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器有橘皮纹未必是古玉真品(鉴定古玉错误依据之三 祥云轩玉说之六十一)

 学习学习学习77 2013-11-16

          玉器有橘皮纹未必是古玉真品

  鉴定古玉错误依据之三 祥云轩玉说之六十一)

                      (总907篇

                        本文原创  欢迎转载  抄袭必究

 

人们曾一度关注远高古玉器上的橘皮纹,不少人认为橘皮纹是鉴定古玉真品的可靠依据。

祥云轩认为,在仿品肆行的当今,玉器上的橘皮纹早已不是鉴定古玉的可靠依据。玉器上的橘皮纹作为可靠依据的时代(十年前)早已结束,可惜结束得太快,因为制作古玉仿品的技术发展太快,其仿品的高超技艺令人真假难辨,不知所措。

祥云轩多年观察研究人工橘皮纹的仿古特征,并加以盘玩,经采访橘皮纹古玉仿品的厂家,知晓仿品上橘皮纹的制作方法之后,与远高古玉真品上的橘皮纹加以比较,方才明晰二者的重要区别。在各种先进工具或手段都用于研制仿品、大批生产仿品、甚至以大批生产与推销古玉仿品为一种牟利手段的当今时代,古玉上的自然橘皮纹已经被人工橘皮纹冒充,充斥,再加上社会上自觉或不自觉的误导,致使许多古玉藏家在误区的陷阱里越陷越深,在收藏古玉的迷途上越走越远。

古玉上的自然橘皮纹,在最初形成时,其状态为一层氧化膜,或较薄的灰白色皮层。经过自然力或盘摩力,氧化膜或灰白皮层或松软的皮层渐渐褪去,原古玉器表面便显现出来的同时,氧化(受侵)的玉表因脱落而下陷,便出现皴状微皱。在放大镜下会观察到,明清时期精良玉质都有这种皴状沁。当代大量明清时期的仿品上都没有这种沁状,而是坚硬、光滑、细腻、锃亮的状态,并有当代磨具的细腻、均匀的磨痕,或(布轮机)磨制得毫无痕迹(古玉上绝对有古工痕迹),或有仿制的坑凹或橘皮纹。唐宋时期玉器上的皴状沁纹更加明显,汉代以前的远高古玉器上才出现橘皮状沁纹。受酸碱侵蚀的古玉都会出现皴状沁纹或橘皮纹,轻者在放大镜(20-30倍)下才能观察清楚,较重者容易观察。

古玉仿品上的橘皮纹,其制法:1.多是人工磨坑,凿坑,钻坑,然后人工加磨,去其尖锐或不自然的棱角,使其棱角低平,近似橘皮状。但是在局部的某处或凹处往往留有当代磨具的痕迹,而露出仿制的马脚,真品橘皮纹上,尤其凹处绝无磨痕。2.凿钻的尖锐的棱角,经过酸蚀,玉质软化后再加磨,去其棱角;如果运用带有原始自然皮壳的原料制作橘皮纹,效果更佳,迷惑力更强。3.人工橘皮纹因其运用工具凿琢,磨制之后,一般较硕大,有的近似疤状。古玉上的橘皮纹的单元一般较小,甚至有极微小状态。4.人工磨制的棱角和酸蚀的棱角,出厂后再经过经过人工加盘,沁色晕散,玉表出现膜状,更近似浑圆状态,欺骗性较大。

鉴别仿制人工橘皮纹的基本方法,就是在橘皮纹的棱上与凹处仔细观察,有没有自然沁痕迹,有没有自然皮层脱落的痕迹,有没有自然沁坑或沁孔的自然状态,沁纹沁点之上有没有自然沁门…… 

古玉轻度钙化(酸碱化、氧化)之后,形成较厚的皮层,皮层松软或破碎而脱落,玉面出现凹凸坑洼状态,凹坑内凝结玉质异化的盐碱物质或盐碱醭。经盘之后,这些白色物大部褪去,凹凸的棱角一般不尖锐,会逐渐变圆,变低,变平,凹凸的同一化或相近化就形成橘皮纹状态。古玉真品橘皮纹状态的特征:1.橘皮纹上伴有其他状态的沁坑、沁孔、沁沟、沁瑕;仿品状态单一。2.在橘皮纹的皱褶或沟纹中伴有自然的沁色、沁纹。3.橘皮纹上的沁色、沁纹之上可以观察到自然形成的沁门。4.可以找到自然皮层脱落的痕迹。5.可以找到其他多种自然古沁的微妙痕迹。6.橘皮纹的深浅、大小、疏密,因古玉各部位受侵的程度不同而不同。

古玉上的橘皮纹和仿品上的橘皮纹,在流传的大量玉器中混杂出现,同时客观地存在于藏品中,真品需要甄别,仿品需要区别,显然,不能说有橘皮纹的玉器就是古玉真品。

祥云轩这种鉴别古玉的观点,会增加鉴别古玉的难度,并且会缩小人们普遍认可的玉品数量的范围,会使某些人不高兴、不认同这种观点。祥云轩的观点是个人的体验与认识,不一定适于他人的认识,如不认同,不屑一顾就是。收藏本是个人的事,个人认为对,认为真,玩的愉快,老天上帝也无可非议。

(请点击http://blog.sina.com.cn/6xyx进入祥云轩的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