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追求什么样的政治课(山东省课改讲座)
【概述】
科学的定位“三维”教学目标;坚持“在生活中教育、在活动中教育”的基本思路;力求使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充满思想,充满观点和规范,充满智慧,充满尊重和关怀,充满文化”;满足学生思想和行动上的需求,帮助学生成长发展。
一、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什么?是教学的指向,是教学要完成的任务,是教学的归结点,它决定着教学往哪里走,甚至决定怎么走。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方法手段运用,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理应对教学内容作出正确的处理并采取相应的方法手段,不可倒置。 没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形同虚设。
增强教学目标针对性的要求
1.教学目标的确定要针对课程标准
2.教学目标的确定要针对教材
3.教学目标的确定要针对学生
总之,确定一堂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需遵循这样一种逻辑关系:第一、明确本项目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第二、分析教材内容,即本堂课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支撑问题解决的主干知识有哪些?其中哪是重点、哪是难点?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第三、分析学生状况和切实的成长需求,分析学习本堂课对他们成长发展的作用。这三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分析得清楚,就能自然形成针对性强的课堂“三维”教学目标。如果我们对于每一堂课都能这样去衡量、去确定“三维”教学目标,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面貌将会大有改观。
在实际工作中,制定出的教学目标,决不是摆设,也不是制定给别人看的,而是要使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真正发挥作用,并且发挥统帅作用。甚至可以这样说,教学目标直接关系到教学过程的布局,教学方法的选择,案例资料的选择,对学生评价方式的运用等。一句话,有什么样的目标,有什么样的教学活动安排。只要我们做到心中有目标,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就会逐步增强。
二、 “五个充满”
(一)充满“思想”,让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深刻”起来
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
2.充分的课堂讨论
3.教师有意义和价值的对学生表现的评价
4.教师的精讲和点拨
(二)充满观点和规范,让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鲜明”起来
观点和行为要求是德育类课程特别强调的。当前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教学,从内容上看,有两个特别重要的理念:一是要注重观点教育;二是要注重品德教育。
重视观点教育,即强化道德观点、法律观点、政治观点教育等。观点是思想品德课的灵魂,没有观点便不成为思想品德课。观点统帅知识点,具体知识点的教学要服务于、服从于观点的教育和树立。
重视品德教育,即明确行为要求,注重“怎么做”的教育,行为的养成。这是明理以后,树立观点以后的方法论要求,行为要求。
强调观点和规范是让我们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鲜明”起来!
要求:
在课堂教学中,一个观点或行为规范通过多种形式得到强调,当然也要讲究点自然。针对重要观点和行为规范,设计思维活动;教师在对学生的评价中,提升观点和行为要求;教师集中分析、讲述观点,阐释行为规范;围绕观点和行为要求,让学生开展实践性活动;以观点为统领,总结概括主干知识结构;等等。这些都是这一“充满”所要求的。
(三)充满智慧,让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聪明”起来
教育的过程既是获取智慧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展现智慧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我们要使学生在一次次的合作、探究中展现其聪明才智,展现其智慧的亮点,在每次的成功中分享喜悦,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追求,同时在课堂中教师的智慧也要得以展现。让学生在智慧的展现中去达到学习目标,实施课程的意义和价值。这是让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聪明”起来!
要求:
1.充满智慧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
课程性质决定课程的内容目标和实施要求,课程理念要与课程性质相适应。初中思想品德课、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贯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原则,则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内容目标的共同的必然要求。
“三贴近”原则不是一句口号,更不是一个标签,要切实的落实到课堂中去。
2.充满智慧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一开始就能根据主题探究的需要,在情感上打动学生,激发学生,将学生紧紧地吸引进来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根据主题探究的需要,从生活中选取动人的镜头、感人的故事,首先从情感上打动学生,进而切入话题,激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3.充满智慧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要有针对性强、好的、适量的教学活动 :
(1)思考、思辨性的
(2)对话性的
(3)体验性的
(4)实践性的
4.充满智慧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重视生成内容的积累和生成问题的解决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首先要有预设。
预设能展现课堂教学的智慧,但解决好生成更能展现智慧,是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当前,更应该重视课的生成,实现“没有预约的美丽”:一是生成内容的积累;二是生成问题的解决。
5.充满智慧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处理要全面、辨证
教学内容处理越是全面、辨证,教学效果越强;教师越是能把学生从负面的、片面的认识中拉回来,越能显示教师的智慧。
6.充满智慧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教师善于切实发挥教材引领教学的功能
教科书是现成的且极其重要的教育资源,彰显着作者、编写组的智慧,我们没有理由不用好教科书。
教科书的引领功能,表现在内容和活动形式两方面的引领上,不能只重视活动形式上的引领,而忽视内容呈现上的引领,更应该重视内容呈现上的引领。
7.充满智慧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有全面、精当的课堂总结提升
一堂好的思想政治课,离不开教师或学生的课堂总结,课堂总结要有力度、有高度,并且精当起来。好的课堂总结,能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识,明确自身成长发展的方向。
好的课堂总结,不是给教育“画句号”,而是能继续给学生留出生长智慧的空间,引导继续发展的空间。
(四)充满尊重与关怀,让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亲近”起来!
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中,在“三贴近 ”原则指导下,多给学生点人文关怀,多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多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多想一想学生关心什么、需要得到什么,自身发展需求什么,让他们有解决自己生活发展需求的愿望,焕发生命的活力。
力求实现师生之间的心灵对话。教师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换取学生的“真心”。
让学生对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有种“家”的感觉
(五)充满文化,让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美”起来
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本身就属于人文领域。
这里强调的充满文化,指经典的传统文化,更强调纳入学生喜欢的带有青春气息的文化,青春的文化。这是让我们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美”起! “青春靓丽”起来!
五个“充满”是对思想政治课追求的形象描述,是相互联系的,也不是并列的关系,肯定有轻有重。
目的在于引起我们对好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标准”的探索和思考。
真正的目标指向还是课程标准规定的“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三、“在生活中教育,在活动中教育”的基本教学思路
为了有效实现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追求,需要一个基本的教学路子。
教师的教学有自己的个性,每个人的教学思路也是不一样的,课堂教学设计、课的形态千差万别。同课异构就是这个道理。但根据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性质的要求和课程理念的倡导,当前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教学却有一个最为基本的思路:“在生活中教育,在活动中教育。
关键词是:生活——活动——教育
从生活中选取教育素材,提炼有教育意义的话题,设计教学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实施“内容目标”规定的意义,实现即定的教学目标。如果没有“教育”,“生活”和“活动”就失去了意义。三者之间,“生活”是基础,“活动”是路径,“教育”是目标,“生活”和“活动”为“教育”服务,教育素材和教学活动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四、“一个对话”
需要我们针对教学的主题,围绕主题,力求实现师生之间的心灵对话。既然是心灵对话,选取的案例要触动学生、有震撼力;讨论的话题要触动学生内心;教师要关注学生情感上得变化,关注学生内心究竟在想什么;师生在敏感、热点话题上能说内心话、能探讨下去。这是要让我们的思想品德课“亲近”起来!他最后勉励大家要用心思考,付诸实践,促进自己专业发展,造福于学生,造福于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