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 說 由 來】
——“鼻祖”的來歷
“鼻祖”一詞,如今被用來比喻創始人。古人有雲;“人莫不以蔡倫為造紙之鼻祖矣”,還有木匠鼻祖魯班,紡織鼻祖黃道婆等等。為什麽把創始人稱為鼻祖呢?
“鼻”字古代原作“自”,甲骨文與金文的“自”字都很像人的鼻子形狀,“鼻也,象身形”,“自”為象形字,其本意即指鼻子。
人們通常說到自己時,用手指著自己的鼻子,故“自”字又慢慢地演繹成為第一人稱代詞“自己”“我”的意思。
後來,為了便於區別自己和鼻子,就在“自”加上了一個聲符,即現在我們寫的“鼻”字下面的部分,就成了“鼻”字。
“始子為鼻子”。古代,人們俗稱第一個孩子為“鼻子”,引申為開始,最初的意思。因此,後來的人們最早的創始人就稱為鼻祖了。
鼻祖,也稱始祖,即最早的祖先,“黃帝者,漢族之鼻祖也”!
“東西”從何而來
據說“東西”一詞最早出現於宋代。
有這麽一個故事,有一天南宋理學家朱熹拜訪他朋友盛溫如,正遇溫如提籃上街,朱熹問道:“你提著籃子去幹什麽啊?”盛溫和幽默的回答:“去街門買東西”。
當時還沒有“東西”這一說法。朱熹不解地問:“買'東西’?這是什麽意思?為何不買'南北’?”盛溫和並沒有直接解答,他笑著回敬說:“真不明白?你這位大學問家真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啊。你把五行和五方對照一下就會豁然開朗了。”
朱熹獨自思考,東即木,西為金,南屬火,北乃水……他豁然開朗,原來盛溫和是說,“上街去買金木之類,可裝入籃子的物品”!若說“南北”當然不對了,籃子裏怎麼可以裝水和火呢?
從此,“東西”就成為了物品的代名詞直至今天。
清朝乾隆年間,一次乾隆皇帝和紀曉嵐、彭元瑞在蘇州遊遊覽。看見一個少女手裏提著個竹籃。乾隆問紀曉嵐:“這小小的竹籃,用來作甚?”
“盛東西。”紀曉嵐回道。
乾隆又問:“為何說是盛'東西',不說盛'南北’?”
紀曉嵐答道:“以臣之見,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古人又用以代指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與'天幹’對應,東方甲乙屬木,南方丙丁屬火,中方戊己屬土,西方庚辛為金,北方土癸屬水。平常物品多為金木所制,故稱為'東西’,'東西’乃金木之統稱也。而南方屬火,北方為水,以籃盛火則焚,盛水則瀉,故只可盛東西,不可盛南北也。究竟此講當否,還請皇上聖裁。”
乾隆聽他講得有板有眼,也不清楚是否果如其說,聽著很有趣。
“綠帽子”的由來
古時候,有一對夫妻,妻子是一位主婦,生得嬌艷可人、風韻猶存,平時在家裏做點線活。因生得貌美,早就已招徠一些狂蜂浪蝶追求,丈夫是一個生意人,要經常到外地去做生意,兩口子的日子過得也富裕,在丈夫外出的日子裏,妻子不免寂寞難耐。
終於有一天,妻子忍不住跟街市一個賣布的好上了,在丈夫外出做生意的時候,他們就巫山雲雨地在一起廝混。有一次,丈夫回家後三個月都沒有外出,那個賣布的就天天在他們家附近打轉,一天,丈夫騎著馬到城外打獵去了,經過街市,那賣布的見了非常高興,以為他又要外出做生意,當晚就迫不及待地竄進了妻子的臥室,準備和相好幽會,當晚丈夫回來了,幾乎將他逮了個正著,妻子也嚇了個半死,那賣布的只好哆嗦在人家的床底一整晚。
這件事後,妻子就向那賣布的要了一塊綠色的布料,做了一頂帽子給丈夫,還和那賣布的約定,當你看見我丈夫戴上綠帽子外出的時候,你就可以來了。過了幾天,丈夫又要外出做生意了,妻子趕緊拿出那頂綠帽子對丈夫說:“外面的風沙大,戴上就不會弄臟了頭發,這顏色讓你看起來很俊,以後你每次外出我都為你做一頂,就像我跟在你身邊一樣,你就不用牽掛我了”,丈夫聽了很開心,以為自己真的很俊,於是高高興興戴上那頂綠帽子,騎著馬得意洋洋的穿過街市,到外地做生意去了,當晚,他妻子就和那賣布的睡在他的床上。
以後,那個賣布的看見了那丈夫戴著綠帽子外出時,心裏都不禁心花怒放:“哈!你的綠帽子真是很俊,不過今晚該到我俊了”。
於是,綠帽子的說法就這樣傳下來了。
“替罪羊”的由來
這是一個宗教典故。在基督教的《聖經》(《舊約》)中說,上帝為了考驗亞伯拉罕的忠誠,叫他帶著他的獨生子以撒到一個指定的地方,並把以撒殺了作燔祭,獻給上帝。
亞伯拉罕準備照著上帝的旨意去完成祭祀。正當亞伯拉罕要拿刀殺他的兒子時,一個天使出現了,並加以阻止,說:“現在我知道你是敬畏上帝的了,前面林子裏有一只羊,你可用來'祭獻’上帝。”於是,亞伯拉罕便把小樹林中的那只山羊抓來殺了,代替他的兒子獻給燔祭。
在《新約》中則說,耶穌為救贖世人的罪惡,寧願釘死在十字架上,作為“犧牲”(祭品)奉獻天主,並囑咐他的十二門徒,在他死後也照樣去做。
因為這是仿效古猶太人在向主求恩免罪時,往往殺一只羔羊替代自己供作“犧牲”。所以教會通常又稱耶穌為贖罪羔羊。
再娶為何稱“續弦”
古人常以琴瑟比喻夫妻關系,所以將妻故再娶稱“續弦”。
相傳春秋時,俞伯牙善鼓琴,他的妻子很贊賞他的琴技,常讓俞伯牙彈給她聽。後來俞伯牙的妻子得了重病,俞伯牙請醫熬藥精心地侍奉,可總不見效。俞伯牙常為此焦急憂慮,便無心思彈琴了。
妻子的病一天比一天重,可有一天,妻子突然感到身體好多了,精神也好了,就讓丈夫給她彈琴。俞伯牙忙取琴調弦,“錚錚淙淙”地彈奏起來,好讓病中的妻子從美妙的琴聲中得到歡快和慰藉。 他不顧勞累,彈了一曲又一曲,當他彈得雅興正濃時,突然“崩”一聲,琴弦斷為兩截。就在這當兒,妻子也不呻吟了。俞伯牙丟下拔子,急忙到床前一看,妻子已經咽氣了。伯牙抱頭痛哭了一陣後,就招呼家人料理後事。從此再不彈琴了。
一年後,有個親戚從外地給伯牙說了一個女人。因俞伯牙與其妻感情很深,本不打算再娶了,可經不住眾人的勸說,只好勉強答應先去女方家相看後再定。 因俞伯牙人品好有才氣,家境也不錯,女方一看就相中了。但她提出一個條件,要親耳聆聽俞伯牙鼓琴,而後再定親。
俞伯牙也看中了女方,雖還在懷念故妻,但他又一想:人死不能復生,便回家把擱放了一年多的琴取來,拆去一直沒心思接的斷弦,續了一根新弦後,在眾人面前彈奏起來。 一曲曲悠揚動聽的雅韻,一會兒如高山流水,一會兒如碧空飛雲,真是出神入化,一派仙樂。大家聽得似癡如呆,琴聲停後好一陣才醒轉,接著就是一陣喝彩聲,就連一向拘謹的閨秀也情不自禁地拍起了巴掌。當下就答應了這門婚事。
這個故事很快在民間傳開了,後來人們便把妻死後再娶比作“續弦”。
夫妻為何稱“兩口子”
比翼鳥,連理枝,並蒂蓮——用這些意象代指夫妻,雅致歸雅致,意趣歸意趣,終不如素常的口語“兩口子”,說來順溜,出口自然,貼近生活。婚內配偶,何以叫作“兩口子”?始於何時?緣起何事?要說明白,須得費些唇舌。
男女婚配,古稱為“伉儷”,伉乃丈夫,儷指妻子;“夫婦”一詞,現在雖多用於書面語言,卻曾經是不上紙墨的土話。“兩口子”的叫法,如今雖然十分普遍,而約定俗成,才不過百余年光景。在《爾雅》、《說文解字》等古典辭書裏,均找不到其解釋,即使成書於乾隆年間的《紅樓夢》,號稱百科全書也罷,寫了一對對的怨偶,一雙雙的情侶,俚語方言滿紙,卻不見“兩口子”三字露面。
有民俗學家考證,“兩口子”的說辭,出自晚清文人《燕京雜錄》裏的一則筆記,說的是有兩位府衙錄簿,掙得同樣薪水,一個是單身,另一個新娶了妻子,這光棍漢情願把自己的一半工資,贈與同事花費,附有字條寫道:些許碎銀錢,笑納勿推辭;我只單口漢,君乃兩口子。“子”在舊時兼稱男女,意即“你們兩個人”,由之,兩口子不再泛指隨便的兩口人,成為夫妻倆的確指。
兩口子的來由,在山東、河北民間另有說法:相傳清朝乾降年間,山東有一個叫張繼賢的才子,一個偶然的機會,張繼賢與本地惡少石萬倉的妻子曾素箴相識,二人一見鐘情,夜夜往來。
石萬倉是個酗酒成性的家夥。一次,石萬倉因飲酒過度、引起酒精中毒而身亡。石家人懷疑石萬倉是被其妻曾素箴害死的,於是告到縣衙門,說曾素箴因偷奸殺死親夫。
縣官接狀後,不問青紅皂白,就把張繼賢和曾素箴打入大牢,判為死罪,從縣府押到京城。
一次,乾隆皇帝閱案,看到了張繼賢的供狀,見其文筆不凡,十分驚訝。於是,乾隆皇帝親自到牢中去看望張繼賢。在交談中,乾隆皇帝確信張繼賢是個才子,便有心救他。
不久,乾隆皇帝下江南私訪,途經微山湖時,停留了幾天。乾隆熟悉這裏的山山水水後,便禦批:將張繼賢發配到臥虎口,將曾素箴發配到黑風口。
張繼賢、曾素箴二人雖然雙雙冤入大牢,但是情卻始終未斷。這次獲皇帝恩準發配到“兩口”後,真是喜出望外,二人時常互往互來,甚是自由。他們這樣來往於臥虎口與黑風口,被人們稱為“兩口子”。
後來,人們就把“兩口子”衍指“夫妻倆”。
“老伴”稱呼的來歷
“老伴”這個稱呼,原來是太子稱呼太監的,現通用於高年齡夫婦之間。
相傳明朝憲宗皇帝朱見深冊立了9歲的兒子朱佑樘為太子,派在宮裏服役多年的太監覃吉做典璽局的郎官,專門照管太子的生活和學習。幾年間,覃吉對太子口授“四書”,還常常敘說民情,連歷史上宦官專權禍國的往事也不避諱,一一陳述。覃吉曾對人表示:“我都老了,也不想當富人,但願天下有個聖君,我就心滿意足了。”
覃吉為人正派,忠於職守,太子非常尊敬他,稱他為“老伴”。
一天,太子正看小太監給的“閑書”,瞥見覃吉進了院子,急忙說:“老伴來矣!”遂把“閑書”藏起,取出《孝經》來讀。由於覃吉施教有方,朱佑樘後來做了弘治皇帝,政績頗可稱贊。
以後傳到民間,老年夫妻之間便互稱“老伴”了。
“穿小鞋”的典故
所謂“小鞋”,並不是我們現在所見到的給小孩子們穿的娃娃鞋,而是舊時代纏了小腳的婦女們穿的一種繡著花的“小鞋”。
這種小鞋,是1000多年前,南唐後主李煜發明的“專利”。他別出心裁地命令宮女用很長的白布纏足,把腳纏成又小又尖的彎彎“月牙兒”,站在畫有荷花的金蓮臺上跳舞,讓自己觀賞享樂,所以這種腳又叫“三寸金蓮”。後來全國便興起了婦女纏足的風氣。纏足後,腳小了,當然只能穿小鞋了。
從那時起,封建時代1000年來,漢族婦女一直保持著這種纏足陋習。
舊時男女婚姻自己作不了主,全憑媒人之言,父母包辦。媒婆們說媒時,都會提出要女方的鞋樣子,為的是向男方提供女方纏足的證明哩!
男方如果同意了這樁婚事,就要按女方提供的鞋樣大小,做一雙繡花鞋,連同訂婚禮品,送至女方家中。結婚時,新娘就穿著這雙小鞋來到婆家。這樣的繡花鞋自然是合新娘的腳。
如果把這雙繡花鞋故意做得很小,讓新娘穿著難受,這不是故意整治她嗎?這就是“穿小鞋”的由來,它是出於宋代的一個故事:
相傳北宋時,有一個名叫巧玉的姑娘,她的後娘要將她許配給一個又醜又啞的有錢人,巧玉堅決不從。後娘也沒有辦法,便暗暗想法子整治她。恰逢有一位媒婆,把巧玉說給一位秀才。巧玉很中意,後母卻在背地裏剪了一雙很小的鞋樣子,讓媒婆帶給男方。巧玉出嫁那天,這雙鞋怎麽也穿不上,害得她上不了轎。她又羞,又惱,又急,一氣之下便上吊自盡了。人們非常婉惜。
後來,人們便將這種背地裏打擊報復行為或是利用權勢讓人難堪的做法,叫做“穿小鞋”。
“醋壇子”的由來
傳說唐太宗年間,宰相房玄齡懼內是有了名的。其妻雖然霸道,但對房玄齡衣食住行十分精心,從來都是一手料理,容不得別人插手。
一日,唐太宗請開國元勛赴禦宴,酒足飯飽之際,房玄齡經不得同僚的挑逗,吹了幾句不怕老婆的牛皮,已有幾分酒意的唐太宗乘著酒興,便賜給了房玄齡兩個美人。房玄齡不料酒後吹牛被皇上當了真,收了兩位美人,想到霸道且精心的妻子,愁得不知怎麽才好。還是尉遲敬德給打了氣,說老婆再兇,也不敢把皇上賜的美人怎麽樣,房玄齡才小心翼翼地將兩個美人領回家。
不料,房玄齡的老婆卻不管皇上不皇上,一見房玄齡帶回兩個年輕、漂亮的小妾,大發雷霆,指著房玄齡大吵大罵,並操起雞毛撣子大打出手,趕兩個“美人”出府。房玄齡見不對頭,只好將美人送出府,此事馬上便被唐太宗君臣知道了。
李世民想壓一壓宰相夫人的橫氣,便立即召宰相房玄齡和夫人問罪。房玄齡夫人也知此禍不小,勉勉強強地跟隨房玄齡來見唐太宗。唐太宗見他們來到,指著兩位美女和一壇“毒酒”說:“我也不追究你違旨之罪,這裏有兩條路任你選擇,一條是領回二位美女,和和美美過日子,另一條是吃了這壇'毒酒’省得妒嫉旁人了。”房玄齡知夫人性烈,怕夫人喝“毒酒”,急跪地求情。李世民怒道:“汝身為當朝宰相,違旨抗命,還敢多言!”房夫人見事已至此,看了看二女容顏,知自己年老色衰,一旦這二女進府,自己遲早要走違旨抗命這條路,與其受氣而死,不如喝了這壇“毒酒”痛快。尚未待唐太宗再催,房夫人舉起壇子,“咕咕咚咚”的已將一壇“毒酒”喝光。房玄齡急得老淚縱橫,抱著夫人抽泣,眾臣子卻一起大笑,原來那壇裝的並非毒酒而是晉陽清源的食醋,根本無毒。
唐太宗見房夫人這樣的脾氣,嘆了口氣道:“房夫人,莫怨朕用這法子逼你,你妒心也太大了。不過念你寧死也戀著丈夫,朕收回成命。”房夫人料不到自己冒死喝“毒酒”得了這麽個結果,雖酸得伸頭抖肘,但心中高興萬分。房玄齡也破涕為笑。
從此,“吃醋”這個詞便成了女人間妒忌的代名詞。
“吝嗇鬼”的由來
傳說過去有兩個人,一位姓吝,一位姓嗇,為人特別小氣。無論跟誰在一起,吝先生是一分錢的虧也不吃,嗇先生是一分錢的便宜也要占。
久而久之,沒有人理他們,自然也沒有人和他們相處了。這可怎麽辦呢?一天,吝先生遇到了嗇先生。
他們倆想,別人不理咱們了,咱們兩人交個朋友吧!吝先生和嗇先生交朋友了,朋友總免不了在一起喝酒吃飯,這個錢誰花呢?經過兩天兩夜討價還價,決定由吝先生攜酒,嗇先生備菜,相約中秋節到烏有山子虛亭飲酒賞月。
由於兩人平時都十分小氣,誰也不肯花一分錢,但同時又都想占對方的便宜。吝先生想白吃嗇先生的菜,嗇先生想白喝吝先生的酒。於是,中秋節晚上兩人按約定準時來到了烏有山子虛亭。兩人見對方都是空手而來
的,他們相互相視了一會兒後,都哈哈大笑。
吝先生首先打破了尷尬局面,用手做酒杯狀,遙指高空,朗聲說道:“月光如水,水如酒,請嗇兄開懷暢飲。”
嗇先生哪裏示弱,隨即伸出兩個手指做筷子,指著荷塘深情地說:“池中遊魚,魚是菜,請吝先生大飽口福。”
吝先生手起嘴動咂得直響,自誇到:“好酒,好酒,杜康也要遜色三分。”
嗇先生隨即把兩個指頭送入嘴裏,吧嗒著嘴說:“好菜,好菜,山珍海味也無法相比。”
過往的遊人看到這兩個如癡如呆、荒唐可笑的舉動,無不捧腹大笑。其中一位遊客認識吝、嗇二位先生,便風趣地挖苦說今天兩位仁兄賞月,喝的是吝嗇酒,吃的是吝嗇菜,真是吝嗇到家了。你們活著是吝嗇人,死了也是吝嗇鬼。”
自此,“吝嗇”一詞便傳揚開去,用來形容那些小氣人。
“東道主”的典故
“東道主”這一詞語,我們經常在各種媒體、場合看到。那麽它是怎麽來的呢?原來它是有歷史典故的。
魯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九月十三日,晉文公和秦穆公的聯軍包圍了鄭國國都。鄭文公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得向老臣燭之武請教,設法解圍。當夜,燭之武乘著天黑叫人用粗繩子把他從城頭上吊下去,私下會見秦穆公。
晉國和秦國是兩個大國,他們之間本不和諧,常常明爭暗鬥。
燭之武巧妙地利用他們的矛盾,對秦穆公說:“秦晉聯軍攻打鄭國,鄭國怕是保不住了。但鄭國滅亡了,對貴國也許並無一點好處。因為從地理位置上講,秦國和咱鄭國之間隔著一個晉國,貴國要越過晉國來控制鄭國,恐怕是難於做到的吧?到頭來得到好處的還是晉國。晉國的實力增加一分,就是秦國的實力相應地削弱一分啊!”
秦穆公覺得燭之武說得有理,燭之武於是進一步說:“要是你能把鄭國留下,讓他作為你們東方道路的主人。你們使者來往經過鄭國,萬一缺少點什麽,鄭國一定供應,作好充分的安排,這有什麽不好?”
秦穆公終於被說服了,他單方面跟鄭國簽訂了和約,晉文公無奈,也只得退兵了。
秦國在西,鄭國在東,所以鄭國對秦國來說自稱“東道主”。後來,它泛指招待迎接客人的主人。
“開後門”的來歷
“開後門”這個詞在當今很流行,都知道它的含意為:通過人際關系等不正當的門路去辦自己想辦而未辦成的事。
這個詞最早是什麽時候出現的?
清朝末年,有一位大學士名叫徐桐,思想非常頑固保守,他對傳入我國的西洋文化非常反感,采取敵視的態度。
他家住在北京前門的東交民巷,他花錢在這裏買了很大一塊地皮,並建造了一座非常豪華的住宅。因為這裏十分空曠,他家的樓房幾乎孤立於田野之中。
不久,清政府將這一帶辟為外國使館區,各國駐華使節共同商量修了一條寬寬的馬路,這條馬路恰好經過這位徐大人的大門口。
從此,馬路上外國汽車及行人來來往往,徐桐絲毫也看不慣,他心裏討厭,卻又不敢惹洋人,更改變不了眼前的現實,於是,他采取了眼不見心不煩的辦法,將大門用磚頭砌起來,在屋後面再開一個門出入。
這事傳開後,大家便互相轉告:“徐老頭兒開個後門啦!”
當年的“開後門”是嘲笑徐桐的保守封閉,而今天的“開後門”卻是另一層意思了。
“出冷門”的由來
“出冷門”起源於封建時代的科舉制度。
明朝朱棣時,某科狀元原先已由考官們擬定為孫曰恭。
但是等到皇帝朱棣批閱時卻說:“曰恭二字連在一起,正是暴字,這樣的名字不能中本科狀元。”
考官們甚是為難。正巧,同榜中吳縣舉子名字叫邢寬,正與暴字意義相反。
朱棣認為該科狀元就以“寬”易“暴”。
待金榜一發,這回新科狀元邢寬竟出自吳縣貧寒冷落人家。這使朝廷上的那些大官以及吳縣的豪門貴族大感意外。這種榮譽不是出在貴族豪門中,而是出在冷落貧寒的門第中,他們認為們是出在“冷門”中。
於是,“出冷門”開始出現在吳地的知識分子口語中,以後逐漸被作為事出意外。
“老頭子”的來歷
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乾隆皇帝正組織一批文人準備編寫《四庫全書》,當時任命有名的才子紀昀為《四庫全書》館的總裁,由他主持這部大型文史書的編輯。
盛夏時節,有一天,紀昀因為體胖,經不起炎熱酷暑,他脫掉上衣,光著赤膊,把辮子也盤到頭頂,坐在桌子旁校閱書稿。
不巧,這時乾隆皇帝慢慢走進館來,當紀昀發覺時,已經來不及穿衣服了,於是趕忙把脖子一縮,鉆到書桌下,並隨手用窗簾布裹住身體。
過了好一會,紀昀以為乾隆皇帝已經走了,便探起身子問:“老頭子已經走了嗎?”
話音剛落,卻發現皇帝就坐在他的身旁呢!
這句話剛好被乾隆皇帝聽得一清二楚,紀昀嚇得出了一頭冷汗。
乾隆皇帝聽到紀昀膽敢喊他為“老頭子”,一時大怒,便喝問:“'老頭子’三個字作何解釋?”
大家都為紀昀捏了一把汗。
紀昀真不愧為才子,他竟從容地回答道:“萬壽無疆之謂老,頂天立地之謂頭,父母君王又謂天之子,簡稱'老頭子’。”
皇帝聽了紀昀的解釋,立即轉怒為喜,並誇獎紀昀道:“你的嘴真會說,朕就原諒你了。”
從此,“老頭子”這個稱謂便流傳開來,不僅臣呼君,幼呼長,妻呼夫,就是下屬對上司,也都能以“老頭子”相稱了。
不知什麽原因,“老頭子”一語現在只是一種親熱的稱呼,而不是尊敬的、禮節性的用語了。
“商人”稱呼之由來
我們為什麽總把經營買賣的人稱其為商人呢?究起商人的來歷還得從範蠡說起。
對了,就是那個傳說中最後和西施最後雙宿雙棲的範蠡。
春秋末期,範蠡曾為越國大夫、上將軍。他的老家在南陽淅川,那時,淅川屬於楚國管轄。範蠡不僅是治國、用兵之才,而且還是春秋末期有名的生意精。人稱“陶朱公”,全國首富之一。
那時候,用青銅鑄造的器具很吃香。據說,最早發明青銅器的地方是商洛,商洛的青銅器上都鑄著“商”字。商洛和淅川挨得很近,一條丹江河連著兩地人,喝的都是丹江水。
範蠡這個生意精,看準了行情,沿著丹江來到商洛,收購了大批青銅器。他雇了很多牛車,為了宣傳自己生意的品牌,就在牛車上寫著鬥大的“商”字,拉著青銅器翻過秦嶺,來到秦國都城做買賣。
秦人看牛車上寫著“商”字,青銅器上鑄著“商”字,再看那一件件青銅器具明光耀眼,新鮮極了,都叫著:“商人來了!商人來了!”時間不長,就把器具搶購一空。
從那時起,人們就把做買賣的人稱作商人。
“推敲”的來歷
唐朝的賈島是著名的苦吟派詩人。什麽叫苦吟派呢?就是為了一句詩或是詩中的一個詞,不惜耗費心血,花費工夫。賈島曾用幾年時間做了一首詩。詩成之後,他熱淚橫流,不僅僅是高興,也是心疼自己。當然他並不是每做一首都這麽費勁兒,如果那樣,他就成不了詩人了。
有一次,賈島騎著毛驢在長安朱雀大街上走。那時正是深秋時分,金風一吹,落葉飄飄,那景色十分迷人。南島一高興,吟出一句"落葉滿長安"來。但一琢磨,這是下一句,還得有個上句才行。他就苦思冥想起來了,一邊騎驢往前走,一邊念念叨叨。對面有個官員過來,不住地鳴鑼開道。那鑼敲得山響,賈島楞是沒聽見。那官員不是別人,正是京兆尹,用今天的職務來說就是長安市市長。他叫劉棲楚,見賈島闖了過來,非常生氣。賈島忽然來了靈感,大叫一聲:“秋風生渭水。”劉棲楚嚇了一跳,以為他是個瘋子,叫人把他抓了起來,關了一夜。賈島雖然吃了不少苦頭,卻吟成了一首詩《憶江上吳處士》:
“閩國揚帆去,蟾蜍虧復圓。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此處聚會夕,當時雷雨寒。蘭猱橈未返,消息海雲端。”
賈島吃了一回虧,還是不長記性。沒過多久,他又一次騎驢闖了官道。他正琢磨著一句詩,那就是“僧推月下門”"。可他又覺著推不太合適,不如敲好。嘴裏就推敲推敲地念叨著。不知不覺地,就騎著驢闖進了大官韓愈的儀仗隊裏。 韓愈比劉棲楚有涵養,他問賈島為什麽亂闖。賈島就把自己做了一首詩,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的事說了一遍。韓愈聽了,哈哈大笑,對賈島說:“我看還是用'敲’好,萬一門是關著的,推怎麽能推開呢?再者去別人家,又是晚上,還是敲門有禮貌呀!”賈島聽了連連點頭。他這回不但沒受處罰,還各韓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從此也就成了為了膾炙人口的常用詞,用來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時,反復琢磨,反復斟酌。
“借光”之典故
戰國時期,秦國有個大臣叫甘茂,因遭佞臣陷害,不得已逃往齊國。
當甘茂逃出秦國的邊境函谷關時,正好遇到當時很有名的縱橫家蘇代。蘇代問甘茂要到哪裏去,甘茂沒有直接回答,而是給他講了一個“借光”的故事:
據說,在一條江邊住著許多人家,每天晚上,各家的姑娘們各自帶著點燈的油聚在一起把油倒進一盞大燈裏,一起在燈下做針線活。而有一個姑娘家裏很窮,出不起燈油。所以,其他姑娘就討厭她,準備把她趕走。窮人家的姑娘卻對大家說:“我確實不能拿燈油來,可是,如果每天我早早地趕到這裏,大家回家時我晚點走,替大家打掃打掃屋子,安置一下桌凳,這樣對你們會有好處的,你們為什麽還吝惜這照在四周墻上的一點余光呢?如果借點光給我,我同你們一起做針線,這樣對你們也不會有任何妨礙的。”姑娘們覺得她說的話很有道理,就把她留下了。
蘇代聽了甘茂的這個故事後,明白了他的意思,於是他們倆一齊去了齊國,蘇代在齊王面前竭力推薦甘茂,於是齊王拜甘茂為上卿。
現在,我們經常聽到“借光”一詞,就是從這個故事裏來的,指請求別人給自己方便。
典當為什麽成了“上當”
清朝末年清河地方有一個大戶人家姓王,世代經營當鋪,家大業大,生意興隆。
生活富裕了,各房的族人開始懶於經營了,就把資金存入當鋪做入股的股東,日常的典當營業事務全交給一個名叫壽苧的年輕人來主持。
壽苧酷愛讀書,喜歡校刻書籍,對生意卻並不精通,處理典當業務非常隨便。
王氏族人見此情景,都認為有機可乘,不約而同地從自己家中拿一些東西到當鋪來典當。各人估定了高於物品本身的價格,要夥計如數付給,夥計不敢得罪股東老板,壽苧也心不在焉,不加阻攔。
就這樣,沒過兩個月,典當的資本就被詐騙得差不多了,一家資金充足的當鋪破產了。
“上當”原指去當鋪典當東西,後來人們就把受騙叫“上當”。
“馬虎”從何而來
人們把辦事粗枝大葉稱為“馬虎”。而“馬虎”的由來又是什麽呢?
相傳宋朝有位畫家,一次剛畫好一只虎頭,此時又有人請他畫馬。於是他不假思索,居然就在畫好的虎頭後面畫上了馬的身子,成為馬身虎頭的“馬虎圖”。
此時,畫家的大兒子問他“是馬還是虎”?他說是虎。可是他的小兒子問他,他又說是馬。
豈料,後來大兒子去打獵,遇見一匹馬,他誤為是虎,將馬射死,結果不得不給馬主賠償損失;小兒子在野外遇到一只虎,他誤為是馬,便跑上前去騎它,結果被虎吃掉。
最後,這位畫家痛心疾首,憤然把“馬虎圖”付之一炬,並作詩一首引以為戒:
馬虎圖馬虎圖,似馬又似虎。大兒依圖射死馬,小兒依圖餵了虎。草堂焚燒馬虎圖,奉勸諸君莫學吾。
“鬧恐慌”的由來
有這樣一句方言叫“鬧恐慌”。
對“鬧恐慌”的理解則是錢發行過多,超過需求,就會貶值,反映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是通貨膨脹,即老百姓常說的錢不值錢;再則是戰爭,自然災害而造成鬧恐慌,市場暫時出現物質斷缺,供不應求;還有那就是謠言惑眾,比如去年出現的搶購食鹽風等等。
說到鬧恐慌的由來,它與古錢幣有關。現在的紙質的錢叫人民幣,過去的錢,不同朝代有著不同的叫法;秦叫“半兩”,漢叫“五銖”,唐是“通寶”,宋有“交子”,明清“寶鈔”等等。古人常用的錢多為金屬貨幣,鑄錢用的最多的材料采用的是銅。現在我們說的鈔票一詞,就是源於明清“寶鈔”一說。
古銅錢,與現代的人民銀行硬幣一樣,圓形,但不同的是中間有方形的孔洞。銅錢的這一形狀,古人戲稱為“孔方”。銅錢除了有減少磨損,便於攜帶,它還包含著這樣的寓意;銅錢的外圓代表天,即乾,即君;中間的方孔代表地,即坤,即臣。象征著君臨萬方,皇權至上。
在“秦半兩”銅錢還沒有出現之前的春秋戰國時期,錢的形狀並不統一;有依農具鑄的布幣,有依漁獵根據削出的刀幣,還有由紡輪而啟發而出現的圜錢。楚國人還使用“蟻鼻錢”,“鬼臉錢”等等。直到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逐漸將銅錢形狀完全統一。
這孔方的銅錢一用就是兩千多年,直到清末出現的民間俗稱“銅板”(銅角子),官方稱“銅圓”。這種錢的中間再沒有孔方了,是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由任兩廣總督李鴻章的哥哥李瀚章下令鑄出,每枚二分,名叫“光緒元寶”。
方言“鬧恐慌”的由來是出自清末時期的銅板。當時有迷信者預言;銅板中間無孔,不透氣,預示著國運被堵,有天無地,陰陽失衡,乾坤不保,國將不國。於是一傳十,十傳百,人民宜居宜業惶惶不可終日,鬧起了“孔方”(恐慌)。故諧音“鬧恐慌”一直流傳至今。
說來也巧,滿清帝制滅亡也就是在十年後即宣統三年(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也驗證了這一無根無把巧合的預言。只怨當時的清政府搖搖欲墜,內憂外患,即使是銅板的孔方不消失,也挽救不了其朝亡。
“名落孫山”的由來
考試最怕的就是名落孫山。而這個成語又從何而來呢? 宋朝的時候,蘇州有一個叫孫山的書生。他生性幽默,是一個有名的“風趣才子”。
一年他和同窗(同學)到鄉裏應考(考試),結果孫山以最後一名的身份考中了,其他的人一個也沒有考上。
回到家裏的時候,鄰居都趕來祝賀。其中的一個人問孫山:“我家的孩子考上了嗎?”孫山想了一下,說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
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孫山)是考中裏最後一名,至於您家的孩子,就是在我的後面了。這也就是告訴問話的人,你家的孩子沒有考中。
後來人們在說這個故事的同時,慢慢的就演化出“名落孫山”這個成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