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莫愁再一次袭扰我的视线,是在小区电梯的广告屏里。在为某电商做的“双十一”广告中,吴莫愁以娇嗔的语气嚷着“他能陪我四天四夜,你呢,只有一天”云云。更早,乃至更更早之前,吴莫愁以夸张、奇谲的化妆、舞蹈和歌声,屡次让我差点丧失继续观看《中国好声音》乃至欣赏音乐的勇气。从她和李代沫接二连三的广告片约中,我恍惚间对自己的审美取向无所适从—是该坦然接受他们的“光彩照人”,还是应该坚持认为这只是一次意外的“旁逸斜出”? 同样的纠结,发生在芙蓉姐姐和凤姐走红的那段时间。貌不惊人、舞不动人、才不过人的芙蓉姐姐居然火了;把《知音》、《故事会》奉为“文学经典”的凤姐,居然也火了。造化弄人也好,世事无常也罢,传统审美观不再能够统驭一切,精英审美价值已经“罩不住”整个社会的审美取向,审美的多元化已然势不可挡。徐峥、黄渤、王宝强之类“歪瓜裂枣”能从万千演员中脱颖而出,大红大紫到今天这种地步,多少有点半路里杀出一个“程咬金”的意味。 这个“程咬金”,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大众审美主动的自我呈现。尤其表现为盛极一时的民间投票和如火如荼的大众参与,最典型的就是李宇春的“平步青云”。在大众的审美序列里,不需要多一个“白富美”或者“高富帅”锦上添花,而是太需要一个李宇春、黄渤、王宝强这样像身边普通人一样的形象,来寄托各自的“草根逆袭”梦,为局促的现实来一点雪中送炭式的精神安慰。 尤其耐人寻味的是,大众审美一旦得势,便以报复性、颠覆性的力量,“逆袭”精英审美观。你不是认定“白富美”吗?我就硬生生地把芙蓉姐姐、凤姐这样的奇葩送上万众瞩目的前台,以变戏法式的“草根逆袭”,颠覆、嘲讽固有的审美定势;你不是习惯英俊潇洒、风度翩翩吗?我就让其貌不扬的黄渤成为“三十亿帝”,让徐峥这个光头男和王宝强这个屌丝男横扫影坛。伴随着这种的逆反心理和反叛意识,大众实施着对精英或者说是主流的“审美报复”,把丑角捧成明星,恶心一下你们的道貌岸然,于是就有了眼下的“审丑现象”。你有你的“审美垄断”,我有我的“草根逆袭”,你“正襟危坐”,我就唱一出“玩世不恭”。有时候就是要专门另类、夸张、不羁,才能与众不同、“卓尔不群”,在大众娱乐世界里,这叫“识别度”。 不光是在娱乐领域,如今社会的很多蛛丝马迹都在揭示一个残酷的现实—精英与大众正在分道扬镳。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精英对大众的傲慢和冷漠,以及民众对精英的反感。有些时候,精英不再在乎大众的感受,变得专横和霸道,有地产商说“我们是给富人盖房子而不是给穷人盖房子”,有教授说延迟退休后“男的去养老院做园丁,女的给老人洗衣服,多好”,也有专家说“普通老百姓反对我的观点恰好说明我正确”。既然你不在乎我的感受,我也就不必维护你的尊严,于是有时候专家被称作“砖家”,教授被称为“叫兽”。今天,我们能够享受多元审美带来的丰富多彩,却也同时能够感觉到精英与大众之间的不断加深的裂痕,这裂痕正在用力地撕扯着社会的神经,也足以引发我们的反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