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州:“农转非”为何热度不再 “人的城镇化”解决“农转非”后顾之忧

 指间飞歌 2013-11-18
巴州:“农转非”为何热度不再“人的城镇化”解决“农转非”后顾之忧

  建设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是库尔勒市的一大目标,在扩城进人的城市化进程中,库尔勒市于2011年启动被征地农民“农转非”试点工作,推进征地农民的身份置换,并积极吸纳解决符合条件的外地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市就业和落户。然而,这一措施并没有得到农民的积极响应,过去曾被农民兄弟梦寐以求的“农转非”,却在时代的发展中渐渐失宠,这是为何?连日来,记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

    难舍土地利益不愿“农转非”

    刘敏,35岁,在库尔勒市朝阳路经营一家小超市,挑染的红发、时髦的牛仔服,一副城市摩登女郎的打扮。

    “老家还有地,户口在农村,我还是农民”,刘敏说,她将自己比作青蛙,从农村的水塘来,生活在城市这块陆地上,这么多年她已经习惯了这种“两栖”状态。

    “我喜欢城市!”刘敏不否认自己对城市的热爱,虽然已经在库尔勒市置业,但她并不迫切成为城市的一员,变成“城里人”。

    “农村户口变城市户口,‘根’就没有了!”刘敏口中的“根”指的是土地。

    确实,在农民眼中,土地或者说土地使用权(承包权)不仅是一份财产,更是一个“可持续生计”,农民只需春种秋收,就能获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与此同时,在城镇化趋势不可逆转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农民也意识到,因农民身份而握有的唯一资源——土地,将会在未来可预期的时间内,成为最为紧缺的资源。

    许多和刘敏一样拥有土地却生活在城市的农民都十分看重农村户口背后的土地利益——宅基地、自留地,加上各种补贴,农村的土地变得越来越值钱了。相反,城里房价越来越高,各种花销也越来越大,生活成本压力增大,如果在城里生存不下去,回到农村还有赖以生存的土地。

    思想保守拴住农民进城双脚

    有地农民不愿落户城市源于土地产生的效益,那么库尔勒市本地失地农民对于“农转非”的热情也并非想象中高涨,这是为何?

    “思想观念问题。”库尔勒市铁克其乡党委副书记陈红梅说,她所在铁克其乡是库尔勒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也是库尔勒市被征地农民“农转非”工作的“试验田”。

    “目前,只有300多户农民将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还不及全乡失地农民的10%。”陈红梅认为,是农民陈旧的思想观念拴住了他们进城的双脚。

    “有的村民脑子就是转不过弯,害怕户口变了享受到的征地政策也变了,就是不愿转。”沙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时国文说。

    记者了解到,这些农民迟迟不愿变换身份的原因很多是出于对未来的不确定,当可持续的土地被不可持续的货币置换后,农民都晓得“坐吃山空”的道理,虽然也有就业安置,但如今就业不稳定、工作没保证等不确定因素加剧了农民进城的恐慌。

    此外,农民不愿“农转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发现,拿到城市户口,只不过是城市生活的大门开了一道口子,后面还有许多“坎”,要开始学习面对高消费、高房价、行路难、就学难、就医难等诸多问题。

    “人的城镇化”解决“农转非”后顾之忧

    采访中,记者发现农业人口对“农转非”看法是,追求的不是户口转变的“形”,而是公共服务的“实”。许多农民愿意“农转非”进城也都是出于子女教育、升学和城市居民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考虑。

    “农民进城是趋势,进城后被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同样能享受到许多优惠政策!”陈红梅说。库尔勒市委城乡综合改革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农转非”的多寡不是衡量城镇化唯一标杆,城镇化是一个由环境、教育、医疗、生活保障等相配套的系统工程,目的是让人民过上更幸福、更美好的生活。库尔勒市委、市政府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将“人的城镇化”作为城镇化实质,突出产业发展、人口集聚和增加就业“三个重点”,探索“农民变市民”面临就业创业、户籍改革、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土地节约集约、基层组织职能转变、集体经济组织产权改革等深层次问题,以此增强农业人口市民化进程中对市民化成本的支付能力。

(编辑:张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