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单几步辩古玉之三 玄之又玄的包浆

 山阳汉人 2013-11-15
古玉的包浆对新手来说真的很难,在百度上搜索“包浆”,百科上先说又名“黑漆古”,然后给出的定义扯了半天无非是说“光泽”云云,这个说法不大靠谱,难道除了“黑漆古”就不是包浆了?而玉界先辈给出的解释比这个百科靠谱多了,先辈们公认的说法是:“经过岁月的洗礼,在玉器表面形成一层氧化膜,似有似无,如鸡子之膜”这么说,有点形象了,至少不会是所谓的"语焉不详、高深莫测、可意会不可言传",不过玉器的包浆真的是“一玉一浆”雷同但不相同,让初学者看了这“浆”难辨那“浆”。

    其实,我们可以用快刀斩乱麻的办法认识包浆,有一句描述沁色的话很经典“沁下必有变”,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有沁色的地方,沁色覆盖之下的玉质必有变化,不管这句话绝不绝对,也许有些古玉沁色下就没有玉质变化,我们是玩家,不是专家,没必要去辨别沁色下没有变化的古玉真假,遇到了不买就是了,何必执着?

    那么包浆也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浆下必有痕”。既然包浆是实在的物质,而且包浆是在玉成器之后经过时间才形成的,那么成器时候的小的抛光工痕是不是会被浆覆盖?答案为:是的,所谓看光气是工痕否一致就是这个原理。

    大的工痕表面覆盖包浆,工痕还在,小的抛光工痕会被包浆覆盖,有的部分覆盖、有的全部覆盖,全部覆盖就形成所谓的玻璃光,这点在东汉的玉器上极为明显。请先不要直接否定我的观点,我是个玩家,写这些东西也是对自己的总结,对于包浆,最难认识的就是玻璃光包浆(前辈们也许觉得其实很轻松的,学生我可是经过了很久才领悟),它实在是跟现代抛光观感很接近了,实际上玻璃光包浆是很厚的,厚到完全覆盖了抛光痕。

    认识包浆从难到易就简单了,就像学古玉我个人认为应该先从高古开始一样,既然最难的包浆是玻璃光包浆,那么我们就从玻璃光包浆开始。

    玉书是玩家,不是鉴定专家,是要掏银子买东西的,所以除了“眼学”以外,还要用“手学”,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我们知道凡玻璃光包浆的玉器必属精品,当你遇到一款的时候,不妨先眼后手,自己实践一番,别错买懊悔,也别错过后悔。

    怎么看呢?以平面为例,首先记住,包浆是在工上形成的,那么古法制玉的平面不会水平,会有不同的面。其次,玻璃光包浆是厚实的,平面上极小误差的面接处会被多多少少的过渡填平一些,如此一来,映着光看去就会发现光是流动的。

    不知道到什么是流动?看下图

    [转载]简单几步辩古玉之三 <wbr>玄之又玄的包浆

    假设上图中这个蛋形的物体在你手上,映光沿着红色箭头的方向转动,如果光点是按照“1”方向直线运行的话,那就是硬直光,如果按照“2”方式无规律、上下起伏运行的话就是流动光。

    一旦你发现一款很亮,但是光气流动,而且前面沁色关已经通过的玉器,那么恭喜你,有50%的机会是遇到精品玉器了,这时候,动手吧,检测一下,先用放大镜观察平面上的一点,确定该点没有工痕,但是能看的玉面有起伏,下面边跟卖玉的老板闲聊砍价,边盘这地方,如果不是出土好久好久的玉器,玻璃光都很娇嫩,十分钟的努力基本就会看到变化的,放大镜下一旦显现抛光痕且杂乱、都是由直线构成的没有圈线(这点在总结工痕的时候再说),可以恭喜你了,基本属于检漏了。

    下面是两个玻璃光舞人的裙摆对比图,一个盘过,一个未盘

    [转载]简单几步辩古玉之三 <wbr>玄之又玄的包浆

从图上可以看出流光溢彩的流动光以及盘摩后包浆下的抛光痕。

    学会认玻璃光后,剩下的包浆就简单了,继续延续玻璃光包浆我们学到的东西,包浆是会覆盖细小的抛光痕迹的,即使不能全覆盖形成玻璃光,总能覆盖点吧,看下图[转载]简单几步辩古玉之三 <wbr>玄之又玄的包浆

这是包浆层叠,最终把抛光痕迹完全覆盖的放大下效果

[转载]简单几步辩古玉之三 <wbr>玄之又玄的包浆
这是包浆没有完全覆盖抛光痕,造成抛光痕“犹抱琵琶半遮面”效果的放大图,明显看到直线抛光痕被部分遮盖了。

    用指甲或者牙签,划下观察的位置,看看这些覆盖物是不是能划动,划动是蜡,划不动基本就是浆了。

    看到这里,包浆不再“玄之又玄”了吧,无非就是“浆下必有工”,而反过来,细小抛光痕明显凸出的东西我们是不是应该在心里好好商榷一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