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逆袭”有思想和制度支撑但受社会制约“逆袭”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自古以来便一直存在,儒家学说中的“学而优则仕”思想以及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以才取士都为寒门子弟的“逆袭”创造了思想支撑和制度支撑。当今时代,逆袭在高等教育中的体现尤为明显,高等教育中的逆袭行为背后又体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二、“逆袭”的现象难以掩盖阶层固化的世界规律近几年来,“寒门难出贵子”这一话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持续热论,人们渐渐发现中国乃至世界顶级学府中的学子大多出身非寒门,寒门子弟的数量随高校等级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这使得一些激进派学者发出了诸如社会阶层固化、寒门学子读书无用等言论,一度引起社会层面的恐慌。 三、中国的阶层现状和持续扩招有助于“逆袭”然而寒门真的难出贵子吗?据蒋亚丽、腾芸等学者研究发现:受教育水平与个人收入无太大的相关性,决定个人经济地位的首要因素还是勤奋和个人的努力状况。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2019年中国普通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51.6%,规模达到4002万人。分析数据可以得到:第一,经济条件不是决定个人受教育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首要条件,实现“逆袭”的主观动机比客观因素更为重要。第二,目前高等教育范围的不断扩大对于在社会资源占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更为有利,这将为更多“寒门子弟”实现高等教育逆袭提供一定的社会支持。高校中源源不断的“逆袭案例”表明了在当今社会中教育公平的进一步实现。 四、警惕科举主义和“代际公平”破坏未来的“逆袭”生态科举制度虽“唯才是举”,寒门子弟逆袭成功的也就欧阳修、柳宗元等少数人,大部分高层官员仍来自于贵族阶层。对照当下,我们依然不能忽略当今社会阶级差距逐渐增大、寒门子弟教育资源依旧稀缺等社会问题的存在,虽然国家正在努力营造积极公平的教育环境,诸如摇号入学、就近入学等举动,但是这些举动会进一步折射出所谓“代际正义”带来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即依靠家庭的经济实力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获取。因此,要实现缩小教育差距依然需要国家以及社会的不断努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