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州挖出清代天窗 被证实为当时流行原材料(图)

 红夫子 2013-11-13
图为昨日天窗原材料10万扇贝壳的发现地。由陈家祠提供图片

  本报讯 (记者 林庆国) 昨日上午,陈家祠西门外约100米处的陈家祠道上惊现近十万片扇贝壳,被专家证实为广州清代流行的天窗原材料,与现今西关大屋所保留的部分扇贝壳天窗一脉相承。记者还从陈家祠获悉,该馆近日将邀请有关制做天窗的行家利用发掘出来的扇贝壳来制作一些天窗。

  西门外惊现十万扇贝壳

  “打开天窗说亮话”,是流行在民间的一句俗语。昨日,广州的天窗原材料在陈家祠西门外100米处的路基下面被首次大量发现。

  据悉,昨日陈家祠道扩建工程正在进行,施工人员在陈家祠西门靠近荔湾路的地方挖掘,在锄开表面大约20厘米的水泥路面之后,施工人员惊讶地发现大量银光闪闪的椭圆形贝壳,每片大小不一,直径从5到10厘米不等,厚则约一毫米。

  记者在现场看到,发现扇贝壳的地点是一个长约2米,宽1米多,深约1米的规整的水泥坑,里面叠满了银光闪闪的扇贝壳。记者拿起一片在阳光下照耀,发现其可以透光,但是性能不如玻璃。记者从一知情的李先生那里求证得知,发现大量扇贝壳坑地点是原来荔湾区房管局向阳路房管站木工场天窗组的所在地。广州的很多天窗就是从这个地方制作出来的。

  清朝广州流行贝壳天窗

  据悉,一位在附近居住的老者称这个制作天窗的加工基地在上个世纪60年还在制作扇贝天窗。该老者推测发现扇贝壳的天窗原材料的坑可能是用来贮藏扇贝的。而附近一位四十多岁的李先生则说发现扇贝壳的坑是用来洗贝壳的。

  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研究员黎显衡说,广州天窗使用扇贝壳来做原材料,在清代风靡一时;民国时期,由于建筑新工艺的发展,玻璃天窗渐渐取代了容易漏水和工艺复杂的扇贝壳天窗。他说,广州人什么时候开始利用扇贝壳做天窗,还有待考证,但是解放后,广州新建的房子就越来越少使用扇贝壳,扇贝壳天窗在退出历史舞台的过程中,也有可能有少量的天窗制作组保留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而广州的西关大屋的天窗原来也是采用扇贝壳。

  □相关链接

  贝壳天窗又称明瓦

  黎显衡告诉记者,广州是个靠海的城市,扇贝在当时又比较便宜,容易得到。因其具有一定的透光性能,所以就被广州人用来做天窗。他说,广州的西关大屋是“竹筒顶”,一间一间紧挨着,在墙上开窗采光效果不好,于是在屋与屋之间采用开天井的办法来采光,而每一间房子上面的屋顶则采用开天窗的办法。在天窗上面的扇贝壳也被称为“明瓦”。在当时,广州人将扇贝壳一片一片地镶嵌在天窗的木条框内,在天窗的两边则安装有滑轮,用绳子在下面牵着,居民在下面开关天窗就像是拉窗户一样方便。

  除了用扇贝壳来做天窗之外,据介绍,在广州沥滘、番禺和从化,都曾经发现用直径有10至20厘米的“蠔壳”的海贝壳来垒墙的。这反映了广州人聪敏和实用的性格,善于利用海贝壳来做房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