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晒图】蜡染的前世今生

 我的七彩石 2013-11-20
【晒图】蜡染的前世今生

 

 

·蜡染的历史

 

   蜡染的冰纹就是它让人们为之赞美不绝的性格特征。冰纹的形成,是蜡画胚布在不断的翻卷侵染中,蜡迹破裂,染液便随着裂缝侵透在白布上,留下了人工难以摹绘的天然花纹,象冰花,象龟纹,真是妙不可喻,同样的图案的蜡画布料,侵染之后,冰纹就似人的指纹一样决不相同,韵味也不一样,这时,美,就越发显出了它不可捉摸的深邃。蜡染又称蜡防染,古称"蜡缬"。

 

   据考证,蜡染起源于我国古代,最迟在秦﹑汉时期,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就已熟练地掌握了蜡可以防染的特点,利用蜂蜡和虫蜡作为防染的原料。在东汉时期,蜡染技术已相当成熟。到了西晋,已可染出十余种彩色的蜡染产品。唐代蜡染开始盛行。南宋时,蜡染花布称为"徭斑布",系采用镂有细花的木板二块夹住布帛,然后将熔化的蜡液灌入镂空的部位,蜡在常温下很快固化,此时"释板取布"并投入到蓝靛染液中,待布染成蓝色后,"则煮布以去其蜡",就可得到"极细斑花,炳然可观"的徭斑布。

 

   我国古代发现的蜡染文物,有新疆于田屋于来克古城遗址出土的北朝(公元396-581年)蓝色蜡缬毛织物、蓝色蜡缬棉织品及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区墓葬出土的西凉(公元400-421年)蓝色缬绢和唐代(公元618-907年)的几种蜡缬绢、蜡缬纱;还有敦煌莫高窟130窟第一层壁画下发现的唐代废置的大量蜡缬残幡。这批遗存的蜡染实物中,北朝的和西凉的蜡缬织品都是深蓝色地现白花,纹样光洁清晰,古朴典雅;唐代的蜡缬绢和蜡缬纱的地子,有棕、绎、黄、赭等色,大部分是白色花纹。

 

   蜡染工艺在我国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世代相传,而且流行很广。

  

·蜡染布和蜡防花布的不同

 

   蜡染(batikdyeing)是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利用当地的植物染料(靛蓝)、蜂蜡和松香树脂在棉布上手绘花纹后染色的工艺。用这种工艺生产出蓝白花布就是蜡染布。这种工艺十分繁杂。先用特制的蜡刀,浸沾溶化的蜡液,按纹样在布面上手绘图案形成防染层,然后把布浸在天然发酵还原的靛蓝染液中,反复浸染,晾干多次。使棉布的无蜡部分染成深蓝色,最后浸在沸水中除去布上的蜡质。由于染前布面上的蜡膜自然折裂,染液自然渗透进入,形成别具风格的晕纹,习称"冰纹"。这样制作的蜡防布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

 

   蜡防花布(batikprints)其实和蜡染布的制造原理和风格是相似的。只是不用手工绘制花纹,改用机器双面印蜡,喷淋冷水激蜡裂化,或用机械方法将蜡面碎裂形成冰纹,然后染色,用的染料不再限于靛蓝,因此可以制成多种颜色的花布。一般以深蓝、咖啡、深紫为主色,猩红、枣红和艳绿为辅色。这种花布花型粗犷、色彩浓艳、"冰纹"精细自然、花色正反面基本一致。为了降低成本,近年来又有一种仿蜡防花布的面料出现。虽然也称蜡防花布,实际上完全不用蜡来防染。而是模仿蜡防花布的图案,直接用机器多色印出来的。远看和蜡防花布一样,近看则"冰纹"粗糙,也不自然。

 

·清新自然的蜡染冰纹

 

   蜡染是蜡画和染色的合成。其传统的制作方法是用特制的蜡刀,醮上熔化适度的蜂蜡在一块块大小不等的白布上画出各种花纹图案,然后将画好的白布浸在染缸里染色,再将染了色的布经沸水去蜡清水漂洗摊平晾,便成一幅幅多姿多彩的蜡染花布。由于蜂蜡附着力强,容易凝固,也易龟裂。因此,蜡染时,染液便会顺着裂纹渗透,留下人工难以描绘的自然冰纹,展现出清新自然的美感。

 

·贵州传统蜡染工艺

 

   贵州位于祖国西南,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山势险峻,水流纵横,地理环境较为封闭,历史上交通非常不便。自古以来,贵州又是一个多民族地区.世居有苗、布依、侗、水、士家、彝、仡和政治、经济以及民族文化等等因素的影响,现在贵州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仍然保留有很多传统工艺。贵州在在历史上曾是我国染料的主要产地之一,而今贵州少数民族用于印染的原料相当丰富。这些原料植物居多,也有其应用较为常见的有红、黄、黑三色染料。染整材料也相当丰富.除薯茛外,还有枫叶、柏枝、松枝、土茯苓、柿子汁、鸡蛋清、午皮胶、黄豆浆、石灰等。添加剂既有虎杖、车前等中草药,也有不属于中草药的,如嫩烟叶、红辣椒等。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印染工艺是以家庭为中心的手工副业,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主要由妇女承担、工艺技术靠口传心授、代代相传。由于各民族的文化背景不同、各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亦不平衡,所受外界影响的程度也有差异,使贵州民族民间传统印染工艺形成较强的区域性,即不同的民话或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工艺特征。有的具有较为原始的工艺形态,如用动物血液、杨梅汁等直接填红,或用稻草灰混合锅烟煮染等。而有的工艺却比较精湛,如黄平、安顺等地区的苗族彩色蜡染,黔南、黔西南地区布依族的扎染等,其色调之调和,图案之精美、令人惊羡不已。这些各具特色的工艺,或许就是中国古代印染工艺发展历史中不同时期特征的子遗。

 

   就工艺性质而言,贵州民族民间印染工艺具有多重性。例如印染的季节性,蓝靛印染普遍在八九月间进行,也有的是在二三月间,有的又不选择季节,一年四季都可以进行。有专家提出,季节性染色就像许多社会习俗一样,外表上看,是由当时的社会礼仪制度所决定的,而实际它们产生的基本原因,却取决于当时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水平。也许在周代,一些植物色素的提纯和储存技术已经解决,但这种习俗却作为一种生产活动的规范而被保留下来。到了秦汉之际,植物色素的提纯和储存技术问题逐渐获得解决,在此之后,有关染色工艺的记载中,就很少规定染色的季节性了。贵州民族民间印染对季节性的选择,或可作为研究古代一定时期生产水平的例证。

 

   就印花工艺来说,不仅可以探寻最早的手绘印花方法--画帷、画**的踪迹,也能见到我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印花工艺一一蜡缬、夹缬和扎缬,而且还有明清时期盛极一时的蓝印花布印花工艺。形形色色的贵州民族民间传统印染工艺,是历史文明在现代社会的直接延伸,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古代的生产、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是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文化内涵的无形文化遗产,它同历史文物及古代文化遗迹一样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苗族蜡染的分布

 

    (一)川黔滇方言的蜡染:川黔滇方言的苗族妇女,以蜡染为衣裙装饰的极为普遍。其中大多数同时以蜡染、挑花、刺绣为饰,在每套衣、裙中,三者常固定于衣裙的某个部位,不能擅自挪动位置。蜡染,是以蜜蜡(黄蜡)熔汁绘花于白布上,染色后取出煮于水中,蜡去则花现的一种技艺。蜡绘是先将蜜蜡置于小锅中,略加温,锅中温度升到60—70度之间时,蜡溶为浓汁,即以小钢刀蘸蜡汁于布上。画后,蜡温很快下降,到20多度时就凝固了。蜜蜡温度如超过70度时绘于布上,蜡汁便立即渗浸四周而使花纹模糊不清。苗族妇女利用这种特性进行蜡绘,有经验者完全凭自己的观察以定温度;而初学蜡绘者,不易凭观察以定温度,只好将画布置于膝上,凭皮肤的感觉以判断温度是否适宜。

 

   (二)黔东方言的蜡染:以蜡染为衣、裙装饰的,目前流行于贵州的榕江、丹寨、三都、都匀等县、市的部分地区。榕江县平永一带的蜡染,都是套染彩色,多以“回”字形、“万”字形、锯齿形、长线条等为全幅的框架。框架的空隙处都绘上花朵,不留空隙。丹寨县南部、三都北部和都匀东部,妇女衣著都以蜡染为主要装饰。这一带的传统花纹有长直线、锯齿线、勾形、半圆形、梅花形、麦芒形、正方形、井字形、制钱形、旋涡形、水牛角形、网形、“万”字形。其中旋涡形和水牛角形两种,传说是纪念花纹,是祖先遗留下来的花纹形状,不得擅自更改,更不能舍弃。这种世代相传的花纹,以几何图形为主,绘满全幅,不留空隙。近现代创新的花纹,多是描绘物体形态,有各种花、果、蝶、鱼、鸟等。花枝多为娇柔长藤,全幅布置均匀,留出空隙。这一带苗族妇女的衣裙,都用蜡染布作成,自制自用。

 

   (三)湘西方言的蜡染:湘西方言苗族的蜡染,是以薄木板镂空为花纹,压在白布上,灌蜡汁人花纹内。后来改用石灰、胶汁调浆,刷在楼板花纹内。于后将布放入染缸渍染,捞出洗去蜡绘或石灰即成。清末到民国年间,花纹主要是花、鸟、虫、蝶和几何图形,一般作床单、被面、枕巾、帐檐等用。

 

·苗族蜡染

 

   苗族是我国仅有的几个人口超过500万的少数民族,也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民族之一,其历史要追溯到上古时代以蚩尤为代表的苗蛮集团,甚至是更早的九黎和三苗。苗族人民有着自己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间工艺美术技艺,其中的蜡染艺术作品和蜡染旅游工艺品在整个染织美术界久负盛名、独放异彩。

 

   蜡染,古称蜡缬,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中国的染织工艺早在西周时期(公元前ll世纪——公元前771年)已得到较大的发展。根据《礼记》等文献记载,织物的染色当时设有一种叫“染人”的专官主管,楚国还设有专门主持生产靛蓝的“蓝尹”工官。足见当时的丝织、染色工艺已颇具规模。

 

   蜡染实际上应该叫“蜡防染色”,它是用蜡把花纹点绘在麻、丝、棉、毛等天然纤维织物上,然后放入适宜在低温条件下染色的靛蓝染料缸中浸染,有蜡的地方染不上颜色,除去蜡即现出因蜡保护而产生的美丽的白花。如果仅仅是蓝地白花也不算稀罕,那和蓝印花布没什么两样。蜡染的灵魂是“冰纹”,这是一种因蜡块折叠迸裂而导致染料不均匀渗透所造成的染纹,是一种带有抽象色彩的图案纹理。

 

   蜡染作为我国古老的防染工艺,历史已经非常悠久。早在秦汉时代,西南地区的苗、瑶、布依等少数民族的先民(南蛮集团各部落)就已经掌握了蜡染技术,据《贵州通志》记载:“用蜡绘花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这种蜡染布曾被称为“阑干斑布”,又因为主要产于苗、瑶地区,所以又称为“傜斑布”(瑶族在古代又曾被称为谣、傜、摇、猺)。采用靛蓝染色的蜡染花布,青底白花,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是我国独具一格的民族艺术之花。苗族原本擅长纺麻织布,织好的布用蓼蓝、红花、栀子、五倍子等草药就可以染成蓝、红、黄、黑各种颜色。

 

   苗族的蜡染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宋代五溪地区的“点蜡幔”(蜡染)已很盛行。明、清时代,黔中一带苗族也多服用蜡染衣料。在苗族地区的很多地方都流行有《蜡染歌》(古歌),代代传唱叙述着蜡染的起源的故事:有一个聪明美丽的苗族姑娘并不满足于衣服的均一色彩,总希望能在裙子上染出各种各样的花卉图案来,可是一件一件的手工绘制实在太麻烦,但她一时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终日为此闷闷不乐。一天,姑娘又看着一簇簇一丛丛的鲜花久久发楞,办法没想出来却在沉思中昏昏入睡。朦胧中有一个衣着漂亮的花仙子把她带到了一个百花园中,园里有无数的奇花异草,鸟语花香、蝶舞蜂忙。姑娘在花园中看呀看呀,看得入了迷,连蜜蜂爬满了她的衣裙也浑然不知。等她醒来一看,才知道刚才是睡着了,可是低头再看:花丛中的蜜蜂真的刚刚飞走,而且在她的衣裙上留下了斑斑点点的蜜汁和蜂蜡,很不好看。她只好把衣裙拿到存放着靛蓝的染桶中去,想重新把衣裙染一次,试图覆盖掉蜡迹。染完之后,又拿到沸水中去漂清浮色。当姑娘从沸水中取出衣裙的时候,奇迹出现了:深蓝色的衣裙上被蜂蜡沾过的地方出现了美丽的白花!姑娘心头一动,立即找来蜂蜡,加热熬化后用树枝在白布上画出了蜡花图案,然后放到靛蓝染液中去染色,最后用沸水熔掉蜂蜡,布面上就现出了各种各样的白花,哦!染缸中居然染出了印花布,姑娘高兴地唱起了山歌。人们听到了姑娘的歌声,纷纷来到她家听她讲百花园里的梦境、观看她染出的花裙、学习她描花绘图的技艺,大家回到自己家里之后,照着姑娘教给的方法,也都染出了花样繁多的花布。从此,蜡染技术就在苗族及与之杂居的布依、瑶族等兄弟民族之间流传开来了。

 

   既然蜡染能染出蓝底白花的花布,那么为什么从来没有人见过红底白花、黄底白花、绿底白花的民间蜡染布呢(现代染色工艺技术已经完全可以做到这一步了)?这是因为靛蓝染色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只需要在普通的冷水中就可以进行;而红花素和栀子黄素等植物染料只能在较高温度的热水中才能上染棉布,否则就很容易掉色。而在这种高温下蜂蜡已经融化,无法保持防止染色的花形,因此古代是很难做出其他颜色的蜡染花布来的。

 

·蜡染的保养方法

 

   1、如果蜡染有一些折痕。只需把壁挂展开,平放在熨板上,用熨斗在壁挂的背面轻轻熨上几下,把它熨平就可以了。(但重彩画和亮画一定要注意用干的熨斗,千万不要用蒸气熨斗以及不要在蜡染正面熨烫)。

 

   2、可根据顾客的爱好进行装裱,这里有四种方法可以选择:①你可以用一根木棒从壁挂上方穿过去,再用你线把木棒两头栓上,挂在挂钩上就可以了;②你也可以根据你的爱好,选择你喜欢的颜色粗的棉线,编一条彩色的辫子,从壁挂上方穿过去,挂上也很美观大方;③也可以用双面胶贴于蜡染的背面的四个角,然后再固定在墙上你满意的位置;④还可以用艺术画框框起来挂在墙上;⑤巨幅重彩蜡染的底衬比蜡染画宽大,须把多余的边衬剪掉再用艺术画框进行装裱。

 

   3、由于蜡染的原料是纯棉布,因此在保养方面应注意防潮、防腐蚀,以免发霉长虫。如果买回后是用于收藏而非装饰,请定期取出晾晒。

 

   4、重彩蜡染、亮画蜡染不能用水清洗,可用半干的抹布或掸子檫去灰尘即可;传统蜡染壁挂、桌布、靠垫等可以随时用水清洗,但在洗的过程中不要使用清洗剂,以免掉色;也不可用机洗,因为很多染画主要是以须边突出主效果,用机洗会将须边搅坏,洗完后的蜡染制品可以熨烫。

 

   5、蜡染由于是用100%纯棉布制成,因此是服装、桌布、被套、床单等的极佳选择。蜡染在收藏与保养过程中应放置在干净、整洁、无尘的环境中,并应有专人定期清理。

 

·蜡染的制作工艺

 

   工具:土布、蜡、蜡刀、染缸、颜料;流程:用专门设计的蜡刀蘸上熔化的蜡,在白布上绘制出各种图案,然后将其染色,由于蜡变硬后产生裂缝,染料就会渗入蜡的裂缝中形成巧夺天工的缤纹。当蜡被加热去掉后,于是布上便显出美丽的图案。每一纹样在千般寓意、万重风情的隐语式文化符号中以图代文,记录着他们悠久的历史、对图腾的崇拜和对理想的追求。

 

   流行蜡染制品的主要是操西部苗语地区。在苗族的蜡染风格中,操西部苗语的苗族其蜡染以抽象图案为主,黔东南苗族的蜡染图案则多是变形的写实,如鸟的 毛是花枝,游鱼的肚子里长满了各种水果,等等,蜡染的工艺过程是用热蜂蜡在白布上绘画,将画好的布投入染缸渍染,使没有图案的地方染色,捞出来用清水煮沸,蜡溶化之后即现出所绘的图案。

 

   历史上苗族妇女制和蜡染的时候,曾经是"模取铜鼓,以蜡刻板印布,入靛缸浸染",原因之一是"爱铜鼓甚于金玉",二可能也与手艺高低有关。现在苗族妇女在制作蜡染的时候,全凭一支或几支蜡刀蘸蜡汁在白布上任想象绘画。

 

·夜郎古国的蜡染艺术

 

   蜡染艺术丰富绚丽、风格多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例如蜡染在苗族的婚嫁习俗中充当着媒介的角色。蜡染从功能上分生活用品和欣赏品两大类。

 

   来自于夜郎古国(贵州)的蜡染艺术:带着苗女活泼、欢快、明朗、热情、稚拙的情感,表现具有概念意义的形象和抽象符号:隐喻恋爱生殖的花鸟虫鱼、充沛的生命、激越的母爱;祭祖、念祖的“窝妥”纹演释出充当灾荒饥民救命草的“郎鸡草”(蕨菜)。如花,象征美好的事物和少女;鸟,象征自由和快乐;鱼,象征子女繁衍;石榴,象征儿子兴旺;钱币,象征富贵;万字不封口(苗语称“虾翁”,意为水车),象征富寿不封顶,吉祥无止境;寿字,象征幸福无边;“涡妥”,象征怀念远祖;“六耳结”,象征男女爱情。一组组自由舒畅的线纹交织,带着浓郁的乡土味。

 

   民间蜡染是用植物蓝靛作染料,植物染色在工业文明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蓝白相间,概括简练,朴素明快,特别是将染物轻度揉捏,破蜡后形成的自然“冰纹”,更是别具艺术效果,比蓝印花布另有一番韵味,它是蜡染艺术的“灵魂”。有的虽无冰纹,但也具有本身独特的艺术风韵。

 

   我国贵州的苗族的蜡染最为有名,其纹样精细,点、线、面处理巧妙,色彩层次调配合理,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它具有人类学、美学、工艺学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2002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号召全球苗族传承苗族服饰文化,古老的蜡染艺术正在走向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