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漳州王姓

 胜利在望2014 2013-11-16

漳州王姓-1

(2008-07-13 14:02:39)

溯源

(《漳州姓氏》王姓部分选)

    王姓是中国第二大姓,人口将近一亿,  自汉代以来,形成了太原、琅邪、北海、陈留、东海、高平、京兆、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心、章武、东莱、河东、金城、广汉、长沙、堂邑、河南等21个著名的望族, 其中如琅邪王氏、太原王氏、三槐王氏、开闽王氏等,显贵历史均长达数百乃至千年。探究王姓的渊源,主要有四大来源:子姓、姬姓、妫姓和外族改姓。

第一支源出子姓。商朝末年,纣王的叔父比干与箕子、微子一起被称为商末”三仁”。纣王荒淫无道,比干多次犯颜强谏,反遭杀害。其子孙因为是王子的后裔遂以王为氏,子姓王氏的历史有3100年。历先秦、至汉唐,子姓王氏一直居于河南地区,形成著名的汲郡王姓望族,后来散播到甘肃、山东、河北和山西等地。

第二支系自姬姓。周武王灭商,定都镐,史称西周。传21世至周灵王(公元前571一前545年在位),国都成周,即今河南洛阳,已是东周时代。周灵王之子太子晋,也称王子晋或王子侨,因直谏而被废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其为”王家”,从此,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至第八代孙王错拜魏国将军,这支王姓重新贵显。先秦时期,这支王姓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秦朝武城侯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涉迁到山东琅琊和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天下最著名的琅琊和太原两大王姓望族,是王姓中最大群体。姬姓王氏至少有2600年的历史。

   姬姓王还有三个分支。周武王之弟毕公高封于毕国,春秋时其裔孙毕万为晋国司徒,功高位重而封于魏,战国时魏、韩、赵三家瓜分晋国。后裔中最有威名的是战国时代”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秦灭魏后,魏无忌之孙魏卑子逃入山东泰山,汉初,魏卑子奉诏进京做官,封为兰陵君。当时因其是王家之后,称其族为”王家”,从此以王为姓。这支姬姓王氏大约有2200年的历史。

   另一分支源出春秋初周平王之后。周平王在位51年(公元前770一前720年),太子早夭,周平王死后,由其孙姬赤继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夺了王位,史称周桓王。姬赤出奔晋国,子孙以其曾为王者而改姓王。一直到唐朝,这支姬姓王一直生活在山西临猗一带。史称河东猗氏王姓,也有2700年的历史了。

再一分支为东周考王(公元前440一前426年在位)的胞弟桓公揭之后,桓公揭封于王城,古城在今洛阳王城公园。其封地虽小但处于东周王城的西部,史称其为西周桓公。国亡之后,子孙迁到河南伊川和临汝,以居王城改姓王,后来称为王城王氏。这支王姓也有2400年的历史了。

   各姬姓王是王姓的最大的组成,据估计全国有家谱的王姓90%出自姬姓王。

   第三支源自妫姓。奉虞舜为祖先的妫姓王是王姓中重要的一支。战国七雄之一齐国为秦所灭,秦末项羽封齐王田建的长孙田安为济北王,随后项羽为刘邦所灭,田安也随之失去了王位,子孙遂改田姓为王姓。这支王姓以北海和青州为郡望,一直以山东原齐国的土地为活动领地,也有2300年的历史。

第四支源自外族。王姓大家族中融入了大量的外族的血液,最著名的外族用王姓的有:汉时匈奴人,西羌钳耳氏族,南北朝高丽拓王氏族,鲜卑族乌九人,隋唐时西域月支国胡人,唐朝回纥族阿布思氏族,契丹人,金时女真人完颜氏、耶律氏、夹谷氏,北宋西夏国党项人,元时蒙古人,清时满洲八旗完颜氏、伊喇氏等氏族。这些外族王姓随着时间的推延多数同化为中国北方的汉族王姓。

入闽

一、    琅琊望族,东晋宰相王导的从弟王彬到建安任职,遂由琅玡迁入福建,后被谥为肃侯。他的后嗣众多,有部分定居于龙溪。

二、    南北朝时期(479-502年),王坛自中原渡江入闽,后裔留居福建,是否传衍漳州未详。

三、    唐高宗时。唐总章二年(669年), 陈政以岭南行军总管,奉旨入闽平定“啸乱”。陈政父子率官兵五十八姓共8000多人入闽, 其“男生女长通蕃息,五十八氏交为婚” ,其中有王华,王佑甫等三位王姓军校。

四、    唐光启元年(885年)。河南光州剌史王绪率3万官兵(共36个汉族姓氏,但主要是庞大的王氏族人,)南下,经粤北、潮阳绕道入闽南。后王绪为部属所杀;王潮、王审知继续率大军征战闽地,唐景福二年(893年)攻占福州。唐乾宁四年(897年),唐昭宗封王审知为琅琊王福建武威军节度使;不久,又晋升为闽王。

五、    北宋末朝廷南迁,北方藉民为避战乱,大量南迁,有部分进入福建,其中亦不乏王姓;南宋末年元兵南下,江南各省大量人口逃入福建,亦有王姓。

六、    河南光州固始人王尚贤,于南宋末徙居海澄清溪玉州社,后移居北坊溪美社,传衍溪尾、许坑社,分衍东园新林新圩等社。

七、    王潮之子孙王思刚居汀州宁化东门王家巷。元末兵乱,王念八偕兄王念七于明朝永乐十二年迁入诏安。王念七卜居南诏,王念八居二都秀篆埔坪石祭   下盘石起基。念七锻铁为生,与游氏知交,成为秀篆王氏始祖。

 

 

 

开漳

一、 东晋宰相王导从弟王彬,后裔居龙溪,其支脉未详。

二、 公元943年,闽国内乱,王延政于建州称帝,国号,建隆三年,南唐大軍攻陷建州,王延政投降,被送往南唐都城金陵(今南京),宋太祖赵匡胤建国,封给太师之衔,听他自便回福建。延政以其长子曾任漳州刺史而定居漳州,延政生四子:长继成、次继勋、三继重、四继昌。其长子曾任漳州刺史,故延政族属自此定居于漳州、漳浦等地,谓为闽漳王氏四房派系。继成后裔初居龙溪上苑,由上苑衍居恒坑,继成生子宗让,宗让生坦,坦生万安,万安迁居漳浦,生秋容。同时期,延政的长兄延翰的儿子王继鹏,亦随后徙居漳州,传衍漳浦、云霄等邑,谓为闽漳王氏长房派系。延翰、延政的后裔,便成了漳郡王姓的主流。

三、王审知十四世王际隆,先居福州南台,次居晋江乌乳巷尾厝仓头(一作乌衣巷),生四子:长王佑泰、次王右丰、三王右承、四王右辅,分居白礁、杏林、横口。

四、三槐王氏有一支脉,具体不源不详,于宋末播居秦溪, 并为秦溪(前溪)王氏肇居之祖。

五、王惠忠于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从安溪招卿移入漳州府龙溪县二十五都珍山保新罗乡西陂居住,为西陂开基始祖,后裔迁漳州南门外蔡溪;

六、宋王延政裔孙,开闽王第十四世始祖王壶山由仙游县迁入长泰,称“西门王”。西门王姓第四世王德祥于元初迁居泉州,第六世王真治又迁居安溪县,其子王永惠又从安溪迁回长泰善化里林墩坂上,传元祥、元初、元昭三子(西门王第八世)。元祥定居江都高坑传衍,元初回安溪定居,元昭定居江都白泉社传衍。元祥、元昭分别为高坑、白泉王姓开基祖。

   七、王审知孙王继达任清溪(安溪)县第二任县令,后定居清溪崇信里招坑(今安溪县芦田乡招坑),称“招坑王”。明末清初,第21世王汝春从招坑移居长泰善化里港内封侯社(今枋洋村封侯社)。

   八、王万章,原籍莆田平海卫,宋淳祐三年(1243年)任长泰县令,落藉长泰县城北门的水晶山,被尊为邑北晶山王姓始祖。

   九、王盛熙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由岱州迁长泰县城北门定居,其后裔分衍大银塘、曾厝等社。

   十、 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王延政裔孙,“开闽王”第十一世王绂,(号十七郎),迁入长泰,最初定居吴田山的上曷,又迁上司、县城梓门、坂尾。另有王子纶(王延政嫡孙,开闽王第十五世)自同安潢头(又名珩山,现属集美区后溪镇),迁居长泰坂尾社(今属美彭村)。

十一、为闽王始祖王审知后裔王光甫,于宋神宗间(1068~1085年),从安溪湖头徙居角美镇田里社,俗称田里王。

十二、元末明初泉州副总管王白野离职后到龙溪县二十一都茶铺社定居,后裔传于现芗城区石亭镇埔尾村、寮里村。王白野次子普惠则到南靖后街开基。

十三、延政传继昌,继昌第四子管友后裔开基于南安严头,后迁居龙海梅市。

十四、唐初随陈政父子入闽开漳的王姓将士, 传隆教流会王姓即其后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