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前加强社会组织监管的着力点(2)

 沩江学者 2013-11-17

当前加强社会组织监管的着力点

2013-09-29 13:22 来源:学习时报  我有话说4人参与

  权责明晰是政府加强对社会组织监管的关键。没有公平及时的执行落实,法律法规就难以真正奏效,就是一纸空文。落实社会组织监管的法律法规,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然而,当前政府对社会组织的监管存在缺位、越位、不到位等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政社不分。有的社会组织与政府部门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在人员结构、日常运行、资源供给等方面都高度“仰仗”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俨然成为政府的附属机构,有的社会组织聘请某些政府退休官员来任职,实质上充当政府部门的“养老院”,成为安排拟退任干部的“摆渡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边界不清、不明,谈何监管?其次,“双重监管”异化为“双重不管”。当初设计双重管理体制的出发点是既要充分发挥登记管理部门的监管责任,又要有效发挥业务主管单位的监管积极性。但在实际运行中,却出现“二律背反”的“悖论”:登记管理部门由于人员、经费等方面的掣肘,更多是实施对社会组织的登记注册管理的职责,疏于日常监督;而业务主管单位更多侧重对社会组织注册前的前置许可,无暇顾及对社会组织的活动监管。这样,导致重登记轻监管的管理怪圈。再次,监管资源不够。与迅猛成长的社会组织相比,社会组织监管部门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资源支撑等方面都亟需加强。

  加大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力度是实现对其有效监管的现实基础。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当前,社会组织信息公开的状况令人堪忧。突出体现在4个方面。第一,社会组织信息公开方面规章制度很有限,有限的规章制度在实际操作执行中往往还落实不力、不到位,致使这些规定停留在文本层面,形同虚设。例如,《基金会信息公布办法》第 4条规定,以获赠财产从事公益事业的基金会应当向社会公布年度工作报告、组织募捐活动的信息、开展公益资助项目的信息等。但据调查,这条规定在实际落实中并不理想。第二,缺少信息公开的程序设计。目前关于社会组织信息公开的规定主要聚焦信息公开的内容、形式等方面,而对信息公开的优先次序、步骤、时限、时效等具体程序设计则鲜少涉及。这种制度规定的缺失导致社会组织在信息公开方面享有较大的弹性空间,如何公开、什么时候公开、在什么地方公开、公开多长时间等这些具体问题缺乏制度法规的约束。第三,缺乏责任追究的实际举措。对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违反信息公开的惩戒措施,目前没有有效的强制措施,从而造成不少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在信息公开方面违规成本低,差强人意。虽然《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基金会不履行信息公布义务或者公布虚假信息的,可以给予警告、责令停止活动,情节严重的,可以撤销登记。但由于缺少责任认定标准、违规惩戒程序,致使这一规定在实际执行中要么难以落到实处,要么登记管理机关享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第四,缺乏社会组织违反信息公开责任追究的救济程序。社会组织违反信息公开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社会组织如果不满意行政执法机关的行政处罚,可以通过一定的救济程序进行申诉,但目前这方面的制度规定还处于空白状态。加大推进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力度,是社会组织监管迫在眉睫需要推进的工作。可以划分社会组织信息的不同层次、性质和类型,明确什么信息可以公开、什么信息不可以公开。社会组织的信息类型大致可划分为两大类。一大类是基本信息,如年度工作报告、财会报告、审计报告、项目活动报告等。这类信息必须通过网站、报刊、广播、电视、信息发布会等形式公开。另一类是特殊信息,如捐赠合同、受助人、捐助款物使用流向等。这类信息的公开可依照相关规定申请公开。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关于受助人的信息,不仅不要主动公开,还要加强隐私保护,保护受助人的人格尊严,避免给受助人带来心理伤害。此外,还应从优先次序、步骤、时限、时效等方面设计完整的信息公开程序,对违反规定的采用不同的惩戒措施,同时给予社会组织申诉的机会。(康晓强 潘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