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江历史街区:这里的风貌最苏州

 苏迷 2013-11-14
平江历史街区:这里的风貌最苏州
 平江路上,人们享受着惬意的慢生活。
 空中俯瞰平江路街区
当年的大儒巷丁宅,现已成为王小慧艺术馆
 
  苏州日报“行走街区”报道组

  在宋元时期,平江是苏州城的名字。如今,平江路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算得上苏州保存得最完好的古街了。
  从观前闹市区,走到临顿路的另一侧,立马感受到古朴小巷传出的悠悠清静的生活气息。平江路,最江南,最苏州,即使游人如织、商家比邻,也融入原生态的苏州。

  丁宅变身,老宅保护的全新样本

  大儒巷里,移建的丁宅依然保持着惯有的低调,没有招牌、黛青的院墙、窄窄的门,但走进门里,就恍惚惊艳:一座静立的清代老宅,包裹了一个活力四射的现代艺术馆。
  现在的丁宅,一到三进楼厅排在同一中轴线上。三进和四进之间是一个天井,主体是一个荷花池、上面铺置旧石板、黄道砖,池中种植着莲花等,用水的灵气烘托园林之韵。目前,王小慧艺术中心落户这里,成为一个跨国界的摄影、雕塑、声光电等结合的艺术展示平台。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接,需要来点“机缘巧合”。旅德华人艺术家王小慧的母亲现年90岁,从小生活在平江路,就读于大儒小学。深受母亲的影响,王小慧在德国的博士毕业论文也专门讲到了苏州园林。
  丁宅最早的主人已无从考证。大儒巷附近居住的老人也只知道,民国时期丁宅的主人叫丁春之,清末曾任山西定襄县知事。2011年10月,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保护整治有限责任公司工程部进入时,原来的居民已全部迁走,屋面的瓦已经碎了,柱子已经烂了,漆也剥落了,外观很破旧。工程人员钱皓强回忆:“如果不维修,这座历史建筑就毁了。”
  移建最关键的是保持原样,细节非常重要。历史街区整治的策略是,原先能利用的材料,一点点都不能抛弃。整座宅子土建工程实际开工时间只有7个月,但对原宅的整体测绘,残存木石构件的摸排和编号,就花了3个月时间。
  2012年8月,王小慧来苏州,看到丁宅在修建,一见钟情。谈妥合约,丁宅整体移建后,成为了我们眼前的王小慧艺术馆。王小慧大胆创新,精心设计布局,艺术馆每个角落都各有情趣,又相连成片,摄影、雕塑等结合的艺术平台让人惊喜不断。目前,艺术馆已邀请全国各地十几个著名艺术机构加盟,共同打造创意产业平台。

  生活原生态,民居老人很上镜

  在古城,平江路是一条不显眼的街道,沿河两侧延伸出众多小巷,鱼骨形格局。1948年出生的曾北海就住在其中“一根小鱼骨”——中张家巷。
  老曾说,每条巷子前都有一条小河,而且河都在巷的南侧,这样的设计主要对巷中民宅的采光非常有利。过去,河中往来着各种手摇船,多数是从葑门外的黄天荡摇来做生意的。沿街密布着大大小小的商铺,有煤球店、裁缝店、茶馆、酱油店等。
  1958年时,钮家巷、大儒巷、菉葭巷中的三条小河被填埋,改成了宽阔的道路。他当年在大儒小学读书,傍晚放学回家,一帮同学打闹着,就从居民家的院子里穿过的。以前,河西边都是民居。上世纪50年代时的平江路要比现在的窄,路两边都有房,有时玩得忘了时间,家长要一家家找孩子回家吃饭。
  如今,沿着河边住宅里,居住的大多是老人了。曾北海的妈妈88岁,还住在中张家巷,她每天在离家不远的栏杆边悠闲地坐坐,与人聊聊天,更多是回忆以前的生活,以前河多,船来船往,叫卖蚕豆、西瓜、梨、雪菜。当地居民与老街、老树、古桥相伴,典型的苏州民居的景象,一不小心,他们也成了游客们镜头的主角。

  业态不媚俗,不赚钱也要留下“苏州味”

  沿街而走,平江路的一些别致店铺是值得一看的。除了旅店、奶茶店、咖啡馆、蛋糕店,街上飘扬着古琴声,古琴馆特意请了吴派传人来教授琴艺,董氏义庄用清一色青瓦砖砌成,还有石雕工作室、手制旗袍店、聚砂阁、真绫阁,集聚了苏州传统工艺文化的各种业态。
  在平江路口,矗立着世界最古老的的城市地图——平江图碑。与此相对应的是,不时有导游扬着小旗领着一个个旅行团,游客们举着相机到处咔嚓着。往北第一家店铺,颇受导游和游客的关注。这店好似一家苏式文化的博物馆,摆放着传统的苏州工艺品,配备了相关介绍。
  这家店的老板叫是建国,1961年出生,从小在平江路长大,外公在平江路开书场、茶馆。在他眼中,平江路是最温馨的街区,在这里,有着苏州最本真的市民生活。有一个阶段,平江路两侧摆满了菜摊,没有自己的特色,不要说游客,就连苏州本地人也看不下去。经过整治后,平江路历史街区没有“整容”成为全国同一张脸谱的假古董老街,没有迁走居民,反而增加了地道的苏州味道。历史街区对商铺进行引导,避免商业经营片面逐利。
  是建国另一个身份是苏州嘉亿台球俱乐部董事长。3年前,平江路整治完毕,他经营这家店,作为好友的雅集场所。三年来,平江路有些商铺也在发生变化,禁不起经营的压力,慢慢“媚俗”同质化竞争,卖常见的旅游商品。是建国说:“面对现实困境,别人在变,我不变。我虽然在观前地区开了台球俱乐部,但日常生活的根还在平江路。我没有指望靠着这家店赚钱,只希望介绍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苏州原汁原味的生活方式。”

  【街区名片】

  平江历史街区

  平江历史街区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隅,东起外环城河,西至临顿路,南起干将路,北至白塔东路,面积约为116.5公顷。平江历史街区现存的整体布局已历经千年之久,与宋代《平江图》基本一致,至今仍然基本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双棋盘格局以及“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江南水城风貌,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聚集了极为丰富的历史遗存和人文景观。
  平江历史街区先后荣获“亚太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中国民族建筑保护杰出贡献奖”和“国家传统建筑文化保护示范工程”称号;被评为中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平江历史街区保护项目”也入选中国城市遗产保护经典案例。

  【行走微日记】

  想起贝大师的话

  @转山求八卦:1996年4月,少小离家的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数十年后首次回乡,受聘出任苏州城建高级顾问。他在苏州的行程,我都跟着采访了。记得站在菉葭巷通往平江路的通利桥上,他说了两点:一,苏州沿护城河的亲水地块应该最值钱,要开发好(当时那里尽是低洼地);二,平江绝对风貌保护区才是原汁原味的苏州,要保护好。
  @多多爸1978:2010年的一个夜晚,第一次到平江路,宁静祥和的感觉让人很舒心。那时,整条街商业味很淡,市井风情味很足。街上的门大多关着,仅有猫空、老书虫、翰尔酒店以及几家茶馆、餐馆开着,街中间有家专做甜点的小店倒是吸引了不少人气。时隔三年,人气暴涨的平江路免不了受商业化的侵扰,希望商业开发守住底线,以免影响了人们对平江路的整体感受。

  苏式慢生活
  最是醉人心

  □苏州日报“行走街区”报道组
  岸边,躺在藤椅上的老伯手里总拿着一个旧式收音机,趁着暖阳,好婆们拿着竹竿挑晒着被子,不时,还有人走到河埠头洗洗涮涮……在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这样的场景最平常不过,但在姑苏区区委常委、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街区景区管理局局长朱奚红看来,这是平江路上最生动的写意画,更是苏式慢生活的集中展现。
  “最纯粹的往往最能打动人心”,朱奚红说,之所以对这一幕印象深刻,是因为她发现,这样最普通而平常的生活场景总能吸引宾客的目光。事实上,作为著名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古城的一部分,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内处处珠玑:街区内有世界文化遗产——耦园,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昆曲展示区——中国昆曲博物馆(全晋会馆),历史上明代状元申时行,清代状元潘世恩、吴廷琛、洪钧,近代国学大师顾颉刚,文学批评家郭绍虞,著名医师钱伯煊,电影评论家唐纳等许多文人雅士、达官贵人都曾生活于此。留存至今的各级文保单位有9处,控制保护建筑43处,名人故居20处,古牌坊2座;还有古井10口及古树散落其间。
  为留住这些历史文化遗存,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整治与保护工程于2002年启动。十余年来,平江路沿线近3万平方米传统建筑得到修缮,这些建筑又都以注入精品产业的形式投入使用。时至今日,先后有40余家客商落户平江路,既有特色小吃、民间工艺展现姑苏地域传统文化,又集聚了现代画廊、摄影艺术馆、书吧等精品文化休闲业态。值得一提的是,该工程最大可能地保留了原住民的生活状态,随着河道清淤、码头修整、驳岸压顶、绿化补种、路面翻建、管线入地、停车场建设、服务设施配套、数字监控、景观亮化等工程相继实施,一个老苏州常态化的生活街区被完整地保留下来,与街区现有的业态相映对照,平江路也因此有了“苏州传统慢生活的体验区、时尚慢生活的实践区、一座没有场馆的江南传统城市建筑博物馆、苏州古城的记忆”等一个个美誉。
  名气响了,原本静谧的平江路一天天热闹喧嚣起来。据平江历史街区保护整治有限公司的最新统计,截至目前,今年到平江路历史街区核心区域游玩的旅客已达500多万人次。而在2008年以前,这里全年的游客总量只有100万人次左右。五年增加四倍,集聚的人气在提升街区经营收入的同时,也给现有业态、管理体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过去一年来,为提升街区管理水平,平江历史街区组建成立管理办公室,建成由城管队员、市容管理员以及协管员共同组成的城管执法队伍,同时推行“城警联动”工作机制,即通过城管执法中队与派出所警辅联合巡逻形式,建立执法协作、联动、保障和信息共享机制,改善街区内违法流动摊点较多、卫生环境较差等情况。
  为满足游客更多需求,下一步整治保护方案也在积极酝酿。朱奚红介绍,未来,平江路将更注重成片整治保护,同时,将利用政策杠杆,进一步调整业态,增设家居旅馆,“让游客来到这里,不再只是观光客,而会留下来,融入这种时尚慢生活”,她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