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药酒的配制方法及饮用注意

 相伴今宵 2013-11-20

中医药酒的配制,首先所配制的药酒应与所要治疗的病症相符,配制补酒也要根据自身气血的盛衰、五脏六腑的偏盛与不足,来选择适宜的药酒方。同时,要全面了解要浸泡的药材的毒性;其次,配制时所用的白酒、米酒、黄酒,应选用优质的。在服用药酒前,应检查药酒是否有变质、污染等异常现象和气味。一旦发现可疑情况,应停止饮用,以免产生急性中毒;另外,饮用药酒也要根据人的体质量力而行。中医提醒:不可盲目泡制药酒,最好事先咨询专业中医师。

家庭泡制药酒可采用下列方法:

1.酒的选用:一般选用50度或以上的饮用酒为佳,因为50度或以上的酒在浸泡的过程中能在很大的程度上杀灭中草药材中黏附的病菌以及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虫及虫卵,使之能在安全的条件下饮用;

2.浸酒药材的选用和处理方法:动物药宜除去内脏及污物,清水洗净,用火炉或烤箱烘烤,使之散发出微微的香味。烘烤不仅可除去水分,还可以达到灭菌的效果,并保持浸泡酒的酒精浓度。还可使有效成分更易溶于酒中,饮用起来也有香醇的口感。

植物药应最大限度地除去药材中的杂质、污泥。浸酒的药材应较为干燥,才能保证药酒的效能。一切含有有毒成分的矿物药,如含汞、砷、铬、铅等的矿物药均不应用来浸酒。

3.药酒浸泡的时间:一般浸泡1个月即可。有时为了使有效成分更快地逸出,如不考虑美观,可将药材切碎浸泡。

4.容器:泡酒的容器宜用玻璃瓶、瓦罐,不要用金属容器,以免金属中逸出有毒物质或产生毒性化学反应。不宜用塑料制品,其有害成分易溶于酒中,最好是用玻璃瓶或陶瓷器具。

5.气温:气温对药酒的浸泡有直接的影响,气温高则浸泡的时间短些,气温低则浸泡的时间长些。泡药酒时尽量不能让阳光直射或是灼热逼烤。房间内不能长期处于高温状态。

6.其他:泡制的药酒内尽量不添加白糖或冰糖,它会影响药的效果。如需添加最好加一点蜂蜜,蜂蜜性温和,可以减少药酒对肠胃的影响,有利于保持和提高药效。

中医药酒的饮用注意事项

1.饮量适度: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古今关于饮酒害利之所以有较多的争议,问题的关键即在于饮量的多少。少饮有益,多饮有害。宋代邵雍诗日:“人不善饮酒,唯喜饮之多;人或善饮酒,难喜饮之和。饮多成酪酊,酪酊身遂疴;饮和成醺酣,醺酣颜遂酡。”这里的“和”即是适度。无太过,亦无不及。太过伤损身体,不及等于无饮,起不到作用。

2.饮酒时间:一般认为,酒不可夜饮。《本草纲目》有载:人知戒早饮,而不知夜饮更甚。既醉且饱,睡而就枕,热拥伤心伤目。夜气收敛,酒以发之,乱其清明,劳其脾胃,停湿生疮,动火助欲,因而致病者多矣。由些可见,之所以戒夜饮,主要因为夜气收敛,一方面所饮之酒不能发散,热壅于里,有伤心伤目之弊;另一方面酒本为发散走窜之物,又扰乱夜间人气的收敛和平静,伤人之和。此外,在关于饮酒的节令问题上,也存在两种不同看法。一些人从季节温度高低而论,认为冬季严寒,宜于饮酒,以温阳散寒。

3.饮酒温度:在这个问题上,一些人主张冷饮,而也有一些人主张温饮。主张冷饮的人认为,酒性本热,如果热饮,其热更甚,易于损胃。如果冷饮,则以冷制热,无过热之害。元代医学家朱震亨说:酒“理直冷饮,有三益焉。过于肺入于胃,然后微温,肺先得温中之寒,可以补气;次得寒中之温,可以养胃。冷酒行迟,传化以渐,人不得恣饮也。”但清人徐文弼则提倡温饮,他说酒“最宜温服”,“热饮伤肺”、“冷饮伤脾”。比较折中的观点是酒虽可温饮,但不要热饮。至于冷饮温饮何者适宜,这可随个体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对待。

4.辨证选酒:根据理论,饮酒较适宜于年老者、气血运行迟缓者、阳气不振者,以及体内有寒气、有痹阻、有瘀滞者。这是就单纯的酒而言,不是指。随所用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性能,用补者有补血、滋阴、温阳、益气的不同,用攻者有化痰、燥湿、理气、行血、消积等的区别,因而不可一概用之。体虚者用补酒,血脉不通者则用行气活血通络的;有寒者用酒宜温,而有热者用酒宜清。有意行者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作选择。

5.坚持饮用:任何养身方法的实践都要持之以恒,久之乃可受益,饮酒亦然。古人认为坚持饮酒才可以使酒气相接。唐代大医学家孙思貌说:“凡服,欲得使酒气相接,无得断绝,绝则不得药力。多少皆以和为度,不可令醉及吐,则大损人也。”当然,孙思貌只年累月、坚持终生地饮用,他可能是指在一段时间里要持之以恒。

总结:中医药酒,适当的时候可以喝点帮助身体恢复健康。但对酒精过敏的朋友建议不要尝试,身体的小问题还是以其他方法方式进行调节。古方中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