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2:2012年7月16日
行程:亚东下司马镇(2950米)——帕里镇(4255米)——嘎拉边防站(4259米)——江孜(3950米)——日喀则(3849米)——优弄拉山口(4500米)——嘉措拉山口(5120米)——定日白坝(4300米)
距离:531公里
在上一篇中我们简单讨论了关于亚东附近的边境争议问题,其实若是展开了聊,就会是个很庞大的话题,但我毕竟是在写游记,而非战略分析报告,有些敏感的内容,我这个键盘军事家也就点到为止了
至于为什么要写这些,一方面这是我们第二次来西藏,如果说第一次来时对一切都觉得好奇、并将观察只停留在表面上还可以理解的话,那么这一次就应该涉及一些更为具体细致的东西、而非到此一游式的拍照拗造型上了
另一方面,眼下公众的大部分注意力都被吸引在国境东端海面上的那些岛屿——其实也是关注得快退热也快,你看黄岩岛现在还有多少人关注?又有多少人知道礼乐滩?领土争端如果仅仅是媒体拿来炒作的话题、或者是当权者转移公众视线的手段,那未免也太可悲了点
相比于国土鸡爪子那里的雷声大雨点小,鸡屁股这里可算是悄无声息,却真正是火烧眉毛的状况,要知道,印度人的炮口距离日喀则的岗巴县只有30公里之遥,一不小心就会被人家爆菊了

当然,我们作为个体能力有限,我也并不是说要鼓励人们去争议区宣示主权——实际上前段时间我真听说有这样的人要去藏南,着实为这位兄弟捏把汗,这种越俎代庖的举动显然是不明智的
我个人的观点是,我们只需要对这些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加以关注,因为只有了解了事情的渊源和细节,你才会以一种理性客观的态度去看待这些表面上纷繁复杂的纠纷,而不会动不动就以一种未进化的亢奋状态,打了鸡血般的喊出抵制之类的可笑口号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个体的我们本身的修养就会得到提升,如果每个人都从我做起、抵制蠢货、提升我们整个民族的综合素质,那么国家强盛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小小几块国土又怎会拿不回来
水,至柔也至刚,小小一滴并无穿石之力,汇聚起来却无坚不摧;人,至弱也至强,在一种普遍的理性认识达成的共识下合力把这个世界推上良性循环的正轨,才是我们这些手无寸铁的人改变世界的方法


然而我觉得,即便是最天性乐观的人,也无法不对这个国家的未来深感忧虑,我们不需要说一些大义凛然的国仇家恨云云,只需要通过一些琐碎的细节,就可以看出这几年我们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请看上面两幅照片的对比,大家都知道这是G318五千公里的纪念碑,第一幅是2009年7月拍摄的,第二幅是这一次7月拍摄的,正好相隔三年时间,就这三年,碑上已被涂鸦得面目全非
我们可以看到,这块碑是2003年立的,也就是说,从2003年立碑到2009年我第一次路过,6年时间里几乎没有过往旅行者在上面涂写,几乎全部的涂鸦,都是在近三年内发生的,可谓铁证如山


再来看这一幅对比,海拔标高5248米(测得5120米)的嘉措拉山口,作为整条318国道的最高点,与五千公里纪念碑一样,是个颇具特殊意义的地方
然而她的命运与5K纪念碑几乎如出一辙,从立碑的2004年直到2009年,五年间没有一个游客往上涂抹哪怕是一笔,但是又是这三年,这块碑竟变得要写哪怕一个字上去都困难了,依然铁证如山
我们不禁要问,这三年,中国人究竟怎么了,很简单的四幅照片,表现出中国人的道德水准不是呈一种渐退式的下降,而是断崖式的崩塌,似乎在一夜之间,人们都被魔鬼付了身

其实,这个问题也不需要很玄妙的理论,世界上很多事情,都一样,形式越复杂的,本质越简单,就好比越是简单的谎言,越需要用更多的说辞去圆,只有这样才能混淆视听,把人搞晕,以蒙混过关
这三年来社会道德大滑坡的原因,其实就是公众都被金钱蛊惑了心智,简单说几个数据,2008年次贷危机,年末出超规模的政府投资计划,简称四万亿,2009年M2(现金+活存)是60万亿,而到今天已经快突破百亿
我相信大部分的观众都不是经济学专业的,那没关系,你只需看看自己口袋鼓了没,三年里M2增长了40万亿,你又分到了多少?——这可是纯流动资金的增长,跟GDP是没有关系的
你说口袋没见长?那很正常,你可以看看这三年里街上豪车多了多少、街边豪宅多了多少、雨后春笋般的有钱人冒出来多少?被抓的没被抓的巨贪有多少?移了民的和准备移民的又有多少?再想想自己生活成本高了多少、工资又涨了多少?有多少人在纸碎金迷挥金如土?又有多少人收入拮据勉强度日?

曾经老鞋城社区的王牌级驴子八月,这两天在微博上吐槽,感叹着旅行圈子的世风日下,其实何止是旅行圈子,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何尝不是如此,因为当年打开的并不是印钞机,而是潘多拉的魔盒
我在开篇自序里就说,一个社会如果仅用利益、用金钱去衡量所有的东西,那将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有些事情并不能靠利益去维系和管理,比如这些纪念碑,没有写着“禁止涂鸦”的字样,全靠人们的自律、自觉和公德心来维护她们的整洁,这是一种大家默认遵守、约定俗成的道德底线,这些东西能用金钱和利益去购买吗?
在2009年之前的旅行者,为什么没有去涂鸦?因为他们会想,这些纪念碑,是公共资源,我今天写了字,满足了私欲,但明天别人就没办法拍照留念;只有我不写、你不画,才能成为一种良性循环,才能使每个人都获益
这是小学里就应该教过的,我还要在这里特地码出字来,自己都觉得难为情,诚然,2009年之后,西藏旅游爆棚,游客数量和以前不是一个数量级,其素质良莠不齐可谓在所难免,但是既然他们都有钱来西藏旅游,难道就没钱上小学吗?

当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开,事情就完全变味了,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当某一种东西成为衡量一个社会中善恶美丑、功过是非的唯一标准时,人们基于社会性自然会去追逐,而此标准之外的东西,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甚至是碍手碍脚的
于是,道德滑坡便随之到来,因为那是毫无价值的东西,整个社会瞬间变成一种零和博弈的状态,大家争先恐后地往碑上写字,如果写不下了,大可以把前面的人写的东西刮掉、划掉,良性循环变成了恶性循环,最终,没有人是赢家
丢弃了道德,人就失去了自我约束的最后手段,曾经有人跟我大谈丛林法则,我就回了一句,丛林法则?我听说过,不过,那不是畜生世界的规则吗?

我真的不相信,人们都不懂得这些显而易见的道理,实际上我接触过很多人,他们确实对此表示认同;但为什么就无法按照道理所说的那样,去做正确的事?
因为我们不是藏族,我们没有信仰,充满了对未来的不安,也没有奋斗的目标——现在人们所做的一切,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在这个体系里尽可能的比别人活得舒适,尽可能满足自己的欲望
我们不相信神山圣湖、也不相信经幡风马,我们只相信能给自己带来现实实惠的东西;追求幸福和舒适的生活,本来是人天赋的权利,但这种追求若没有信仰和道德支撑,那么就会对他人丧失尊重、就会对自然失去敬畏
没有尊重,就没有合作互利;没有敬畏,就意味着没有底线——今天有个同学还在跟我说,人是群体动物,呵呵,试问一个没有合作互利、没有底线的群体,能把这个世界带往何处?

DAY 3:2012年7月17日
行程:定日白坝村(4300米)——岗嘎镇(老定日,4350米)——大通拉山口(5243米)——佩枯错(4590米)——萨嘎县(4439米)——查藏拉山口(4730米)——突击拉山口(4830米)——新仲巴(4519米)
距离:511公里
这个世界将被带往何处,我们先不去管它,说了那么多沉重的话题,我就带大家到定日平原去看雪山作为补偿吧,就算世界末日真的要来,在那之前,我们何不先去看看世界上最高的地方
前一日,我们选择定日县的白坝村作为了落脚点,这里是传统的进珠峰大本营买门票的地方;在原先的计划中,落脚点实际是63公里外的岗嘎镇,也就是老定日县城的所在地
之所以计划住老定日有两个理由,其一,可以将那些雪峰大BOSS的日出、日落全部拿下,其二,可以次日一早便赶往通拉山口看希夏邦马峰,经过反复研究,最终确认路程只需1个小时左右——在此特别鸣谢@坐怀不乱安公公,提供了关于通拉山口的宝贵信息
去过西藏的朋友都知道,在高原上日出时分气温很低,出现好天气的概率相对较高,而日落的时候是一天中光线最柔和、摄影的最佳时点,因此,要观景和摄影最好的办法,就是住在风景的面前,蹲点守候
不过,长途奔袭亚东的后遗症到底显现了出来,在翻过优弄拉山口进入拉孜县海拔4000米以上的区域后,体力消耗有些大的队员们普遍出现了高反症状,考虑到白坝村的住宿条件比较好,只能做出了妥协
其实我们上高原仅两天而已,到了4K朝上,有点脚踩棉花头微疼、食欲不振腿发软,那是正常表现,我从没听说过哪个人上了4K一点反应都没有,那变神仙了,一两天之内肯定会难受,熬过去就没事了
实在不行就磕点药,高原安之类的,我始终怀疑这东西里面有吗啡成分,止头疼效果那叫一个灵丹妙药;至于吸氧一时爽,跟抽大烟似的会有依赖性,而且对克服高反没什么效果,不到万不得已就别整那玩意
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一定要吃饭,高反初期绝大多数人都会食欲不振,但你吃不下去也得吃,否则哪有体力应付每天几百公里的行程,别吃撑、到个七八分饱就行了,这可是我第一次来因为不吃饭体力透支、差点命丧纳木错换来的血的教训

在全国2859个县级行政单位中,定日县(Tingri
Zong)是当之无愧最牛逼的一个,只有这个县独自坐拥世界独立山峰排名第一、第四、五、六名的高峰,除了这些8000米以上级大波士之外,还有不计其数7000米以上级的高峰,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定日县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可以说是独占鳌头
不仅如此,定日县还是一个能以相对轻松的方式看到大片雪峰的地方;现在是信息时代,咨询发达,大家有时在电视上、网上或者杂志上看到喜马拉雅山脉、或者其他山脉的连绵雪峰,都啧啧称奇,并觉得要看到她们的话是很容易的
实际上这是一种很严重的错觉和误读,要亲眼看到雪山、尤其是有一定规模和气势的成列雪峰,很大程度上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就算是在西藏这样海拔超过4000米的高原,雪山也不是随随便便抬眼就能看到的
究其原因,由于青藏高原被群山围绕,外来水汽难以进入,所以内部的冰川均属于大陆性冰川,相比于滇西北、藏东南这些地方的海洋性冰川来说,降雪平衡线(俗称的雪线)要高太多
例如卡瓦博格(Kabagarbo,6740米)十三峰脚下的明永冰川、藏东南的米堆、来古冰川,均属于海洋性冰川,因为有相对充足的水汽补充而活动非常频繁,冰川末梢甚至可以可以伸入山脚下海拔3000米以下的原始森林,雪线基本维持在4000-5000米这个较低的区域
然而当进入了青藏高原腹地,此处纬度靠南,长年处于青藏高压(Qinghai-Xizang
High)控制之下,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没有或者只有相对较小的外来水汽补充,冰川活动相对稳定,补充基本依靠山峰周围的局地环流——所以在西藏你可以看到海量神山圣湖的配对,她们不仅是一个个美丽的传说,更是一种生态平衡的表现
喜马拉雅山脉处于北纬27至35度的低纬度地带,雪线海拔一般在5500-6000米以上,想要看的话,就必须到一些特定的地方(例如定日平原)或者是相对较高的垭口(例如久乌拉山口的世界屋脊观景台),总之不是一些自然环境恶劣的地方,就是非常冷僻的鲜为人知之所,自然也就没那么容易了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现代人过于依赖电子导航设备,以至于本身极为缺乏地理概念,又惰于思考钻研,认为这些东西与自己的生活毫无关系,学了也没什么用;在定日平原上我亲眼目睹很多旅游车都停也不停呼啸而过,视两座8000米级、两座7000米级的高峰于无物,颇觉不可思议
少数一些停车下来观景的,也只是到此一游,拍个雪山风景而已,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些山峰叫什么名字,似乎对这个也不感兴趣,与其他地方的停车拍照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就连同车的伙伴也不解地问我,你怎么知道这里能看到的?又是怎么分辨的?我觉得她们都差不多的样子啊?
这样的问题让我实在是难以作答,就像这世上不可能有长得完全一模一样的两个人,当然也不可能有两座样貌相同的山;我跑了几千公里路,花了上万的资金,就是为了一睹这些世界上最伟岸的身影之峥嵘,要是我不知道在哪儿看,他们叫什么名字,那还过来干什么?

在以下的篇幅中,楼主将用较多的文字,介绍定日县及其周边的详细情况,主要是包括山峰、河流、山口、冰川、峡谷在内的地理风貌,还会顺带聊一些相关的花边八卦野史等等
为了更好地做解释说明,我特意花了点时间制作了上述这幅地图,在图上已经把该区域大多数比较重要的地理标的做了标注并经过严格核对,即使有误差也不会很大,接下去的讨论,也将围绕这幅图来进行展开
到目前为止,我所说的定日雪山盛宴圈是个广义的范围,具体来说,其实是由四个地点组成的,分别是久乌拉山口的世界屋脊观景台一号、老定日平原的观景点二号、大小通拉山口观景台三号以及佩估错湖盆的希夏邦马大道,涉及定结、定日、聂拉木、吉隆这四个县,其中定日县涉及面积最广,所以以此命名
久乌拉山口的观景台由于在第一次西藏之行中已然涉及(详见博文《飞越巅峰——西藏纪行之巅峰之路篇》),这次就不再重复赘述,我们将把后面三个观景点作为重点

从定日县白坝村出发,沿G318往边境方向行进,7公里后就会来到巅峰之路的入口,从这里到珠峰大本营还有98公里的路程,俗称珠峰搓板路,实际上大部分都是土石路况,真正的搓衣板只有20-30公里的样子,基本上是辆车就能开进去
三年过去,相比于无比悲催的纪念碑,这段路倒是没什么变化,其实在西藏普遍路况极好的今天,按照眼下的技术和经验,要把这段路修成硬路并不是什么难事,当地政府也曾做过此类考虑,不过由于地处珠峰核心区,大兴土木有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工程遭到不少国际机构的反对,只能作罢
尽管珠峰核心区面积并不大,但这里聚集了太多海拔极高的山峰,这些极高峰的卫士峰很可能也拥有排进世界前列的海拔高度,但因为不是独立山峰而并未记录在册;正因为这里神灵聚集,一切细微的变化都有可能变成蝴蝶效应,继而影响整个亚洲的气候系统,反对的声音似乎也不无道理
继续沿G318前进,是一段长达50公里的相对较长的直道,右手边可以看到的河流是朋曲(Bum
Chu),定日平原就是靠她冲积出来的,因此也可以称为朋曲河谷,又由于这片河谷被拉轨岗日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围了起来,又可称为定日盆地
朋曲这条河知名度不太高,意义却不小,她发源于希夏邦马峰北坡的野博康加勒冰川(这个后面会提到),然后沿定日平原一路灌溉向东,到白坝村附近掉头向南横切喜马拉雅主脉流入尼泊尔,最终汇入恒河,因此,她与阿里四大藏布之一的孔雀河(马甲藏布)一样,都是恒河水系中的源头之一
不仅如此,五条沟之中的陈塘沟、嘎玛沟的产生,也与朋曲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地图上已经很清晰地标出了朋曲中游和下游的位置,她直往南流,在喜马拉雅山脉之间切开了陈塘沟这个大口子
值得一提的是,陈塘沟只是个笼统的说法,我们可以看地图的右下角,整个陈塘沟附近有很多绿色树杈状的分支,那全都是沟,也就是海拔落差极大的河谷,规模比较大的至少有两三条
其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卓木隆佐峰(Chomo
Lonzo,7804米,No.24,应是五女神之一)上方有一支比较大的沟,那便是五条沟之中的嘎玛沟,从那里进去就可以走时下开始流行的珠峰东坡大本营徒步线路
要走这个线路比较折腾,我没有详细研究,但根据方位判断,可以从巅峰之路半途的扎西宗乡走岔路进去,也可以从定结县走进朋曲河谷,但那显然路就比较远了,反正到后面都得靠徒步,是一件耗时耗力的事情


快到老定日县城之前,周边环境会呈豁然开朗状,那是因为已经走到了卓奥友峰脚下冰川的冲积扇面上,此时向南眺望,就可以看到卓奥友峰群(Cho
oyu,8188米,No.6)很完整地屹立在南方天际
从地图上可以看到,整个卓奥友峰群主要由三座山峰组成,卓奥友主峰、四光峰(Siguang
Ri,7309米)和帕龙日峰(Palung
Ri,7022米),三个山头呈品字形排列,从相片上看,就是主峰与跟前两个较为低矮的山头
卓奥友在藏语里的意思,是秃头之神,实在是山如其名,并不如其他高峰那么突兀,而且坐东朝西,可谓对近在咫尺的珠峰不屑一顾,在民间传说中,说是卓奥友由于向珠峰求交往失败,才会变得如此孤傲

再从一个更近的角度看一看,卓奥友的峰顶,是一个足球场大小的平地,而传统的登山线路是沿着西侧山脊、也就是照片中右侧的位置,山势并不算很陡峭,对于专业登山家来说,攀登难度是入门级的水平,作为一个练兵的场所是很合适的
所以,这位秃头之神,也是14座8000米级山峰中最为慈悲的神,截止2003年的统计,卓奥友峰的登山死亡率仅为2%,是14大里面最低的,可谓善哉善哉
而且,要去到登山大本营也相对容易,只要从老定日往南驱车40公里,就可以到达卓奥友北侧最大的冰川——加布拉冰川,登山的起点就在那里;像登山这种考验后勤补给的事,补给线越短就意味着难度越低
其实真正险峻的地方,是在尼泊尔境内的南坡,看地图的话,会发现卓奥友峰南侧有两条巨型冰川,那分别是长达15公里以上的兰巴冰川和格重巴冰川,直直深入下面的山谷之中,是为典型的海洋性山谷冰川


这两条冰川伸入的区域,就是尼泊尔大名鼎鼎的EBC(Everest Base
Camp,珠峰南坡大本营)徒步区域,在那里可以看到一座在定日看景时极易忽略的著名高峰——格重康峰(Gyachung
Kang,7952米,No.15)
从排名上就可以看出,这座高峰可谓十四山之下、万山之上,她是除14金刚之外,7000米级山峰中最高的一座,由于她的山脊是和卓奥友峰连在一起的,从定日平原方向看白花花的一片扎堆在一起,很容易就稀里糊涂就这么遗漏了,我也是后来查看卫星地图时才辨认出来的,可以说是个意外的收获
在一般的印象中,公众媒体总是对这些8000米级的山峰大加宣传,8000米以下的基本乏人问津,以至于形成一些以讹传讹的谬误,甚至曾经有过把南迦巴瓦峰(Namjagbarwa,7782米,No.28)当作7000米级山峰中最高的这样的笑话
因此,我也希望在此的宣传能起到一些以正视听的目的,希望大家都能记住,7000米级山峰中最高的一座,她叫格重康峰,而且,现在喜马拉雅山脉还在继续拔高,终有一天,她也会挤进8000米的殿堂的
在卓奥友峰群的西边,是拉布吉康峰(Labuche
Kang,7367米,No.75)的峰群,她由五个主要的山峰构成,在照片上可以很清晰得数出来,从左到右分别是,拉布吉康二峰(Labuche
Kang II,7250米)、拉布吉康一峰(Labuche Kang I,7367米)、拉布吉康三峰(Labuche Kang
III,7072米)、科郎玛峰(Colangma,6952米)、拉布吉康四峰(Labuche Kang IV,6820米)
不过,拉布吉康峰群真正的意义并不在于她的海拔高度,而在于她与卓奥友峰群一起,联袂切割出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境、喜马拉雅的另一条国家地理没有提及的沟——绒辖沟(这个名字是我自己起的,算有冠名权么),在地图上表现为一条明显的山谷地貌,有一条河流向南切割而去,那便是绒辖藏布,与朋曲一样,同为印度河水系的源头之一
从行政区划上说,那里属于定日县的绒辖乡,而其他资料则寥寥无几,从仅有的一点点线索来看,绒辖沟曾经是清朝廓尔喀战争时的主要战场之一,另一个主要战场,是我们之后要去的通拉山口、聂拉木一线
指挥那场战争的清军将领是大学士福康安,当年是乾隆跟前不亚于和珅的大红人,甚至有野史传闻他是乾隆帝的私生子,不过暂不论他出身如何,相比于玩弄权术的和大人,这位福大学士可谓战功赫赫,是颇有业务能力的
在去年川西北游记中,我曾提到过发生在丹巴县附近的大小金川战役,最终指挥攻下这些碉楼的正是福康安,而在抗击廓尔喀入侵的战役中,最终也是大获全胜,最远攻到离加德满都只有20公里的地方
不过细细品味这些战役时,也会发现战果是有水分的,且不论乾隆帝因宠爱这位私生子、而把最精锐的将领和嫡系部队交予他指挥,就说廓尔喀之战,最后官方说是议和,其实是打到尼泊尔境内的清军面临补给线过长、水土不服等窘境,实在也没法再打下去了,就顺水推舟地讲和吧
否则的话,实在是没有不攻下去的道理,可话说回来,就算打了下来,估计也得在近代史里被割地赔款拱手送出去,还是别折腾了
无论如何,我们对绒辖沟的情况还知之甚少,从地图上看,国境对面的尼泊尔也是一大片没有任何地名标注的无人区域,而且国境线的划分也没有特别明显的地理标志,因为喜马拉雅山脉在这里是一个明显的断裂带
面对如此多的疑问,作为键盘地理学家的我也只能瞎猜猜了,若是有绒辖沟从幕后走到前台、为公众所认识的那一天的话,可千万别觉得我太有先见之明噢,哈哈
接着登场的当然是身居世界高峰总BOSS高位的珠峰了,在定日平原看到的珠峰,要比在大本营看到的形状更加尖耸,但距离实在太过遥远,只能看到个大致的轮廓,上面幅倒影图里,实际是有珠峰的,但是你看看哪里还找得到,只是一个白点而已
若是想用长焦镜头照特写,那起码也得300mm以上的镜头配脚架才能确保出片质量,我这次除了在札达观景台,基本没怎么用脚架,手持着拍个照已经很吃力了,实在是不高兴去折腾这个事情,在高原摄影,体力是远比技术和设备重要的

珠峰本身就不多说了,这里讨论一下珠峰的几个卫峰,从地图上可以看到,珠峰的东侧是一条超过15公里长的巨型冰川通向嘎玛沟,那便是在所有资料中都提及甚少、知名度远远逊于绒布冰川的康雄冰川,至于为什么她不出名,实在是想不通,难道这里也有不为人知的边境争议?
这种没谱的事,暂时不论,我们再看珠峰的西、南、北三个方向,都是皑皑雪峰,里面隐藏着珠峰的三大护法,其中最有名的当然是洛子峰(Lhotse,8516米,No.4),她的名字直译过来就是南峰的意思
其实若看三维影像,她与珠峰之间有明显的山脊相连,直线距离仅3公里,把她评定为独立高峰,实则非常勉强,算是网开一面了,在中国境内基本很难看到她的完整容貌,要去EBC的卡拉帕塔尔(Kalar
Pathar)才行

西面的卫士是努布策峰(Nuptse,7861米,并列No.20),直译就是西峰,她的山脊与洛子峰相连,直线距离5公里;北面则是强策峰(Changtse,7543,No.45,也译作章子峰),这个峰是在北坡大本营就能看见的,早晨的第一缕阳光,就是撒在强策峰的东坡上的
无论国际上是用什么标准来衡量一座山峰是否为独立山峰,就仅仅从整体上看,珠峰和三座卫士峰互有山脊相连,从感觉上实为一个整体的峰群,呈一个众星拱月的态势,气势非凡
那么让我们再发挥一点想象力,这个峰群像什么?以珠峰为中心,伸出四条蜿蜒的山脊,从空中看,是不是像一个巨大的佛教卐字符?
这些都是我在游记撰写过程中无意发现的,写到此处,不得不感叹这片神奇的土地之玄妙重重,世界屋脊的名号,当之无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