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一】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教学目标】: 知识于能力: 了解东周的历史分期,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列举春秋霸主和战国七雄的名称。知道齐桓公争霸、晋楚争霸及城濮之战、长平之战。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比较、评价、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发挥重塑历史特色人物的想象能力。识读春秋战国形势图,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改革是诸侯国强大的根本原因;通过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建立霸业的过程,使学生懂得国强要革新,国兴靠人才的道理。认识到分裂时期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教学重点】: (1)齐桓公称霸。 (2)城濮之战 ,长平之战。 【教学难点】: 正确看待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性质,对于初一新生来说不易自己领会。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课件,讲述故事、谈话法、讨论法等相结合,调动学生的直观感受和思维活动、积极参与,由浅入深地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请复习小导师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教师作评价。 二、导入新课: 播放flash动画:《烽火戏诸侯——西周灭亡》导入新课。 〖屏幕显示〗组织学生讨论: 这个片子讲述的是什么故事?(烽火戏诸侯)骗局导致了什么后果? 自食其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烽火戏诸侯和狼来了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讲诚信。 西周灭亡后,东周开始。东周又分春秋和战国时期。〖屏幕显示〗 一、春秋争霸(前770~前476年) 1.著名霸主: 【师】同学们,关于春秋时期著名霸主有哪些? 【生】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2.齐桓公首霸原因 【师】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 【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以齐桓公的身份)。 【师】归纳: 〖屏幕显示〗 ① 优越条件——背山面海,资源丰富,山海渔盐,经济富裕 【师】如何把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最需要什么?(人才) 【师】齐国重用了什么人?(管仲) ② 雄厚实力——管仲改革,富国强兵 ③ 高明手段——“尊王攘夷,深得民心” 【师】管仲,是齐桓公首霸的关键人物.齐国的改革主要是由他负责实施的. 〖屏幕显示〗 【师】何谓 “尊王攘夷”?“尊王攘夷”有什么高明之处? (指导学生阅读“尊王攘夷” 的注解。) 【生】答略 【师】借“尊王”之名,行“争霸”之实,对外扩张。 〖过渡〗齐桓公称霸为诸侯国所瞩目,一些大的诸侯国竞相效仿,其中较典型的是晋楚争霸。 3. 晋楚争霸 【师】在晋楚争霸中最著名的战役是什么? 【生】城濮之战 〖屏幕显示〗 【师】对!这场战役中有 一个著名的成语故事? 【生】退避三舍! 【师】“城濮之战”后,进入晋 国称霸的时代,晋楚争霸持续了很长时间,到了楚庄王时期,打败了晋国,楚庄王取而代之,做了中原霸主。 【师】春秋未年,江南吴越两国也加入了争霸战争。在吴越争霸中,你指导哪个成语典故?(卧薪尝胆) 【师】哪一个同学能否讲述一下这个故事? 由一个学生手持自制卡片“卧薪尝胆”介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 启发学生: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过渡〗从刚才的学习和思考中,同学们了解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越王勾践等霸业的过程和不同方式。现在请同学们谈一谈,他们最突出的成就是什么?你能得出个人事业成功的秘诀和国家走向富强的启示吗? 组织学生合作讨论:富国强兵的关键所在 归纳:国强要革新,国兴靠人才,人才是兴国的关键。所以,作为一名学生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学好文化知识,掌握本领,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读书。 4、争霸影响 经过春秋近三百年的争霸战争,大部分小国被兼并,周王的地位一落千丈,周王几乎被遗忘,春秋争霸产生了哪些影响? 【生】解答 〖过渡〗 春秋争霸后,大国对峙的局面形成。这样的诸侯国主要有齐、楚、秦、燕、赵、魏、韩七个国家,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二、战国七雄——七雄并立 (前475~前221年) 1.战国的形成: 【师】(1)以故事形式讲述,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幻灯片展示) (2)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幻灯片展示) 2.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师】指导 学生自己阅读课本相关小字部分,了解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知道孙膑所起的作用。 【师】与长平之战有关的成语是什么?请你讲述这个故事(纸上谈兵) 【生】讲述 【师】总结:在这场战役中,赵国四十多万人被坑杀。这场战役是战国时期最残酷的战役之一。此后赵国力量严重削弱。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国的进攻。 【师】同学们学习春秋战国一课后,能否用两个字来概括这一段历史时期最显著的特点? 【生】战争 【师】战争给整个社会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 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辩论,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观点。 【师】总结:任何问题我们都应该全面看待。战争的确造成了很多的破坏,但同时它也加快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 三、教师小结: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火纷飞,色彩斑斓的年代。从政治历史的角度看,它展示了众多国家的外交手段、军事谋略、政治较量、社会变迁而形成的纵横交错的立体网。从文史的角度看,则众多成语典故的出处。同时春秋战国时期又是 我国古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它既是我国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变时期,又是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那么,有秦国在战国末期长平之战后,独占鳌头,摆出了咄咄逼人、无敌于天下的架势,是笑得最后的国家。但是不是笑得最好,要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板书设计
四、课堂作业: 1.“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第一个霸主”的是( ) A.周武王 B.齐桓公
C.晋文公 D.秦王嬴政 3.在下列诸侯国中,既属“春秋霸主”,又是“战国七雄”之一的是( )
A.吴国 B.晋国
C.齐国 D.宋国 4.下列成语与晋楚争霸有关的是(
) A.纸上谈兵 B.朝秦暮楚 C.卧薪尝胆 D.退避三舍 5..战国七雄中,地处最东和最西的分别是(
) A.齐和秦 B.燕和楚
C.韩和赵 D.赵和楚 6.你知道我国的山西为什么被称为“三晋之地”吗?(
)
B.人们的约定俗称 C.战国初期,山西境内的晋国被一分为三 D.山西曾经被一个叫“三晋”的国家统治过 7.右图是学习战国七雄时,小明同学制作的 各国位置示意图,其中秦国的位置应是( ) 8.通过战争成就霸业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常用的手段。下列成就晋文公中原霸主地位的是( ) A.城濮之战 B.赤壁之战
C.官渡之战 D.马陵之战 9.根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A.弱肉强食 B.国家的数量越来越少 C.统一
D.适者生存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管仲相(辅佐)桓公,(称)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 (1)“桓公”为什么能够首先“霸诸侯”?
(2)你如何评价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
五、课后作业: 1.请学生用本课出现或涉及的成语串起来,写一篇春秋战国的故事(约500字左右) 【教案二】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课标要求: 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东周概念的内涵及春秋战国的历史分期。列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名称。知道齐桓公争霸、晋楚争霸及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比较、评价、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发挥重塑历史特色人物的想象能力。识读春秋战国形势图,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到改革是诸侯国强大的根本原因。 ②通过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建立霸业的过程,使学生懂得国强要革新,国立靠治业,国兴靠人才的道理。引导学生为国家的兴旺追求更高目标,增强毅力,发奋学习。 ③认识到分解时期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教学重点: ①因为齐桓公第一个称霸而且其过程在诸侯国中具有代表性,所以齐桓公称霸作为一个重点。 ②城濮之战 ,长平之战为代表的战役对于争霸局面和历史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也为重点。 教学难点: 正确看待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性质,对于初一新生来说不易自己领会。 教学方法: 重点的突破方面齐桓公称霸可根据问题的难度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谈话、组织讨论,并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齐国和晋国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两个战役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讲述故事演故事的活动中去,用文艺形式深化本课知识,加强学生对成语故事重新思考,使学生的情感认识不断升华。 难点方面,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的对比和辩论,由浅入深地使学生了解这一个历史时期的特点是战争,并以战争为主线,贯穿整个历史时期的始终,了解战争既有残酷的一面,同时又具有现实作用的另一方面,突破难点。同时使用多媒体课件。 学法指导 老师方面:根据教学实际,对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二幅地图进行多媒体处理;指导学生编排“纸上谈兵”的历史小话剧。设计好几组问题的讨论方案。 学生方面: 1、利用历史成语故事的出处,让学生根据史实解释成语,得到启示,提高文学修养。 2、通过绘制“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方位示意图,渗透地理学科知识。 3、设计历史小话剧“纸上谈兵”,并编排。 4、利用齐国、晋国进行的改革,让学生联系今日中国之改革,渗透改革是强国之路。 5、用“卧薪尝胆”的启示,向学生渗透人应该有志向和毅力。 6、通过学习本课的史实,挖掘人才、改革、富国的关系,渗透创新的观念。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按历史发展进程,回忆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指出春秋、战国的历史特点导入。 ①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②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公元前475年,我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还有可能有新的切入点 一起回到那西周以后,中国进入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时期让我们一起七我们一起回到那金戈铁马的年代,共同学习第六课《春秋战国《春秋战国的纷争》 授新: 一、东周的两个分期教师讲述: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和战国的起止时间和特点 图示二个分期:(可用多媒体,也可板书)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奴隶瓦解 一:东周 战国前475年—前221年,封建形成 二:东周: 看P30注释① 了解春秋、战国名称的由来 引导学生联系4、5课内容 提问:我们已学习了奴隶社会的几个朝代?每一朝代的时间及特点? 老师可将学生发言情况副板书,有条件的用课件展示,形成中国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的完整概念。举手发言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二、春秋争霸 1、王室衰微(争霸背景)提问:春秋争霸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的? 在此基础上,老师举出一两个具体、生动的例子,补充说明王室衰微情况。 提问:“王室衰微与诸侯争霸之间有何因果关系”? 指导思考,就势引导。看书回答 小组讨论,推代表归纳、发言 2、春秋五霸提问:春秋五霸指哪些? 补充:除书上的三人外,还有秦穆公、楚庄王 课件展示)《春秋战国形势图》 看书回答三人 掌握好五霸名称 观察形势图,介绍春秋大国位置,画出方位示意图。 3、齐桓公争霸原因设计问题组(课件展示) 1、齐国发展生产,有哪些有利的环境资源条件? 2、如何把资源条件转化为经济优势?(改造、开发、利用) 小组讨论,各抒己见 先组内发表意见 后在班上交流 4、管 提示学生引用《论语》中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强调改革的进步意义 提出问题:改革与富国强兵之间有什么联系? 渗透改革是强国之路的思想学生叙述改革措施,评说管仲改革的作用。 小组充分讨论,作好笔记,比一比,哪个小组看问题最深刻。再进行班内交流 5、“尊王攘夷”政策提问:为何说“尊王攘夷”的口号高明? 设计问题组(课件展示) 1、什么是“尊王”?什么是“攘夷”? 2、“尊王攘夷”这一口号是在怎样的形势下提出的? 3、既然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已名存实亡,为何还要尊王? 4、“尊王”会有哪些影响力? 5、“攘夷”为什么在当时很有号召力? 6、“尊王”起到了哪些作用?看P31注释①解决第1问 小组讨论,分析原因 得出认识:“尊王攘夷“是齐桓公成功的外交政策,也是他争霸的有利手段 6、小结:提问:齐桓公争霸的原因有哪些? 将归纳要点课件展示一下学生议论,从自然条件、实力、争霸手段(政策)三个方面发表看法 7、齐桓公称霸标志──葵丘会盟指出葵丘会盟的时间、盛况、意义掌握公元前7世纪中期葵丘会盟 三、晋楚争霸 1、晋文公改革提问:晋文公改革的措施有哪些?有何作用? 联系齐国改革,让学生思考:“想一想,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看书、总结 思考、找到二者的共同点,明白国强要革新,国立靠治业,国兴靠人才的道理 2、城濮之战提问:在晋楚争霸过程中,最著名的战役是什么?晋国为何会以少胜多? 补充:“退避三舍”的故事 退避的目的是什么?(以退为进和战略) 提问:“退避三舍”的作用? 归纳要点: 1、诚信:实现诺言,报答谢恩 2、避其锋芒,诱敌深入 学生介绍城濮之战情况 展开讨论作用 学习古人诚信的态度 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 楚庄王称霸 讲述“一鸣惊人”和“问鼎中原”的故事。 吴越争霸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看书 问:在吴越争霸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在同学们熟知的成语中,哪一个成语是“卧薪尝胆”的反义成语?(乐不思蜀) 投影《卧薪尝胆》图 问:从卧薪尝胆与乐不思蜀中谈启示 教师补充材料:历史上确有“尝胆”,卧薪是后人加上去的,以“卧”与“乐”的启示教育学生,同样是 观察此图 讲述卧薪尝胆故事,学生畅谈,从中得到启示,学习他们的志向毅力 四、小结提问: 1、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他们最突出的成就有哪些? 2、从他们身上,你看到国家富强的启示和个人事业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归纳要点 齐桓公:革新强国,首成霸主。(革新) 晋文公:勤业治国,跃居霸位。(勤业) 越王勾践:雪耻复国,终建霸业。(毅力志向) 讨论:春秋时期的霸主有哪些共同点? 有成就宏图霸业的雄心壮志;重用人才;重视改革内政和发展生产,增强国力; 能运用正确的谋略,取得政治上、军事上的优势; 五、争霸战争的影响可用提问方式指导学生看P32课本,这一部分不用多加分析,战争的影响放在讲完战国后分析比较妥当 学生讨论,对知识进行横向联系,比较确立霸主的方式,从中受到教育 附历史课本剧《纸上谈兵》 扮演者:赵括、赵括之母、廉颇、旁白等。 旁白:长平之战,秦赵相持不下,秦国四处散布谣言,说秦国最怕赵括,赵王听信谣言,撤下廉颇,而换上赵括。 廉颇:(语重心长):秦军现在士气正盛,锐不可当。我等应以守为攻,耗其士气,以待其自退。 赵括:(漫不在乎)大敌当前岂能不打?你没有听说秦军最怕我赵括吗?你是老了,我可不能辱没了我将门虎子的名声。 赵母:(担忧):孩儿,你空有腹中的万卷兵书,而无实战经验,纸上谈兵是万万不可的。你要听廉颇老将的话才是。 赵括(不以为然):他只是胆小如鼠之辈而已,母亲,请放心,我一定不辱赵王使命,全军出击,攻破强敌。 赵母 (无奈):哎……,赵国亡矣。 廉颇 (连连摇头) 旁白:赵括到了前线,不顾廉颇劝阻,全线出击,落入秦军的重重包围之中,自己被射杀,40万赵军群龙无首,投降秦军,大多数被秦军坑杀。赵括的一时之勇,给赵国带来了灭顶之灾! 【教案三】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和战国的历史分期,了解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及其作用。 2、通过学习春秋和战国时期大国争霸战争的进程,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大国间军事力量的较量,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和军事综合实力的较量,革故鼎新,才能富国强兵。通过比较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3、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贱建立霸业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兴靠治,人兴靠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齐晋争霸 本课难点: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历史影响 教学设备:计算机、投影仪 教学方法:以四段式为本课的教学方法,即将课堂教学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阅读,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做到阅读有目的性,时长约为7分钟。第二阶段为教师精讲,时长约为25分钟。第三阶段为讨论,时长约为5分钟。第四阶段为练习,巩固本课所学的知识。 教学要点: 一、春秋争霸 1.东周(春秋、战国) 2.春秋争霸 ①齐桓公首霸中原 ②晋楚争霸 ③吴越争霸 二、战国七雄(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1.七国的形成(名称、位置) 2.著名战争 ①桂陵之战 ②马陵之战 ③长平之战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西周末年,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结果弄得国破人亡,西周结束。从此,周天子得威信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争霸的局面,夏、商、西周以来的奴隶制度遭到了最严重的破坏并逐步瓦解,取而代之的是新兴的封建势力。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过程便是这春秋战国的500多年。在此期间,战争此起彼伏,风云人物层出不穷。社会局势跌宕变幻。战场上的兵戎相见,军营中的运筹帷幄、外交场合的谋略交锋,演绎了一部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代的史诗。下面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感受那兵戎相见的战争气息。 新课讲授: (教师用投影仪打出下列阅读提纲,由学生根据提纲阅读课文,这样既有利于新课的学习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在众多诸侯中,为什么齐桓公能首先称霸?他采取了什么样的手段称霸?纵观各诸侯的争霸,你认为争霸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2.战国时期有哪些兼并战争?跨越时空,重回战国。如果你是孙膑,将如何营救赵国和韩国? 3.你知道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给学生7分钟的时间阅读,阅读完毕后,教师开始精讲,时长大约为25分钟) (投影板书)一.,春秋争霸(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还洛邑,史称“东周”。(投影《西周形势图》,箭头从镐京移向洛邑,说明其都城的变换,而“周”字块变小)此时,周天子所能够直接控制的土地只有方圆六百里的狭小地带了。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春秋得名于鲁国孔子编写得《春秋》,战国因各诸侯连年的相互争战而得名。春秋时期最大得特点就是诸侯间得争霸。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周天子虽然名义上仍是天下的共主,但王室力量已严重衰微,权威一落千丈。周天子在政治、经济上的实力已不如一些中等的诸侯国了,而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抢夺土地和人口,争夺政治上的特权,不断的发动兼并战争,蚕食邻近弱小诸侯,周天子对此竟无力干涉,只得予以承认,其结果是强者愈强,相继出现了实际左右全国政局的霸主,即所谓的“春秋五霸”(教师指出春秋有哪五霸,并投影《春秋争霸形势图》使学生掌握这几个国家的地理位置) (投影板书)⒈齐桓公首霸中原 教师提问:在众多的诸侯中为什么能首霸中原呢?他又采取了什么的手段称霸呢?(学生回答略) 教师分析:①地理条件;(投影《春秋争霸形势图》,指出齐国的地理位置,并可提问:齐国在今山东东北部,负山面海,战略位置极佳,又盛产鱼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为争霸奠定了经济基础。) ②人才因素: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为争霸提供了雄厚的实力。 ③策略成功: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扩充疆界,“尊王”就是表面上尊崇周天子,利用周天子的影响号令诸侯;“攘夷”是指抵御周边少数民族进扰。每当中原地区各国收到戎狄等少数民族侵扰的时候,一些较弱小的诸侯国难以自卫,需要保护,齐桓公在这样的时候便把握时机,适时出兵救援,一方面使他在中原各诸侯国中的威望更高,另一方面又保护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使老百姓免受周边少数民族的侵扰。齐桓公正是通过“尊王攘夷”的策略,为齐国赢得了了政治上的声誉,并使他成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霸主,这是齐桓公成功的对外政策,也是争霸的有力手段。BC651年,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天子派代表参加,这实际上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标志着齐桓公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过渡:齐桓公的霸业为一些较大的诸侯国树立了争霸的榜样,齐桓公的霸业结束后,晋楚两国竟相效法,实行改革,图谋霸业,而晋文公就成为了春秋时期的另一位霸主。 (投影板书)⒉
晋楚争霸 晋文公姓姬名重耳,年轻时因国内混乱,遭人谋杀,便出逃在外流亡长达19年。他生后到了齐、宋、楚、秦等国家,楚 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 。(投影《城濮之战形势图》,并闪烁城濮)晋军大败楚军。从此,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城濮之战是春秋前期的最大的一次战争,也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退避三舍”的故事也源于此。(引导学生讲述“退避三舍”的故事,并使学生认识到晋军退避三舍的目的是以退为进,避开楚军的锋芒,诱敌深入,选择有利的时机和地势同楚军会战) 晋楚的争霸并未因为一次战争耳结束,而是持续了百余年。公元前613年,楚庄王即位,临政三年终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大臣对庄王说:听说朝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一回事呢?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此后,他任孙叔傲为令尹,整饬内政,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加强军事训练,使国势日上,为继续北上争霸奠定了基础。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率兵北上,在周天子境内陈兵示威,问鼎中原。 春秋末年,江南的吴国和越国也加入了争霸战争。 (投影板书)⒊吴越争霸 (由于在本课中属于小字部分,所以教师略讲,并引导学生讲述卧薪尝胆的故事,教师补充、纠正,使学生认识到哪些是史实,哪些是后人附加的) 教师略讲:吴王任用孙武等人为将,一举攻破楚国都城郢,这使楚失去了强大的霸国地位,楚国后来在秦国帮助下,才得以复国。后来吴越两国交锋,互有胜负。到吴王夫差时,吴国打败越国,越王勾践被迫向吴王称臣。但在勾践回国以后,情况却发生了变化。他立志雪耻,发奋图强,在室内悬挂苦胆,坐卧都要舔尝。粗衣蔬食,和百姓共同劳动,争取人心,操练兵马,经过长期准备,终于灭掉吴国。后来,勾践北上与诸侯会盟,称霸一方,成为春秋最后一个霸主。 教师提问:纵观各诸侯的争霸,你认为争霸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学生回答略。 教师分析:齐、晋、楚、吴、越等国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从而为诸侯争霸奠定了基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争霸的关键在于人才的引进,军队的强大,经济实力的提高以及策略的成功。 教师讲述:春秋时期如此频繁的战争必然给社会、人民带来的极大的灾难和痛苦。据不完全统计,在春秋时期,各国的军事行动共有483次之多。所谓“春秋无义战”,霸主们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迫使各国向霸主们贡赋,获取周天子过去享受的政治和经济特权,扩大自己统治的势力范围,更多的掠夺土地、人口和财物。然而,从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战争,也加快了统一的步伐,春秋初期的诸侯国多达140多个,但春秋结束时,一些小的诸侯国被一些较大的诸侯国兼并,从而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从此,历史也进入了风云变幻的战国时期。 (投影板书)二.战国七雄(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战国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封建社会同奴隶社会一样,也历经了形成、发展和逐步走向衰落的过程。这一过程,在我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时间,战国时期是这一过程的开端。 (投影《春秋形势图》,闪烁“晋”字块,使之变成裂变状,分成赵、韩、魏三个国家,同时教师讲述“三家分晋”) 教师讲述: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赵氏、韩氏、魏氏从奴隶主贵族中分化出来,成为新兴的地主阶级代表,他们联合起来打垮旧贵族,控制了晋国的政权。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为诸侯,这就是“三家分晋”。 (再次使用《春秋形势图》,闪烁“齐”字块,并变换成其他颜色,表示田氏代齐,同时教师讲授田氏代齐) 教师讲述:公元前481年,齐国的宰相田恒发动武装政变,杀尽齐 这样,在战国时期就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的局面。 (投影板书《战国形势图》,引导学生观察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并得出易记的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 教师讲述:战国时期,兵革不休,先是大国吞并小国的战争,继之而来的是大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战争愈演愈烈。 教师提问:战国时期有哪些著名的兼并战争呢?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投影板书)⒉著名战争:①桂陵之战 ②马陵之战 ③长平之战 教师讲述:桂陵之战又称“围魏救赵”,发生于齐魏之间,魏军包围赵都邯郸,赵向齐求救。当时两军主将分别是孙膑、庞涓。 教师提问:如果跨越时空,重回战国,假设你是孙膑,将如何营救赵国?(可以让学生根据当时实际情况,展开合理的想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容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 教师总结:孙膑乘魏国内部空虚,直捣魏都大军,庞涓撤军回报,在桂陵中了齐国埋伏,结果大败。(其间可适当添加孙膑、庞涓的故事,以增加学生兴趣)可是好景不长,十多年后,魏国又派兵攻打韩国,韩国也向齐国求救。这一次孙膑采用了什么谋略呢?(引导学生讲述这个故事,如果一个学生讲述不够完整,可以由几个学生来补充。) 故事梗概:孙膑仍然使出他的老办法,不去救韩,而直接去攻打魏国,庞涓只得退兵赶回去。而此时齐军已经退了。庞涓察看+了一下齐军扎过营的地方,发现齐军的营盘占了很大的地方,他叫人数了数做饭的炉灶,足够十万人吃饭用的,庞涓吓得说不出话来。第二天,庞涓带领大军赶到齐国军队第二回扎营的地方,数了数炉,只有能够供五万人用的了。第三天,他们追到齐国军队第三回扎营过的地方,又数了炉灶,只剩下两万人用的炉灶。庞涓这才放心,以为齐军畏敌,都逃跑了。这时,庞涓吩咐魏军没日没夜地按着齐国军队走过的路线追上去,但没料到在马陵遭到齐军埋伏,齐军万弩俱发,魏军主力被歼,庞涓自杀。这次战役被称为马陵之战,从此,魏国元气大伤,齐国强大起来。 正当东方几国战火不断的时候,西方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实力大增,不断向东方扩张,吞并了东方各国的许多土地,而这时的赵国经过赵武灵王的军事改革,“胡服骑射”军事实力大增,此后又经过赵惠王的整顿内政,使得国富而民强。赵国成为唯一可以与秦国相抗衡的邻国。 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一场战况空前的“长平之战”。 (在投影出的《战国形势图》中闪烁“长平”,使学生了解其地理位置) 教师简要叙述赵将廉颇的策略和秦国的对策。然后由学生讲述成语“纸上谈兵”的故事。 结果赵国四十多万人被坑杀。这场战役是战国时期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赵国力量大大被削弱,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进攻。 课堂小结:通过本课学习,需要掌握以下几个问题: ⒈齐桓公首先称霸的原因; ⒉改革和争霸之间的关系; ⒊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开端,并且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⒋春秋、战国时期几个成语故事喻意 (可指定几个学生回答本课所学过的成语) 课堂讨论: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有什么样的不同特点?(给学生3——5分钟时间讨论,引导学生从军队规模、持续时间、用兵谋略、战况结局等方面考虑,教师可参与几个组的讨论,最后请基础较好的同学总结发言)
课堂巩固: 1.在中原地区,持续了一百多年争霸战争的双方是(
) A.秦、晋 B.晋、楚
C.齐、楚 D.吴、越 2.历史上“三家分晋”指哪“三家”①韩②赵③魏④秦⑤齐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 3.成语“退避三舍”涉及到两个争霸国家是(
) A.晋、吴 B.晋、秦
C.晋、楚 D.吴、赵 4.下列事件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有( ) ①“田氏代齐”②“三家分晋”③桂陵之战④马陵之战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历史上,军事家孙膑取得胜利的战役有:( ) ①城濮之战②桂陵之战③马陵之战④长平之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6.与成语“纸上谈兵”相关的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城濮之战 7.从晋文公和齐桓公成就霸业的条件来看,决定性的因素是( ) A.地理位置 B.统治者的个人能力 8.春秋时期,有两个国家在中原地区争夺霸主时间最长,这两个国家成为霸主的分别是( ) A.齐桓公、晋文公 B.晋文公、楚庄王 9.“朝秦暮楚”这一成语故事应发生在(
) A.战国 B.春秋
C.西周 D.秦朝 10.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是在(
) A.战国 B.秦朝
C.两汉 D.春秋 (这一阶段采用的是小组抢答记分的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学案】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学习目标】 1、说出东周分为哪两个历史时期,了解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情况。 2、比较春秋争霸与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特征,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历史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国强要革新,国兴靠人才的道理。认识到分裂时期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学习重点】齐国和晋国的称霸 【学习难点】春秋争霸与战国兼并战争不同特点及历史影响。 【学习过程】 【课前小练】 一、
春秋争霸 1、公元前 年,周平王东迁 ,史称 。分为 和 两个时期。 2、春秋时期的霸主有: 、 、 。 3、
首先称霸,任用 为相积极改革。以 为号召,扩充疆界。 4、 晋国强盛时,南方楚国势力已发展到_________。晋楚双方在_______大战,大败楚军。从此, 称霸中原。后来 又打败晋军,做了中原霸主。 二、
战国七雄 1、战国初年,____
____ ____ 三家分晋,稍后田氏代齐,形成了___ ___ ___
___ ___ ___ ___ 七雄并立的局面。
2、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战国末期,_____ 国不断强大,公元前___
年,与赵国进行了_______ ,赵军大败,从此,它便成为东方强国。 【合作探究】 ⑴齐国和晋国能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⑵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许多战争是好事还是坏事?说出你的理由。
⑶说出你所知道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
【拓展延伸】 讨论分析改革与强国之间的关系。
【达标测试】 1、“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这里的“他”是( ) A.周武王 B.齐桓公
C.晋文公 D.楚庄王 2.关于春秋争霸战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争霸的背景是周王室的衰微 B.争霸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周天子的威信 C.争霸的实质是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的政治经济特权 D.争霸的结果是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但也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 3、既是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的诸侯国是 ①齐 ②燕 ③楚 ④赵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4、晋文公称霸,三家分晋等历史现象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社会变革与争霸称雄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5、战国时期发生的著名战役有 ( ) ①城濮之战 ②桂陵之战 ③马陵之战 ④长平之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 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回答: (1)春秋时期为什么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 (2)春秋时期出现了哪些主要霸主? (3)假如你是齐桓公,应该怎样作才能成就霸业?请同学们充当谋士,为齐桓公献计献策。
参考答案:1-5 BBCAB 6、(1)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的政治经济特权 (2)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3)重用人才;进行改革,发张经济等
【课时训练】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l.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东周开始的国王是( ) A.周平王 B.周文王 C.周武王 D.共伯和 2.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争是( ) 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3、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他是( ) A.齐桓公 B.秦穆公 C.楚庄王 D.晋文公 4.齐桓公首先称霸有诸多原因,最重要的是( ) A.以“尊王攘夷”为号召B.周天子派人参加会盟 C.齐桓公本人的威信和能力D.管仲改革壮大力量 5、齐桓公、晋文公成为春秋时期霸主的相同因素有( ) ①以“尊王攘夷”为口号②发展生产③整顿内政④注重军队建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下列事件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有( ) ①“田氏代齐”②三家分晋③桂陵之战④马陵之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7、①春秋首霸:______,他任用______为相积极改革,以“______”为号召。 ②公元前______世纪晋楚通过______大战,______成为中原霸主。有关的成语有:“__ ____”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周平王即位,把都城迁到洛,以避开犬戎族的进攻。平王时候,周王室势力已经衰弱,诸侯以强并弱,齐、楚国、秦、晋开始强大起来,政权也由地方诸侯掌控。 (1)周平王迁都到洛是何时?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诸侯已经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那么周初分封诸侯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春秋时期晋、楚两国成为中原霸主的分别是谁? (3)战国初年,晋国分裂,请问它分裂成哪几个国家? 9.齐桓公称霸的条件有哪些? 10.阅读下列材料: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不断地进行争霸战争。 请回答: (1)春秋时期,诸侯之间不断进行争霸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2)如何评价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 11.读材料: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请回答: (1)这段话的意思是什么? (2)管仲是如何辅助齐桓公治理齐国的? (3)“管仲相桓公”的结果如何? 12.读下图,请回答: (1)在图中正方框内填写战国时期的主要国家,并归纳其位置特点。 (2)在图中长方框内填出发生的重要战役名称。 (3)在图中用直线将成语与与之相关的战役连接起来。 13.(信息题)春秋战国时期,给后世留下很多有趣的成语典故。根据下面的叙述或图片,说出成语。 (1)齐桓公带兵去打北方的少数民族,迷了路,管仲提出建议让一匹老马走在前面,果然找到了路。 成语是 。 成语是 。 (3)根据下图,猜一猜描写的成语典故。 成语是 。 (4)战国时期,展开了合纵与连横的斗争。有些小国,为了自身利益,时而加入合纵,时而加入连横,反复无常。 成语是 。 (5)吴国打败越国后,吴王夫差强迫越王 成语是 。 14.(创新题)你认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越王勾践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能得出个人事业成功的秘诀和国家走向富强的启示吗? 参考答案:1-6 AAADB A 7、①齐桓公、管仲、尊王攘夷②
七、城濮、晋文公、退避三舍 8、(1)公元前770年,目的:为了巩固统治(2)晋文公、楚庄王(3)韩、赵、魏 9.(1)齐国在今山东北部,盛产鱼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2)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3)以“尊王攘夷”为号召,积极开展对外活动。 10.(1)周天子失去往日的权势,无法控制诸侯;几个大诸侯国为了争夺全地、人口及拥有对其他国家的支配权,发动争霸战争。(2)春秋诸侯争霸对当时的影响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这是消极的一面。但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因而就有加快统一步伐的积极作用。 11. (1)管仲协助齐桓公,治理国家,在诸候中称霸,使天下一统。(2)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以“尊王壤夷’为号召。(3)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12.解此题可依据顺口溜:东、南、西、北到中间,齐、楚、秦、燕、赵、魏、韩来解答。 13.(1)老马识途 (2)围魏救赵(3)退避三舍(4)朝秦暮楚 (5)卧薪尝胆 14. 齐桓公主要在于革新图强,晋文公主要在于勤业治国,楚庄王主要在于重用人才,选举贤能,越王勾践主要在于顽强的毅力,雪耻复国。可见,国强要革新,国兴靠人才,人才是兴国的关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