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举与高考都缺了点什么?

 hyxz_ljf 2022-03-31

文字的诞生,可以随意地将生命活动的场景进行迁移和再现,让易失的不可触摸的情感、态度、思维、看法等东西穿越时空而成为永恒,文字可以凝固过去,延续现在,雕塑未来,文字不仅是工具,还是载体,更是一种力量。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奇葩的隨炀帝却把文字变成了尺子---科举。把它作为对人进行智商测试分类和社会阶层分层的重要工具---尺子。从此,科举就成为将人群分成三六九等的工具。

科举之前,王公大臣,多是通过世袭或皇帝封赐而成,能做大官的人,要么是裙带关系、要么是家世显赫或是十分富有,出身寒门的人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封王拜相是非常困难的。

科举的诞生,使不同出身、不同地位的学子有了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机会,有了平等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选择的权利和希望。

科举把人与人之间血腥的武力竞争,变成文明的没有具体对象的智商游戏。智商的三六九等,自动悄无声息地将人类社会分成三六九等,并且人人毫无怨言,心甘情愿。即使考试失败,也找不到具体的发泄对象,只能怨天尤人,大大消除了社会的结构矛盾和武力冲突。

科举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中国人的忍让、包容、东山再起和后起勃发的励志,都与艰辛困苦漫长的科举之路有关。读书人虽经历数十载寒窗苦读,能够实现“鲤鱼跃龙门的毕竟是凤毛麟角,即使跃过龙门的人,也未必能呼风唤雨,更需卧薪尝胆等待时机,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

科举制度在我国实行了1300多年,大大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政坛的局面。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标准和依据---分数,大大提高了文官队伍的素质,寒门庶族可以通过科举入仕为官,给政权注入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历代王朝吸收引进了不少寒门学子进入权利中心,巩固和扩大了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权利、地位与学识紧密结合,读书---考试---升官成为信仰,读书成为改变人们所处阶层的金钥匙,因此出现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怪论。

一边是《钻木取火》《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等这些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励志故事的滋养,一边是《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程门立雪》等这些不断突破阶层故事的浸润,加之震耳发聩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喊,构成了复杂多元的中华文化,形成了圆润变通“非此即彼”之外的模糊思维。

科举考试如战场,有人春风得意,自然就有人愁云惨淡。既选拔了名垂青史的仁人志士,也让不少杰出人才落榜而惋惜,如李白、杜甫、柳永,冯梦龙、蒲松龄、吴敬梓、李时珍、左宗棠等。就连被人尊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哪怕他的文章字字珠玑,但多年科举考试也未能高中。可他们都是中国史上熠熠生辉的巨人。科举这座独木桥,并不是人生的唯一通道,唯一的灯塔。

中国古代教育,以人文内容为主,单一研究自然科学的内容比较少,科举选出来的人才,大部分情商比较高,不少寒门贵子初心尚在,不断地改变和影响着他们所出生的社会阶层以报养育之恩,他们的交替出现,让社会各阶层呈现出一种上下波动,不断更迭而难以固化成型,科举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这样的人也很多,如唐朝武状元而位至宰相的郭子仪、南宋(1256年)状元文天祥、清末 (1856年)状元翁同禾等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寒门学子。

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世间再无科举。那些“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书生再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苦读圣贤书”。这些人开始思考和寻找个人前途与民族的出路,不少优秀知识分子,怀着“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革命救国”的理想,纷纷踏出国门,到美、日、欧等留学奋斗,开启了中国现代教育新模式。

到1936年,全国已经有100多所大学,无论是国立还是私立,各学校自主命题招生,学生与学校双向选择,学生可以报考多所大学,也可能被多所大学录取。这些大学以传播科学知识为第一要务,消除愚昧摆脱贫困为天职,救国救民为己任,它们为新中国站起来培养了大批一流的战士、文化名人和科学巨匠,单一个西南联大,就培养了几十位科学巨匠和一百多位世界顶级文化名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高等院校招生制度也随之迅速发生变化,高考成为选拔和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从1950年实行同一地区高校联合招生到1951年实行的全国大行政区范围的统一招生。

1952年6月,在全国扫盲脱盲,全民享受免费中小学教育的大背景下,教育部发布《关于全国高等教育学校一九五二年暑期招收新生的规定》,规定全国高校除经教育部批准的个别学校外, 一律实行统一招生统一分配制。新中国的高考真正成为推动人们自主学习、主动提升自身修养的动力和福利,是我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教育改革。

那时代的教育除具备选拔国家所需要的人才功能外,教育真正回归到提高人自身素养的功能。为中国培养了亿万高素质的劳动力,为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提供了人力资源和智力保障,全面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又过了四十多年,四十多年的坚持,高考已经成为农村亿万农民改变命运的“信仰”。随着社会的纵深发展,资源已经被商人占有,社会已被资本浸透,江湖套路层出不穷,高考将“智商”分类和社会“分层”的工能逐渐被江湖,教育正在变成被撕咬的蛋糕,原本扶弱济贫的教育变成了弱肉强食的“怪兽”,很多高考的寒门学子,不仅没有帮助家乡摆脱贫困,而成为掠夺家乡的机器。

有知识不一定能改变命运,没有知识一定不能改变命运的时代已经来临。贩卖知识成为不少人获取利益的工具,教育正在被江湖,成为盘剥想逆天改命的莘莘学子的帮凶,书商、奶商、衣商、地产商、保险、网贷……纷至沓来,都把触角插进了教育的肌体。

对城市的孩子来说,从城市到乡村只需要一张普通的车票。对一个农村的孩子,从农村到城市,除了需要无数个好老师给他们带去更优质的教育外,高考才是帮助他们摆脱贫穷的唯一方法。

高考就是让最先进的思想和智慧在最落后的农村生根发芽。教育的公平就是完成少数人对多数人的改造,科举是我国古代读书人的“信仰”,高考已经是亿万草根农民改变命运的“钥匙”。千万不要让书生失去“信仰”而成为“被逼上梁山的农民”。

把学生从未知带到熟知才是教育的初级阶段,从熟知带到未知的领域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高考就是让学生通过这个平台变得越来越成功,越来越优秀,越来越有担当和责任。而不是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只有分数也未必能够赢得未来的鸡汤。千万要记住,高考在选拔智商的同时,还要大幅度提高人的情商,情商高的人才不会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考清华、北大、哈佛、斯坦福……难道只是为了乡下的“土猪”拱掉城市的“白菜”吗?城市再无泥土地,全部是钢筋混凝土,早已不产白菜,产出的多数是“挖掘机”、“盾构机”、“超级计算机”等,教育的过程就是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过程。

教育给我们每一个人的并不是一张涂抹得淋漓尽致的画。教育是让你知道什么是同心圆,你怎样从杂乱无章的颗粒变成同心圆的一部分,然后从圆内走到圆心。教育更多的时候是留白,高考就是让每一个人在教师给你留白处涂上自己的颜色。

教育改革不是与民争利,而是让利于民,更不是让民众忙碌一生又一事无成,教育不是只为强者生产工具,而是为人类生产情商和生存的伙伴。

真正的教育是用心播种而不在意收获,重要的是育人的过程而不是代表过去的文凭。愿我们的高考成为社会进步的润滑剂,而非剪断情商的机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