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篇与布局 当你确定了文章的主题并选定了表达主题的材料之后,下一步就是如何安排材料来表达主题的结构技巧问题了。 先讲一个故事:古代有一位国王,特别喜欢让人给他画像。一次,他请来一位有名的画家给他画像。画家不敢怠慢,认认真真地画了一张国王像呈上去。可是国王看了后大为恼火,下令把画家杀了,罪名是“丑化国王”。因为这个国王有一条腿是瘸的,有一只眼是瞎的,那位画家照实画来,所以招来杀身之祸。后来,又有画师自告奋勇去给国王画像,他总结了前一位画师的教训,将国王画得两目有神,两腿对称,结果也被国王杀了,罪名是“欺君”。后来,有一位并不出名的画师要求给国王画像。他对着国王琢磨了一会,三笔两划就画好了。国王一看,十分满意,下令嘉奖画师。原来,这个画师画的是一幅“国王游猎图”。画面上,国王正在瞄准射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站一只脚,蹲一只脚。画师既真实反映了国王的像貌,又巧妙地掩盖了国王的生理缺陷。 一个瞎一只眼,跛一条腿的国王——这是材料;一个真实而又完美的国王形象——这是要表达的主题。让国王闭一只眼,蹲一条脚射猎就是用“这个材料”来表达“这个主题”的最妙的“结构方式”。 怎样组织材料,取舍材料,安排材料,这就是结构技巧问题。它包括:记叙文记叙的顺序、叙事的详略、铺垫与照应、过渡与衔接、开头与结尾;议论文的绪论与本论、论点与论据、说理与例证等等。 文章的结构方式多种多样,几乎一篇文章一个构式。文无定法,主要是对结构而言的。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表达方式,都影响着结构方式的差别。 文章结构的总原则就是要思路清晰,层次分明,以最佳的方式来安排材料表达文章的主题。 需要提示的是:高考作文不同于文学创作,在结构方式上,以简单明朗为好。所以,明线与暗线交织,倒叙与插叙互用等复杂的结构方式高考作文必须慎用。 从高考作文备考和我这几年参加高考作文阅卷的经验看,以下几种结构方式为高考作文的较佳结构方式,这些结构方式,既简单,又明了: 一、记叙文常规的结构。这种结构方式是按事物发展顺序来记人记事,通常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部分。我们高中阶段学过的许多课文就是这种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方式本身没有亮点,属于常见常用的结构方式。所以,这种结构方式既平稳又平淡。这种结构方式的作文主要靠材料的新鲜,细节的典型以及语言的形象生动来打动读者(阅卷老师)。 例文:1、《斗鸟》; 2、《象棋冠军》。 二、“亨利式”的结构。这是记叙文体,尤其是小小说的最佳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方式因美国小小说作家欧·亨利的小小说结构而得名。他在创作小小说的时候,通常戏剧性地设计情节,开头埋下伏笔,作好铺垫,中间设置矛盾,最后,在结尾处出现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这结局既在情理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读着读着,心中豁然开朗,由山重水覆顿然转出柳暗花明。“亨利式”结构,以其《麦琪的礼物》最典型—— 这篇小说一开头就设置悬念:德拉只有一元八毛七分钱,可是明天就是圣诞节了,她不够钱给丈夫买礼物——作者接着围绕德拉一头秀发和吉姆的金表展开描写。德拉为了给吉姆买表链,忍痛割爱,卖掉了一头秀发。等到吉姆回来,她发现丈夫看见她的短发神情不对,在这里又设下一个悬念。待德拉打开吉姆送给她的礼物,读者才恍然大悟。原来吉姆送给妻子一套发梳,德拉已用不着了。接着,德拉送礼物给吉姆,再次出人意料,德拉的礼物也派不上用场了,因为吉姆的金表也卖掉了。故事到此结束,却让人回味无穷。这就是典型的“欧·亨利式情节”和“欧·亨利结局”,概言“欧·亨利式结构”。 受这种结构方式影响的有莫泊桑。作品有《项链》。 后来,受影响的还有我——王老师。这种结构的代表作有:《座次》、《剥菱角的老头》、《防汛指挥长》。 此外还有《丰碑》,高考作文《斗鸟》等。 三、“叙悟式结构”。这是一种最简单,最容易把握的结构方式。它由两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用平实的语言叙述一个生活故事;第二部分(通常只是末尾的一段),升华主题,作者由这个故事生发出的感悟。这类文章主要的亮点不在结构,而是材料里面蕴含着的人生道理和哲学道理。《读者》、《报刊文摘》有许多这样的哲理小品文。 例文:1、《善意看人》; 2、《驾道》 四、“蒙太奇”结构,也称片断式结构。“蒙太奇”原本是电影用语,意为剪辑与组合,即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生活片段巧妙的连接起来,以体现作品主题的结构方法。 运用“蒙太奇”的写作技巧在结构上出奇制胜的高考作文屡见不鲜。比如2000年的高考满分作文《四幕剧》,2004年高考湖北卷满分作文《矮纸斜行横作草》,还有上一篇文章中的例文⑤《放飞心灵》。这些文章有一个共同本的特点,那就是虽然这些景物,这些画面,这些故事,这些人物所处的地点不同,所发生的时间不同,所处的历史年代不同,但是,它们都被一根红线串起,所有片段都指向和表现同一个主题。 “蒙太奇”结构是高考作文一种巧妙而又简单的结构方法,便于考生掌握,深受阅卷老师青睐。这种体式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约束;这种体式省去了承上启下、过渡照应的麻烦,可以把时间和精力集中于语言的表达上;这种体式明快简洁、清朗有序;这种体式有排比段式的外在形态和内在韵律,符合现代读者的审美需求。 “蒙太奇”结构方式用于800字的高考作文,一般以三个段式(画面、故事、人物)为宜,也可以用两个的。在如何展示这些画面的问题上,不同的考生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显示出各自的审美观和写作机智。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一是用空行的方式间隔;二是用小标题,概括画面内容;三是用“一、二、三”序号排列;四是用戏剧的幕场表示。不管用什么样的间隔方式,文章的片段层次必须清朗了然。 例文1、 四幕剧 我是中文系的学生,教授布置了一份特殊的作业,看四幕短剧,写篇论文,明天交。 第一幕:情景对话 背景:一条泥泞的乡间小路,一条小溪静静地流,几块零乱的石头。 A:这有什么风景好看?暴雨、小路、溪流、石头! B:这有许多东西。小路边长着青草,溪流里藏着歌谣,石头边花朵在欢笑,暴雨后挂着彩虹…… 全剧终…… 我凝神思考,在笔记本上写道:其实生活中的任何情景都是美丽的,能发现这一美丽的就是敏锐的眼睛,敏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一颗充满爱与希望的心。正如: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第二幕:半个甜面圈 背景:一个小餐馆中,一张桌子,面对面坐着两个人,他们面前的盘子里各有半个甜面圈。 A:唉,天哪!只剩下半个甜圈。(A一脸的无奈)。 B:是帝!真是太好了,还有半个甜面圈。(B一脸快乐状)。 笔记本上留下了我清晰的字迹:乐观和悲观其实是两种生活状态。乐观者看到的永远是希望,而悲观者看到的永远是失望。在人生旅程中,乐观者永远向前看,向前走,大步流星;悲观者永远向后看,原地停留甚至向后走,惊慌失措。正如:乐观的人在被玫瑰刺伤后仍会说多美的花,悲观的人在看到刺时就会说多糟啊。我选择玫瑰的美丽,因此我选择前者。 第三幕:世界上什么东西最亮 背景:上山下乡刚回城的老三届在听一位哲学老师上课,黑板上一行字——世界上什么东西最亮? 有人说太阳,有人说原子弹爆炸时的光。有人说激光……教室里充满着七嘴余舌的议论。一位知青站起来,是在雨夜中漆黑的泥泞小路上走了许久,突然看见的远方一点如豆的灯火。全场一片寂静…… 全剧终…… 心中有一些东西有涌动。我想起了巴金的名篇《灯》,似乎当时不能体会的温暖渐渐真实起来。世间最亮的其实是人性之光,一如那小小的灯,一如那如豆的灯光。温暖是无处不在的,温暖着自己,也温暖着别人。正如: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可是,第四幕没有看到。够了,这三幕的感到让我一夜无眠。清晨,我交上论文,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儒雅的教授笑了:看了三幕剧的感受是多种多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你下笔的同时,第四幕已经上演,你的答案就是第四幕——真实的人生。 我大悟。生活有许多精彩的诠释,我的答案只有八个字:热爱、乐观、感悟、付出…… 例文2: 独上高楼 2004年重庆一考生满分作文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题记 曾经以为,古代文人的生命会简单而明了,时代赋予他们简明的期望:入相出将,封妻荫子。然而,是谁?偏偏要抛开那些世俗的期望,独上高楼,为自己的人生另择一条路? 一、李白 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 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而当我们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 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亮,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二、苏东坡 是拣尽寒枝终不肯栖的寒鸦么?是举杯邀明月的饮者么?是穿越了十年生死、痛苦一场的痴汉么? 在那个“群星荟萃”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韬光养晦,游戏笔墨罢了,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你的光芒刺痛了那些习惯于黑夜的眼睛,你注定要承受官场和文坛一齐泼来的污水。 而我只看见你青青的竹枝,脚上的芒鞋,被雨淋湿的脊背,你的笑容从容洒脱,你的眼中只有秋风绿水泛清波。 你坚守着自我,从而达到让后世永远仰望的高度。 三、辛弃疾 是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的江南游子么?是恨古人不知你为狂人么?是不啼清泪长啼血的悲鸟么? 在那个崇尚享乐的年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吟花弄月,卖弄诗文罢了,而你偏要独上高楼,“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一边是“斜阳正在,烟雨断肠处”,另一边却是“宝马雕车香满路”,而你,执意要做灯火阑珊处的伊人。 你痛斥,“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黄土”;你彷徨,“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你期待,“醉里挑灯看剑,梦会吹角连营”。 我多想跨越千年时空,共你醉明月。 在菊花开篇的南山西畴,临清流而赋诗;在明月朗照的深山竹林,抚琴而长吟;在明月下你们独上高楼,抛开世俗的期许,在青山绿水间吟哦着流水般轻扬的诗句。 若一袭单薄的长衫,略揖一揖,便昂然走进了历史,从远古走来,从发黄的线装书里走来。是你们,因为独上高楼,坚守了自我,也就在黑夜中守护了永恒的精神家园。 在那些“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时代,是你们独上高楼,抛开了世俗的期许,守护了自我,于是守护了历史的期许。 例文3:
看着我的眼睛 2002年高考湖北一考生优秀作文 还记得人鱼公主与王子的故事吗?面对王子圣洁的邀请,人鱼含泪却微笑着接受。纵然柔软的脚在刀尖上滑过,小人鱼未曾凌乱她的脚步。每次读到这个故事都忍不住泪眼婆娑,小人鱼用他对王子真挚的情感让他对爱与生存有了最深刻的认识。 看到悬崖上的树了吗?它一直静静地立在那里。小鸟飞过去,留下不屑的嬉笑:“等待这棵树的只会是养料耗尽后的死亡吧。”老鹰掠过,炯炯目光后的是深深的思索,将巢搬上绝壁上的枝头,“我知道,”老鹰说,“只有你才是强者,只有你才能领会峰巅的贫瘠。”“看着我的眼睛,”树缓缓的对我说,“鹰和我是亲近的,当彼此深入地了解,才能有深刻的认识啊。”于是我明白,正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只有对事物深入地探究,与之建立亲密的联系,用真挚的情感,才能对事物有最清楚的认知。 记得流浪异域,足迹遍布撒哈拉的三毛吗?为什么她选择了如此艰苦的环境?为什么要去领略凄楚与绝境的颤栗?是漫天黄沙翻滚的雄浑,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幽远,还是驼铃声声的悠扬?我的青春没有撒哈拉,但从她的文字我领略到,正是她对沙漠的渴望让她走入撒哈拉,从而拥有不同寻常的认知。“看着我的眼睛,”三毛幽幽的对我说:“只有怀着一份深深的感情,只要带着对它的向往,只有缩短与它的感情的距离才能真正领悟沙漠。”于是,我明白,认知的本质在于求索,求知的动力在于感情。只有感情的亲近才能唤起深入的思索,然后才能深入的认知。 一幅幅画面在我眼前静静的闪过,坐在海边的海明威,抚摸着向日葵的凡·高……“看着我的眼睛。”你们轻轻的说,于是我明白,对事物亲密的情感,让你们对事物有了最完美却也最孤独的认知。 哀怨的音乐悄悄响起,小人鱼静静的来到王子床边,深深的一吻,将匕首抛入大海,直到此时,王子才对小人鱼有了最深的感情,于是才去认知。纵然小人鱼化作一个泡沫或是一片云彩,但拥有王子亲密的感情,全面真实的认知。我想,小人鱼会笑的。因为,因为我正看着她的眼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