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问题的根源在于社会:深层次思考 精选

 yangmill 2013-11-20

 

     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中小学应试教育的趋势就不断增强。上个世纪80年代末,江苏某高校校长在教师的职称评定中提出:晋升副教授需要一篇、晋升正教授需要两篇国外学术榜(SCI)论文,从此,屡遭学者诟病的SCI论文评价体系在职称评审、课题申报中的作用日益日益显现。上个世纪90年代,伴随着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饥渴症的突发,985211高校工程相继实施,人为将高等院校分成三六九等,高等教育发展马太效应开始显现。2000年大学扩招以来,伴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大学生厌学风、高学历潮、公务员热呈蔓延趋势。随着GDP快速增长,近年来,摘取炸药奖的大国情节日益浓重,各种江河湖海人次工程、与之配套的各种科研重大项目在一片质疑声中隆重登场。

简单地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可谓是改革花样翻新、积累问题不断、矛盾日益突出。最为一个从教20多年的教育战线一员老兵,在教学科研之余,自己一直在思考:高等教育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呢,未来的高等教育发展有什么规律可循?

一、与高度集权的社会治理制度有关

众所周知,除少数民办院校外,绝大部分科研院所的员工属于体制内人物,其工资定级、干部升迁、职称评审参照公务员管理体制运行。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方向定位于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教育事业被纳入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领域,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计划、招生规模严格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监控。高等院校各级干部的选拔遵循的是严格的由上至下的组织任命制。

 记得二战时期的英国首相邱吉尔曾经说,民主制度不是最好的制度,但却是最不坏的制度。我国目前这种高度集权的治理结构由于缺乏教师、学生、科研人员的参与性,缺乏独立的权力制约机制,在关乎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很难做出最优的科学决策,也难以防范各种腐败现象的发生。仔细探究中国高等教育的问题,无不与这种高度集权的治理制度有关。

二、与落后的社会经济结构密切相连

  平均收入水平低下、产业结构低端、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经济的主要特征。因为总体收入水平低下,大学生读书、教师科研的主要动机仍然是生存。考名校、读高学历、拿大课题、评高级职称、争取人才工程、评选院士,种种功利化、浮躁化的现象则是这一尴尬收入水平的外在行为表现。因为产业结构极端低下,导致过大的招生规模与低端产业不配套,大学生就业难度不断加大,象牙塔的厌学风不断蔓延。因为低端的产业结构对科技创新缺乏强劲需求,科研院所的科研项目很难得到企业的支撑,迫使绝大部分科研人员走上项目经费申报一条羊肠小道。东部与西部、城市与乡村经济发展的极端不平衡,则催生了蚁族现象的发生,恶化了日益严重的就业形势。

三、与社会传统文化的束缚有关

中国的传统文化实际上是儒教、佛教、道教三者的杂合体。儒教讲究等级,强调权力、等级;佛教强调慈悲,讲究因果,主张灭人欲基础上的内省;道教讲究清心寡欲,强调自然无为,主张天人合一。仔细分析中国文化的构成,唯独缺乏现代大学所提倡的“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基本要素,更是缺乏市场经济所必须的法制、公平、民主成分。这样一种文化制约下的大学校园,很难产生对日益扩张的行政化强大的抵抗力、对科学研究持久的创新力、对公平法制校园的强大需求。自然,在这种重权力、讲平庸、小富即安的土壤,多的是为生存而忙碌奔波的芸芸众生,很难产生牛顿、爱因斯坦式的科学巨匠,也很难孕育哥白尼、布鲁诺式为真理而献身的殉道者。这是中国教育问题最深次的根源。

四、高等教育未来发展路径展望

治理制度、经济结构、文化传统三者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互为因果的关系。高度集权的治理结构,扼杀了创新能力;在缺乏科技创新支撑下的产业,必然位居国际分工产业链的低端,低端的产业结构必然带来收入水平的低下;治理制度的创立者是一定文化理念指导下的人,与现代大学制度、市场经济理念格格不入的人,必然会制定出高度集权的低效治理制度。

如果从时间尺度来考量,制度的革新只需要10年,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需要20-30年时间,文化的再造则需要数代人的努力。如果以改革的难度而言,经济结构调整最易,制度的革新最难,而文化再造则需要随着经济发展、制度革新的进展而发生改变,是个水到渠成的漫长过程。

从去年开始的群众路线教育,给制度的革新吹来了一丝春风。前两日浏览江苏一所高校的网站,发现在一向以报道领导出访、签署合作协议的高大全式校园主页,出现了校领导民主生活会的报道,破天荒地披露了领导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内容,“形式主义、表面文章、官僚主义、享乐主义”,这些领导一向讳疾忌医的词汇竟然成了关键词。这种风气,实属数十年未见。最近看了三中全会公报,更是令人鼓舞。

教育的问题,根源在社会。脱离了社会大环境,单独地谈论教育改革,无异于螺蛳壳里做道场,发展空间不大。教育的发展,需要社会治理制度革新、经济结构升级、传统文化再造的互动。乐观估计,在新一代领导人锐意改革措施的强力驱动下,未来中国的教育发展良性发展的途径应该是:

科研院所治理制度的革新,释放了科技创新能力?产业结构升级,经济收入水平上升,人才需求大增、学历层次提高,大学生就业难得到缓解?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经济、政治环境的改变,促使了民众的文化素质提高,形成了与现代大学制度、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结构。由此,中国的高等教育迈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