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翻开玉溪青花的古韵新篇 ——写于玉溪青花瓷复烧成果首秀之前

 七里山人 2013-11-15
翻开玉溪青花的古韵新篇
——写于玉溪青花瓷复烧成果首秀之前
http://www. 2013-11-14 10:45:03 分享到 转播到腾讯微博

云南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玉溪窑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吴白雨正在绘制玉溪青花瓷器

吴白雨复制玉溪窑双鱼藻纹青花刻花盘

吴白雨复制玉溪窑狮子滚绣球纹玉壶春瓶

吴白雨复制玉溪窑喜鹊梅枝将军罐

吴白雨作品

  11月16日至21日,以我省著名陶瓷艺术家吴白雨副教授领衔,玉溪窑发展研究中心成功复烧的40余件元明清时期玉溪青花瓷代表作品将亮相2013玉溪市古玩艺术品博览会,这是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玉溪青花瓷器烧造技艺”成果与市民首次见面,更是古博会值得期待的亮点之一。

  首次面市——霜欺不逊露芳华

  元明时代玉溪多地烧制青花瓷器,以红塔区古窑遗址为代表的古窑场是我省唯一的青花瓷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最早发现并正式发掘的青花瓷遗址地。历史上的玉溪,被认为是除景德镇以外,烧制早期青花瓷的重要区域,被誉为“中国三大青花产地之一”,其最早可追溯到元代,约有600多年历史。

  在玉溪青花烧造的鼎盛时期,除红塔区瓦窑村外,还遍及玉溪境内的其它区域。明末清初,随着中原与云南的贸易范围越来越大,玉溪青花逐渐式微,红塔区瓦窑村的窑场也陆续转向生产简单粗糙的生活釉陶。与此同时,更为偏远的易门县李忠碗窑所在地等地方却开始焕发出青花瓷烧制的生机。随着对玉溪青花的不断研究及考古发掘的深入,在红塔区研和街道发现清中晚期大规模青花堆积层,出土了大量与玉溪古窑风格一致的瓷片,为玉溪窑青花烧造的历史延续着生命的链条。解放后至今,玉溪陶瓷厂和易门县陶瓷厂虽然也曾生产民用青花碗碟,但工艺粗糙,绘制简单,逐渐失去了玉溪青花瓷器的主要艺术特征,玉溪青花瓷器烧制技艺的保存和保护迫在眉睫。

  为贯彻落实“文化旅游兴市”战略,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玉溪技师学院与云南玉窑文化传播公司合作成立玉溪窑发展研究中心,旨在传承玉溪青花瓷烧造技艺,研究玉溪青花瓷历史,为玉溪陶瓷产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资源,推动玉溪陶瓷产业创新发展,引导玉溪陶瓷产业由粗放型向高附加值型、艺术化方向转变,塑造玉溪文化新形象,打造玉溪特色文化名片。

  玉溪窑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吴白雨副教授说:“玉溪青花所代表的原生、质朴、内在的审美格调,是当今国际陶瓷艺术界追求的核心价值;玉溪青花在当代的复兴,是云南陶瓷艺术家不可推卸的责任。”

  没落的文明碎片逐渐被拾起,一点点重绽芳华。在玉溪窑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团队的不懈努力下,玉溪青花瓷终于重放光彩。借2013玉溪古玩艺术品博览会之机,将玉溪窑发展研究中心研制、开发的最新成果展示在市民面前,玉溪市博物馆馆长、著名古陶瓷专家陈泰敏认为再合适不过,他说:“玉溪青花应该和玉溪人的生活融为一体,只有让市民把玉溪青花瓷带回家,才能让他们真正了解和喜爱玉溪青花瓷文化。”

  据介绍,为了让市民认识玉溪独特的陶瓷文化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此次博览会除了展出40余件复烧成功的玉溪青花瓷精品外,还将展出玉溪青花瓷相关的珍贵文献。同时,博览会期间,还将同步举行“玉溪青花瓷学术研讨会”和市民现场体验活动。11月16日至21日,走进玉溪市博物馆玉溪青花瓷展区,就可以现场体验玉溪青花瓷的制作过程,更加直接地感受玉溪青花瓷的魅力。

  玉窑神韵——浓妆淡抹总相宜

  清代龚轼在《景德镇陶歌》中这样称赞青花瓷:“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

  吴白雨对于玉溪青花瓷的赞誉更胜之:“玉溪青花生长在玉溪民间生活的常态中,自然带有活生生的秉性,活泼而不张狂,自由而不放纵,天真而不幼稚,朴实而不呆板,流畅而不草率,简练而不简单,通俗而不媚俗。”

  玉溪窑从广义上讲,包含玉溪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陶瓷作品,具体的类型有青花、青釉、釉陶、无釉陶、粗陶等,狭义来说则专指玉溪地区烧制的青花瓷器。玉溪青花瓷胎朴素,釉色深沉,画风灵动自然,代表着元、明时代中国人质朴、温雅的高品位审美情趣,表达着玉溪人民愉快、安详、幸福、和谐的生活情境。

  吴白雨将玉溪青花的审美归纳为:朴、沉、灵、润四个特征,并认为这是当代人们生活中缺失的美,真正的美绝不是高高在上、不近人情的,它朴实、低调,从不哗众取宠,以至于能够欣赏它的人成为了少数。

  朴拙之美是玉溪青花瓷骨子里的美,无论是将军罐、玉壶春瓶还是香炉、碗盏,甚至一小块不带花的瓷片,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敦实、平和与虔诚,如同青铜器上刻画的古滇国民众,淳朴率真,没有一丝狡黠伪诈之气。

  这种美是令人惊奇的,它似乎只愿意停留在云之南的土地上,在玉溪民间随处可见,离开了便无处可寻。这就是风土,朴实的民风养育着善良的百姓,朴厚的乡土生发出诚实的器物。

  吴白雨副教授曾以一件普通的“菊纹双耳炉”描述玉溪青花瓷的朴拙之美:“此器胎体厚实,造型圆满,色泽青灰,三足屈而有力,双耳直且挺拔,腹鼓唇厚,俨然田间壮夫,朴实健康,毫无纤细矫饰之态,有一种朴讷遒健的生命力充盈其间。”

  复烧不易——为伊消得人憔悴

  玉溪青花瓷朴实自然、活泼奔放的美,曾经在历史上大放异彩。明初,玉溪陶瓷生产迎来鼎盛时期,种类繁多、造型各异、数量众多、工艺成熟。这与明初百万汉族移民云南的大背景有直接关系,数以百计的汉族移民是庞大的消费群体,他们的市场需求推动了玉溪陶瓷产业的发展。同时,移民带来了景德镇成熟的制瓷技术,这时期玉溪窑的种类、造型、图案等全部仿制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因此明代玉溪陶瓷制作的精细程度已经达到非常精湛的地步,内容也由之前的简单图案、花纹、纹饰转为多样化的题材,例如植物、动物、人物、文字、辅助纹饰等。

  但明末清初,玉溪青花瓷逐渐衰落,清代陶瓷发展转入釉色陶瓷的烧制,各类着釉陶瓷全然取代青花瓷的市场。另一方面,云南的火葬习俗历史悠久,但清代土葬兴起,而当时玉溪青花瓷的最大用途之一就是作为火葬罐,所以专家推断这也是玉溪青花瓷衰落的原因之一。

  只有了解了玉溪青花瓷的历史,才能知道玉溪青花瓷的复烤成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了成功复烤玉溪青花瓷,吴白雨和他的研究团队不断求索,攻克各种技术难题,真可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多少个夜晚,他们守在窑边彻夜不眠,最终却只收获了失望。

  最让吴白雨揪心的是博览会展览“青花鱼纹盘”的过程。为了让市民能在博览会上更好地欣赏到玉溪青花瓷的灵动之美,他决定烧制一件大型玉溪元青花风格的“青花鱼纹盘”。然而,由于花盘型大、胎厚、烧制时间长等因素,烧制过程中经常出现釉面气泡、脱落等现象。

  “每一件瓷器的烧制过程,都是一次深入学习和研究的过程。”近两个月来,吴白雨副教授一心扑到花盘复烧工作中,仔细分析烧制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精心研制玉溪青花色料和釉料,经常守窑到凌晨。在反复烧制了十几次后,终于烧制出一个令他满意的“青花鱼纹盘”。届时,这个作品将与其他复烧成功的作品一起亮相古博会,市民可以到玉溪市博物馆一睹为快。

  未来之路——飞入寻常百姓家

  前面说到,玉溪青花瓷在今天烧制成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那这个意义到底是什么?玉溪窑青花瓷的复烧成功,传承了玉溪传统制陶工艺技术,恢复了玉溪青花瓷富含创造性的历史价值,延续了玉溪窑淳朴优雅、朴实含蓄的审美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将成为玉溪文化产业的新起点,为打造出玉溪新的特色文化名片提供技术支撑。

  今年5月,玉溪古窑遗址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今年10月,玉溪青花瓷烧制技艺通过专家评审,成功申报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玉溪窑烧制技术在积极准备申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玉溪窑正一步一个脚印地迈上可持续稳健发展的轨道,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轮廓逐渐清晰。“未来的发展肯定要往产业化这个方向走,但是在传承技术的前提下,要不断创新出具有本土特色和当下时代元素的作品。今后我们的产品大概会分为三类:艺术品、工艺品和日用品。”谈到今后玉溪窑的发展时,玉溪窑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高健这样说道:“下一步的计划是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把产品推向市场,让玉溪青花瓷走进玉溪千千万万百姓家,从而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记者  曾丽娟   实习记者  米秀经 图片由玉溪窑发展研究中心提供)

  编辑:刘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