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箴言

 太极一圆 2013-11-20
 固有分明法
盖人生降之初,目能视,耳能听,鼻能闻,口能食,颜色声音香臭五味,皆天然知觉,固有之良也,其手舞足蹈,兴四肢之能,皆天然运动固有之良。思及此,是人熟无因,人性近习远,失迷固有。要想还我固有,非乃武无以寻运动之根由。非乃文无以得知觉之本原,是乃运动而知觉也。夫运而知,动而觉,不运不知,不动不觉,运极则为动,觉盛则为知。动知者易,运觉者难。先求自己知觉运动,得之于甚,自能知人,要先求人,恐失于自己,不可不知此理也,夫而后懂劲然也。
粘连黏随
粘者提上拔高之谓也,黏者留恋缱绻之谓也,连者舍己无离之谓也,随者彼走此应之谓也。
要知人之知觉运动,非明粘黏连随不可,斯粘黏连随之功夫,亦甚细矣。
顶扁丢抗
顶者出头之谓也,扁者不及之谓也,丢者离开之谓也,抗者太过之谓也。
要知于此四字之病,乃不明粘黏连随,不明知觉运动也。初学对手,不可不知也,更不可不去此病,所难者,粘黏连随,而不许顶扁丢抗,是所不易也。
对待无病
顶扁丢抗,失于对待也,所以谓之病者,既失粘黏连随,何以得知觉运动,既不知己,焉能知人。所谓对待者,不以顶扁丢抗相对于人也,要以粘黏连随等待于人也。能如是,不但对待无病,知觉运动亦自然得矣,可以进于懂劲之功矣。

对待用功法守中土(俗名站桩)
定之方中足有根,先明四正进退身,棚捋挤按自四手,须费功夫得其真,身形腰顶皆可以,粘黏连随意气均,运劲知觉来相应,神是君位骨肉臣,分明火候七十二,天然乃武并乃文。
身形腰顶
身形腰顶岂可无,缺一何必费工夫,腰顶穷研生不已,身形顾我自伸舒,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
太极圈
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顶后与前,所难中土不离位,退易进难仔细研,此为动工非站定,倚身进退并比肩,能如水磨催急缓,云龙风虎象周全,要用天盘从此觅,久而久之出天然。
太极进退不已功
棚捋挤按自然理,阴阳水火既相济,先知四手得来真,才裂肘靠方可许,四隅从此演出来,十三势架永无已,所以因之名长拳,任君开展与收敛,千万不可离太极。
太极上下名天地
四手上下分天地,才裂肘靠由此去,才天靠地相应求,何患上下不相济,若使裂肘皆远离,迷了乾坤遗叹息,此说亦明天地盘,进用肘裂归人字。
太极人盘八字歌
八卦正隅八字歌,十三之数不几何,几何若是无平准,丢了腰顶气叹哦,不断要言只两字,君臣骨肉细研磨,功夫内外均不断,对待教儿岂错他,对待于人出自然,由此往复于地天,但求舍己无深病,上下进退永连绵。
太极体用解
理为精气神之体,精气神为身之体,身为心之用,劲力为身之用。心身有一定之主宰者,理也;精气神有一定之主宰者,意诚也。诚者天道,诚之者人道,俱不外意念须臾之间。要知天人同体之理。自得日月流行之气,其意气流行,精神自隐,微乎理矣。夫而后乃武乃文,乃圣则得。若特以武事论之于心身,用之于劲力,仍归于道之本也。故不独以末技云耳。
劲由于筋,方由于骨,如以持物论之,有力方能执数百斤,是骨筋皮毛之外操也,故有硬力。如以全身之有劲,似不能持几斤,是精气之内壮也。虽然,若是功成后,犹有妙出于劲力者,修身体育之道然也。
太极文武解
文者体也,武者用也,文功在武,用于精气神也,为之体育,武功得文,体于心身也,为之武事。夫文武犹有火候之谓,在放拳得其时中,体育之本也。文武使于对待之际,在蓄发当其可者,武事之根也。故云武事,文为柔软体操也,精气神之筋劲,武事武用,刚硬武事也,心身之骨力也。文无武之预备,为之有体无用。武无文之伴侣,为之有无用体,如独木难支,孤掌不响。不惟体育武事之功,事事皆如此理也。文者内理也,武者外数也,有外数无内理,必为血气之勇,失于本来面目,欺敌必败。而有内理,无外数,徒使安静之学,未知用的,对敌差微,如无耳目,故文武二字之义,岂可不解哉。
太极懂劲解
自己懂劲,接及神明,为之文成而后对敌,身中之候,七十有二,无时不然,阳得其阴,水火既济,乾坤交泰,性命葆真矣。于人懂劲,随视听之际发生变化,自得曲诚之妙,形与意合,不劳运动知觉也,功至此,可攸往咸宜,无须有心之运用矣。
八五十三势长拳解
自己用功,一势一式,用成之后,合之为长,滔滔不断,周而复始,所以名长拳也。须有一定之架子,恐日久入于滑拳也,又恐入于硬拳也,决不可失其绵软,周身往复。精神意气之本,用久自然贯通,无往不至,无坚不摧也。于人对待,四手当咸,亦自八门五步而来。站四手,四手碾磨,进退四手,中四手,上下四手,三才四手,由下乘长拳四手起,大开大展,炼至紧凑伸屈自由之功,则升至中上乘矣。
太极阴阳颠倒解
阳乾天,日火离。放、出、发、对、开、臣、肉、用、器、身、武。(立命)方、呼、上、进、隅。阴坤地,月水坎。卷、人、蓄、待、合、君、骨、体、理、心、文。(尽性)圆、吸、下、退、正。
盖颠倒之理,水火二字详之则可明。如火炎上,水润下者,能使火在下而用水在上,则谓颠倒。然非有法治之,则不得矣。譬如水入鼎内,而置火之上,鼎中之水,得火以燃之,不但水不能下润,藉火气水必有温时。火虽炎上,得鼎以隔之,是为有极之地,不使炎上之火无止息,亦不能使润下之水渗漏,此所谓水火既济之理也。故云,一而二,二而一,总斯理为三,天地人也。明此阴阳颠倒之理,则可与言道,知道则不可须臾离,则可与言人能,以人弘道。知道不远人,则可与言天地同体,上天下地,人在其中矣。苟能参天察地,与日月合其明,与五岳四渎华朽。与四时之错行,与草木并枯荣,明鬼神之吉凶,知人事之兴衰,则可言乾坤为一大天地。人为一小天地也。夫人之身心,致知格物于天地之知能,则可言人之良知良能。若使不失固有之功用,浩然正气,直养无害,攸久无疆矣。所谓人身生成一小天地也,天者性也,地者命也,人者虚灵也。神也,若不明之者,焉能配天地人为三乎。然非尽性立命,穷神达化之功,胡为乎来哉。
人身太极解
人之周身,心为一身之主宰,主宰,太极也。二目为日月,即两仪也,头象天,足象地,人中之人及中腕,合之为三才也。四肢四象也。肾水、心火、肝木、肺金、脾土,皆属阴,膀胱木,小肠火,胆木,大肠金,皆阳矣。兹为内也,头顶火,地阁承浆水,左耳金,右耳木,两命门也,兹为外也。神出于心,眼目为之心苗,精出于肾,脑肾为精之本。气出于肺,胆气为肺之原。视思明,心动神流也。听思聪,脑动肾滑也。鼻之息香臭,口之呼吸出入。水碱、木酸、土辣、火苦、金甜,言语声音,木毫、火焦、金润、土翁、水漂,鼻息口呼吸之味,皆气之往来,肺之门户,肝胆巽震之风雷,发之声音,出入五味,此言口目鼻神意,使之六合,以破六欲也,此内也。手足肩膝肘胯,亦使之六合以正六道也。此外也。眼鼻耳目,大小便肚脐。外七窍也。喜怒忧思悲恐惊,内七情也,七情皆以心为主,喜心、怒肝、忧脾、悲肺、恐肾、惊胆,思小肠、怕膀胱、愁胃、虑大肠,此内也。夫离南正午火、心经、坎北正子水、肾经,震东正卯木,肝经,兑西正酉金,肺经,乾西北隅金大肠化水,坤西南隅水脾化木,巽东南隅木胆化土,艮东北隅胃土化火,此内八卦也。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上九下一,左三右七也。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中五,乾六,兑七,艮八,离九,此九宫也。内九宫亦如此,表裹者,乙肝左肋化金通肺,甲胆化土通脾,丁心化木中胆通肝,丙小肠化水 通肾,己脾化土通胃,戊胃化火通心。后背前胸山泽通气,辛肺右肋化水通肾,庚大肠化金通肺,癸肾下部化火通心,壬膀胱化木通肝,此十天干之内外也。十二地支亦如此之内外也。明斯理,则可与言修身之道矣。
太极分文武三成解
盖言道者,非但修身无由得也,然又分为三乘之修法。乘者成也,上乘即大成也,下乘即小乘也,中乘即诚之者成也。法分三分,成功一也。文修于内,武修于外,体育内也,武事外也。其修法内外表里成功集大成,即上乘也。由体育之文而得武事之武,或由武事之武而得体育之文,即中乘也。然独知体育不知武事而成者,或专武事不为体育而成者,即小乘也。
太极武功事解
太极之武,外操柔软,内含坚刚,而求柔软之于外,久而久之,自得内之坚刚,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所难者,内要含蓄坚刚,而不施于外,终柔软而迎敌,以柔软而应坚刚,使坚刚尽化乌有矣。其功何以得乎?须粘黏连随己成,自得运用知觉,方为懂劲,而后神而明之。即所谓极柔软练出极坚刚,如发劲无坚不摧矣。
太极正功解
太极者,元也,无论内外左右上下,不离此元也。太极者,方也,无论内外左右上下,不离此方也。元之出入,方之进退,随方就元之往来也,方为开展。元为紧凑,方元规矩之至,其孰能出此以外哉。如此得心应手,仰高钻坚,神乎其神,见隐显微,明而且明,生生不已,欲罢不能。
太极轻重沉浮解
双重为病,于於填实,与沉不同也。双沉不为病,自而腾虚,与重不一也;双浮为病,只如漂渺,与轻不例也。双轻不为病,天然清灵,与浮不等也;半轻半重不为病,偏轻偏重为病。半者,半有着落也,所以不为病。偏者,无着落也,所以为病。偏无着落,必失方圆,半有着落,岂出方圆?半浮半沉为病,失于不及也。偏浮偏沉,失于太过也。半重偏重,滞而不正也。半轻偏轻,灵而不圆也。半沉偏沉,虚而不正也。半浮偏浮,茫而不圆也。夫双轻不近于浮,则为轻灵。双沉不近于重,则为离虚。故曰:上手轻重,半有着落,则为平手。除此三者之外,皆为病手。盖内之虚灵不昧,能致于外之清明。流行乎肢体也。若不穷研轻重浮沉之手,徒劳掘井不及泉之叹耳。然有圆方四正之手,表里精粗无不到,则已极大成,又何云四隅出方圆耶?所谓方而圆,圆而方,超乎象外,得其寰中之上手也。
太极四隅解
四正即四方也,所谓棚捋挤按也。初不知方,焉能知圆。方圆反复之理无已,焉能出四隅之手?缘人外之肢体,内之神气,弗缉轻重方圆四正之功,始出轻重浮沉之病,则又隅矣。譬如半重偏重,滞而不正,自然为采裂肘靠之隅手,或双重填实,亦出隅手也。病多之手,不得已以隅手扶之,而归圆中方正之手。虽然至低者,棚靠亦及此以补其所缺,以后功夫,能致上乘者,亦须采裂而仍归大中至正,是四隅之所用者。因失体而补缺云尔。
太极平准腰顶解
顶如准,故曰顶头悬也。两手平既左右之盘也,腰即平之根株也。立如凭准,所谓轻重浮沉,分厘毫丝则偏显然矣。有准顶头悬,腰之根下株尾闾至尻门也,上下一条线,全凭两平转,变换取分毫,尺寸自己辨。车轮两命门,一纛摇又转,心令气旗使,自然随我便。满身轻利者,金刚罗汉炼,对待有往来,是早或是晚。合则发放去,不必凌霄箭。涵养有多少,一气哈而远,口授须秘传,开门见中天。
(附注)以上各篇均先贤原文,辞意显浅,读者自可体会。其难解着,再请教老师为善。
大小太极解
天地为一大太极,人身为一小太极,人身具太极之体,故人人可以练太极拳,本固有之灵而重修之。人身如机器,久不磨则生锈,生锈则气血滞,弊病丛生,故欲锻炼身体者,以练太极为最适宜。太极练法,以心行气,不用浊力,纯任自然,筋骨鲜折曲之苦,皮肤无磋磨之劳,不用力何能有力?盖太极练功,沉肩坠肘,气沉丹田,丹田为气之总机关,由此分运四肢百骸,周流全身,意到气到。练到此地位,其力便不可限量,功效昭著矣。
太极拳能却病延年
肥胖腹大之人,昔因欠缺运动,或纯靠服食补品,以致脂肪积聚,肌肉内含水份过多,若每日练三套太极拳,即能将身上脂肪水份,连带风湿,由毛管排泄而出,故肥者可以练瘦。瘦弱者或而色萎黄之人,虽食补品而不能肥者,亦因欠缺运动,滋养身体不能吸收,随肠走出,故虽食补品而无效,若能每日练三次太极拳,可使血脉流通。以心行气,无微不至,犹如树木将枯,每日用水滋润之,即能渐复青葱。练拳能悦颜色,助精神,减少疾病,增寿数十载,如此幸福,千金难买也。
人既运动,肌肉发展,血气和缓,食品能滋润身体,故瘦能变肥,肥瘦之功,运动可以左右之。孟夫子云:苗之将枯(既如人枯瘦),天油然作云,沛然而雨(即如气血润身)苗勃然而兴矣(即如人瘦将变肥矣)。人之思虑多者,每易患血压高或失眠症(即中医谓之操劳过度)。思想即是意,血随意行,时时刻刻,思想用脑,血随意存留在头上,即兴头痛头晕。犹如胶管装水过多,即生危险。血即偏聚头上而心血少,心即跳动不安,遂致晚上失眠。患此症者,宜用轻松方法练习,气沉丹田,意往下行,将头上存留过多之血,跌散于四肢,下行于心,心得血养,头上轻松。谓之轻清上浮为天,重浊下降为地,阴阳既分,全身无偏,各得其养,身体康泰矣。故每日练三套太极拳,所有失眠、血压高、肺弱、胃病、腰病、肾病、贫血等,一扫而空,驼背弯腰,手足不灵,腰腿不随诸般症候,皆有特效。人人皆可练太极拳,获不可思议之益处。
谈太极拳养身
人为动物,必须运动,太极拳运动,顺自然,合生理,最宜于养身。太极拳架子之首,有预备式,此式垂手自然直立,全身放松,将思虑狂想丢开,将工作劳碌忘却,如将千斤重担放下,心中安静,脑部亦获休息,其益为何如耶?及乎提手举足,开始练拳,则一动无有不动,全身骨节无有不舒畅者,全身筋络无有运动不到者。首式揽雀尾,内含棚捋挤按四法,转身上右步,伸右手至前方时,为揽雀尾,不离松肩坠肘,气沉丹田,尾闾中正,虚灵顶劲。上数句字面易懂,功夫实难。同志中不鲜能将字面解说明白。惟其功夫未必能与字面相符。尤恐拘泥不化,致以辞害意也。若言实地功夫,譬如站定揽雀尾式,上步时间,腿分虚实,步法为丁八步,松肩坠肘,松肩肩处不用力,坠肘非向下用力压,只肘尖处略转下而已。气沉单田,非小腹鼓劲呼吸,惟于腹脐下稍注意而已。又恐不明白涵胸拔背之真理,作成弯腰驼背之形,故又有尾闾中正原则以校正之。本来涵胸即是胸部微微松动,后背自然稍为拔起。胸中不但微松,更寓有开合之意。练太极拳能医疗肺病胃病者,要领在此而已。练拳本来须慢须匀,恐因此无精彩,故又有虚灵顶劲,提起精神以辅助之,使练太极拳者,样样完善,全无缺点。张三峰祖师为人类身体健康谋幸福,可谓尽心竭力,无以复加矣。
学太极拳初步
太极拳本系武当内功,欲锻炼身体者,无论老少皆可学习。小儿八岁以上,老者六十开外,与乎体弱者皆可学习。习之数月,即渐觉强壮矣。小孩正当发育期间,练拳宜开展(即伸手与蹬脚以伸展较长为善)。惟二十岁以下青年,练拳不必涵胸。因二十岁前,骨骼尚未长成,正当变迁时候,以直身为宜。过二十岁以后,方可再加涵胸。
十三式架子,三个月可学会,一年习熟,三年练好。日后愈练愈精,但非真传不可,太极拳不得真传,只是身体略壮耳。练拳十年,终是糊涂,焉能知精微奥妙及知觉运用。若得真传,如法练去,金刚罗汉体不难得矣,不但体壮,自卫防身之能力寓焉。早晚练拳最宜,饭后休息半小时或一小时,方可运动,如体质若者,量力练之。服食中西药品或打针后,皆不可即时运动,必须休息,至复元方可继续练习。练拳没早晚两次或三次均可。夏天练拳,正燥热之候千万不可以冷水沐浴,恐致闭热,稍息无妨。冬天练拳,速穿衣服,否则恐易受凉。练毕勿立即就坐,可步行五分钟,使血脉调和,用功时须澄心息虑,心无所思,意无所感,专心练拳。太极对敌法甚妙,非不能用,只缘今之同志,大多单练皮毛,不肯深究,不求高师益友,但说太极不能实用,如此岂能怪授者不授耶?此拳由道而生,初学每日可学一两式,不可担率,初学略难,一月后拳式入门后则易学矣。同志常有于初学一两月,觉拳甚好,再学三四个月后,反觉不如从前,遂感烦躁,须知此正是进步境象。盖如无进步,不能自知拳式好坏也。初学者必经此阶段,勿因此懈志。
习太极拳程序
初学拳时,少理论,但听先生所教。首须不用力,全身放松软,每日学一两式,不可过多。三个月后,可以学完全套。再三个月,练习与校正姿势。姿势正确**成时,可作为个人健身运动,如怀健身之宝,如愿再进一步,再学三个月,学转动路线及太极之意义,再三个月,学太极拳之劲气,开始窥太极拳拳门径。期约一年,然非高明老师教授、不能达到目的。学拳六个月后就可学推手初步练习,第一个月亦是不用力,先学两人粘黏打圈。第二个月,学棚捋挤按四个方法。第三个月学化劲,先学肘化,次学腰化,再学两肩化,更要有柔软圆滑,然后学随机应变全身化。后再三个月,学棚捋挤按之用法,然后再学连化劲带打法。以上为期一年,以后有暇可并学太极剑。如肯用功,再加半年,共为期年半,拳剑推手三样皆熟,略有本领,身体健康矣。此算一小乘,再续用功一年半,在此期内,可学太极枪,学推手以外各种手法。此期间内,加紧实地练习。为期共约三年,拳剑枪各用法皆熟,健身防身自卫皆可。有大本领,本身有拳,兵刃短有剑,长有枪,其功夫足供一生练习矣,此可称中乘。三年后,练拳法又不同,要聚精会神,苦心求高明老师传授,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升入上乘门径。太极拳分三乘,推手大圈为初乘、学化小圈为中乘,连化带打无圈为上乘。无圈之中有圈,专打不化,打中又有化,就是大圈套小圈,小圈变无圈。此即无极生太极,阴阳八卦五行,千变万化归一。得上乘之功,天下无敌矣,为期若干年,则不能预定,须视个人天份聪明与用功程度矣。本来学艺无止境,然肯下功夫者,无论如何,必一日技精一日。学者须耐心练拳,达到神化境界,非难事也。
太极虚实之解释
常人皆知练拳时,左腿实右腿变虚,如若右腿实,左腿变虚,固为虚实。再言弓腿为实,后腿为虚则错矣。不信者可以试验,譬如打人一拳,推人一掌,弓实前腿,后腿变虚,自己考虑,自己站立稳否与得力否?有推人之效否?细思当自知之。近习拳同志,每视拳为运动而忽略为拳术,此固是运动,惟每方式皆根据用法而作。故习拳要学姿式正确,根据用法目标练习,方能得太极拳之真功效。
虚实二字,按前人指示其意义,非如字面之简单,兹再阐释之。如欲上右脚,则用意将身躯重心微移至左腿立实,右腿重力既移去后变为虚,即能轻便活动,提起迈步,步之大小随各人而定。如两脚站稳,则两腿皆为实,若左足想上步,右步尖向外转移,将身重心移至右腿,此时始分虚实。右腿立实,左足轻便。总而言之,如站定方式后,足不可虚,须分虚实时,多数前足可虚,后足为实。盖力从根起(即足后跟也),如运用进步变步,两腿虚实变换,比穿梭更快,两足可虚可实,虚者为五分力,亦有二三分者,实者为**分力。如丝毫不着力,足部即不听自己指挥。如实十分用力,则转动不灵矣。
太极弓腿坐腿之解释
(弓腿)即前腿向前弯。
(坐腿)即是后腿往后坐,后腿曲膝坐低是也。
弓腿坐腿之运用,犹如北方农夫之浇园式(即灌田)或普通之拉锯式,或如南方船夫之摇船形,总而言之,皆是运用上下相随之揉动力。
身    法
提起精神  虚灵顶劲
涵胸拔背  松肩坠肘
气沉丹田  手与肩平
胯松膝平  尻道上提
尾闾中正  内外相合
练   法
不强用力   以心行气    步如猫行   上下相随  呼吸自然
一线串成   变换在腰    气行四肢   分清虚实  圆转如意
习拳箴言
依规矩,熟规矩,化规矩,神规矩,不离规矩。初习要慢,逐渐要匀,极熟后,从心所欲,动静虚实,阴阳开合。各种神气姿态要表现出,圆中有方,方中有圆,劲若断而意实未断也。灵动神妙,造极登峰,习拳至此,不可思议矣。
经   验  谈
一)太极拳系内家拳,力出于骨,劲蓄于筋。不求皮肉厚,而求气沉骨坚,故无张筋错骨之苦,无跳跃奋力之劳,顺其自然,先求先天之本能,为返本归原之功夫。
二)练太极拳有三到,神到,意到,形到。如身法正确,神意俱到,则进步甚速,每日有不同之感觉,学者宜细心体味之。
三)如身法不合,神意不到,如火煮空铛,到老无成。有十年太极拳不如三年外家拳之讥。故第一须动,第二须悟。功夫如何,视智慧如何,但勤能补拙,须自勉之。
四)练习时呼吸,要自然呼吸,勿勉强行深呼吸。功夫纯熟,自然呼吸调匀,否则有害无利。
五)太极十三式,本为导引功夫。导引者,导引气血也,故功夫纯熟,气血调匀,百病消除。千万不可自作聪明,如舌顶上腭、气沉丹田之类。功夫到后,自然气沉丹田而行百脉。此乃自然之理,不可以人力强求。
六)松肩垂肘,乃言力不可聚于肩背,要将力移至臂部肘前一节,此乃意会而不能言传着,学者要细心体味,不可泥而行之,不得滞重力沉,致难于轻灵。
七)提顶吊裆。提顶要天柱头容正直,吊裆则气由尾闾向上提也,收劲时胸要稍稍含虚,发劲要天柱微直,切不可含胸驼背。
八)练拳一次至少三趟。第一趟开展筋脉,第二趟校正姿势,第三趟再加意形。纯熟之后,一出手便有意形,则进步更速。
九)知觉懂劲,要多推手,自得粘连黏随之妙。如无对手,勤练架子,及时时以两臂摸劲,假想敌人进攻,我以何法制之,日久亦能懂劲。
十)推手时要细心揣摩,不可将对方推出以为笑乐,务要使我之重心,对方不能捉摸,对方之重心,时时在我手中。
十一)太极拳行住坐卧,皆可行功。其法以心行气而求知觉,譬如无意之间,取一茶杯,用力持之,如何感觉,不用力持之如何感觉。行路之时,举步之轻重,立定之时,屈腿而立,直腿而立,一足着力,双足着力,均可体验之。
十二)初步练拳时,觉身体酸痛,此乃换力,不必惊恐,亦不可灰心。半月之后,即觉腰腿轻快,神满气足。
十三)架子练熟,推手入门,乃讲功劲。太极拳有粘动劲、跟随劲、轻灵劲、沉劲、内劲、提劲、搓劲、揉劲、贴劲、扶劲、摸劲、按劲、入骨劲、摔动劲、挂劲、摇动劲、发劲、寸劲、脆劲、抖劲、去劲、冷不防劲、分寸劲、蓄劲、放箭劲等劲。等等以上诸劲,仅述大概。领略各种劲,在知觉运动中求之,一人求之较难,二人求之较易。因人是活物,发劲之外,尚有灵感作用,务在人身上求之,如无对象,在空气中求之,如打沙包转刚球,俱无用也。
十四)太极拳论云:其根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此发劲之原理也。再有禁忌如膝不可过足尖,伸手不得过鼻尖,上举不得过肩,下压不得过心窝,此古之遗训也。如违此禁忌,力卸矣。变化之妙,主宰于腰,如以右手斜左推人,已过鼻尖,力已卸矣,但左胸往后稍含,腰部稍稍左转,力又足矣。此变化在胸,主宰在腰也。形于手指者,浑身松灵,刚坚之劲,在于手指。则如纯钢松软之条,上有铁锤,向前一弹,所向披靡,无法御之。学者细心推敲,不久可得内家真劲。手法特别者,不在此禁。
十五)人乃动物,并具灵感。譬如我以拳击一人,彼当以手推开身子闪开,决不能静立待打。抵抗乃人之本能也。静物则不然,如悬一沙包,垂悬不动,拳击之后,当前后鼓荡,然其鼓荡之路线,乃一定之路线。向左击之,向右荡回,此乃物之反应也。人则不然,一拳击去,对方能抗能空,变化无定,此人之反应也。拳术家有稳、准、狠三字,等求我不发劲,发则所向披靡。然何以求稳准狠,须先求灵感。如何求灵感,读者应在前篇王宗岳先生之行功论内求之,即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须在似动非动之时,意未起形未动之间,争此先者,所向披靡矣。
十六)或云练太极拳后,不可举重物,不可用蛮力,此则未必尽然。未学太极拳,一身笨力,全体紧张,既学太极拳,全体松软,筋畅气通。务必练去全身紧张,仍须保持原来之笨力。因松软之后,笨力变为真劲矣。昔人谓笨力称之曰膂力,其力在肩膂之间也,不能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也。故笨力为本钱,松软是用法,得其用法,小本钱可做大事业,不得其法,本钱虽大,事业难成也。故得太极拳真理以后,举重摔角,拍球赛跑,随意可也,不必禁忌。但依编者愚见,各种运动,不如多打几趟拳。
十七)道经云:一阴一阳谓之道。太极即阴阳也。在此原子时代,何物非阴阳,故行功论有云: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偏沉双重,阴阳不匀也,故读者于举手投足,务须注意,一阴一阳,一虚一实。老子曰:吾善藏其余。祈揣摩之。
十八)太极文武解,文武二字,文以养身武以御敌。
十九)以上写出各条,均经验也。真实功夫,尚须在十三式中求之。功夫纯然,自得得心应手之妙。练功时最好少求理论,多做功夫。余曾曰:功夫昔人好,理论今人好。实在理论一多,功夫不专,进境反少矣。拳术界中人多讲义气。学者当尊师重道,厚敬师傅,感动师傅,则为师者必尽心教导。此虽世俗之理,但中国人情如此,不可不注意。爱学真功夫者,更当注意也。
二十)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火之炎上,性也;水之润下,性也。此物之性也。春茂秋杀,天之性也。恶劳好逸,惧死贪生,此人之性也。然火遇风可吹之使下,水之遇火,能蒸之使上,松柏心坚,秋冬不凋,人知礼仪,见义勇为,此乃易后天之性返先天也。人未练拳之时,百脉滞塞,筋紧缩而短,故力聚于肩膂。既练之后,百脉畅通,筋长力舒,由肩而臂,由臂而腕,由腕而形于手指,渐渐弃后天而转先天。如得先天本能,则神妙不可思议,学者得此劲后,当知余言非谬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