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

 yingdd123 2013-11-18

  一、普通高中教育培养目标的历史回顾

  理解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既要考虑历史的继承性,也要考虑时代发展的现实性。反观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培养目标,对于理解我国现行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 (一)20世纪80年代中国普通高中教育目标

  1985年5月,中国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文件指出了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国民素质,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提高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具体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逐步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和人生观,立志为人民服务,使学生学好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使学生身心得到正常发展,具有健康体质,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初步掌握一些劳动技能。”

 (二)20世纪90年代中国普通高中教育目标

  为进一步深化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1996年3月,国家教委颁布普通高中教育目标,具体内容如下:(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具有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甘于奉献的精神;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礼貌行为;具有分辨是非和自立自律的能力。(2)培养学生掌握现代社会需要的普通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具有自觉的学习态度和自学能力,掌握现代社会所需的学习方法,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要技能。(3)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和习惯,使他们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身心健康的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观念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一定的应变能力。(4)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具有基本的技术意识和初步的择业能力,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和现代生活技能

  20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的培养目标是根据高中生身心特点,把教育目的具体化,提出对学生在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心素质等方面的质量要求,具有全面性、基础性和时代性。这一培养目标基本上是立足于为社会主义培养人才的,充分体现了普通高中教育的一般功能。随着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影响的扩大,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求基础教育内在价值的统一性已成为人们关注的课题,个性化教育则是这种统一性的表现形式。普通高中阶段需要通过课程的多种方案给学校带来更多的课程与教学的自主性,并开发校本课程,增加高中阶段自我选择课程的比例,以求达到教育个性化的目的。

  二、普通高中教育培养目标确立的基点

  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应该是确定培养目标最基本的出发点。社会需要和人的自身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不是抽象的,人的发展和人的价值的实现都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现实条件,不能不受社会要求的制约。但是,每个人又是一个独立的精神实体,有其自身的价值,有其内在的发展需求,离开了人的个体的发展,教育也会失去意义。因此,要全面地研究和把握确定培养目标的依据,寻找准确的基点。

 (一)时代发展的要求

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作为一种潮流已延伸到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世界正在成为一个联系日益紧密的整体。全球化的趋势也使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产生了一系列问题,需要人们正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学会生存”、“学会共存”的理念,希望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了解自己和他人,尊重不同的文化,促进相互的理解,以求实现彼此之间的和睦相处与协调发展。这是对原来教育目的的一种充实与丰富。反应在具体的教育目标上则表现为要提高学生的公民素质,培养“世界公民”的意识,即立足于更宽广的角度考虑学生的培养目标。

  伴随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科学和技术全球化同步出现的是知识的全球化、文化的全球化。在这种背景下,个体获得信息的能力、信息的交流与共享的能力及对“地球村”事物的管理和参与能力尤为重要。这些能力的获得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不断的学习。未来的社会也是一个学习型社会。在学习型社会里,教育从传授知识向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养成终身学习能力转变。学生学习的内容不单是书本上的知识,而要学习认知、学习做事、学习共处、学习生存和发展。普通高中学生的培养目标要考虑社会发展对学生的要求,以使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如何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技能以及与人相处的技能,形成健康乐观的心态将是考虑高中培养目标的一个起点。

 (二)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征

  在确立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时,要考虑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实际特点。与小学生、初中生相对照而言,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他们正处于少年期向青年初期过渡阶段,身心逐步趋于成熟。高中生的独立性、自主意识进一步增强;观察力、注意力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思维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具有更高的抽象性,已能逐步摆脱具体经验的限制,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判断,独立思考和鉴别能力进一步增强,感情世界日趋丰富和复杂;对自然界和社会有初步的总的看法,具备了形成世界观的思想基础。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中的各项要求,既要适应,也应该能促进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个性的发展。

  (三)普通高中的性质和任务

  任何层次和类别的学校,其培养目标总是同学校所处层次和所属类别的特殊性相联系的。普通高中培养目标的各项要求,要与其性质和任务相吻合。普通高中阶段的学校教育仍然是基础教育,担负着进一步扩大和加深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日后步入成人社会而承担起个人的生活责任作准备的重任。这阶段的教育目标不是单纯地为高等院校输送合格新生,也不是为了培养劳动大军的后备力量,更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高中教育首先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阶段,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服务于某一个既定的目的的工具。

  三、新课程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及解析

  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应随着社会发展及人的发展的要求而调整、变化。我国普通高中教育顺应了教育民主化和大众化的潮流,重新确立了普通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新的培养目标重点突出了加强学生的基础学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及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  (一)新课程方案中的培养目标

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规定,普通高中教育应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所确定的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并特别强调使学生:

  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和愿望;

  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社会责任感;

  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

  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

 (二)新课程方案中的培养目标的解析

  当前,我国普通高中阶段的教育越来越超越“单一任务”或“双重任务”的主张,逐渐摆脱工具化倾向,而追求培养公民基本素养和健全的人格。新课程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具体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要素。

  1.提高学生素质

  提高学生素质是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都必须达到的要求。人的素质包含的内容很多,有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艺术素质、科学素质等。就普通高中来说,可以把对学生的素质要求概括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四个基本方面。

  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我们一直比较重视普通高中教育的社会功能,而忽视了培育人应有素质的本体价值。新课程方案重视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是从“工具论”与“本体论”的结合上来考虑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以发展人的素质为基点,以全面提高人的社会效能为最终目的,培育普通高中生具有适应社会发展且具人本主义特性的多种素质。将提高学生素质作为一个重要的培养目标,这与工具主义和功利主义相反,它强调人的发展、人的潜能的发挥,体现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  2.扩展学生的基础学力

  普通高中的性质属于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因此,要注重扩展学生的基础学力的范围,增强未来学力的发展。这是由高中学生未来所要担负的多重社会角色的属性所决定的。高中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公民”、“创业者”、“劳动者”,客观上要求他们在高中阶段既要具有一定基础性、专业性的学术性知识,又要他们掌握一定的实用性知识,为其今后不同的分流发展、个性需要、职业生活打好不同的基础。为此,高中学生的“基础”的内容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我国笼统的“双基”教育内容,而要求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所拓展。在基础知识方面,不仅掌握学术性知识,而且要注重实用性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仅仅局限于掌握认知领域知识,而且在情感、态度方面也应加以扩展。在基本技术专业方面,不仅仅要掌握读写算的技能,还要掌握社会交往能力、应变能力、思考能力、创造能力等。

  在“基础”要求的水平上,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以适应学生多种不同发展前途的要求。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构成,因此,高中课程内容设置应既进一步提升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更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基础。

  3.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  当今与未来社会的发展更需要创新型、开拓型的人才。这种人才,不仅要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又要具有一定的高新技术水平,还要有一定的个性才能。个性的发展也是人的发展的基本内容,是人心理活动的最本质的方面。“个性是指学生个体相对稳定的心理动机、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心理特征的总和。”“从个性的倾向性上看,它反映了一定社会的要求,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个性化不等于个人化、自私化,它与社会化不是矛盾的。在某种程度上,个性化就是社会化。普通高中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使他们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毅力、坚定的意志、丰富的情感、浓厚的兴趣、独特的好奇心、强烈的进取心和创新的精神。

  世界各国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上都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以便于学生走出校门后,在信息化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如,日本在1987年公布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中强调,“高中教育既要打好将来作为国家和社会创业者必需素质的基础,又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进行多样化的教育”。具体内容包括:充实发展个性的教育,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包括应变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培养在国际社会生活的日本人应有的素质(着重文化和传统及加深国际理解)。美国的培养目标充分体现了学生个性发展的方向,课程和学习因人而异。学生具有充分的选择性,学习是个人的事。从教育目的和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来说,实质上也就在于发展个人。由于因人而异,就有可能使处在不同发展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上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确立符合自己能力的发展目标,个性也因而得到应有的发展。

  本次课程改革强调课程内容要突出选择性,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选择性原则意味着高中课程内容应关注学生的经验,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选择机会,以满足不同的学生发展需要。只有具备选择的机会和条件,并作出选择的行为,学生才能够学会选择,学会自主,学会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

  4.促使学生个体社会化

  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不仅仅应该掌握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应该能够对现实社会和未来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具有合理地认识和判断,并且能够较为合理的处理生活中的各类问题。因此,普通高中作为促使学生从儿童走向成人的最后准备阶段,使学生个体更好地社会化以参与成人社会的生活是义不容辞的使命。普通高中的教育在注重联系社会现实和现实需要的基础上,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去关照社会实际,在此过程中,自然地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能力的增强。

  在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应具体关注学生在以下四个方面的社会化

  一是社会生活知识的社会化。社会生活知识是个体对各种社会活动的认识和参与能力。高中生在成为社会一员的过程中首先要学习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知识,做到能够基本自理生活。如果再想被社会所接受并成为一个社会需要的人,则还得学习社会交往知识、职业性知识等,完成从“自理生活”到“自谋生活”的社会化。

  二是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行为规范就是社会或特定的群体对其成员的个人行为所给予的规定性,并使个体通过这些规定的约束而形成与他人的和谐关系。高中生的行为规范社会化包括特定社会的基本共同规范,即法制、社会组织的章程,社会公德以及特定范围内的习俗等,努力使自己明了在团体中的地位、扮演好不同的社会角色。

  三是价值观念的社会化。高中生的价值观念通常具体表现为对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利与害的判断,这些对他们是否遵守社会规范以及选择什么样的生活目标有决定的影响,应力争使这些内化成为社会接受并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观念。

  四是理想目标的社会化。理想目标的社会化具体指高中生能够把那种与整个社会的目标和发展相一致的、又符合自身客观条件和需要的理想视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学会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策略和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