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徒生童话【图文】

 昵称fIA9z 2013-11-23

安徒生童话

摘要: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如何改革故事叙述方式,以及150年来最受喜爱的安徒生童话作品插图精选。“安徒生拥有微言大义的表达力,他将深意赋予传世的经典童话中。”
 
“用心倾听他人的话语。”这是海明威就如何成为一名作家给出的个人意见。一个多世纪前,一个小男孩出生于丹麦一个贫穷的鞋匠家庭,他的父亲是个鞋匠、母亲是个目不识丁的洗衣妇。当地贫民窟的老妇人们纺着纱线,编织着故事来打发时间,而这个男孩就是听着这些故事长大的。
这个不同寻常的贫农式口述民间故事的传统成为他练习倾听的实验室,基于此经历,之后他创作出了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深受世界喜爱,激发着一代代儿童天马行空的想象。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运用非凡的倾听能力使自己脱离贫困,跻身于国际名流圈,成为了历史上最杰出的故事作家之一,也成为了世界童话领域的殿堂级人物。
 

2011年Taschen出版了堪称视觉艺术经典的《格林兄弟童话集》并成为了2011年最佳图画书之一,时隔两年,他们出版了《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童话集》(公共图书馆)——一本装帧精美、布织封面的大部头书卷,其中收录了23篇最受喜爱的安徒生童话,包括《国王的新衣》、《小美人鱼》、《丑小鸭》、《白雪皇后》和《豌豆公主》。
与这些经典童话一起呈现的还有各国艺术家创作的历史上最美丽的安徒生童话插图,其中就包括凯·尼尔森——他为斯堪的纳维亚童话的怀旧画风创作的插图将带给你前所未见的艺术感染力;海利·克莱克——他为埃德加·爱伦·坡的《神秘及幻想故事集》配的插图有着超越时间的魅力;还有青年时的莫里斯·桑达克在他艺术风格形成期的作品。

我最爱的插图来自于女艺术家凯瑟琳·贝弗利和伊丽莎白·艾伦德的双人组创作作品,她们在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合作作画——她们的合作在平面设计学初创阶段就宣告了、甚至是倡导了平面设计创作的因素——她们的影响在当代艺术,比如Jillian Tamaki为爱尔兰神话传奇故事的配图中,仍能得见。

《白雪皇后》插图由凯瑟琳·贝弗利和伊丽莎白·艾伦德创作于1929年

《白雪皇后》插图由凯瑟琳·贝弗利和伊丽莎白·艾伦德创作于1929年

《白雪皇后》插图由凯瑟琳·贝弗利和伊丽莎白·艾伦德创作于1929年

《白雪皇后》插图由凯瑟琳·贝弗利和伊丽莎白·艾伦德创作于1929年

当然除了这些美丽的插图艺术,使得安徒生拥有并一直保持非凡故事叙述力的是别的一些东西:不同于格林兄弟的创作方式,作为文艺学者和语言学家的格林兄弟更乐于依靠可靠信息来源而不是在田间穿梭收集第一手的口述民间故事资源——安徒生身处的时代,农民生活在一个迷信的社会里,他成长的小镇如同中世纪城市那样只有8000多人口而不是欧洲文化的中心,在那里民间故事承担的是娱乐大众、教化人心的作用。他的童话故事不光是纯文化性的,而且大多都是原创——这点与格林兄弟也不一样,他们只是已有故事的复述者,而历史学家估计安徒生的200篇童话中仅有7篇是借鉴的。

《织补针》插图由莫里斯·桑达克创作于1959年

从小汉斯就有一种深深的孤独感和自卑感,当同龄人都在操场上玩乐时,他却在贫民窟的纺织间寻找庇护。幸运的是,他的父亲虽然穷但却热爱文学,他拥有以柜子的图书——考虑到这个家庭的收入和所处的文化环境,这一柜书可以说是奢侈品了。汉斯的父亲在他11岁时就去世了,但他仍然坚持阅读小人书和文学书,这给他提供了不同寻常、不可思议的临时教育机会。后来,汉斯在日记中把阅读描述成他“唯一的、最爱的消遣。”正是阅读和倾听的双重作用使他成为了一名伟大的故事坐着。编辑诺埃尔·丹尼尔在序言中这么写到:

阅读与安徒生的气质和想象力全然契合。但安徒生也是一个很好的听众——在那贫民窟的纺织间里,在他父亲的故事声中,在他喜欢的剧院演员中。他用心倾听着身边的人物角色和声音,他的耳朵从中得到了锻炼。他拥有了一只内心的耳朵专用来捕捉想象世界里的声音和影像,就好像听到了《补衣针》故事里那被蒙蔽双眼的缝衣针的傲慢的话音;或是《国王的新衣》里国王自我怀疑的内心独白;或是在《夜莺》里那挂在宫殿里的小银铃‘没人能忽视的叮当作响声’。

《夜莺》插图由乌克兰画家戈尔卡·伊凡诺维奇·纳尔布特创作于1912年

《坚定的锡兵》插图由丹麦画家凯·尼尔森创作于1924年

《坚定的锡兵》插图由丹麦画家凯·尼尔森创作于1924年

在安徒生所有的故事中最振奋的就是他自己白手起家的故事:出生于贫民阶层,经过不懈奋斗终于跻身成功人士。丹尼尔这么写到:

‘我要出名’,安徒生在日记中如是写到,过于强调个人专业上的自我价值实现并不是一个有节制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所应表现出的温文的自我陶醉。他对成功的追求在他灵魂深处的、繁复交错的精神河流中流淌着。他的赞助人也从安徒生身上看到了一种强烈的自信。他拥有强烈的表现欲、他渴望唱出华丽的高音(在破嗓前)、他拥有讲故事的天赋,而且,还有不断激励向上的自我。

[…]

安徒生有一部分天赋在于他的感受力,他成长于欧登塞最贫穷的角落,但他意识到上流社会的流动性,如果他能打破阶层界限,他就能走得更远。他用钢铁般的雄心、惊人的想象力和毫不怯场的勇气武装起了自己……

《小美人鱼》插图由捷克艺术家约瑟夫·派勒契克创作于1981年

现代心理学能容易地逆向还原出支撑起安徒生人生抱负的两种因素:一方面,他逃进入纺织间并学会了倾听,从而拥有了创造性的“积极构建白日梦”的能力;另外就是他百折不回的决心。即便如此,要突入上流社会,他还必须忍受来自于自身社会经济阶层的羞耻感的阴影,还要培养面对反对声潮时的勇气,这点显得尤为重要。丹尼尔是这样解释的:

得到皇室垂青依赖于良好的家世和人脉,这些都与安徒生的阶层无关,他通向成功的道路充满了不断的剥夺和一再的抗议。但不可思议的是,他坚持下来了。最终,他引起了皇家剧院总监,乔纳斯·科林的注意,他为这个少年申请到了一笔皇家资金。得到赞助人资助时,安徒生已经17岁了,而在这之后是长达五年的和11岁学童一起的学校教育生活。他们要求安徒生要么在成为作家前获得适当的教育,要么就回家去学个谋生技能。后者就是他父亲的老路,而这对安徒生来说是绝不可能选择的道路。

最早的安徒生童话插图之一,1872年《拇指姑娘》版本插图由英国艺术家埃莉诺·维尔·博伊创作

《猪倌》的插图由埃奈尔·内耳曼创作于1923年

尽管有着阶级羞耻感,安徒生在自身经历中仍然获取了足够的积极因素来加固信心、向前迈进。幸有丹麦的君主制,这个国家——不像其他欧洲邻国重点关注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依然处于文化和艺术创作的黄金时代,因此在科林的帮助下,安徒生能够获得一笔艺术家津贴,这给了他打磨自己写作技巧的自由。但即便安徒生通过不懈努力进入了上流社会,有生之年他成为了丹麦最著名的作家,并得以经常陪伴王室成员,安徒生依然因为自卑感带来的不安而有格格不入的感觉,这种感觉和当年驱使他躲进纺织间而不是和朋友们在外玩耍的非归属感一模一样。丹尼尔对此进行了带有伤感美的描述:

安徒生永远在自我肯定与自贱脆弱这两者之间徘徊。即使名声日起,他也无法逃避那种和交往的那些皇室名流、社会精英人士间的不平等感。在他的日记中是这么说的:‘我依然有一种感觉,仿佛我仍是以皇室帷幕为遮羞布的穷人。’

《丑小鸭》插图由荷兰画家特奥·范·霍特玛创作于1893年

《丑小鸭》插图由荷兰画家特奥·范·霍特玛创作于1893年

所以在《丑小鸭》的故事里有一句话:“生在鸭窝没什么大不了,只要你孵化自一颗天鹅蛋就行。”,这是安徒生对个人经历做出的隐晦而忧伤的评价。也有可能这种感受同时来自于他“用心倾听”和保持着孩童时的开放心态体验这个世界的能力,他因而发明了一种全新的孩童感受式的故事叙述方法,对此丹尼尔用“为了儿童而创作的儿童故事”进行评论——这一彻底的改变既不同于安徒生之前的传统美德故事,更不同于格林兄弟对于语言和想象力的学术性兴趣。安徒生创作的故事梦幻地、柔和地与孩童联系在一起,打造了一个由直观逻辑驱动的、情感交错的世界。丹尼尔捕捉到了安徒生创造的独一无二的微观世界:

当代的读者可能很难理解安徒生童话与其之前的故事有什么区别。但它们韵律优美、充满感情,同时有着淡淡的忧伤和哀婉动人的情绪,有时有些顽皮的幽默感。结构简单,但读来悦心,它们诉说着孩童的感情,而不是故意屈尊的做作。

[…]

尽管他的内省与敏感与他个人生活需求并不契合,但安徒生拥有微言大义的表达力,他将深意赋予传世的经典童话中。

插图由日本艺术家Takeo Takei创作于1928年

插图由日本艺术家Takeo Takei创作于1928年

插图由日本艺术家Takeo Takei创作于1928年

安徒生甚至被认为早在弗洛伊德的开创性研究之前就探索了潜意识世界,并且预言了20世纪超现实主义的情感表达。尽管丹尼尔没有表述其间的联系,你能很容易地在安徒生的主观描写中看到新新闻主义的萌芽,这点丹尼尔倒是写到了:

安徒生让一个简单的墨水台、玩具兵、一只鸟、一粒豌豆、一个纺锤都带上了个人意识,这些情感有无知、欲望、傲慢和勇气。安徒生笔下的角色拥有拟人化的情感和人性弱点,通常还具有轻微扭结的观点,它们无法看清自己真实的命运或是位置,就好像安徒生为我们点亮了一盏灯,照出了我们因自身具有的人类主观性所带来的限制。从这方面来说,也许他创作的故事的主题其实是描写作为人类经历的无法逃脱的主观性状态。

《白雪皇后》插图由凯瑟琳·贝弗利和伊丽莎白·艾伦德创作于1929年

《白雪皇后》插图由凯瑟琳·贝弗利和伊丽莎白·艾伦德创作于1929年

《白雪皇后》插图由凯瑟琳·贝弗利和伊丽莎白·艾伦德创作于1929年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童话集》是本精良之作,它不光是典型的Taschen出版的视觉艺术上的佳作,更是永恒的故事书之珍,它收集和讲述了一位历史上最伟大的创作英雄的作品和思想历程。
 
(译者:weiwei道来     原文作者: Maria Popova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