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旅行健康常识——运动病

 老庄. 2013-11-20

        越来越多人加入旅行者队伍,运动病(Motion sickness)是困扰旅行者最常见的问题。

        运动病就是人们常说的晕车、晕机、晕船。运动病是怎么回事呢?又应该怎么处理呢?人民网微博援引某大学专家的话给了我们一种“中西合璧”答案:

        # 提醒#【不推荐儿童吃晕车药】儿童服晕车药可能对神经系统造成负面影响,最好不吃。推荐几个方法:1.坐车前勿吃太饱。否则会影响脑部供血和供氧。2.上 车前用棉签蘸少许藿香正气水涂在孩子肚脐上,并贴块姜片。3.按压合谷穴(位于手背虎口处)。via.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杨凯艳 (@健康时报)。

        正如有的网友所言,在健康科普领域人民网就是不靠谱的代名词。那么,到底什么是运动病呢?

        运动病是指人处于 一定加速度运动时人体外周运动、平衡和位置感觉感受器输入大脑的各种感觉信号间不匹配而使得大脑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导致人产生头晕、出汗、苍白的皮肤、恶 心和呕吐等症状的一种综合症。当运动停止后,这些症状也就会随之消失,因此,运动病其实并非一种疾病,只是人对运动的一种暂时性认知混乱造成的不适。要了 解运动病,让我们先认识一下人体平衡系统。

        人体平衡系统

        正常成年人在一般性主动运动中可以很好的保持平衡状态,是由一套复杂而精细的感觉控制系统来调控的,包括感觉输入,脑干、小脑和大脑皮层对输入信号的接收、整合并向运动系统发出调控指令等过程。

        运动、平衡和空间位置感觉输入主要包括内耳前庭器官、眼睛、肌肉关节和皮肤等四个来源:

        前庭输入系统:内耳前庭器官包括充满内淋巴液的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内感受器能够感受到重力(垂直方向)和直线方向运动;互相垂直排列的三个半规管内感受器则可以感知到头部旋转运动。这些信息转化为电信号后由前庭神经传入大脑。

        视觉输入系统:视觉可以给人提供最大量信息,大脑可以通过分析视觉输入图像的静止还是运动来感知到人体是处于运动还是静止状态。比如,你沿着一条街道前行,外周景物依次进入然后退出你的视野,大脑就可以分析出你是在前行。

        肌肉和关节输入系统:肌肉和关节的本体感受器可以感知到位置和组织拉伸或压力信息。例如,我们闭上眼睛,也能知道身体各个部位的位置;而当身体失去平衡时, 比如前倾时,下肢屈肌和躯干背部伸肌能感受到拉伸张力,相应关节则能感受到压力。其中脚踝和颈部关节肌肉这些感受对于维持人体平衡最为重要。

        皮肤输入系统:皮肤感受器可以感知位置,而触觉感受器通过感知外界接触物的变化来告知大脑人体的运动信息,比如,身体不同部位皮肤感受空气阻力(即风向)或接触到外物表面感受到某些运动信息。

        感觉接收、整合系统:不同感受器感知到的信息通过相应神经输入脑干、小脑、大脑,经过对这些信息的整合就能完整的感知到人体运动、平衡和空间位置定向。

        运动、平衡控制系统:人体的运动尤其是突然加速的被动运动,实质上就是对人体原有平衡的破坏,身体失衡信息传入大脑,大脑需要向肌肉运动系统发出指令,做出相应肌肉的收缩舒张改变来达到一种新的平衡。

        运动病的发生

        实质上就是人体运动加速度尤其是被动运动的加速度超过一定限度,以上各种感受器传入大脑的信息不匹配,使得大脑产生自相矛盾的感知,而引起身体产生的系列反 应。比如,在汽车突然启动时,最为前庭感受器可以灵敏地感受到这种运动变化,而视觉感受器传入的却仍然是人体静止的信息。

        危险因素

        只要运动加速度达到或超过一定限度,尤其是更为复杂的复合加速度运动,如飞机在恶劣状况下不平稳飞行或航天飞机起降等情况下,任何人都可能发生运动病,这也就是为什么即便是再严格挑选和训练的航天员也难免发生航天病的原因。

        当然,人们通常说的运动病是指我们乘坐各种交通工具发生的,对于具体个体而言是否发生运动病则与每个个体身体平衡能力和身体状况相关。更容易发生运动病的危险因素为:

        1、2~12岁儿童:儿童相应器官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因而更容易发生运动病,而2岁以下的幼儿却因为相关器官功能没有发育缺位而反倒不容易发生。

        2、女性:尤其是怀孕、经期,或服用女性激素的女性更容易发生运动病。

        3、偏头痛患者,尤其是偏头痛发作时。

        4、药物:服用容易引起恶心和消化道不适副作用药物,如阿奇霉素、红霉素、甲硝唑等抗菌药,避孕药等含有雌激素的药物,布洛芬、萘普生、吲哚美辛(消炎痛)等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等。

        诊断

        运动病通常是一种个人体验,所以诊断主要以患者曾经有发作史就可以确定,也没有任何特殊检查有助于运动病的诊断。

        防治

        因为通常患者在旅行前就明确知道自己容易发生运动病,因此防治是一体的。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下列措施来综合防治:

        1、 日常训练。如前所述,既然运动病的发生与个体“能力”相关的一种暂时性不适,那么日常加强这种能力的锻炼以增强适应能力就是最根本的防治措施。训练可以从 易到难循序渐进,比如开始进行急转急停、爬软梯等运动,过渡到倒立、滚翻等训练,最后进行更复杂的秋千、旋转运动等。

        2、饮食限制。旅行前一定时间段内避免服用含有酒精和咖啡饮料,避免过饱尤其是避免进食油腻、高蛋白含量等胃排空缓慢的食物。

        3、选择合适的座位。预定或者选择各种交通工具中颠簸幅度最小的座位,即中部中间位置的座位。如汽车中靠近前中部的座位;飞机中部即靠近机翼,又位于机体中间部位的座位;船舶则选择中部尽量与甲板同一水平的座位。

        4、 头部尽量固定在靠垫上,永远面向运动的前方。头部尽量固定是为了减低头部运动幅度,减低对前庭感受器的刺激;面向运动方向前方是为了保持视觉输入和前庭感 受器输入信息的一致性,如果面向运动的相反方向,那么你视觉输入的运动方向将与前庭感受器所感受的信息相反,容易引发和加剧运动病的反应。

        5、 平视外部物体。行驶过程中要尽量保持平视,并观看运载器外部的景物,这样同样是为了保持视觉输入与前庭感受器输入信息的一致性。也可以“闭目养神”,可以 切断视觉运动信息传入,是一种可以考虑的选择。但是,绝对不能阅读,因为阅读导致视觉输入产生小幅度频繁相反方向运动的错觉。

        在上下颠簸剧烈的船舶中,如果条件许可,你可以采取头向运动前方的水平俯卧位,这样可以减低频繁上下垂直运动(即颠簸)对前庭感受器的冲击。

        6、避免吸烟并远离其他吸烟者。

        7、药物。对于运动病防治,药物仍然是最有效的措施。

        具有明显中枢神经抑制作用的第一代抗组胺药是使用最频繁和广泛的运动病防治药物,而没有镇静作用的第2、3代抗组胺药则无效。最常用茶苯海明(也叫乘晕宁、晕海宁),需要提前30~60分钟服用,间隔4~6小时可以重复使用。这类药苯海拉明和异丙嗪也叫常用。

        具有抗胆碱能和中枢抑制作用的东莨菪碱是另一种常用抗运动病药物,通常可以口服,还有皮肤贴剂。

        抗多巴胺药物丙氯拉嗪,胃复安常用于止吐治疗。

        8、 儿童用药:2-12岁的儿童,可以于出发前1小时按照1-1.5毫克/公斤剂量给予茶苯海明,或者0.5-1毫克/公斤剂量给予苯海拉明(最大剂量25毫 克),每6~8小时可以重复给药。有部分证据显示有少数儿童应用这类药物后出现躁动,因此FDA不提倡抗组胺药用于儿童运动病的防治。

        东莨菪碱在儿童可能导致危险的不良影响,因此不应该用于儿童运动病防治。;丙氯拉嗪和胃复安在儿童则慎用。

        8、没有证据表明穴位按摩对于防治或者缓解运动病症状有帮助。而至于人民网微博中的“妙招”——藿香正气水脐贴用于运动病防治那只能用莫名其妙来评述。


(作者:挣脱枷锁的囚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