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家湾—苏唱街 城南故事

 红豆居士 2013-11-17
小巷生活里,尽是些油盐酱醋的日常琐事,幽深和静谧是它的灵魂——
丁家湾—苏唱街 城南故事

扬州晚报     20131117

    丁家湾有着众多的文保单位。

    上午7点多,老人们挎着袋子准备去买菜。

    老宅。

    扬州浴室。

    老城居民正在家门前晾被子。

    老人在家门前晾衣服。

    老城里新安装的电表。

    四岸公所。

    小巷深处。

    编者按

    本期开始,我们把目光拉回扬州古城,穿行曲折幽深的古巷,青砖黛瓦间探访寻常巷陌的岁月斑驳。曲曲折折的古巷,织成了这座古城最深厚的历史韵味,而那些被井绳勒出深深沟痕的井栏旁,至今在流淌着最扬州的市井味道。我们力图用文字和影像,带您走进这座神奇的“巷城”深处。

    清晨,七点钟,冬日的阳光还隐藏在蒙蒙的薄雾中。

    丁家湾老街上,陆陆续续地,人越来越多,上学的,上班的,买菜的……安静的丁家湾,以及与它相连的苏唱街,都显露出它们难得的喧嚣。

    一

    古城最具有特色的老街道

    城市虽然在往四周生长,但汤汪乡的吕永喜家还有些自留地,每天清晨,他总会带着劳作后获得的蔬菜,骑上半个小时的三轮车赶到丁家湾街口的大牌坊卖菜。

    这条叫丁家湾的街巷,用扬州文化学者韦明铧的话来说,是扬州古城最具有特色的老街道。这条街形成巨大的“丁”字形,“丁”字上部的一端,就在这里,老吕卖菜的地方。此时76岁的张大妈来到这里买了些大菜。“是准备腌制大菜的时候了。”张大妈说,扬州人总喜欢在冬天吃咸菜。这是老吕在这里卖菜的第三个年头,“这一带住的老年人比较多,也算是方便他们在家门口买菜。”到中午,他会骑着车在丁家湾一带走街串巷,这时候巷子里就会响起叫卖蔬菜的声音,“我想把它们都卖完了回去。”

    在丁家湾老人的记忆里,解放前的丁家湾一带远比现在繁华,在王金祥所著的《扬州城老街巷》中提到,丁家湾原来是一条商业、文化街道。“街上有1891年开业的昆明理发店,1928年董锦华、朱举荣和徐履才开设的德昌茶食店……”

    70岁的孔祥云一直住在这一带,“街两侧很多店铺,烧饼店、老虎灶、吃食店……”他记忆里的丁家湾的早晨,远比现在要喧闹得多。“这里很安静吧?其实我现在住的屋子过去是个漆匠铺。听老人家说,以前丁家湾很热闹,倒是和现在东关街很像,两面都是店铺,现在都改成住家了。”孔老先生不是很想搬出老城,他说他早已经习惯这里的生活。“有时候我也会骑着自行车去新城看看,最远我骑到过杉湾大桥,扬州的变化还是很大的。”

    二

    四岸公所里的新民居

    往里头走一段,在丁家湾“丁”字一横与一竖的相交处,有个巨大的门楼——四岸公所。

    在清代,丁家湾是盐商的一处重要聚居地。按照清朝政府规定,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省的食盐,均需从两淮盐区运出,故四省盐商大量聚集于扬州。所谓“四岸公所”就是四省盐商议事的地方。清末盐业衰败,这里渐渐冷清下来。

    “解放后这里成了华东军区医院的驻跸处,之后成了汽车运输公司的职工宿舍。”在这住了一辈子的王爱宝说,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这院子里住了50多户人家,现在还剩下11户人家,中间的巷道内随意摆放的碗橱已成了猫咪的居所,歪歪斜斜的几盆植物,让现在的四岸公所显得有些寂寥。

    “来的时候,公所里没有这么多建筑,后来人多了,中间的巷道内都建上了民居,但现在住的人也不多了。”王爱宝感叹。

    沿着丁家湾街道往西走,眼前出现了一处装扮一新的宅院,大门左侧的一片大理石上用繁体字写着“丽园”二字,下方还有串英文——“Lily Garden”。这便是70岁的孔祥云的家,此时孔老先生把早上煎鸡蛋用过的蛋壳放在门口的花盆里,而他的老伴正在准备午餐。

    三

    梨园总局如今繁华尽逝

    继续往西,丁字的另一端,是连接着丁家湾、长两百来米的苏唱街。

    在乾隆、嘉庆以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官方戏曲主要就是昆曲。昆曲盛行于苏州,故称“苏昆”。扬州从事“苏昆”的并不一定全是苏州人,他们大多集中在苏唱街。

    苏唱街的来历,老人们耳熟能详。“过去戏曲界供奉的神祇是老郎神,而扬州供奉老郎神的祠宇就在苏唱街。除了祭祀以外,这里兼作业中议事之所,当年这条街上居留过不少唱苏昆的艺人。”

    时光回转,据说当年清廷为了庆贺乾隆八十大寿,从扬州征调了以徽班名旦高朗亭为首席演员的“三庆班”入京,这是徽班进京的开始。高朗亭会不会在这条街上某个公寓里商议过组班的事,或是在这条街上邀约过几个名角儿同去北京?

    走进历史的漫漫长夜,民国年间,戏曲界的总机构梨园总局就设在苏唱街,抑或有几位身怀绝技的优伶,来到位于苏唱街的祠宇碰头,商量着出发日程和演出的剧目,并在那里一起摆个身段、甩两下水袖、扬几声珠圆玉润的歌喉,唱几段靡靡之音。有时干脆排演几出折子戏,《游园》抑或是《思凡》?那时的苏唱街可谓热闹非凡。

    眼前的苏唱街,繁华尽逝。仔细聆听,街巷内,似乎传来京剧的声音,循声而去,一对老夫妻正坐在屋内听戏,戏里的唱词依旧重复着数百年前的才子佳人与花月洞烛,而小巷生活里,则尽是些油盐酱醋的平常故事。屋中的老人说,虽然听说这条街和京剧联系很大,但这里早就没有了任何和戏剧有关的建筑遗存,学者韦明铧也觉得有些可惜,“我认为应该在这里找个适当的老建筑,建立扬州戏曲博物馆。我们不能忘记,梨园总局曾经在这。”

    四

    古井里的老市民生活

    再往里走一些,苏唱街育英巷头,有口古井。

    十点还不到,77岁的高老太并没有忙着准备午饭,她正坐在井旁洗衣服。

    “我在这条街住了五十多年了,现在还住在八中里面。”街头的八中在数年前改名叫做天海学校,可高老太还是管它叫八中,她本是江南镇江人,财校毕业后到老八中做化学老师。

    在她一旁,古井井栏已经被绳索磨得布满深痕,“我不知道这口井的名字,但这口井在我们心中是这片地区的中心,我喜欢到这里和老街坊聊聊天。井水虽然是硬水不能吃,但洗菜洗衣服倒是可以,冬暖夏凉,你摸摸,这水是温的。”

    这片区域最有名的古井,倒真不是这一口,在这个巨大的“丁”字竖钩处——丁家湾大树巷口,有口叫滚龙井的古井,要传奇有趣得多。这口井因取水时井上旋转的轱辘形似滚龙而得名。“那个木架子早就没了,我们都没见到过。”早已退休的陶阿姨说,据说当年这口井的取水方式非常奇特,井上原有木制井架,其上横置用于缠绕井绳的轱辘(滚轴),井绳两端各系一只水桶,汲水时上下水桶重量相互抵消,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滑轮装置。“你看,这井栏还留有固定井架的圆孔,可惜啊,木架子没了。”

    据说,“滚龙井”以前曾是官井,后该井被这附近的高家拍走,至今高家后人还保留着当年刻有“便民官井”字样的滚龙井碑和购买古井的契约。

    五

    扬州浴室“晚上水包皮”

    “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说的是扬州人早上去茶楼喝茶,晚上去浴室泡澡的生活。54岁的苏唱街人吕超早上刚从甘泉路上的共和春回来,正坐在他的铺子里看着电视。

    “到了下午五六点时,我就打算去街尾的扬州浴室洗个澡,过起扬州人‘晚上水包皮’的生活。”吕超口中所说的“扬州浴室”就是位于苏唱街西段的南侧、一家1928年就开业的老浴室。

    吕超眼中的“扬州浴室”,放在从前名气可是响当当的。“以前这里算是高级别的浴室了,别的池子洗一把澡8分钱,这儿要一毛钱。男浴室里有两个池子,一个普通的,一个是高档的,这样档次的浴室,当时扬州就这一家。”吕超似乎沉浸在了对过去的回忆中。

    这几年池子翻新了,周围的老街坊们还是到“扬州浴室”洗澡。“来的年轻人少了,主要还都是些老人。”浴室的老职工王老说,从前女浴室上面还兼有住宿的功能,“那个年代从镇江、淮阴、徐州过来的人,时间太晚没法回去了,就会在浴室里住一宿。”   

    六

    幽深和静谧是它的灵魂

    “丁”字的竖钩连接着南边的居士巷,穿过南河下,便是运河。寂静的丁家湾,临近中午依旧见不到什么人,老吕开始带着他没卖掉的菜走街串巷叫卖了。归于宁静的丁家湾,藏着老扬州说不完的城南故事。“丁家湾的幽深和静谧是它的灵魂,也是它的魅力。我们在保护与利用它的时候,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它的个性,喧嚣与市廛不是它的特征,绝不要把它复制成第二个东关街。”文化学者韦明铧感慨道。

    扬大建筑学院高级规划师吕凯也认同这样的观点,扬州的街巷都有着其自身的形成肌理。“古街巷的保护,不能过度的商业化,也不能剥离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以后的规划和发展中都要能体现出它的日常性和生活性。”吕凯说,这点点滴滴的淘米、洗衣……的日常生活,正是它们演绎了扬州老居民的日常生活状态,而这也正是一种最朴素最真实的生活情结。

    实习记者 杭树志 记者  邱凌

    摄影 张卓君 司新利

    老街名片

    丁家湾

    丁字形街道,南接居士巷,东到蒋家桥与描金巷交接处,西至傅家甸与苏唱街相交处。

    苏唱街

    位于今渡江路北段东侧,是一条宽约3米、长100多米的东西向街道。

    老街建筑

    清代,丁家湾是盐商聚居地。街道两侧高墙大院前后通达,组合有致,有厅、堂、廊、楼等,至今仍有一些“丹凤朝阳”的门楼砖雕、福祠残迹,是当年丁家湾繁华的遗迹。

    丁家湾20号是晚清咸丰同治年间湖广、云贵总督、巡府张亮基的住宅。

    丁家湾59号、88号至92号、102号均是清末盐商许榕楫的深宅豪苑。

    苏唱街扬州浴室,于1928年由上海人袁炳南建造,用罗马柱装饰店面,是扬州百年老字号之一。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