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新教材教学效能提高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心有灵犀1970 2013-11-13

高中新教材教学效能提高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高中新教材教学效能提高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今年秋季新学期,全省高中一年级正式进入新教材的使用阶段。广大教师积极施行,顺应新课改趋势,投身改革潮流,争当弄潮儿,待初上岸后,又不忘冷思,静观几分。顿悟陆放翁的至理篾言: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本文笔者拟就新教材使用过程出现的一些问题及几点反思对策呈奉读者。

一、高中新教材教学现状分析

1、学生方面

高一学生刚从初三政治开卷的轻松应试中解放出来,有些学生头脑中还存在着开卷开卷,(考试)说明抄抄,课本少念消极学科读书心态。原来学科学习兴趣度不高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很难扭转这种不良的开学读书态势。表现在课堂教学的实施层面上,传统而又现代的几个正常要求环节,如:预习、预习笔记、学会提问、课后复习等能积极主动做到的为数不多,当然也谈不上逐渐而愉快地接受新课改理念的洗礼。直接阻碍成绩提升的是规范化答题,能写出及分要点规范要求作答的学生,目前在本校还大量存在。因此,要尽快改变诸如此类的不良学习惯性,需要我们师生付出巨大努力。

2、教师方面

都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老师的责任可谓大也,老师不仅要肯教、会教,还要善教、研教,争做一名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才能适应当前开展研究性学习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时代需求。根据上级教育部门的要求,全省普遍在暑假期间,开展了高一学年的新教材双训(通识训与学科训),大家反映的效果是明显的,理念吸纳是积极更新的,为下一步及正在实行的新教材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这里,我们主要从积极与理智的角度,对新课改的具体操作谈些看法。大家普遍认为通识培训以后,对科目、模块、学习领域有更深的认识。具备了政治教材相关模板及内在结构(如单元题,课题,框题,目题)的初步印象。我在开学第一节课堂上,积极向学生宣解,必要时要求学生认真做好笔记,待下一节检查,让学生明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否则可能出现学生教材知识很娴熟,但课改及新教材的基本结构安排不明的尴尬现象。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科培训,本着取长补短与相互交流原则,认真观看全国各地名师的课堂教学实录,切实内化为自己的本领,并萌发了见贤思齐与我也来执教该节课的求实求精心理,因此在大力构建学习型与知识网络型的和谐社会里,我们的责任与义务是责无旁贷的。

3、学校管理方面

学校管理者大都接受过新课改理念的深层培训,这为相关单位的课程实施及校本教材开发与建设奠定良好的组织基础。一个好班子就是一所好学校。团结、精诚、协作的领导班子可以经受任何改革难题的经验,更何况是新课改的实施。秉承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原则,学校领导积极参考兄弟单位的有关做法,努力探索出一条以校为本(校本教研及校本教材建设)和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的教学长效机制,以新课改的相关制度管人,以优质的校园文化环境育人,以崇高的自身人格魅力感人,以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处世态度服人。

二、对策思考

1、更新理念,积极应对,探求新课改与新观念的最佳契合点──提高效能的前提与基础

以人为本的新课改理念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备好课,备学生,备学力,备学情,备教学机智,备教学资源与要素的预设与生成,因此,积极投身集体备课,畅谈各自备课心得体会,成为当前新课改实施的一条重要途径。科学发展观理念的核心与本质也是以人为本,努力探求新课改与新理念的有机结合点,正确处理好生命主体与生命个体的互动关系,提升以人为本在课堂教学中的理性效能,理所当然地成为提高新教材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与基础。

2、积极钻研与设计新教材,正确处理好新旧教材及理论与实际的互补关系,努力优化教材的内在结构──提高效能的重点与关键

新教材在生活化,人本化及可操作性的知识大量增多,充分体现求实、求活、求真的设计编写趋向。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应努力挖掘综合探究课的教学功能,在娴熟掌握教材双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学会、教会学生编制简单实用而又易操作的作业流程,从而活化知识,在教师探索设计网络化、系统化知识的前提下,放手让学生明确知识的有机联系与恰当运用。合理增加教学信息量,突出重点,有效突破教学难点,明晰易错点,有机结合与内化热点,焦点,不断培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与制高点。新教材中出现较多现代化新名词,我们要向学生认真解释,积极吸纳运用,如互补品、替代品,恩格尔系数,国有经济控制力的详细内涵等,提高衔接新旧教材的教学效能。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及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等等这些主干知识永不过时,须认真把握,并在新教材的学习情境下,重新加以组合,认识生产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多方面消费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真正弄懂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原理,实现以人为本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追求。

3、增加学生的课堂自主空间,积极采取多样化、个性化的评价检测方式,坚持以人为本,不断训练学生思维的有效性、深刻性与科学性──提高效能的核心与本质

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我在日常课堂教学操作与实施上,放手组织与发动学生采取分小组协作讨论学习,努力改变初三学习的不良习惯,不断教会学生自主设计问题,培养三个W”what, why, how)的问题意识,按问题层次,分三个小组设计,一组专设是什么之类题,一组集体查找为什么之类的问题,最后一组结合综合探究课型,编制怎么样,怎么办之类的措施题。从而让学生明确:我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在学习,带着问题的设计与无尽解决走出校门,促进综合社会实践课理念的内化与实施。提高预习与复习环节的效果,结合成长记录袋的评价作用,创新预习方式,综合采用静态预习与动态预习,提高学生自主预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静态预习指要求学生直接在课文中找问题,明确关键词,搜集相关材料加以佐证等,教师课前让每位学生定位某一节课,采取目视目测法,把检测后果写入每个人的记录袋加以日常量化,作为期中、期末成绩的参考依据;动态预习指学生在静态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到讲台前说明问题,或到黑板上写清自己查找的问题,分享各自预习的效果。)同时,积极探索提高复习效果的有效分式。综合适时采用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践作业,学习讨论、辩论,政治小论文、时政知识竞赛等。明确预习、复习与教师课堂有效讲解这三者关系的核心,在多样化与个性化的检测学习方式中不断培养学生思维的正确性与科学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做一个学习的有心人,有准备的人,树立我能行、我会学、我善学的意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