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禹出生山东考>续文

 东夷人士99999 2013-11-21
东夷人士李沣按:
最近翻箱倒柜时,找到了一封六年前的信,是收到登载拙作《大禹出生山东考》的《荷泽学院学报》后给编辑李瑞先生的回信,重读该信,觉得里面还有些内容,实际上该信是对《大禹出生山东考》一文的补充,因此将该信发表在此。

 

李瑞记先生:

  登载《大禹出生山东考》一文的学报收到,十分感谢。

 党的十七大号召要注意发掘和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我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觉得荷泽地区的文化资源相当丰富,因此文章发表后想推荐给荷泽有关部门参考,并把四川纪念大禹的文章一并介绍给他们。但我把四川纪念大禹的文章下载阅读后,觉得问题很不简单。四川对“禹生北川”的宣传,起步很早,声势很大,把政府机关、学术团体、甚至好几位知名学者都动员起来了。尽管这件事很不可靠,“禹生北川”远没有定论,但出于本地区发展的需要,不仅先下手为强,而且还进行了过度的商业包装。

 “禹生北川”不是定论。禹生北川、禹生汶川、禹生都江堰、禹生什坊,四川内部都争执不下,说明“禹生北川”在四川内部都还没有定论。

常识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出生地与他(她)的父母所在地有直接联系。在古代,与他(她)的祖辈甚至整个氏族的所在地或活动区域都有重要关系。《史记》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大戴礼》载:“孔子曰:高阳(颛顼)之孙,鲧之子,曰文命(禹)。”

禹的祖父是颛顼,即高阳。《元和郡县志》载:“高阳故城,在县(雍丘,古杞国北,属曹国地)西南二十九里。颛顼高阳氏佐少皋有功,受封于此。”梁玉绳《汉书人表考》载:颛顼“都帝丘(今河南濮阳),葬濮阳城外广阳里。”

禹的父亲是鲧,一说鲧的祖籍,即古鲧国在秦晋之间。鲧的封地在崇(河南嵩山),“鲧封于崇”,称“`崇伯鲧” (《夏本记?索引》、《国语?周语》)。秦晋之间也好,崇山也好,都在中原,都离四川北川很远很远。鲧是尧臣,是助尧治水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他似应生活在尧的周围。《续郡国志》曰:“济阴定陶,古陶尧所居。”臣瓒曰:“尧初居唐,后居陶。”“尧葬济阴成阳谷林。”(《续山东考古录》点注:“汉成阳县,有时称成阳或阳。秦置。遗址在今荷泽市区东北30公里胡集村一带。)“成阳有尧冢、灵台。”(《汉书?地理志》、《汉书?刘向传》)鲧治水九年,“功用不成”,一说“昔尧殛鲧于羽山”;一说“舜之刑也殛鲧。”(《左传》和《国语》)羽山在今山东临沂和江苏赣榆处。因此,鲧的活动区域也就是尧舜治水的中心区域,即河济之间或者说是秦山周围。

禹母是修己,为有莘氏女。修和己,均为东夷少皋之后;而莘国故城在今曹县北十八里的莘仲集。

总而言之,禹的父母和祖辈,禹父鲧所供职的尧、舜二帝,其当时的活动中心,均在古曹国周围。如果大而言之的话,均在太行山以东,以兖州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禹的父母、祖父都有生活在这一地区,禹怎么能出生在相隔数千里之外的北川呢?

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这一问题:如果禹胡确实生于北川,或者说禹生北川是历史的真实,那么禹就是羌种,而且不仅不是秦晋之羌,也不是陕甘之羌,而是四川的纯西羌种。这样禹不仅不是黄帝的后裔,而且也不是炎帝的后裔,而是纯羌人的后裔。其逻辑的结论就是禹不是炎黄子孙,作为华夏文明之始的夏朝不是炎黄文明的延续,甚至可以说与炎黄无涉。无疑,这是个颠覆中国历史的结论。北川县长经大忠讲话中明确指出:“北川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李注:表明这里是纯粹的羌种。)“我们将以四川省社科院在北川建立‘四川省社科院禹羌文化研究所’为契机……,继续致力于禹羌文化的研究。”他们致力研究的是“禹羌文化”,而不是“华夏文化”或“炎黄文化”。问题很清楚,禹生北川的逻辑结论,就是中国的文化是禹羌文化,中国之人乃禹羌的子孙。

李先生,我跟你罗列这些是想说明,我们讨论的问题是个大问题;我的文章可能有小错,但无大错;原本想向市里推荐有关资料,以供在开发本地文化资源时参考,但鉴于四川的大动作,我们各方面的准备都不充分,此意图从长计议为好,

向你推荐有关资料,方便时可浏览一下。

对你的关照再次表示感谢。

 

 

祝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大吉、万事如意。

 

 

                                                                                                                                                                                                                                            东夷人士   

                                                                                                                                  2008年1 月9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