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课堂让我找到了自己
山东大学附属中学 郭寅
我作为济南市选拔出的教师代表,有幸参加了张志勇副厅长亲自组织的山东省创新课堂观摩研讨活动,现场上了一节课,感受颇深。
说实话,自从2003年参加优质课评比以来,大大小小的比赛参加了不少,但是仍然有很多令自己困惑的地方一直得不到很好地解决。
比如,优质课评选也会要求教师尽可能的考虑教学方式的多样,教学环节的齐全,和怎样让学生动起来的问题。但是首要追求的却是一种教师能够完美表现的课堂。要求教师语言流畅,学生配合默契,发言积极,活动参与效果好,等等。
可是有时候,教师明明认真设计的课堂提问,教学现场的学生却不一定愿意配合你,往往会变成剃头担子一头热的状况。在我的经历中就经常遇到这样的状况。于是,我老觉得这是孩子们的问题。
但是通过这次观摩课的洗礼,我有了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孩子们不愿回答问题,既不是因为孩子们不爱学习,也不是学生太差,更不是学生
我觉悟到,教师有没有真的考虑学生的需要,有没有真的考虑学生的实际,有没有问问自己,对于你要讲的知识,孩子们已经知道了多少,还有哪些是他们所不知道的?用什么方法才能打开学生的思维?
教育的误区,往往在
我终于对我以前曾经受到的冷遇找到了合理的解释。学生的木讷与困惑,不是因为我不够热情,也不是因为我不够认真,而是因为我没有找对问题的根源,盲目使力气的结果。
之所以会有今天的感悟,源于对上《自然资源》这节课时,设计课堂的思想方法的转变。我准备的这节课,曾经伴随着我南下广州参加全国优质课评选活动,还获得了特等奖的好成绩。
可是接到参加这次创新课堂观摩的任务,我却感觉原有的设计一度禁锢了我的思想,导致自己老是在原地儿打转转。尽管对教学设计也在一遍一遍的改动,然而我很清楚,这只不过是平地跑圈罢了。
尽管我刚刚接触到创新教育的一些理念,但是我觉得她的很多内容,都是我很长时间以来会说想做却倍感困惑的地方。比如关于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虽然我也一直这么说,但是怎么回归,怎么操作?始终没有找到切入点。
我是一个跟自己很较劲儿的人,对自己的现状很不满意,于是熬了一个又一个的晚上,却还是找不到突破口,直到来到了泰安的当天晚上仍然如此。
按照研讨活动要求,课前我没有见到学生,甚至没法按照常规布置预习。学生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只能根据泰安省庄一中马校长的介绍,推测到学生们较之大城市学生比较质朴的样子,还估计到学生思维可能不会很活跃,但是听话。
我想,第二天就要上课了,这可如何是好?我有些沉不住气,于是只好跟和我一起来的陈校长交流。陈校长的话对我启发很大:“不论什么程度的学生,他们对自己的生活肯定都会很熟悉的。上课你就谈和孩子们的生活有关的内容,一定行!”
幸运的是,创新课堂观摩活动第一天的上午,我见到了我的老师---滨州北镇的中学语文教师史建柱。
我发现,他的课每一个环节看似平常,细品之下却韵味无穷。例如有关对太阳的断想的处理。提出问题之后,
再如,他等待学生进入学习佳境了,而后再说明这节课要训练作文,并给出了一个范例---赵丽宏的《生命》。他打出的第一张投影片上除了题目什么都没有。当时我很替
他顺势提了一个问题:“大家猜,赵丽宏会用什么方式来表达?”等到把学生的胃口吊足后,他才将有关内容呈现给学生。学生回答的精彩,自信心当然会增强,并且印象十分深刻。
我听完他的课以后,忽然意识到我有救了,这不就是我一直想追求的境界吗?有人而且是我昔日的老师做出来了,还具有相当高的水平。我告诉自己说,放手大胆一搏,我何尝不可以用聊天的方式,放手让孩子们大胆谈自己的生活,然后将他们言谈中包含的地理知识加以提炼,从而使学生自我生成呢!?
我的具体做法是:课前先着力进行“情绪调动”,决不吝啬自己对学生的赞美,一定要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感受到我对他们的赏识,真诚的表达“你真得很不错!”然后就暂且 “一心不闻窗外事,两耳只听学生说”,集中全力鼓励孩子们谈出自己的生活经验。
课堂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展开,学生很自然的谈到了自己学习的专注性和善于利用其他资源学习的经验。在学生面前我首先提到自己来泰安后的一个感觉,自己尽管来自“泉城”济南,但是喜欢喝泰安的水,由此真心地夸这里的水质好。
联系这个学校的学生实际,我问到了他们这里的特产---泰山女儿茶,问到了他们觉得故乡最令他们骄傲的地方---泰安抽水蓄能电站……,学生们就在这样一种聊天似的轻松的氛围中,畅谈自己的所见所闻,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一时间课堂活跃的不得了。
然后,我因势利导学生从聊天中找出涉及到的自然资源。我高兴的看着那一个个急切表达的笑脸,就在那一瞬间,我突然有了一种幸福的体验---我找到自己了!
我意识到,原来只要真正在生活和课堂中搭起一座桥梁,老师和学生都会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教与学,这样的课堂才是和谐的。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也会感受到自我认同,感受到自我成长。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会真正在学生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