义,尽可以揉掉,不要了。你只须掌握最后一法就可以自由地驰骋于浩瀚的书法天地了。

结构就在前人的字里,结构就在你的心中,结构就在你我的笔下,深望4+1结构法对你有所裨益。

一、平稳法

楷书的“楷”是楷模的意思,楷模是榜样,譬如人体模特,起码得举止平稳,五官端正吧。楷书首先要求平稳。有人说:楷书如坐、如站,行书如行、如走,草书如腾、如飞。楷书当如帝王端坐,当如武士雄立,当如泰山威重,当如雄狮横卧;稳如金字塔,正若天安门。

如何才能达到平稳呢?太简单了,只要横平竖直就行了。

看看电视屏幕里秦始皇的正襟危坐,看看他两眼、两眉、两嘴角、双肩、腰间的玉带,两腿是否平正,如果不平、不正,则成歪眉、斜眼、咧嘴、抬肩、瘸腿,那还是秦始皇吗?我们再看看秦始皇,看他的双眉、双眼、两嘴角到达他人体中轴线的距离是否一致,大小形状如何,假如一只耳大,一只眼小,一肩宽,一肩窄,那还是秦始皇吗?再以建筑物说“竖”,当你发现自己房子的立柱倾斜,你不赶快逃生才怪呢。当你发现黄鹤楼的金顶已严重歪扭时,你还敢继续登临吗?以上的道理,傻瓜都会明白。不信,你可以把一个字(什么字都行)写成两样,一个横平竖直,一个不平不直,傻瓜会给你当评委,作出正确的判断。

我们的先祖造就的方块字,本身就具有稳定性。实际上,大多数的汉字又都呈上窄下宽的梯形。状如城堡,更趋平稳(见图一)。还有部分汉字只要注意重心就能达到平稳(图二)。再以“宝”字为例(图三)且把“宝”字下部的“贝”当一只柜子,柜子上面可放两个箱子。只要重心不偏,箱子上面还可以放别的东西。两边带竖的字的两竖或带框字的边竖,或平行,或上开下合,或上合下开,要开合相应(图四)。至于还有少数不方正的字,好像人世间有缺胳膊少腿的残疾人,那就只好随形,只要处理好重心,同样可以达到平稳(图五)。

上面提到横平及字的左右平衡问题,看上面的例字就会发现,所有的横都是右边稍高,多数例字的右侧粗大张扬,这是怎么回事呢?虽说横画右侧稍高,大多数字右侧张扬,你若仔细看看会发现给人的感觉却是平衡的。而真正像水般的绝对“平”倒会使人感觉右面低下去了。可见,适当地抬高右端,张扬右端能够纠正错觉带来的误差(图六)。

楷书的一个字里不能出现两个捺,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捺脚是最厚重的笔画,有人沿用隶书的称谓,把捺叫作雁尾,雁尾就是大雁的屁股,比母鸡的屁股还要大,试想,在字的右面出现了两个大大的鸡屁股,这个字还能平稳吗? (见图五)。还能优美吗?

周抚民大字结构四加一法

周抚民大字结构四加一法

二、布白法

“白”指空白,抛开笔画痕迹,经营字里字外空白的布局,以达到结构合理的方法,叫布白法。

以“书”字为例,如果你发现“书”字的下面留空过多(图一)就证明字偏上了,犹如人坐到沙发背上去了;如果一边留空过多,则此人又坐到另一侧的扶手上了(图三);如果字特大,则周围空间太小,犹如人藏在柜子里;如果字写得过小,外围空间就过大,犹如一个人置身于电影院或教堂里。须知:只有把字写得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不大、不小才能达到完美。

再说“书”字结构内的空白,首先书字的八个横必须距离均匀,而且横画走向要一致,只有这样,横画间的布白才能匀称。 “书”字下部的“曰”边竖必须上开下合(图四)内外空白才能合理。凡字笔画不宜过肥,画肥则空白狭小,显得臃肿;笔画亦不可过瘦,瘦如骨架,有失丰腴华贵。

布白法是一种奇特而有效的方法,而且,几乎所有的人,只要不是严重的痴愚,就都天生地懂得这一方法。且用下面一组写得不尽人意的字先测试一下你自己,再用以测试别人(包括不识字的人)最好让其动手改一改。然后说说错在哪里(图五)

布白法原来这么简单,似乎掌握了这一方法就足以驾驭结构了,可为什么总是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呢?这其中可有大文章,有深层的奥秘。谁都知道在方格里写字要写得不上、不下,可就是办不到。在长期的经验中发现,写高的人总是高,写低的人就是高不了,而且,就凭这一高一低,就可以得知一个人目前和预测其未来的成就和地位。真有这么神吗?一位清朝的学者说,偏上者是坐轿的,偏下者是抬轿的。 (此说在方园法中还要讲)。不过,你可别故意把字写得飞上天,还是适中好。袁世凯的字个个顶破了天花板,虽然当了皇帝,却只八十三天就被推翻了。历史上不少权贵,写字都高得两脚悬空。结果都是昙花一现,而且下场很惨。

字写得总是偏向一侧,或偏大偏小,或偏肥偏瘦,说明你的思维不健全,脑子有毛病。偏左者性急而积极进取;偏右者多愁却沉着冷静,大者莽撞而诚信;小者慎微而精悍;肥者散漫而友善,瘦者机灵而寡情。

这可怎么办,有补救的办法吗?有。理智告诉我们未来是可变的,人的命运都是可变的。书法本身就可以修身养性。提起手中笔,成功就在你的掌控之中。注意把字写得适中,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且记,功夫总得靠你自己练。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是什么意思?霍元甲无敌天下的本领是练出来的,刘欢的歌喉是练出来的。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不会掉馅饼。书法功底靠你锲而不舍,靠你实实在在地训练。

周抚民大字结构四加一法

周抚民大字结构四加一法

三、情趣法

字的组成不是各笔画部件的机械拼接,或简单罗列,而只能是笔画部件间的有机组合。

人是有感情的,写字本身又是一种艺术,所以,由人写出的汉字也必然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美国朋友杰克,早年从事美学研究。他不无感慨地说:尽管我不认识一个中国字,可中国书法却和我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甚至觉得中国孩子写的英文也是艺术品,而美国孩子写出的英文只不过是符号而已……

的确,中国孩子的书写是艺术品,这是因为他们的先祖具有几千年毛笔书写的丰厚的艺术积淀,已在他们子孙的血液里形成了基因。

字跟人一样,既要有骨有肉,还要有血流;鼻孔里得有气息,才是活的字。单是活就行了吗?不行,病房里的病人不都是活的吗?可见,更重要的是健壮,有精神、有情感、有神气。

人有呼喊应答的行为,字也如此,呼之即应则字活,呼之不应则字死,呼应自如恰如其份则字美而有神。结构中的呼应指的是点画之间的通气。也就是说,上一笔和下一笔之间要一气相通,一脉相承。这种关系在行书中是能够看得到的,在草书中则更为突出明显(图一),而在楷书中、笔画之间不允许连接。尽管笔画之间各自断开,但其间的通气还是必不可少的,只是含而不露罢了(图二)。再看下面一组字,深入领会笔画之间,字的上下左右间的呼应关系(图三),这种笔断而一气相通叫笔断意连。行草书的笔画之间虽然连接,却要显现各自笔画的独立存在,叫笔连意断。

唐朝大书法家张旭看到两个挑着重担的人,在一个又窄又长的桥上相遇,这座桥窄到只能容一个人通过。这两人都行进到了桥的中心,由于肩负重物,谁也不肯退让,便发生了的争吵。

周抚民大字结构四加一法

周抚民大字结构四加一法

张旭心想:我看你们怎么办。只见他们开始和谈,之后,只见他们又分别以右手紧搂对方的腰,四只脚紧挨着来了个原地旋转,两人肩上的挑子也随之旋转,由于右手相互搂住对方,使肩部可以稍微离开,而不使挑子碰撞。两位担夫,由争到和到顺利通过,使张旭悟到草书的奥秘。这叫“避就”。

“避”是离开, “就”是靠近。其实,楷书的结构也有避就(图四)。以“我”字为例, “我”字由左右两部分组成,很显然,左横和右横连为一体。 “提”直插戈画的深处;戈画的撇又直伸右旁的腹地。左旁的竖钩和右旁的弯钩,恰似人的两腿向左右跨开(图五)。再以“馨”字为例。馨字上部的左右两部分为了合理组合,则必须使其相邻部分取齐。左撇和右捺可以舒坦地伸长,使下部形成一个可以包容“香”的 “窝”。互相避就的结果,使馨字的结构达到完美(图六)。

另外还有相随(图七)相背(图八)顾盼(图九)扶携(图十),包容(图十一),复载(图十二)等等,以上实在无须一一“立法”,只要照范字勤加练习,稍加留心就行了。

聪明人不够学,笨蛋学不会;勤奋者不够学,懒蛋学不会。

周抚民大字结构四加一法

周抚民大字结构四加一法

四、方园中心法

祖先为我们创造的方块汉字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已达到了相当完美的境地,优美的方块字使我们折服。所以,当我们书写汉字时,总是力求四角饱满。我要问问所有的写字者:当你写一个字时,当你的毛笔落在纸上要写出第一笔时,有没有想到你要写的这个字有一个中心,你的这第一笔和以后的第二笔、第三笔以至最后一笔是否都是依照这个预定的中心去铺设?正因为有这个中心的制约,就又使“方”带上了“圆”意,即方中有圆,圆中带方。

方刚圆柔。方是一种美,圆也是一种美。方圆兼备,刚柔共济,才能达到美的极致,叫完美。

如写“水”字,想想看,是否先设定水字的中心,接着把水字的第一笔竖沟通过中心;第二笔“提”沿着中心的射线(假设)通向中心,撇又从中心写出,第三笔短撇通向中心,第四笔捺又从中心写出。恰似一个天体系统,天体内的所有星球都受到中心的制约(图一)。

再写一下“米”字。第一笔“点”一下子就写到了方格的左上方,为什么呢,因为你已设定了“米”字的中心,而这第一笔是在中心的左上方的,剩余的五笔都得依照中心去安排(图二)。

你看,这不又恰如一个车轮吗?有轴、有车辐、有轮边,将所有的笔画都均匀有序地绕着车轴编织在车辐上。

上、中下结构的字(图三),字体显高,左中右的字(图四)字体显宽,正如人有高矮胖瘦,应当随其自然。但高和胖是有限制的,高于常人已非正常,高得出奇则成巨人症了。胖如相仆,已很难看,若胖于相仆,则成鬼怪了。字的高和宽受方块的限制,受车辐轮边的限制(图三) (图四)。

由字或其他结构组成的字,不管多么复杂,其局部不能脱离大中心。即既有局部分权,又必须绝对服从中央,不得各自为政(图五)。如馨字、有六个小中心,两个两个合并为三个稍大的中心;而这三个中心都必须统一于“馨”字的大中心,否则,即分崩离析,不成体统(见图六)。在一个字中,只允许一个部分突出,如同写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比如“三”字,如果有两个长横,三个长横会是什么样子。比如“川”字,也只能最后一笔写长, (见图七)。在布白法中,涉及到字的中心问题,那么,这个中心如何定位呢?这个中心绝不能是和方格中心的简单重合,这个中心应当略高于方格的中心。以“一”为例(见图八) “一”的起笔在横中线上,因右端稍高和中间向上拱起的原因, “一”的中心略高于方格的中心。再以“永”字为例(见图九),可以看出“永”字的中心也略高于方格的中心。下面再列举部分例字请读者自行分析(见图十)。总之,经验告诉我们:所有的字,其中心都要略高于方格中心。

略高是多高呢?一丁点。然而,就这一丁点却是坐轿和抬轿的界限。即所谓差之毫厘,缪之千里啊!想起六十年前,当我八岁时,我按老师吩咐,洗完澡,穿上干净衣裳,在一个中午十二点钟准时到达他家佛堂。只见老师早已点燃香火,严肃以待了。老师随即让我在佛尊面前跪定后,郑重地说:我要告诉你一个天大的机密,字的中心要高于方格的中心,但只能高出一丁点……只有如此,可成大器……老师的教导,刻骨铭心呀!可惜至今,我也未能达到老师这“一丁点"的要求,我完全辜负了老师的一片苦心。

大概是一位老爷需要八个人抬的缘故吧! 1996年,在我任教的一个学校十二个班623人中,竞不曾发现一人能高出这一丁点的。只是在我近年的教学过程中,大概是反复强调的结果吧,才惊异地发现有九位学生在自然状态下达到了这一点。但同我教过的二百余名学生相比,依然是凤毛麟爪。

这九位同学目前都成绩出众,想必将来业绩显赫。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成功率2.4%,近十年中我的学生能够坚持学书者百二十人,其中九人已崭露头角,我不敢断定他们未来必定成功,当然也不敢奢谈我的成功率超越了孔夫子。

我承认自己的自私,但又有谁不自私呢?我总想让自己的学生将来都坐轿,也希望受到此说启迪的人都坐轿。如果真的有一天,所有的人(除去笨蛋和懒蛋)都因此说而坐轿,我的荣耀绝不亚于孔夫子。

让多数人都坐轿,可能吗?为什么不能呢。高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大多数人都把字写得恰到好处,大多数的人都自己开上豪华的轿车,优哉游哉,岂不更美!

周抚民大字结构四加一法

周抚民大字结构四加一法

周抚民大字结构四加一法

五、无法

见过杂技演员骑独轮车吗?你看,他骑得多自如,表演得多精彩!一会儿快,一会儿慢,还不时做出很多花样。试问,这位演员是否在每一个动作时,都要去套用什么“三十六法”, “八十四法”呢?不!此时的他,已达到了“无法”的境界,如果此时还要想到“法”,那么,他不是要摔得头破骨折,也要掉几颗门牙的。

不过,这种无法的境界是由往昔的训练有素(有法)逐渐升华而来的。

周抚民大字结构四加一法


显然,初始的“无法”和后来的“无法”截然不同。连自行车也不会骑这是初始的无法。经过训练达到精熟地玩弄自行车,即进入有法的天地,在有法的基础上再不断升华,才有望达到最高境界——无法。

古时有位庖丁,善于宰牛,宰牛有什么好看的,可是,每当庖丁宰牛时,看的人多极了,邻近的、外乡的都想一睹精彩的宰牛场面。那时没有飞机、火车,无数的外国人爬山涉水,路上往往要走几个月。据说,庖丁宰牛时,为了一饱眼福,山坡上、屋顶上、树权上往往站满了人,一次竟多达近千人。

原来庖丁宰牛时,忽儿曲体,忽而摆头;时而如鹰鹞翻身,时而如猛虎伸爪。庖丁何至是解牛呀,那简直就是世间优美绝伦的舞蹈!你再听听宰牛时发出的声响,时而如泉水叮当,时而如瀑布喧哮;时而如风过林梢,时而如电闪雷鸣,庖丁何至是解牛呀,那简直就是妙不可言的音乐!据庖丁自己介绍:他手中的这把刀已经几十年不曾磨了,为什么呢,因为他在初始时就用了三年的时间,了解牛的解剖学原理,对牛的每一块骨头,每一束肌肉,每一条筋腱都了如指掌。他说,他的刀刃游走在牛的骨缝之间,犹如大雁在山谷间飞翔,根本碰不到山崖。游刃有余,也根本触不到骨头,还需要磨砺吗?

这就是最高境界的“无法”!

这种高境界的出现往往是人体潜能的释放。武松在深山老林突如其来地遇到猛虎的袭击,此时武松要对付猛虎,他是否要考虑采用何法何招呢?不,没有思考的余地了。此时此刻,蕴藏在体内的巨大的潜能一下子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他平日训练有素的功夫倾刻间发挥得淋漓尽致。

这就是最高境界的“无法”!

潜能的释放,大概就是灵感的闪现吧。天道酬勤,学习书法的人,越是勤奋,越是专注,越是训练有素,潜能就会频频出现,灵感就会冉冉而来。你根本用不着这法那法了,伴随你的将是高境界的“无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