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骨文

 私房书馆 2013-11-24
编导手记

  进入个新环境,遇上个陌生人的时候,总免不了这样的对话。
  “小老弟做什么工作的呀?”
  “我是个编导。”
  “电视台的那种编导?”(好像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很多种编导?……然后是……‘啧,啧,啧’ ……再然后……‘*&&^%^&*%$Y*^&$##%^!!!’)
  再然后,往往我就听不下去了。首先,三百六十五行里,编导可真不能算是上好的行业;其次,既便大家都叫做编导,也好歹要分出个三六九等;最后,偏偏在编导中,我恰恰是第九等的那种。
  通常人所说的“编导”,大概是那种前呼后拥,紧盯监视器,用喊话筒发号施令,吃助理编导泡好的面气质还恹恹然的那种。但是实不相瞒,那种编导可不是普通的编导,他们的战斗力至少已经在三等以上,第九等的编导是从来不会那样工作的。
  通常第九等的编导是在拍摄前一天开始进入主要工作流程的,那一天非常的忙,如果你还不是一位编导,并且要白手起家从一位第九等的编导开始干起,我建议你在拍摄的前一天五点半起床。
  为什么要这么早起床呢?你看一遍我的工作时间安排就会明白。(当然,这种安排正是因为我本人还是一位不称职的第九等的编导,还要向熟练的第九等编导学习的缘故。)
  7:00 赶到科影,打一百个电话,把头几天所有联系过的人及联系过的事再确定一遍(此时,尚有许多人还在梦中,但‘*&&^%^&*%$Y*^&$##%^!!,管不了那么多了)。
  8:30 开车到北影,直奔演员中介所。
  “刘大姐,我是科影的那个,记得吧?……刚才还通过电话……。”
  (悄悄拉到一边)“不是说,多找几个看的过去的么?是演清朝的大官,不是地痞流氓难民伪军。”
  (微笑)“我就知道,你刘姐办事儿你放心,这不给你多备了几个。”
  招呼响罢,小院门口闪出二三十条精状汉子,五六十道目光齐刷刷聚于一身,眼神全是带光的那种,没见过这种阵仗的人能被当场吓背过气去。
  “都站好,都站好,让段导审审。”
  “您这长发……?”
  “这是清朝吧,清朝我熟! 《还珠》………,(顿顿),………《还珠》里我尽上戏了,下午我剃了它,您还有什么吩咐吧您?”
  “那边那位,您这胡子……,有点长了?”
  “可不是吗!………艺谋的戏之后就没来的及剪,得得,听好吧您哪。”
  (左后背传来)“你们看看这位导演,多年轻,多有涵养。”(音率突然增大)“您甭客气,有啥您就直说,大家都是为了艺术!”
  9:30 躲到墙的一角。开始打一百个电话。
  “就明天一天!我还能骗你吗?真是主角……,有劳务,有劳务,……那能三十一天呀!五十起步,……。”
  “帮哥们儿一个忙,帮忙帮忙……。”
  “大姨父,我就是请您玩个票,……什么!单位领导还管这事儿?您说什么?要集体宣传…………!”
  (结局:一个都不来,只能从群众演员里选。)
  9:45 带上十几个挑好的群众演员左拐右拐的找到一家服装租赁公司。
  “强哥,我是科影的那个,……早上我们通过电话。”
  …………
  (诧异加惶恐)“怎么还没租呢,就先押五百?”
  (蔑视)“规矩就这么定的,你就痛快点,租不租吧?”
  那一边,“导演,您这试衣费好歹也给我们算个半天吧!”
  10:40 躲到墙的一角。开始打一百个电话。
  “这些衣装的确太脏了,也都糟了,还有没有别的租服装的地儿?”
  “找谁?老张?那个老张?……快,给我电话,……有手机没有?”
  “哎呦,张哥,张哥,我下午准到。”
  11:20 在美国巨片《干掉比尔》的片厂门口。
  “强哥,我的亲哥,真叫我一通好找。”
  “……这才过了一个小时押金就一分不退,哥哥,我怎么交差啊!”
  “我说白了吧,你这是明抢啊!你还别瞪眼,你就是把我打死了我也要把钱拿回来。”
  《干掉比尔》门口一阵波动,围观众人忙不迭让出一条道来,一个人五人六的家伙匆匆冲出来怒吼道:“这儿他妈干什么呢?没看里面开着机的吗!摄影棚门口保持安静。”
  “安静不了,………”我声嘶力竭的提醒在场的每一位同志,“他要是不还钱我就安静不了!”
  结果,我披着被拉扯开了线的衣服,手里攒着退回的二百五十块钱屈辱的离开。
  12:30  家属区塔楼地下室二层。
  “张哥,看您这衣服,这才叫衣服!”
  (老张胸有成竹的微笑状)“看见这坎儿没有,这是专门给国立做的,才上过一次身。那边那袍子,给王刚备的,都没穿过,就是新的。”
  “得得,您可别吓唬我啊!再说下去这价码还下的来么!”
  接着,长达一小时十五分的砍价大战。结果,还是没逃得了晚清命运的写照,一样是个丧权辱国的条约。
  2:00 道具车间。
  “郭老师,我科影的,……”。
  大概十分钟左右,……“这您都门儿清楚!像咱们这样的老电影厂,没一个日子好过的!(电影厂的诸位老师一定能够原谅我的冒昧,这不过是权宜之计)………对了,郭老师,我差点都忘了为什么来的了,我挑点道具。”
  3:30 道具车间门口,装车。
  “哥们儿,这儿是北三环,科影在北二环,撑死了也就四公里,二百太多了吧!搬家公司也就二百,………。”
  “得得,我搬上车,您歇着成么?您就负责开开车,您就可怜可怜我………”。
  4:30 运至拍摄地。
  打一个电话,“你说的场工呢!不是说好在这里等着么!”
  ……“你管等多久呢!反正我付的是全天包的钱,歇着不干事还不好!你怎么就不能给我介绍个把这样的活呢?快把人给我找回来,……。”
  5:30 卸完车。
  6:30 布置完毕。
  7:00 到家。
  从车后厢内背上十几套清装上楼回家,爬上六楼这喘!从来也没想过清装怎么就这么沉。等一件件手洗过后(千万别机洗,我第一件机洗之后就破了),已经十点半。
  然后再一件件用烫斗运平,这活干完后,时间已在凌晨两点开外(这也是心得,洗完一定要运,不然全是折儿,上电视看就根叫花子没两样)。
  此时虽然已经很累了,但是还是不能睡觉,一定要再看一遍拍摄稿,确定不会在拍摄的时候丢镜头。从头至尾的把稿看过一遍之后,彻底耗尽灯油,然后就可以洗脸出发了。(通常,这种拍摄的前后几天是打通的,如果想干好,还是少睡觉为妙)。
  这就是一位第九等编导的份内工作。有的人一定会问,为什么非要把这么多事放在拍摄的头一天来做呢?那么我请你从头到尾的把这篇文章再看一遍,因为你的确还不具备(最起码是目前)一个好编导的能力。如果你看了第二遍依然不明白,那么只能说明你此时还不具备一个第九等编导的能力。如果我说到这里你还是不明白,那么就请你就永远也不要去想这件奇怪的事了。




《神谕之骨》
             
             
  每当人类想要纪录历史,总需要“书写”,但无论古代的东方或西方,主持历史纪录的人都是“王”。
                                 ——乔治·杰尼

第一章  失落的文字
  世界上有个伟大的国家,他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诗、一幅画,他的名字就叫中国。
                                                 ——尼赫鲁

古文字的断链
  这绝不是巧合。最初的人类文明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图画,从信手涂鸦到约定俗成,便是文字的发展轨迹。许多早期的象形文字,如埃及的纸草文字、巴比伦的锲形文字和印度的哈拉伯文字,都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今天的学者只能借助偶然的机遇,才能一窥其中的奥秘。
  地球上有四个古老的文明,它们分别是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尼罗河下游的古埃及,恒河河畔的古印度,当黄河沿亚洲东部大地顺流而下时,在其下游冲积出肥沃的土地,于是,这里诞生了华夏文明。
  二十世纪初,另中国学者尴尬的是,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文字的历史却比另外三个文明古国晚的多。然而,这是真实的情况么?
  早在6、7千年前,中国似乎有过一些文字的踪迹,在已经出土的泥盆瓦罐上,专家们发现了许多神秘的图形和符号,但是,这些图案究竟是无心之作,还是有特定的被广泛认可的含义,我们已经无从稽考。
  中国已知的最古老的文字记录在青铜器上,这些文字存在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时间里,因为文字的载体是青铜器,所以后人称这种文字为金文,意指流传于金属器物上的文字。
  在今天中国的博物馆中,这些带文字的青铜器作为国宝展示给喜爱历史的人们,我们仍能从中读出古人对青铜器的崇敬之情,以及铸造者强烈的自豪感。金文与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的象形文字比较起来要高级的多,它不但能够表达各种复杂的思想和丰富的内容,而且有了会意、转注、形声等功能,已经是十分成熟的文字。但是,公元前11世纪,据今天只有3000多年的历史。再向前,历史便没有了文字的踪迹。
  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再到周秦,中间2、3千年文明的断链,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是古人在梦中得到灵感,凭空创造了金文?还是有外星人降落华夏大地,传授了充满智慧、沿用至今的文字?
无迹可寻的年代
  中国,一个古老而充满荣耀的国度,其文明的遗踪可以上溯5000年。它的第一部通史《史记》产生于公元前一世纪,记述者叫做司马迁。这位政治上失意的史官写道:上古时期,曾经有一个叫做商的王朝,这是一个离奇而邪恶的国度,它于一夜之间为其属国所灭,后来者把前朝的一切清除的干干净净,以至于看上去就像它从未存在。
  《史记》完成的那年,长安城内依然垂柳依依,天文志记载:“有一颗奇异的星星出现在招摇的方向”。这在史官的记述中,不是祥瑞之兆。
  《史记》中记载,商诞生在公元前17世纪,第一个国王叫做契,契的母亲不小心吃了燕子蛋而怀孕生子。这不禁让人想起关于古埃及的传说——法老正是通过母亲和太阳神非肉体的关系而出生的。
  在《史记》之后,许多民间的传说也记载了商王朝的一些故事,其中对于商朝的最后一位国王纣,更是大书特书。传说他为了尽情享乐,命令手下修建了许多豪华的别宫离馆,饲养了无数珍禽异兽,每夜都举行舞会,为了款待贵族和访客,宫殿内挖掘出灌满美酒的池塘,树上挂满了用来烧烤的鲜肉,男男女女裸奔其间,游玩嬉戏……
     这个奇特的王朝曾经存在么?2000年的时光里,对于本民族的历史,中国人从来没有怀疑过。但是,19世纪晚期,一位叫做摩尔根的美国学者却提出疑义。他在其《史前人类》一书中,断言中国文明只能上溯到公元前7、8世纪。因为直到公元前841年,中国才有史官所记录的明确历史。摩尔根的论点在西方世界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同。没有文字的记载,中国在公元前8世纪以前的历史就变得模糊不清,真伪难辨。
  商王朝,它是如同曾经辉煌而又消失的玛雅王朝一样真实的存在?还是只是神话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
一个有趣的传说
  几百年来,中国的中药铺中一直流行着一味奇怪的药,它们是年代久远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把这些化石磨制成粉末,可以用做惊悸、癲痫等病的药引子。这些粉末还能医创止血,化腐生肌,据说效果极佳。由于市面上的古化石数量稀少,求之不易,中医便为这味珍贵的良药起了个名字――“龙骨”。
  神秘的“龙骨”后来引起了西方古生物学家的注意,并最终导致了北京猿人的发现,这是另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了。
  19世纪末期,中国的中药界出了一件怪事,这件事的主角是当时文坛中的一位知名人士。他叫刘鹗。刘鄂,字铁云,是19世纪晚期一位传奇性的人物,他是一位水利专家,曾经主持过黄河的治理工作,他也是著名小说《老残游记》的作者,这部书格调高远,对社会鞭挞入木三分,被后人列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据说这位《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1899年游历京城,住在好友王懿荣的家中。王懿荣当时患有疟疾,每天都要煎服中药。一次偶然的机会,刘鹗看到了药的成分。他惊讶的发现,其中有冒充“龙骨”的大量龟板,据下人说购自菜市口的达仁堂。经过仔细观察,刘鹗看到龟板上影影绰绰有契刻的暴睛鼓眼的东西,奇形怪状,好似天书。他急忙拿给王懿荣看,两人相对大为惊愕。于是刘鹗遍访京城各个中药铺,尽力搜购此类龟板。
  这是关于甲骨文发现的有鼻子有眼的描述,至今仍被不少中外专著引述。正因为这个故事有情节,也有趣,所以才久传不衰。但可惜始作俑者——即笔名“汐翁”的记者,在王懿荣死后31年,刘鹗死后22年,才将故事发表在北平的一份小报上,所以言之凿凿却是死无对证。而且,近来的考古研究已经证明,当时的北京并无“达仁堂”这样的药铺字号。可见,所谓吃中药发现甲骨一事,还需要多方考证。
  那么,带字甲骨究竟是怎样被发现的呢?它的发现者又是何人?
古董商人范潍卿的故事
  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个版本的故事。
  1899年夏末,正是一叶落而知秋之将至的季节。通州至京城的驿道上,出现了一位行色匆匆的旅人。他叫范潍卿,是山东潍县的古董商人。潍县自清末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古董集散地,当时被人们称为“东估”。
  范潍卿从事古董生意已有多年,练就一双辨识真伪的眼睛,加之性格圆滑豪放,讲求信义,于此行中已经小有名气。天色将暮,在城门即落之时,范潍卿方才入京。他不顾旅程劳累,径直赶往东城锡拉胡同一座深宅大院之前。
  此院的主人非比寻常,他是满清王朝的一位显贵,官拜国子监祭酒。他不仅位高权重,也是享誉当世的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金文鉴定的第一号人物,他叫王懿荣。王懿荣已经等候范潍卿多时,听说客人已到,不由喜出忘外。急忙到中堂接见这位山东同乡。这一次,范潍卿由山东千里奔赴京城,为的是给王懿荣送一件不同寻常的东西。
  范潍卿小心翼翼的打开包袝,轻轻的将东西取出放在桌上。出人意料的是,范潍卿严密保管的,原来是一些龟的骨壳与牛的肩胛骨片,王懿荣看罢有些失望。就在此时,范潍卿随手取过一片放在烛光下,又以放大镜置于其上。透过镜片,王懿荣分明看到,这看似不起眼的骨片之上,竟有许多细密刻画着的奇异图案。这些图案活灵活现,好似有生命一般,而且决不会是天然形成。
  这究竟是一些什么图案?刻划者为什么要选择龟甲和兽骨作为契刻的材料?沉浸在震惊中的王懿荣久久无法回神。
有魔力的图案
     借着烛光细看,这些图案很有组织的排列在一起,每个小图形又自成系统。范潍卿入古董行多年,见过无数奇珍异宝,然而他却说不出这到底是什么东西。所以,他来请教王懿荣,王懿荣是当世第一流的金文学家,有着深厚的文字功底,也许能够找到答案。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王懿荣把这些骨片翻来覆去看了很久,出人意料的是,他也看不懂图案的含义。这些看似有魔力图形,疏密有致,充满了锐角,仿佛具有某种内在联系和规律。或刚伟,或谨饬,或颓废,或劲峭……看久了,竟似每个小图形都有生命一般,王懿荣越看越惊呀,完全被这些奇怪的图案吸引了。有着深厚古文字功底的王懿荣认为,这些图案应该是一种从来没有见过的文字。
  面对这些奇怪的龟骨,王懿荣陷入了深思,这些看上去整齐优美的图案实在太像一种自成体系文字,这种文字必然还与今日流传的中国字有某种联系。可以看到,有一些象形文字与今天的中国字几乎一模一样。这些字的识别不需要古文造诣深厚的大师,就是刚刚学会认字的孩子也能识得。
  但是,既便是王懿荣这样数一数二的古文字专家,也只能认出其中的廖廖几个。难道说,这些龟甲上是已经失传的古老文字?如果它们是古文字,那么为什么没有流传下来呢?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籍中也从未见提及?
  王懿荣无法回答这些问题,但是怀着对古老文明无比景仰的心情,他决定对这些神秘的骨片进行深入的研究。
比象形文字进步
  人类最古老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不论是地处亚欧的美索不达米亚、非洲的古埃及王国还是亚洲的古波斯王朝,所有的文字都是从画画开始迈出发展的第一步。并且这一演变从未受到地域的限制。
  公元前1450年古埃及图特摩斯一世统治时期的历书上记录到:当天狼星在地平线上升起的那天,即夏季第三个月的28日,便是一年一度祭神日的开始。虽然含义晦涩,但是图案相当直观。
  可是,属于中国自己的象形文字却始终没有被发现,它究竟在哪里呢?
  在专家的眼里,青铜器上的金文已经完全不像直观的白描绘画。中国的学者认为,金文是一种非常成熟的文字,在它出现以前,文字必然经历过一个漫长的演化阶段。
  中国古代的史学家们始终坚信上古三朝的存在。直到1899年,人们依然称出土的青铜器为三代铭器。然而,由于无法区分青铜器的具体年代,在混沌的夏商周历史中,青铜器并不能成为划分时代的领航标。
  如今,一些刻有奇怪图案的龟甲片现身于世间,它们身上所刻画的,会不会是早期原始的中国文字呢?如果能够验明这一推论,中国有文字的历史必然得以改写,而文字,是证明一个王朝存在的最佳依据。
  这个想法另王懿荣兴奋万分,如果能够验明这一推论,中国有文字的历史必然得以改写。西方诸国学者对我国文明的发源时间也将重新认识。
  处于19世纪最后一年的王懿荣并不知道西方世界科学考古的严谨视点,但是,那个传说中的古王朝,却像磁石一般吸引着王懿荣的好奇心。
来自何处
  范潍卿告诉王懿荣,这些奇怪的龟甲片出自药铺中,药铺正在把这些龟甲当作一味叫做“龙骨”的药材出售。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消息,龙骨都是埋葬几千年甚至上万年之久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可是,这些年代久远的动物骨头上,为什么会有奇怪的图案呢?这些图案是大自然的玩笑,抑或另有不为人知的原因?
     1899年下半年,北京城的古玩界传出消息,国子监的王大人高价收购带字的甲骨,他开出每版“价银二两”的天价,并且绝无食言。在高价的诱惑下,古董商纷纷以自已的渠道大量收入甲骨,再以每版二两银子的高价转卖给王懿荣。就这样,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王懿荣共收购有字甲骨1500多片。
     面对王懿荣的高价收购,甲骨的贩卖者们虽然不明其中究竟,但是利益趋使他们再也不会将甲骨上面刻画的图案铲去了当龙骨卖,或碾成粉末当“刀尖药”贱价出售,于是这批历史文化珍宝终于得以留存人间。
  然而,在收购甲骨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疑问,这些甲骨来自那里呢?学者们能不能绕过古董商,直接从它的出土地进行收购呢?可是,除了古董商人以外,没有一个人知道甲骨的产地,在古董商介入后,所有的渠道都成为一极机密,为了谋利,他们切断了甲骨来源的一切信息。
出土朝歌
  中国人喜爱收集古董,今天北京的硫璃厂,依然是人们品评购买古董的胜地。
  中国的古董业在唐宋时期就盛行于世,宋朝的皇帝宋徽宗,仅古代青铜器就收藏了一万余件,可见其对古董的喜爱程度。而古董的伪造之风更于明清两朝达到顶峰。二十世纪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采用先进的全息照像技术研究青铜器,才发现这尊青铜爵两条补合的断腿以及古董商用蜡和铜重新修补过的礼器,其仿制的精巧程度,几于以假乱真的地步。
  那么,甲骨上的文字会不会是一场设计极为高明的文化骗局呢?古董商自行设计了一种古老的文字,把这些文字刻印在早已成为化石的龙骨之上,然后,利用人们的猎奇心理赚取暴利。如果它们真的是古董商人的棋局,设局者必然要有深厚的古文字功底,近于天才的想象力。这一次欺骗将会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胆最疯狂的古董欺诈案!
  必竟,这些甲骨的出现太过离奇,人们将信将疑之际,不由想到解开这个疑团的最好证据——直接寻找甲骨的出土地。
  在王懿荣百般讯问下,古董商才闪烁其词的说出发现甲骨之处,有人说在河南省的汤阴,也有人说在河南省的朝歌。
     著名的羑里城,即在河南汤阴县城北4公里处,在汤河与羑河之间有一高台,面积达十几万平方米,这就是所谓的羑里城。经现代科学考察,下层为史前文化遗址,出土灰色蓝纹、方格纹、绳纹陶片等,还有白灰面房基。中层及上层,则为商末周初文化层。
     传说周文王当初就是被商纣王囚禁于此,这座高台,就是周文王等苦役犯的劳动成果。至于周文王在监仓内闲极无聊,将龟甲占卜的方法,改为用数字表示,用阳爻(-)和阴爻(- -)推演八卦,那是科学史上的冠名权问题。
     而朝歌,就是河南省的淇县,在今天,淇县只是河南省一个并不起眼的县城。但是,在上古传说中,它是一个重要的城市。
     司马迁的史书中记载道,公元前1000年前,中国被一个叫做商的国家统治。在各种后世的著作中,对商王国也有一鳞半爪的描述,这些描述足以令人吃惊。
  那是据今3000多年前的事,商王统治着庞大的地域,有上千个属国向商王进供;他的宫殿中驯养着无数珍禽异兽,最珍贵的是人工驯养的大象;每夜都有舞会,为了款待贵族,他在宫庭内修筑了灌满美酒的池溏,在树上挂满用来烧烤的野兽的鲜肉;国王信奉鬼神,凡遇大事必要占卜求助于祖先;为了表示对祖先的感激之情,一次会杀掉上百个奴隶祭祀。
  对于这个传说中的古王朝,没有人能够给出真实的答案,但是司马迁在史书中记载,这个王朝的最后一任国王纣死于朝歌。朝歌,正是古董商口中甲骨的出土地。
  再以后,从“京估(北京古董商)”的嘴里,又传出甲骨出在卫辉的说法。
     据《史记》记载,朝歌(旧归卫辉府管辖)系晚商都城,商朝最后一位能文能武的国王在此修建了豪阔的宫殿,享尽人间奢华,并在附近与武王领导的“联军”进行了决战。一觉醒来,商民变成了数量最多的政治移民,250多年的安宁被彻底打破了。
  这些传说都与当时的简单发现有某种意义上的联系,一时间,真像开始迷离起来。
从文字入手
  1899年,人们对于商王朝的认识,还只限于传说,从科学的角度上看,它并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王朝,因为还从未有商朝的文字被发现。没有文字做为信史,所有关于商王朝的一切只能视其为传说。如今,甲骨之上的图案却为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希望,它很有可能是比金文古老的文字,形成的时间非常接近商王朝存在的历史岁月。最为重要的是,古董商说,这些甲骨自朝歌出土,而朝歌正是传说中商代后期的都城。
  那么,甲骨会与商王朝有某种奇特的联系么?这些酷似文字的图案能够用来解读一个失落王朝的存在么?
  我们可以把视点落到另一个文明古国埃及的身上,大约在5000年以前,古埃及人发明了象形文字,这种字写起来既慢又很难看懂,因此大约到3400年前,这种象形文字被另一种新发明的字母文字所代替。随着时光的流逝,最终连埃及人自已也忘记了如何破译这种早期的象形文字,直到18世纪末拿破仑大军入侵埃及,随军的法国古文字学家保罗·商博良发掘出一块石碑,埃及的古老历史才又一次重现天日。正是因为有这种古老文字的记载,埃及人5000多年的文明终于得以保存流传下来。
  要想找到消失了三千年的古王朝,必须从文字入手。
王懿荣之死
  正当真像逐步展开之际,中国发生了一场历史巨变。1900年,庚子之变爆发,西方列强组成八国联军一齐攻入北京。无计可施的光绪皇帝与慈禧皇太后仓皇逃离北京,一个民族的悲剧拉开了序幕。
  当听到列强入侵中国的消息,年迈体衰的王懿荣弃文从武,回山东协办团练,后又请任京都团练大臣,招募和训练了数千名乡勇,但这一点点准军事力量实在无力回天。在听到北京陷落、帝后逃亡的消息后,身为京城团练大臣的王懿荣见大势已去,携带夫人、大儿媳投水自尽。毁家纾难,壮烈殉国。令人遗憾的是,如果他不是这么早的死去,对于神秘的甲骨,也许能够告诉后人更多。
  几年后,八国联军陆续撤离北京,政局暂时平稳了下来。当时的中国,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几乎没有什么人关心甲骨的事情。王懿荣死后,他的大部分收藏,被他的好友刘鹗买了下来。
  文学造诣颇为深厚的刘鹗也开始了对甲骨的研究,并且同样沉溺其中,无法自拔。难道说这些神秘的龟甲兽骨之上真的有魔力存在么?
寻找神秘的出土地
  就在此时,关于甲骨的出土地,再次爆出了惊人的消息。
  1906年到1908年三年间,有许多甲骨收藏者赶往汤阴与朝歌收购甲骨,但是,无论怎样费尽心机的打探,都是失望而归。这两个地方从未出土过甲骨,而且当地人连甲骨这个名词都从来没有听说过。可见,所谓汤阴与朝歌出土甲骨的事,完全是子虚吾有。也就是说,这些甲骨并非来自传说中商代晚期的都城。
  二十世纪初,信息的流传远不如今天发达,而人们已讹传讹,真像往往更加不知所云。当时,有一位日本学者林泰逋对甲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1909年他发表了一篇叫做《清国河南汤阴发现之龟甲兽骨》的论文,若干年后,他在其研究甲骨的著作中坦然诚认,直到1909年,他仍然认为甲骨出于汤阴。
  是古董商人为了牟利不愿说出甲骨的真像,还是甲骨的发现只是一场设计巧妙的骗局呢?一时间,真像又变得错综复杂起来。
     但是,甲骨的收藏者还是随着时日的演进而不断的增加起来,他们给这种神秘未解的文字起名为“甲骨文”。
     甲骨文形质古朴,笔意嶙峋,其所刻似有魔力,令观者无不流连其中。所有研究甲骨文的人都深信,这些甲骨之上,记载了另一个世界的秘密,那个世界只有传说,他消失于地球上超过3000年。
第二章 神谕之骨
  全世界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使用表意文字,而不是拼音文字。……但我们可以肯定,不同的文字体系各自对应着不同的社会、心理结构。
                                                       ——雅克·杰内

古老的传说
  处于蛮荒中的远古人类,用神话和传说讲述历史。在中国,最古老的传说中记载,大约在5000年以前,炎黄文明的第一位国王黄帝命令他的史官仓颉创造文字。传说中的仓颉长有宽大的龙脸,四眼放出灵光,“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纹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
  于是,在雨绵绵、龙潜藏的秋天,暗夜里伴随幽明的火光,负责契刻的人头戴宽大的面具,扭动着腰肢,发出鬼魅般的长啸低吟,如诉如泣。一会儿举头遥望天际中的星相,一会儿低头用指掌摩挲着龟纹,祭台上放着还愿的粟米……
  仓颉终于从日月星辰,鸟兽鱼虫的形态中得到了创造文字的灵感。当他完成工作的那一天,天地飘摇,鬼神啼哭,因为文字,人类从此以后再不用被鬼神所控制。它使知识更容易传递与积累,也使人类脱离了愚味的洪荒时代。
  为什么文字的发明鬼影幢幢、让人心悸?我们能否破解古代文献的含义或再现当时的场景?抑或一切只不过是流传久远的神话和传说?
《铁云藏龟》的出版
     1900年,正是甲骨的发现者王懿荣投井殉国的那一年。在地球的西端,特洛伊王国的发掘者德国人享利·谢里曼病故了。谢里曼有着平常人所不具备的想像力,以及大胆付诸实施的能力。他凭借一本充满了神话故事的《荷马史诗》找到了3000多年前的特洛伊王国。这一发现,把传说中的爱琴古文化变为了现实。
  有趣的是,此时,在地球的东方,有更多的中国人加入了寻找3000多年前古王朝的队伍,他们的全部证据是一些刻有奇怪图案的龟甲片,这一寻找过程所需要的非凡想像力并不亚于谢里曼的工作,但是这些人却很少为世界所知……
  二十世纪初,作为开埠的港口,上海已经俨然具备了东方明珠的气质。此时,有两位学者分别在上海定居了下来,他们同是江苏淮安人,一位是刘鹗,另一位叫做罗振玉。
  刘鹗住在新马路陈家桥安庆里,正在罗振玉寓所斜对面。他们二人早年就曾相识,因为情趣相投而成为一对好友。此时异地相处,而又比邻而居,关系自然更进一层,后来还结成了儿女亲家。
  风日晴好,罗振玉常踱到刘鹗处,观赏刘氏收藏的金石、书画、善本书等,“相与摩弄,玩赏竟日夕”。
  这一夜,刘鹗与罗振玉都有了些酒意,他们几乎评点了家中所有的古董收藏,已经再没有什么值得玩味的事了。
  就在此时,刘鹗小心翼翼的取出了一些奇怪的东西。初看之下,罗振玉不由大为吃惊,他从来没有想到,世间还有这样奇异的物品。这是一些奇奇怪怪的骨片,看上去年代已经相当久远,另人不解的是,它们中的每一片上都刻有一些造型精美的小图案。原来,甲骨的最早收藏者王懿荣死后,家道中落,其子王汉辅为还清旧帐,将先父所集甲骨大部分售与刘鹗。
  罗振玉是造诣深厚的文字学家,立刻,他就对这些骨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直觉告诉他,这些小图案的背后一定隐藏了某些深刻的含义。
  由于甲骨数量稀少,价值不菲,许多古文字爱好者们苦于馕中羞涩,无力购买。为了更快的破译甲骨之上的秘密,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珍藏原物,在罗振玉的怂恿下,刘鹗决定把手中所藏甲骨珍品1000多片墨拓后石印出版。这是关于甲骨的第一本著述,叫做《铁云藏龟》。
     传拓技术的发明,早于南北朝梁元帝,到了隋唐更为发达。由于龟片很薄,又在地下埋了千年,拓印轻了字迹不清,重了则极易损毁龟板。刘罗二人在传拓时极为用心,至夏末才得完工。“命秘其事”到“极当谋广其传”,反映了收藏家与科学家的区别。
  此后,甲骨之上有奇异文字的事不胫而走,吸引了无数爱好历史者的目光。至今,没有人能够否认,甲骨的身上有一种奇特的魔力,对于接受过传统教育的中国学者,这种魔力几乎无法抗据。
不一样的声音
  1906年,《铁云藏龟》出版,罗振玉和刘鹗在书中的序言中阐述了他们对甲骨图案的大胆推测,他们认为,刻印在甲骨之上的绝非它物,而是失传以久的文字。
  在此之前,清未的学者所能知道的最早的文字来自周朝。那么,这些奇怪的图案就应该是比周朝金文还要古老的文字。
  中国的上古三朝为夏、商、周,比周朝早的是商朝,于是,他们在《铁云藏龟》的序言里推断甲骨之上的文字为“殷人刀笔文字”,意指商朝的人用刀刻在骨片上的文字。
  刘鹗在《铁云藏龟》序中说,3千年后还能看到“殷人刀笔文字”,实是天大的幸事。他的推测是根据“钟鼎凡有象形字,世皆定为商器”。也就是说,金文中越多象形字,其年代越久远,以此类推,甲骨中尽皆象形之字,“可知其为史籀以前之文字”。
  罗振玉本来以为《铁云藏龟》一经发表,必然会在学界引起轰动,应者云集,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学术界并没有出现关于甲骨文的热烈讨论。《铁云藏龟》就好像一颗掉进大海中的石子,没有激起任何涟漪。
  相反,到是有不少反对的声音冒了出来。
  有一位国粹学的巨擘章太炎首先对罗振玉发难。章太炎是当时最有名望的国学学者,是学术界里一言九鼎的人物,他的批评并不客气,在其一篇文章《理惑论》里,章太炎说:“人死后骸骨入土,从来没有听说过历经千年而不化为灰尘的,龟甲与人骨一样都是速朽之物,莫非它们就是灵物,可以传千年而不腐烂么?中国的古文献浩如烟海,为什么没有一部书中提过古人用龟甲来刻文字呢?”
  章太炎的疑问丝丝入扣,就是罗振玉也不能回答这些问题。而章太炎致死都斥甲骨文一说为伪科学,只奉《说文》为“正轨”,他的坚持反对成为学术界中很有力量的一种声音。
  于是,关于甲骨的真像又开始扑朔起来。甲骨是不是古董商为了牟利而设计的骗局呢?而刘鹗、罗振玉等人收集甲骨,会不会是假道学赚取声名的欺世行为呢?
解铃还需系铃人
  面对学术界的种种发难,罗振玉决定找出事实的真相。
  自从罗振玉1901年在刘鹗处见识甲骨之后,便认定这些契刻的文字为“汉以来小学家若张(揖)、杜(林)、杨(雄)、许(慎)诸儒所不得见者也”。因而他们对于中国文字学的源流考据颇多望文生义、牵强附会之处。但“罗振玉何以能独识之乎(章太炎语)”?要想服人,必须要拿出真凭实据。
  罗振玉最先想到的,是这些“速朽之质”究竟源于何地?如能结合出土地的历史沿革、共存遗物、地层关系综合判断,就能够得出信服的结论!
  与当时大多数甲骨收藏家相比,罗振玉的介入来得更为执着。他并不满足于对甲骨的收藏,而是要寻找甲骨的出土地。他认为,只有找寻到甲骨的真正出土地,才能揭开它们身上巨大的秘密。
  在多方了解之后,罗振玉遇到了研究甲骨的第一个困难,似乎没有一个人知道甲骨到底来自何方。对此,古董商总是含乎其词,一会儿说河南,一会儿说山东,于是,甲骨的真像开始扑朔迷离起来。
  几年后,罗振玉迁到了北京,经过八国联军的入侵,京城繁华已逝,但是,这里必竟还是全国经济政治的中心。罗振玉想,在这个诺大的北京城里,一定会有人知道甲骨出于何处。可是,如果有,谁又会把这个秘密公布出来呢?不久后,罗振玉探听到一个人,他是1899年第一个把甲骨出售给王懿荣的人,他叫范潍卿。解铃还需系铃人,甲骨到底出于何方他一定会知道。
  庚子之乱后,北京城百业萧条。在大乱之后寻找一位古董商人确如海底捞针一般。经过多次寻访,罗振玉终于找到了范潍卿,几天后,他相信,自己掌握了事实的真像。范潍卿做了一件绝对违反行规的事,把货源直接告诉了买家。而罗振玉也完成了一件几乎不可能的工作,从古董商口中套出了甲骨的出土地。
  没有人知道罗振玉是如何说服范潍卿的,那几天的会面,给古玩界与考古界留下了无穷的猜想。
  罗振玉了解到,甲骨根本不是出于河南的汤阴与朝歌。那些地点只是古董商人为牟取暴利而设至的障眼法,真正的出土地在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
  此时,是1908年,距范潍卿第一次携甲骨至王懿荣家中,整整过去了10个年头。
  安阳,对于罗振玉来说,是命中注定要找寻的地方。
  可是,安阳,真的能揭开甲骨之上沉睡千年的秘密么?
古都安阳与“日本罗”
  世界上可能再没有那个民族象中国人一样钟情于自己的历史,中国人对自己拥有5000年的文明史坚信不疑,既便在今天的小学教育中,教师们依然把5000年的文明观念教授给孩子们。
  今天的安阳依然充满着浓厚的历史气息。在南北朝时期,安阳曾经先后成为五个国家的首都。因此,安阳一直名列中国的七大古都之一。
  在现在安阳市的小南海地区,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北魏时期的造像。这些造像,无疑成为安阳几千年历史的最好见证。
  这一次甲骨的发现,会不会使得古城安阳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再次提前呢?
  罗振玉热爱历史,他自由奔放充满想像力,自始至终坚信甲骨之上刻印着了不起的历史秘密,那是一把可以打开古王朝的钥匙。
  1911年,在满清王朝的最后一个春天,罗振玉派自已的胞弟罗振常和妻弟范兆昌动身前往河南安阳寻找甲骨。此时,安阳,成为破解甲骨之迷最重要的一环。
  罗振常晓行夜宿,行旅匆匆。几天后,他来到了范潍卿所说出土甲骨的地方——河南省安阳小屯村。从1899年甲骨文第一次为世人所知,到1911年罗振常亲赴安阳收购甲骨,围绕着真真假假的出土地,已经经历了整整十三个年头。安阳,真的会有甲骨出土么?
  1911年的小屯村,是一个罗振常意想不到的世界,这里,早已成为一个充斥着金钱与买卖的地方。村民们几乎家家都有甲骨的存货,就连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甲骨的味道。罗振玉的千辛万苦必竟没有白费,他,终于找到了甲骨的真正出土地。
  由于罗振常蓄着小胡子,穿着类似东洋风格的服装(大概是20世纪初的中山装或西服之类),小屯村民便给他起了个“日本罗”的绰号。
     由此推论,大概日本的文物贩子先于罗振常一步来过小屯,不然,村民又是从何而知当时日本人的穿着与打扮呢?
  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罗、范二人共收购并运回北京12500余块甲骨。其中有几板大片甲骨,有的甲骨正反面都有字,有的甲骨之上的字甚至涂满朱砂,确实是安阳出土甲骨中的“菁华”。
  这次大规模的收购,一下子使罗振玉成为中国收藏甲骨最多的人。
  1915年3月,刚从日本归国的罗振玉亲赴小屯村调查。徘徊于洹水河边、殷都故地,思绪在青铜与野性的时代畅游,了却了魂牵梦绕的心愿。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来到殷墟实地考察。晚年的罗振玉一直张罗家人为他在小屯村购置几亩薄地,以便在这块曾经创造奇迹和辉煌的土地结庐归隐。但天不假其便,直到去世,这个愿望也没能实现。
甲骨收藏第一人
  1911年的小屯村之行,一下子使罗振玉成为中国收藏甲骨最多的人。但是,罗振玉并不知道,他还不是甲骨最大的收藏者。
  甲骨的第一收藏家是一个外国人,他叫明义士。
  1914年,一位来自寒冷的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传教士明义士(James Mellon Menzies)被派往安阳做英国驻安阳长老会的牧师。明义士是一位热爱历史的学者,小屯一带有带字骨片出土的事,立刻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这一年,他经常独身一人,骑着一匹白色的老马,逡巡洹水河两岸,来往于小屯收购。被村民称做“明牧师”。
  明义士将收购来的甲骨用棉布一片片包好,码放在床下,打算等秋后再启运回国。不料到了炎夏,床下发出了阵阵恶臭,几乎令人窒息。他将包好的甲骨重新打开,才知原来村民为了牟利,用新鲜的牛骨刻了大量的假货卖给他。当时有一位造假高手,是河北人蓝葆光。他大字不识几个,又沉溺鸦片,但心灵手巧,许多以假乱真的伪片都出自其手。
  明义士经历了如此惨痛的教训,终于明白仅仅凭借对甲骨一鳞半爪的了解一定还会重蹈覆辙。痛定思痛,他开始了对甲骨认真而又细致的刻苦钻研。至一战爆发后回国,明义士竟然成为甲骨收藏的第一大户,共收集带字甲骨5万余片。“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明义士的收藏中,从此很少见到大块甲骨的踪影。
     明义士从失败中得取教训,终成为一代甲骨学大家,因为他后来的收购心明眼亮,当地的村民就在背后为他起了外号“明目士”,这是明牧师的谐音,至此,明义士与当地人已经打成一片了。
  1928年,明义士开始尝试解读甲骨文,他根据称谓和“卜人名”对甲骨文进行分期断代,并认为《周易》一书反映的正是甲骨卜辞的内容和形式。明义士还从加工工艺方面,即龟甲钻凿的不同,得出了自己新鲜的见解。
  明义士于抗战爆发后返回加拿大,临行前,他将自己收藏的8千多片甲骨存放在齐鲁大学内。济南失陷后,这些甲骨在一夜之间消失的无影无踪,成为当时的一件悬案。后来虽然有人多方打探,这批甲骨却始终下落不明。直到1952年,当时的代理校长英籍博士林仰山交出一张英文草图(正本在明义士手中),大家才知道藏宝地点竟然“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就在齐鲁大学校园的绿茵区内。这批失而复得的甲骨从校内的一座地下室取出后居然完好无损,瑰宝终于又一次重见天日。
  但是,从明义士的遭遇可见,新鲜的牛骨,一年之后就会变臭。那么,甲骨又怎能历经千年而不腐朽呢?莫非章太炎的论据确有道理?还是,古人有什么奇特的加工手段呢?
甲骨的加工制作
  今天我们所说的甲骨,主要是指龟的腹甲和牛的肩胛骨,但这仅是就大多数情况而言。
  从殷墟历年的出土记载来看,用于占卜和刻辞的原料还有羊、鹿、猪的肩胛骨,以及牛肋骨、牛头骨、鹿头骨、鹿角器、兕骨、虎骨、鳖甲、象骨,甚至有人头骨、人髋骨等。但是,令专家们大为不解的是,迄今为止,人们还没有发现任何用马骨进行占卜的迹象,是马骨稀少不可得,还是马骨的质地不适合用来占卜,问题的答案至今没有找到。
  商人在整治甲骨方面可谓是行家里手,他们对此还进行了一系列颇为专业的分工。据《周礼》记载,整治甲骨至少有六道工序。今天殷墟出土的甲骨,不论有字还是无字,削、锯、切、锉、刮、磨、穿孔这些明显的人为加工痕迹都清晰的存在。而出土的锯、锉、刀、凿、钻等工具更是有力的证明了商人整治甲骨的缜密细致。
  娴熟的手段,丰富的工具,使得甲骨之上的兆相显示排列有序、组合极为规整。在神秘贞人的解读下,商王相信自己终于获得了确切而又完整的信息和答案,于是心满意足的离去。
  “玉不琢不成器”,坚硬的玉石在加工前必须放在某种特制的溶液中进行浸泡,同样属于坚硬之物的龟甲和兽骨,会不会也利用一些不知名的液体进行浸泡脱脂的工序呢?可是,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人,真的能够掌握如此先进的化学手段吗?
千年不腐之谜
  解放前的中国,时局动荡,民不聊生,于是安阳出现了大批的甲骨制假者,他们通过贩卖自己制造的甲骨得以谋生。
  今天,在河南省的安阳市,甲骨已经成为每一个安阳人心中的骄傲,仿刻甲骨文已经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安阳师范大学的郭清萍教授正是其中极有特色的一员,他的研究别具心得。
  郭教授研通过自己多年的研究发现,新鲜的龟甲兽骨在刻字之前,必须进行脱脂,否则就会日久发臭,难以长久保存。脱脂的工作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它是甲骨能否长期保存的决定性因素。
  首先取一片新鲜的兽骨用文火慢慢的煮,火候一定不可过,过了骨疏而不能刻字,太小则不能去油脂,此事全在火候之妙。正是这一道脱脂的工序,可保甲骨千年而不腐朽。
  明义士的遭遇和后人的研究终于解决了多年前章太炎关于龟骨为什么历经千年而不腐的疑问,可惜的是,当年的罗振玉并不知情。
国王的咒语
  甲骨,是上天赐给小屯的礼物。这里没有人不知道甲骨的事,几乎每家每户都在以贩卖甲骨为生,无论是地主还是普通的小户人家,都在自己的家中、田里,四处挖掘着甲骨。
  古藏商十年的收购工作,已经使这里变成了挖掘与收购,金钱与欺诈的世界。当地的村民,虽然不认识甲骨上的文字,但是已经对这些奇形怪状的图案耳熟能详,凡是挖到奇异的图案,必然以超过行情数倍的价格出售。
  当地村民或地主组织佃农,大肆私挖乱掘,小屯村一时千疮百孔、沟壑纵横。这里不仅有大批带字的甲骨出土,还有难以数计的青铜器、古钱币、古陶器、古玉器等珍贵文物问世,一时间,许多地主及农民都发了大财。
  1930年,美国学者顾立雅曾跟随美国华盛顿特区弗里尔艺术画廊研究中心资助的考古队进驻小屯村,他观察当地的农民后说:“财富带来的是危险,而不是快乐”。通过挖掘而一夜暴富的农民们“因为害怕被绑架及支付巨额赎金,他们甚至在白天都不敢出门”。
  曾有一个叫朱坤的地主,一开始听说佃农在租种的地里挖出甲骨时并没有放在心上。后来知道这些看上去其貌不扬的龟甲兽骨竟然可以卖大价钱,于是提出分成,佃农当然不依。朱坤就收回了十几亩耕地,另外雇人挖掘。心怀不满的佃农们便暗夜行动,最后酿成一场械斗,“破两人之颅”。这类流血事件在当地司空见惯,官府屡禁不止。
  还有一位叫张学献的村民,在自家菜园中掘出甲骨,雇人深挖,很快成为村中首富。1926年,“树大招风”的张学献被土匪绑票,赎金的价格让人瞠目。看到张家人束手无策的样子,村中有投机者趁机与其家属协商,挖掘有字甲骨出售,得钱平分。于是数十名精壮汉子,不分昼夜,在张家菜园中“分三组鼎足而立,各由深处向中间探求,忽虚土下陷,埋四人”……
  商王盘庚于公元前13世纪车辚辚、马萧萧,率领部族几十万人由黄河东岸迁居至太行脚下、洹水之滨。几乎与此同时,尼罗河畔第18王朝年轻的法老图坦哈蒙,在他的陵墓中写下咒语:
  谁扰乱了这位法老的安宁,
  展翅的死神将降临他头上。
  在美国学者顾立雅来华之前,直接或间接参与法老陵墓发掘的人员,有22人死因不明。花巨资赞助并参与发掘的卡纳冯勋爵,5个月后死于开罗一家医院。第一个解开图坦哈蒙裹尸布,给他用x光透视的雷德,第二年回到伦敦就一命呜呼。
  难道商王也有这般魔力和神通么?这一幕幕惨剧是不是商王对挖掘者们提出的警告?
  自出土的那一天起,甲骨就书写着传奇。人们相信,只有当契刻在甲骨之上的神秘文字被解读,甲骨背后的秘密才会真正大白于天下。
第三章  疯狂的猜谜游戏
      
  制作第一批象形文字的人,以及创造字母系统使我们能够以少数几个符号纪录全部词汇的人,确乎令人敬服。但解读象形文字、锲形文字和克里特岛线形文字B的人——这些探赜索隐的古文字学家,不也同样令人钦佩吗?
     
        —— 勒内·埃蒂姆柏

早期的解读
  王懿荣第一个推断出甲骨之上契刻的图形,很有可能是一种古老的失传以久的象形文字。 
  刘鹗自从购得王懿荣的收藏后,一直著力研究,在《铁云藏龟》自序中,他解释的几条卜辞中至少涉及40个单字,今天可以证明其中有34个是正确的。这些单字除数字外几乎都是象形文字,如车、马、龙、虎、犬、豕等。解读的难度可想而知。
  《铁云藏龟》的问世,还使得一位不得志的举人欣喜异常。他5次参加礼部的公开招聘,可惜都榜上无名,从此无意仕途。晚年他曾主持温州师范学堂,并担任浙江省教育会长,享年60岁,著作等身,他的名字叫孙诒让。
  孙诒让用了短短两个月的时间,以其独到的经学和文字学功底,写出了《契文举例》两卷十篇共5万余字,即使用今天的标准衡量,也是一等一的快手。
  《铁云藏龟》本就墨拓不精,又有不少伪刻,孙诒让凭借着无比的耐心和渊博的学识,先后猜出贞、乘、羌、省、禽、赵、周、若、复、易等100多个常用字,这些字大都结构复杂,解读难度很大。最让孙诒让头疼的,当属“牲畜形多相类,盖不易识别”。有的“豕”释成“牛”,“兕(犀牛)”释成“犬”,甚至将“见”释成了“马”。实则甲骨文中象形字,都抓住动物的典型特征:豕突出垂腹短尾;犬突出卷尾;兕和马都是散尾,但兕有角而马无角;鹿则侧面画一角,正面画两角;鹿角带枝,牛角向上弯,羊角向下弯。仅仅从豕的字,就有22个之多:有指3个月、6个月、1岁的猪;有指公猪、母猪、野猪的;有指不同种的猪;有指猪的身形、步态、声音的。甲骨文的“家”字,为什么要用房屋和一头公猪表示,至今众说纷纭。
  100年前,手边只有汗漫不真的几张拓片,我们能要求些什么呢?
  孙诒让的《契文举例》完成后,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大规模的印刷。可是,做为朴学大师的孙诒让,也在这部书中称甲骨上的图形"大约与金文相近,笔划尤简省,形声多不具,又象形字颇多"。因而赞同刘鹗的推断,"知必出于商周之间"。这是认为甲骨应是商周物的另一位学者了。
  罗振玉虽然不是甲骨发现的第一人,可是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无比的耐心,当他开始介入到甲骨文的研究中后,关于甲骨文的解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1908年,罗振玉最早弄清了甲骨文的出土地在河南安阳小屯村。1910年,罗振玉根据自己的解读,断言甲骨应该是商朝的遗物。但直到1914年,4年的时间过去了,甲骨文对当时的学者来说,几乎还是读不懂的天书。
  当时的国学泰斗章太炎非常不屑对甲骨文字的研究,他认为“文字源流,除《说文》外,不可妄求”,在章太炎的心中,只有《说文》值得信赖,关于甲骨文的解读不过是一小撮文人雅士沽名钓誉的做法。而和章太炎观点一致的学者,当时不在少数。
  究竟孰是孰非,简单的“口水战”已经完全没有意义,真相就隐藏在甲骨之上的文字中。这些文字应该如何解读呢?
罗王之学
  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罗振玉开始着手研究甲骨文,与他同行的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后来成为中国学术界的一代宗师,他叫王国维。
  王国维原本研究哲学、教育和美学,对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和尼采的超人学说也都有所涉猎。1911年王国维与罗振玉一起东渡日本,受罗振玉影响,转攻经学、小学和史学。1914年帮助罗振玉整理和校订《殷墟书契考释》,从此对甲骨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王国维与罗振玉要做的第一项工作是认字,对于这些奇怪的文字,他们要像小学生一样一个字一个字的去攻破。但是,这些奇怪的图案真的是一种成为体系的文字么?
  他们先从字型分析出许多字的含义,然后把这些字带入到不同的句子中,看看是否能够使句子通顺的读下来。这个工作并不容易,这些奇怪文字背后的含义,就像一个个竞猜的迷题,破解失传的文字,本身就是一项坚苦卓绝的工作。
  这一段日子,罗振玉在日记里深有感触,他说:“这就像在黑夜中前行的长路,当你看到光芒时,原来是萤火的一闪。有时一天能解读几个字,有时好几天也不能了解一字的含义。其中费尽心力的痛苦,不处在其中,很难体味的到。”
  就这样磕磕绊绊的前行,几个月的时间里,他们二人破解了几百个甲骨文。
  王国维是第一个对甲骨进行缀合工作的人,甲骨因为年代久远,很多是以小块的形式出土,王国维从几千片甲骨的小片中找出同一块的粘合在一起,形成能够读通读懂的大段文字。直到今天,他们的研究方法依然值得学者们借鉴。
  在探寻真相的路上,所有的先驱者都走的异常艰难,但其中常任无法体会的乐趣,激励着他们执著的前行。
天干表的发现
  当字型简单、容易辨认的少数字被确认后,面对更多结构复杂,无从下手的图案,罗振玉与王国维的工作一时陷入了停顿。就在此时,一个看上去极为简单的甲骨文字映入了他们的眼帘,这个字乍看之下毫不奇怪,它在今天的中国字中念做“十”。
  它,是一个出现频率相当高的文字,在很多甲骨片上都有这个字的存在。罗振玉与王国维注意到,在这个字的后面还有另一些频繁出现的文字。
  从外形上看,这些字并不复杂,它们很像是中国古老的纪年方式——天干中的文字:乙、丙、丁。如果这几个字是乙丙丁,那么做为天干的第一个字甲在那里呢?罗振玉认为,这个看似“十”的文字并不是后来意义上的“十”,它也许就是天干中的“甲”,只是在那时,甲字的写法是没有框的。如果真是这样,把这些字连起来读就是天干的“甲乙丙丁”。
  但是,这个设想还要有其它的证据来支持,当他们继续串连甲乙丙丁之后的文字时,罗振玉与王国维突然茅塞顿开。原来,在这甲骨之上契刻的不是别的,而是清清楚楚的古老纪年历——天干表。这十个文字,正是中国人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可是,这种古老的纪年方式为什么会在甲骨上频繁出现呢?天干表的发现,成为破解甲骨文的肇端。
商王的名谥
  甲骨文经过证实,的确是一种古老的文字,这个文字失传已久,以至于在其后漫长的三千年时光里,人们根本不知道它的存在。
  如今,甲骨文跨越时空的隔阂,再一次现身于世人的眼前,它们到底会为人们揭示一些什么样的秘密呢?
  天干表被解读之后不久,罗振玉与王国维又陆续解读出几百个甲骨文字,他们开始通读整句。当他们读到一千三百零三句时,两个人突然间恍然大悟。意识到这些甲骨实为历史上最最了不起的史料。
  他们自这些甲骨中,发现了许多奇怪的名字。这些人名有一个共同点,每一个名字的最后一个字都是天干。
  这些名字是:大乙、大丁、外丙、祖乙、庚丁、武丁、帝辛……
  这些人绝不是平常之人,他们正是《史记》中司马迁笔下的商王。1914年,罗振玉谢绝一切宾客,40多天足不出户,写成了《殷墟书契考释》一书,考定帝王22,先妣14,人名78,地名193,文字485个,从此商王朝的秘密昭然若揭。
  原来,《史记》中描述的王朝并非是虚无的,商王们全部以天干为名,真实的生活在三千年前的岁月中。
  《山海经》中,有关于商族首领王亥的详细记载。《世本》作胲,《天问》作该,《竹书纪年》作殷王子亥,《史记》作振。王国维通过甲骨文的研究,证实了商人确有一个叫王亥的先祖,是商朝建立前另一个使用干支字命名的。历代国王都追祭他。据日本甲骨文学者岛邦男统计,甲骨刻辞中给王亥的供奉有100项,有时用多达300头牛的牺牲品向王亥祈祷。为司马迁所不取的百家不雅驯之言,证实并非野狐禅,也破译了屈原《天问》中不解的章句。有趣的是,王亥名字在甲骨文中有4种带有凤鸟符号的写法,或上冠以鸟,或从隹从萑(也是一种鸟),或从又从鸟。《山海经》中"有人曰王亥,两手执鸟"的奇谈居然在甲骨文中发现,商代鸟图腾得到确证。《诗经》开篇"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及《史记》所言,至少在商民中已经广泛流传。王亥因贩牛和其他部族发生矛盾,在一次宫庭宴会后被暗杀了。
  关于商人的祖先,《礼记》和《国语》各执一词。王国维在《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中第一次注意到一个半人半兽的象形字,隶定做  。卜辞中称为高祖,参照《帝王世纪》中有"帝喾名  "之说,始知  是   在传抄中的笔误。这是一个重要发现,《史记》分别记述尧、契、后稷都是帝  之子,可知商人认定的远祖比尧舜的时代还早。  在甲骨文中出现80余处,半人半猴的形象,鲜明地刻画出一个短尾。此字几经演变,但头、尾、手、足四部分始终保留。从甲骨文内容看,商人称其为高祖,并和自然神具有同等法力。人们不断向他膜拜,寻求庇护。《说文》解释此字"一曰母猴,似人"。不少古族创世神话中,都有猴变人的故事,但商人认母猴为女始祖,揭示了一个更久远的过去。
  甲骨文,正是三千年前失落的古文字,这些文字反过来也证明了商的存在。商王朝,并非是传说中的亚特兰特斯,而是一个曾经存在而又消失的古老王朝。
卜师的工作
  罗振玉和王国维还发现,甲骨不是作为图书传递知识用的,甲骨只为商朝的王室服务,甲骨文上的每一句都是占卜师为商王进行占卜的结果,它们是商王与鬼神来往的信件。
  商人信奉鬼神,于大小事前都要占卜听从鬼神的意见,占卜者有一个特殊的称谓,他们叫做贞人。
  商朝的统治者无论公共利益还是私人行为,都要到祖宗或神灵那里去得到启示,在时间隧道里穿梭的贞人具有极大的威权,而商人对祖先神灵奉献的"牺牲"几乎就是一场血腥的战争:一次腰斩或砍头的奴隶(多指俘获的羌人)达300人以上,目的是为了向祖先献上一支精锐的部队。
  商代契刻文字的贞人,是极少数享有恩宠和特权的知识分子,据专家统计,已发现不重复的贞人名有115个之多。每一个甲骨文字都带有鲜明的个性,比如“旗”字,有用左手有用右手,有肩扛有挥舞,有单人也有双人、多人,显然是对不同场合、不同用途的描述。有一片卜骨写武丁到某地狩猎,中途从人车毁马伤,为了突出车辕断裂的事故,一个车字双轮在下,一个车字双轮在上,车轴也是分开的。
  贞人对神明提出问题:“最近十天会灾难吗?”,占卜者边问边在火上烧灼着龟骨,骨片遇热表面开始出现一道道裂纹,并且发出轻微的卜卜声,这时神明的回声开始出现在龟甲上。贞人仔细辨明了神明的旨意,禀告商王:“会有灾难,可能会有战争的消息”。
  三天后,果然从西边传来军情,一个叫土方的部落袭击了商国的两个村落。当这一切结束后,占卜者会将此次占卜的原因与结果记录下来,刻在甲骨之上。
了不起的商
  罗振玉与王国维完全被甲骨文中的世界吸引了。商代晚期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有系统的文字,但属演化阶段,百分之八十都是象形图画。
  它们,绝不仅仅是商王求神问卜的文字,而是一个伟大国家的档案。
  商的疆域北到辽宁,南到珠江流域,西起陕西,东至大海,是3000年前地球上最为广阔的国家。甲骨文中有许多象形文字,在这些文字中,人们可以分辨出商朝上百种手工业分工,这些象形文字的身上,记录了那个时代中最普通也最动人的故事。
  甲骨文中许多象形字和会意字,本身就是珍贵的史料,反映了商代统治者对民众的“人身蹂躏”、“械具和囹圄”、“肉刑”、“砍头以祭”、“剖肠剐腹”等,揭示出古文字的内涵和远古时代的信息。
  罗振玉1903年推测有字龟甲为"夏殷之龟"。1908年罗振玉终于搞清了甲骨出土的确切地点,并假设小屯为"武乙(盘庚的四世孙)之墟"。1911年对甲骨上的契刻图形判断为"殷商贞卜文字",从而纠正了自己以前的推测。1914年更进一步根据对甲骨贞卜文字的解读,确指小屯即商王武乙至帝乙(商朝末期的国君)执政期间的都城。虽然现已证明,公元前1300年,商代第20任国王盘庚带领它的臣民从山东"奄"西渡黄河,经过一次和平的迁徒,来到安阳洹水河畔,建立了崭新的都城,并在此传8代12王,历254年之久。但当时罗振玉根据手边少得可怜的材料,几乎独自一人发奋研究的结果,应当说是凿破混沌的创举。
  当时的国学泰斗章太炎不屑于甲骨文字的研究,提出“文字源流,除《说文》外,不可妄求”,不见经史者不可信。但是远在日本的罗振玉却不再听从这些声音,他考释甲骨文字的方法更为灵活。如以下例子:
  第一列“爵”,甲骨文是一个象形字,有流有柱有足,用于已出土的酒器形态,但小篆已面目全非。说文释爵:“礼器也,像雀之形”。罗氏认为有一定的道理,甲骨文爵字确实像鸟首,有冠毛、有目、有嘴。
  第二列“斝”,《说文》释“从吅从斗,冂象形”。并说斝和爵是同一礼器的不同用语。但在甲骨文中斝和爵是二字共存,出土文物也证明了这一点。甲骨文斝字从  ,突出了斝的形态特征,可见《说文》从  乃由  讹,从斗乃由  转讹。
  第三列“衣”,罗振玉思考良久,终于认识这字原来是“像襟袄左右掩覆之形”的象形字。从商代出土的石人玉人铜人看,长袍前开口的衣服很有可能是当时社会上层的时尚。
  第四列“为”,《说文》释“母猴也,其为禽好爪爪,下腹为母猴形”。而金文和石鼓文均作从爪从象,甲骨文更清楚作以手牵象之形,反映“为”字本意是役象以助劳,与母猴毫无瓜葛。
  罗振玉的认字方法既参照了《说文》,又不拘泥于《说文》,条分缕析,颠扑不灭。
  据说,章太炎44岁生日时,他的学生黄季刚送来一包礼物,外用红纸包扎,很像一盒长方形点心。打开一看,却是罗振玉刚刚在日本以珂罗版用最好的纸出版的《殷墟书契前编》。过了几天,有朋友去看他,发现此书就放在他的床头枕边,看来他还是真的看了那些“罪该万死”的文字。
  1927年革命军北伐的消息传入北京,出于仇视和恐惧,也出于坚守自己的信仰与生活态度的执着,王国维悄然离家出走,投昆明湖自尽,死亡方式与王懿荣如出一辙。"王"字在甲骨文中来源于横置的钺,难道这是商王们的又一种预言?
  到了这时,问题核心要转移了,甲骨为什么会在安阳出土呢?这个地方与3000年前存在的商王朝有什么样的联系呢?直到此时,这些秘密依然没有真相。
失落的王朝
  二十世纪初,中国学者揭开了举世震惊的考古秘密,寻找到失落已久的王朝。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传说中上三朝的第二个王朝商终于成为了信史,它使中国有文字的历史又向前提早了一千年。
  今天,甲骨文透过三千年的时光,清晰的摆在世人的眼前,在它之上,我们似乎还能隐隐听到五千年前仓颉听过的鬼神哭泣。
  如果这种声音真的存在,那的确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哭声。
第四章  永恒之都
     使中国人超过了大地上所有民族的因素,无论是他们的法律、风俗习惯还是文人在他们之中所讲的语言,在四千年从未有过变化。
                            ――伏尔泰《百科全书·历史》
史记与古本竹书纪年
  公元前一世纪,中国产生了第一部通史,在书中,作者司马迁写道:“有一位商王叫做盘庚,他为了去奢从简,整顿国风而迁都到了一个叫做殷的地方。自此以后,直到商王朝灭亡,一共773年,历任商王再也没有离开过殷。”
  四百年后,到了公元三世纪时,人们开始对司马迁的叙述产生怀疑,起因是一次盲目的盗墓活动。
盗墓成名
  古代埃及的法老们认为:从现实人生走向死亡不过是从一个世界走向另一个世界,是肉体和灵魂的暂时分离。他们在世时最热衷的一件事就是修造另一个世界的地下王国。200多年前,当战无不胜的拿破仑率领328艘战船、38000名士官攻打开罗时,他被金字塔巍峨的奇观所震惊。他带着众将领登上了胡夫金字塔塔顶,下来后又粗略估算了一下,如果把三大金字塔的石块加在一起,可以砌一条3米高、1米厚的石墙,把整个法兰西包围起来。
  但再高再重的石块,也无法阻挡盗墓人的脚步。以至到新王朝时期,法老们便不再为自己修建金字塔,而是在尼罗河的南岸凿岩成窟。地下挖成的曲折甬道,给人一种进入来世的亲切感。虽然有重兵把守,但依然不能使法老们的灵魂得到安息,那些盗墓的世家,甚至整个村庄,冒着坐牢和杀头的风险,千方百计进入墓穴,将里面的财宝掳掠一空。到公元前4世纪,豪华的洞穴荡然无存,许多入口敞开着,甬道破败不堪,成为野狐、猫头鹰和蝙蝠的栖息地。
  但中国却有一个幸运的盗墓贼,他因盗墓而载入史册。
  公元280年(西晋初年),在离安阳不远的汲郡,有个盗墓贼,名字叫不凖。他的运气实在不错,居然让他挖到了战国时期的一座王陵——魏襄王的墓冢。当他刚一踏入漆黑的墓室,火把燃尽了,他便捡起墓道里的竹片烧取照明。几天后,偷盗一空的大墓被发觉,待官府的人赶到时,只有地上散落着未被烧光的大批竹简。
  晋武帝接到报告后极为重视,立即组织人马进行清理。由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和峤总体负责,集合了束皙、傅瓒、张宙、卫恒等几十位文化界精英,参与梳理释读工作。后人称这些被抢救出来的竹简为“汲冢书”,也称作《竹书纪年》。
  这些竹简被后人整理为《古本竹书纪年》,它比《史记》成书的时间还要早两百年。《古本竹书纪年》说,商王朝自盘庚迁殷后,经过273年被周朝所灭。两相对照,《史记》中的记录整整多了五百年。
孰是孰非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中国极少有哪个王朝的统治超过500年。中国的神话故事中说,天上的仙桃500年才开一次花、结一次果。500年,的确是一个漫长的岁月。
  上世纪20年代初,王国维在北大曾就《史记》与《纪年》的差异评说道:甲骨文中所记帝王上迄康祖丁,下至商纣王帝辛,一共是8世12王。如果按《史记》所写,12王掌国773年,平均每位国王当权时间超过64年。12位国王中有4位是传弟不传子,也就是有近半数的国王寿命超过100年,这样的事情可能么?
  有一个现成的例子摆在眼前,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帝国,享年267岁,共传10位皇帝。这样比较来看,似乎《古本竹书纪年》中273年共传十二位国王的记载就相对可靠的多。然而,要想确定这一差异,还需要找到更加科学的依据。
  两千多年的时光里,史学家们对此一直迷惑不解,这迷失的五百年岁月,到底在那里呢?
董作宾的出现
  中外学者共同参与的1921年河南渑池仰韶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1927年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发掘,使考古学一时成为炙手可热的点金术。
  就在学术界越来越认识到甲骨文重要性的时候,对甲骨文研究有突出贡献的两位大师罗振玉与王国维却选择了自己不同的命运,罗振玉追随逊帝傅仪,成为伪满洲国的重要人物,之后,他专心政治,在学术领域上的建树日渐减少。而王国维一心恢复清室,眼见复国无望,在昆明湖投湖自尽。
  他们的命运与甲骨文的研究息息相关,然而,最有希望破解这一秘密的两个人却都无法再继续进行研究,不能不说是史学界的一大憾事。
  1927年,中国刚刚结束了内战,新的政府建都南京,一切百废待兴。第二年,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筹备之初,请了一个三十出头的年青人任通讯员,他叫董作宾。董作宾是河南人,1922年曾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从师于甲骨文大师王国维。他为人聪明灵活,勤奋好学,几年的时间里,已经成长为研究甲骨文的一流学者。
  恰好,中央研究院一成立,首先想到的就是对出土甲骨文的河南安阳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科学考古工作,董作宾是王国维的学生,又是河南人,他人地两相宜,这个任务自然而然的就落在了他的身上。
     “五四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傅斯年成为中央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长,他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派董作宾前往安阳作非正式的私人摸底。
  清末民初那段长时间的私挖乱掘,使小屯村及其附近沟壑纵横。到了1928年,包括罗振玉在内的学者、收藏家、古董商,均认为地下的宝藏已空,就连当地的村民们也失去了掘地三尺的兴趣。
     中外学者共同参与的1921年对河南渑池仰韶新石器时代遗址、1927年对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的科学发掘,使考古学成为炙手可热的点金术。
     1926年10月,在欢迎瑞典王储访华的学者招待会上,中国学术界的圭臬梁启超也发了言,他称甲骨文的发现使 “中国考古学被这令人吃惊的革命动摇了”,甲骨学的研究使“许多古籍中我们认为难以理解,毫无根据,甚或是牵强的重大历史事件昭然若揭”。
  小屯村还能有带字甲骨出土么?这里的地下究竟还有什么未知的秘密?
  带着种种疑问,董作宾踏上了前往安阳的行程。
寻访甲骨
  1928年8月12日,董作宾独身一人到安阳实地考察。安阳,还能不能挖到甲骨,董作宾也没有答案。
  这里依旧在做着甲骨贩买的生意,普通村民手中,还有不少甲骨等待出售。在洹河西岸,董作宾发现十个新挖掘的大坑,坑边还有一片无字的甲骨被丢弃。种种迹象表明,地下还存在着未被挖掘的甲骨。
  经过明察暗访、走街串户,董作宾确定小屯村这片古老的地层下面仍然埋藏着数量不明的甲骨,为了防止珍贵文物的流失,董作宾毅然决定,建议中央研究院对安阳展开挖掘工作。得到董作宾的汇报后,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火速上报中央研究院,蔡元培院长立即特批1000块银元。
  安阳,又一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中央研究院的这次行动也预示着中国科学考古时代的来临。然而,对甲骨文的再次挖掘能够寻找到商王朝消失的500年时光吗?
初试牛刀
  1928年10月13日,在董作宾的领导下,中国第一次科学田野考古挖掘开始了。发掘地点选在村北、村中及村东北洹水岸边处。此时的考古队员完全没有实际工作的经验,在安阳,人们究竟应该怎样才能挖掘到甲骨呢?
  第一天,董作宾在几处出土过甲骨的坑边进行挖掘,他采用土壤识别的办法,在方圆一丈的范围内打出几个探眼,然后对土壤的色泽进行比对。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收效甚微。
  第二天,第三天,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由于没有掌握科学地质学的原因,考古队虽然设计了“轮廓法”、“集中法”、“打探法”3种作业的方式,却都与甲骨埋藏的情况不符。考古队同样没有太多的发现。
  在气候与失败情绪的影响下,考古队员开始变的沮丧,作为考古队长的董作宾,压力也越来越大,于是,董作宾决定另辟蹊径。
  要想挖到甲骨文,必须请求有经验的村民帮助。他明查暗访,多方打听,逐渐锁定了目标。据说,在村长张学献家对面的莱园里,和莱园东墙外的麦场里,是甲骨文比较集中的地方,几十年来常挖常有,是个长盛不衰的风水宝地。
  于是,董作宾决定在这几个地方集中进行突破。
曙光乍现
  几天后,挖掘工作移到莱园北一家田姓人家的院内。在考古人员精心的试挖掘之下,人们找到了不一样的土层。这里的土质产生了变化,土层明显变为灰色,而且含有细沙。挖掘人员放慢了脚步,没过多久,大家已经可以确定,这是一片从来没有被人挖掘过的地层。
  人们一点点,一点点清理着地层,临近日暮时,突然,一版龟片的一角现出了地面。考古队员的心一下子激动起来。这是董作宾安阳考古以来第一次重大的发现,共出土有字的大龟版十五片,这十五片龟甲骨质坚实,字迹清晰,实为已经出土的甲骨中不可多得的宝物。
  在其后的挖掘中,考古队员不断的总结经验,挖掘工作也越来越顺利。10月30日,当第一次考古挖掘结束时,考古队员共发现字甲555片,字骨299片,还有不少骨器、玉石器、铜器、陶器等重要文物,这在当时来说,是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洹水南,殷墟上
  董作宾第一次考古挖掘工作的成功,使中央研究院终下决心大力对安阳进行考古挖掘。没想到,这一挖就耗去了人们整整十年的时光。
  早在二十世纪初,甲骨学的大师罗振玉就对安阳的历史进行过研究。他遍查古籍,只在《史记》中找到了模糊不清的六个字——洹水南,殷墟上。
  这六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安阳河在古时一直称为洹水,难道说,这条洹水的南边就是盘庚迁都的所在地,人们一直称为殷的地方么?罗振玉的推论极有吸引力,从某种角度上说,甲骨文是商王的秘密档案,既然是秘密档案,就应该保存在最安全最隐密的地方。对于商王来说,这个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当然就是他守卫严密的王都。但是,安阳,真的就是殷墟么?
袁世凯的风水宝地
  今天,安阳市依然古韵尤存,这里也保存了八十多年前,中华民国第二位总统袁世凯的墓地。袁世凯在做总统前,曾经被清政府罢黜,在那段失意的日子里,他就在安阳洹水边隐居。袁世凯认为自己随后的发迹与安阳的风水息息相关,所以遗嘱中特别要求安葬在于此。
  舆地之学在中国的历史中源远流长,所谓风水其实与地形地貌有极大的关系,袁世凯的幕僚精于风水之学,认为安阳是一片很好的土地,于是选中这里为袁世凯安葬。
  由此推论,三千年前的商王会不会对这片水土产生兴趣呢?安阳,莫非真的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地方?
继续发掘
  1928年底,李济从美国拉赞助归来,弗利尔艺术陈列馆同意出资与中国学术机关合作开展田野考古。这对当时资金短缺的中国考古界不啻为一个大喜讯。
  李济1918年毕业于清华,随后被派往美国留学,获哈佛大学社会学和人类学博士学位。在傅斯年批准下,李济与董作宾达成协议。李济接替董作宾出任考古组组长,董作宾主要负责研究甲骨文资料,李济则研究其它遗物。
  李济上任后,共主持了4次挖掘,但有时运气似乎与学识无关。1932年4月1日至5月31日,李济率董作宾、王湘、石璋如等八大金刚,在小屯、高井台子、王裕口、霍家小庄全面开花,61的天辛勤劳作,仅获得一片有字甲骨,考古队只得铩羽而归。
  美国人曾经允诺的赞助款并没有到位,但庆幸的是,考古学者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得到了资助。同年,李济接替傅斯年代理所长职务,董作宾再次出马担任安阳小屯考古发掘的主持人。在此期间,董作宾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第一次发现占卜机构及其官员的存在,从而确定甲骨文开头“贞”上一个字为人名,即“卜问命龟之人”,而非地名、官名,由此开启了甲骨文分期断代的肇端。
寻找贞人的时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安阳考古的科学研究工作大面积的展开了。第二次,第三次挖掘工作,又连续出土甲骨3794块。正是这3794块龟骨,使董作宾有了一个划时代的发现。
  在一个称为“大连坑”的长方形坑内,考古队员发现了四块较完整的大龟版,这四版龟版处于同一时代,它们体形巨大,字迹众多,一出土就引了考古界的关注,人们称这四块龟骨为“大龟四版”。
  在这四版龟骨之上,频频出现一个过去谁也不认识的字。这个字出现频率之高,为所有甲骨文字之最。对它的解读,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说这个字为官名,有人说这个字为地名。然而无论是那种解释,代入句子中都感到不通顺。董作宾经过仔细比对,第一次提出,这个字应该是今日汉字中的“贞”。贞,是贞卜问命的意思。
  贞字的读解是神来之笔的灵感,它使人们第一次认清甲骨文存在的意义,甲骨之上的文字并非记录历史的档案,而是商王求神问卜的答案。甲骨文,绝不是图书,它们,是商王与鬼神互通的信件。
  于是,董作宾继续提出,甲骨文的语法与今日流行的汉语并没有太大的不同,有贞字存在的句子只能是:某某卜某贞。前面的某是商王,后面的某就是为商王占卜的人,他们,是王朝中最受尊重的人,这些人被称为贞人。
  在大版2122中,董作宾发现,其上共有六个贞人,他们叫做“中,宫,品,允,争,宾。”
  这六位贞人,共同使用过这一块龟骨进行占卜,从占卜文字上看,前后共经历了九个月的时间。也就是说,在这九个月内,他们必然同时生存。最老的与最小的,岁数很难超过五十年。
     正是这六个人,成为人们揭开商代历史的肇端。在成千上万块甲骨中,人们寻找着他们的名字,与他们同时出现在一块龟版上的贞人必与他们处于同一时代,以此类推,人们把同时出现在一块龟版上的贞人划归为一个时期,于是,一共找到了五个时期的贞人。
     今天,考古学家们在所有已出土的甲骨之中,发现了128位贞人的名子,这些贞人为不同的国王服务,有的王朝多一些,有的王朝少一些,在第四期,为国王占卜的只有一位叫做历的贞人,他,也许是商王朝最独孤的占卜者。通过贞人的存在时间,人们可以很精确的计算,这128位贞人,大概生存在二百多年的时间里。
     可是,甲骨文为什么只记录了二百多年的历史呢?直到此时,考古学家们依然不能回答。
夯土层的秘密
  1930年,李济率领的考古队暂时移师山东,他们受命对济南城子崖遗址进行一个季度的发掘。考古队员们在这里发现有一圈已坍塌的墙是用夯土建成的。在对夯土进行了仔细审视后,人们惊讶的发现这里的地层与前三次在小屯发掘中出现的地层惊人的相似,经过认真讨论,李济等人确定,早期把小屯村发现的夯土层解释为洪水沉积是一个错误。
  1931年3月,第四次考古挖掘工作开始。梁启超的次子梁思永从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考古学专业毕业归国,后来成为著名考古学家的石璋如也作为学员参加进来。大家总结出“卷地毯”的方法,即通过绘制夯土地区图的方法,追寻出殷墟中商王朝的建筑基础,凭借着在济南考古时得到的经验,人们对安阳开始有了不同的发现。
  梁思永脱开了旧思路,率领大队人马(最多时达500人)转战后岗一个非常靠近铁路的土丘。这是一个重要的、富有想象力的决定,使考古队得到了阿里巴巴40大盗藏宝窟的钥匙。
  在小屯村北、后冈、四盘磨村等地,考古队员先后发现了一些房屋的基址及夯土围墙。不久,殷都中心区3.5万平方米、50多座宫殿基址呈现在世人眼前。中轴线布局、左右对称、前朝后寝、错落有致的宫殿建筑,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最高科技水准和超凡的艺术魅力。在科学挖掘工作的指导下,不久后,专家们得以证实,这些基址正是商王朝的建筑遗迹。
  穿越时光的隔阂,3000年里,人们得以第一次触摸到这个尘封的王朝。
  于是,人们不由想到了罗振玉的推论,这里,会是传说中盘庚迁都的殷么?
  文献中的故事却不那么令人乐观。《史记》中记载,商纣王亡国的十年后,他的哥哥箕子路过殷墟,看到原先宏伟壮观的宫殿都已经倒塌,王城中长满了青青的麦苗,不由掩面哭泣。
  仅仅过了10年,十二位商王苦心经营的殷都就已经破败不堪,何况漫长的三千年时光呢?
安阳第九次考古挖掘
  1933年前后,侯家庄附近有人盗挖出大量青铜器和其它珍品,最为出名的3件不知形状、体积颇大的青铜器,立即在古玩市场被卖掉。组织盗墓者一夜之间成了暴发户, “一撅刨了个金娃娃”的消息在安阳不胫而走。
  梁思永和他的队友也听到了这个消息,经过紧急磋商,考古队采取果断措施,决定集中人力、物力,向侯家庄(最初传说出土青铜器的地方)西北岗进军。
  1934年3月,安阳第九次考古挖掘工作开始起动,没有人能够想到,数十天后,人们的发现震惊了世界。
  随着挖掘工作的进行,这些巨大无比的大坑逐渐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它们是死去商王的大墓。这些大墓,气势恢宏,形制壮阔,面积最大的,可达1803平方米,深入地下13米之多,从下向上看,很像一个倒置的金字塔。商王的棺椁在其中,两边为殉葬者。这一次挖掘规模空前,它使人们对商王有了更加具体的认识。
  这次发掘所获远远超出了预期:西区4座大墓,东区63座小墓,并出土了大量青铜器、玉器以及刻纹石器。
  规模如此之大的墓葬,考古经费开支预算达到3万银元,远远超出了早期的预算。中国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当时的职务是中央研究院总干事。通过他的斡旋,国立中央博物馆答应投资,但条件是出土文物一律归博物馆永久保存。经费不足的问题终于得到了暂时的缓解。
  在侯家庄西北岗3次发掘中,共发现了1232个殷商时期的墓穴。其中有9个地下大墓规模宏大,有的大墓甚至深入地下达15米,其中还有一个明显是未完工的。这些大墓都是南北向略偏东,专家分析应该同商代的族属起源有关。墓室基本呈现长方形或方形。墓道长短不一,短的不足10米,长的竟然超过60米。墓底铺有柏木制成的木板,四壁也由木板构筑。木板被涂成红色,上面雕刻了修饰的花纹或彩绘,镶嵌着野猪牙、绿松石以及漆皮。
  这9座地下建筑应该是殷商晚期国王们的最后居住地。中国人自古讲究“视死如视生”,座拥天下财富的帝王们自然会用心经营它们在另一个世界的帝国。但由于当地盗墓成风,考古队员从一开始就怀疑是否能挖到有价值的东西。果不其然,其中8座大墓全部被盗挖一空,有的墓坑内盗洞多达数十个。最早的古代盗洞是圆形,直接插入墓室,深及椁棺之内。如此精确的盗掘,应该是周人的作品。
  在灭国即是灭城的时代,劫掠重器、挖掘祖坟、焚烧宫殿、迁徙遗民,最彻底的破灭前朝复辟的幻想……此种传统在中国至少延续了15个世纪。另一个盗掘高潮是北宋。宋徽宗是个不称职的管理者,却是一个了不起的艺术家,他的一幅画在今天能换半吨黄金。他对金石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而使成千上万的的青铜器一下子从地下冒了出来。
  但盗贼忽略或残留的东西,依然令人振奋。在其中一座墓室的南墓道北端,有一小片未被盗贼发现的夯土,这里分四层安置了2件大方鼎(即著名的牛方鼎和鹿方鼎)、1件石磬、1件玉棒、370把铜戈、360个矛头、100多顶铜盔,还有马车零件和皮革胄等。斜坡墓道是为专用的马车或牛车设计的,当初墓中随葬品的数量到底有多少,今天恐怕难以想象的。
  这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王陵,他给我们留下了世界上最精美的青铜器和最独特的古代文明,也给我们留下了血与火的历史见证。
  可惜的是,经过三千多年的时光,由于盗贼的多次光顾,墓穴中残留下的陪葬品已经无法确切指出墓主人是那一位商王了。
  对安阳的考古挖掘,绵延了半个世纪,今天,人们在这里发现了完整的宫殿宗庙遗址,它们是商王日常起居的寝宫。
  在洹河的北面,气势宏大的十一座王陵组成中国历史上最早与最完整的王陵区。
  有宫殿与王陵的存在,安阳是否就是殷墟,人们再没有疑问。专家推测,这十一座王陵大墓正是盘庚迁殷后的十一位国王的坟墓,而做为迁都的国王盘庚,并没有把自己埋葬在新建的都城里。
永恒之都
  安阳,展现出一个尘封以久的王朝。公元前十一世纪的景像,令今人匪夷所思。
  当玲声响起时,贵族们的目光不由被吸引,一头完全驯化的小象被带入酒会之中,它已经成为众人喜爱的宠物。太阳刚刚升起时,街道上人流扰攘,王后所负责管辖的集市开始贸易,这是王城一天之中最为热闹的时光。国家重地是青铜器制造厂,他们制造的青铜大鼎需要二百多名青铜匠人协同铸造,工绪之复杂,组织之严密,令人难以想像。当战角吹响之时,全国的青年都要参与备战,巨大的战车套上战马,人们斗志昂扬。国王的去世是举国沉痛的大事,为了保护国王在阴间的权威,将有几百名奴隶与敌国的战俘被杀掉殉葬。他们的尸骨多数被斩成两段,身首被埋在不同的地方……
  《史记》与《古本竹书纪年》的这一段公案终于因为对殷墟的科学考古工作而终得定论,学者们通过对贞人的鉴定,认为商王盘庚迁都直到商王朝覆灭,只经历了200多年的时光。
  这也是为什么安阳出土的甲骨文只记载了二百多年历史的原因。原来,多出的500百年并不存在,那只是《史记》中为数很少的错误之一。
  但是,商王们在迁殷以前又住在那里,那时,他们用甲骨文来求神问卜吗?这些秘密,还隐藏在时光的迷雾中。
  今天,科学家们可以准确的辨断,商王朝从建立到覆灭,时间的总和就在五百年上下。
  而后世有明确历史史记载的王朝,再没有一个能够超过五百年。五百年后,当天上的仙桃再一次成熟的时候,无论历史上多么伟大的王朝,都已经褪去了时代的颜色。
寻找胡夫
  忝列中国“八大古都”的安阳,每一寸土地似乎都播种着过去。经过70多年的耕耘,特别是建国后大规模钻探和勘察,初步探明殷墟都城的概貌:商朝最后的国都,横跨洹水南、北两岸20多个村庄,范围大致有30平方公里。洹河南岸小屯宫殿区是商都的中心枢纽,分甲、乙、丙三组。甲组属居室建筑,乙组为宫庭宗庙建筑,丙组是祭坛。在中心区向外辐射有大小不等的聚落,虽不能连成片,但相当密集。
  30多处手工作坊遗址,包括铸铜、烧陶、制骨、琢玉的工场,除少量位于王宫内,大多散落在1.5公里范围内。在一处2万平米铸铜作坊,出土5千多块熔炉残壁,2万多件陶范与陶模,30多个陶制鼓风嘴,诉说着当年上百人协同作业的庞大场面。有人说青铜铸造技术同马车一样,是通过欧亚大平原从西方传入的。此说固然遭到许多反对意见,但有一点似乎可以肯定,青铜铸造技术曾被王室垄断并巧妙地加以利用,美仑美奂的青铜器只有通过赏赐或者战争才能够得到。
  在洹河北岸武官村、侯家庄北,发掘带墓道的大墓13座,2200余座杀殉坑和随葬墓。王陵区里埋葬的都是王室成员或建立殊勋的文臣武将。而在都城边缘分布着大量长方形竖穴墓,根据随葬物及徽章判断,死者是按族群分布的。一切迹象表明,当时都城的居民有着复杂的社会关系。在各居民区之间有大片空白,相当一部分应是耕地。曾出土16米长的陶排水管,怀疑是灌溉农业的一部分。商人尊奉的高祖叫喾,本意就是发明牛耕的人。
  从甲骨文的发现至此,一代代学者、考古工作者薪尽火传,终把难稽的洪荒化成一段最可靠的信史。使中国有案可查、有据可考的历史提早了700年。但遗憾仍然挥之不去,至今还没有发掘一座有确切记年、有丰富墓葬、有墓主姓名的胡夫墓或者泰姬陵,引领我们进入完全不同的世界,倾听野性奇绝的故事。说得清又说不清的发现,清晰而迷蒙的时空,幻化成些许惋惜和惆帐。
  
  
  
第五章 持钺的女人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成公十三年》
不解的迷惑
  1899年一次偶然的发现,使甲骨文重现人间。
  人们从甲骨文上,找到了尘封三千年的古王朝,在其后,更进一步找到了商代晚期的都城殷墟。
  然而,商王朝给人们的印象,还是太过虚幻,它,只能为我们留下占卜所用的骨片,和这些盗掘一空的大墓吗?三千年前的古人类是怎样生活的,他们像我们一样,充满着爱恨情仇吗?
母鸡司晨
  历史从来都是由胜利者撰写的。
  《左传》中提到商灭亡的原因是“纣克东夷而殒其身”。上演谢幕式的商纣王,因为连年发动对东夷的战争,导致兵衰国疲。而地处西北一隅的周人,同样年年开仗,为什么会越战越强?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组织了“九国联合”,率领大队人马,浩浩荡荡,一路直逼商的陪都——朝歌。巴蜀士卒,虽然武器并不精良,但上阵时又蹦又喊、载歌载舞,一副刀枪不入的样子。在距离朝歌15公里的牧野,周武王召开誓师大会。在文字只是一小撮人专利的时代,发表鼓蛊人心的演说至关重要。
  据《尚书·牧誓》记载,周武王历数殷商王朝的6宗罪。“沉腼酒色”、“滥用酷刑”一类最易激发公愤的罪状,反倒只字未提。第一重罪是“惟妇言是用”。还引用当时的俚语“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哪有母鸡叫早的?妇人主事,家庭必败,国家必亡。
  孔子在《论语》里引用了此言,并从牙缝里吹出冷风:“有妇人焉,九人而已!”只有9个娘儿们,国家焉能兴旺发达?
H127坑的故事
  1936年6月12日,看起来是个倒霉透顶的日子。这一天中午,闷热难当,连知了都懒得鸣叫。此时,在河南省安阳,一支疲惫不堪的挖掘队正在为一次失败的考古工作进行着扫尾工作。这是中央研究院对安阳殷墟进行的第十三次考古挖掘。
  十三对于西方人来说,不是个吉祥的数字,而这次考古工作也真像触了霉头一般,很少有什么令人惊喜的发现。看来是到结束工作的时候了,队长郭宝钧决定,考古发掘就在这一天进行扫尾。正当人们按部就班的忙碌之时,在一座坑内,有人发出了一声惊叫。
     这是一次相当意外的发现,在坑内北面壁上,有一副蜷曲的人骨架显露出来,有人小心翼翼的对骨架周围的土层进行了清理,出人意料的是,这副骨架之下,竟然是一大片从未扰动过的甲骨层。全队的人们顿时兴奋起来。
     不久后,考古人员在距地面6米处挖掘了一个大坑,在坑中间保留的大块土堆中,竟然埋藏了数以万计的甲骨,人们顿时被眼前的发现惊呆了。自安阳考古工作开展以来,这是关于甲骨文的最为重大的发现。这些甲骨完整异常,如果按一片甲骨有十个字来平均计算,那么一万多片甲骨之上将有十多万字,它们,会使人们对商代的认识取得更大的收获吗?
     这个坑被编号为YH127,它从被发掘的第一天起就流言纷纷。从尸骨上看,甲骨坑之上的死尸并不是被砍死的,而是被活埋的,但是,他为什么被埋在这坑甲骨之上呢?在当时,主持安阳考古工作的董作宾认为这具尸首是属于一名贞人的。如果这个死尸真如董作宾的推测,是一个护卫商王档案的贞人,那么,这坑甲骨之中,又埋藏了什么样的秘密呢?
  为了安全起见,考古队特别请河南省政府安排了一个“自卫团”昼夜守卫。但是,仍有一些小军阀的密探和武装土匪明目张胆的来到挖掘现场“踩点”,每一夜都有可能发生武装抢劫事件。
     正当郭宝钧坐力不安之际,突然灵光一闪,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立刻组织人订做了一个大木箱,将这个编号为YH127的甲骨坑整个取出,装进箱内,再用铁条将木箱牢牢箍紧。由于年代久远,坑内的甲骨与泥土已经紧密粘连在一起。因此木箱的重量达到了6吨。此事一经传开,顿时轰动了安阳。安阳出土甲骨40年,还未见如此丰硕的窖藏。而趴伏在甲骨上的尸骨,更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但是,这个重达6吨的大木箱,要如何才能起运到南京呢?
  中华民国的第二位总统袁世凯就葬在安阳,当时,在袁世凯墓地旁,还住着一批为袁世凯抬过棺的老工人。有人给郭宝钧出了个主意,既然这批老工人能够为袁世凯抬棺,那么就应该抬得动这坑甲骨。虽然郭保钧将信将疑,但事以至此,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把当年抬棺的工人招到了工地。
  64人分别进入了位置,“李杠头”指挥,三声锣响,只听咔嚓一声,杠木断成几节。
  无可奈何,考古队只好用最古老的方式,用大批人力,一点点向火车站移动。没有公路,也没有用动力牵引的搬运工具,5华里的路程,居然整整走了4天。
  很快,甲骨被送到了位于南京的中央研究院,考古学家们开始“室内发掘”。历时半年,董作宾的助手胡厚宣完成了剥离甲骨的任务。
     有一天,汪精卫附庸风雅,带一班要员前来参观,当他看到室内摆放着如此大的木箱后不由惊叹:“好大的一个龟啊!”听此一说,在场学者无不哑然。直至临走他才搞明白,对从人说:“呀,原来是好多龟呀!”一时成为笑谈。
  H127坑出土的这批龟骨总数为17096块,其中光整版的龟甲就有300块之多。这是殷墟历年考古工作中出土甲骨最多的一次。
  人们对这些甲骨寄以厚望,它们身上,会记载着商王朝更多的秘密吗?
关于“妇”字的疑惑
  专家考证发现,这一万多块龟版几乎全部出自商王武丁时期,武丁,是商朝最有作为的君主之一。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人们渐渐发现,在武丁一朝中,还有一个挥之不去的人物。她的名字在甲骨文上多次出现,大概有二百多块甲骨上记载了她的事迹,她叫妇好。
  “妇”在甲骨文中,是个出现频率极高的字。有一群颇具身份与地位的女人,据说是商王的妃嫔与贵族的配偶,她们的名字都以“妇”字开头。大约有95个称做妇的女人在甲骨文中出现,其中四分之一与地名有关,也许是政治联姻的后果。这群贵妇不仅有自己的领地,向国王贡纳,而且担任重要官职,或接受国王的临时任命或指派。一旦有外敌入侵,还要统兵打仗,誓死保卫国家。她们中的一些人还被挑选出来,主持国家祭祀大典。这是商人最盛大最隆重的政治活动。
  这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贵妇,真的如此威风八面吗?
甲骨文中的妇好
     答案只能从出土的甲骨中寻找。
     人们开始破解这些甲骨文的秘密,有一条卜词记载,“妇(帚)好先共人于庞”。它的含义是,在战争前,妇好先在一个叫做庞的地方争兵。
     “贞,登妇好三千,登旅万,乎伐。”这条卜词中说,妇好领了三千兵马加入了国王万人的军队,一起去争伐远方的国家。这是甲骨文中最大的一次战争,战斗的一方商帝国动用了上万人的军队。这在三千年前的青铜时代,绝对是一次了不起的壮举。
  关于妇好的卜词发现的越多,人们对她就越感到惊呀,妇好,是国王麾下的一名女将。她,不仅能够统兵做战,而且还拥有属于自己的领地。
  不久后,人们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妇好。有一些卜词,显示出这位妇好与国王之间不同寻常的关系。她怀上了国王的孩子。武丁对未来出生的孩子非常关心,他急切的想知道这个孩子是男是女。
  这是妇好的另一个身份,她是国王武丁的三位合法的妻子之一,她,是一位尊贵的王后。
  这个叫做妇好的女人立刻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妇女领兵打仗,并且能够成为一方诸候,这在三千年内,是闻所未闻之事。
  有人认为,妇好并不是一个人,大概有许多叫做妇好的人,有的人是武将,有的人是王后。
  还有人说,妇好也许是一个官名,她在朝廷中,担任不同的职务。
  商王朝,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朝代?它为什么能够给予妇女如此的权力和信任呢?是商代推行男女平等的概念,还是妇好并非是一个等闲人物呢?
不贞的王后
     对妇好研究的越深入,人们就越感到惊讶,既便是作为王后的妇好,也开始产生了不同的命运。在《甲骨文合集》2636版中,人们惊奇的发现,妇好离开了她的国王。
     “贞,妇好有娶?”。“贞,妇好有娶?”。“贞,妇好有娶?”。这句卜词是在反复的询问,“妇好嫁了么?”卜词的结论是,妇好再嫁了,而且嫁给了三位不同的国王。
     这些国王都是武丁的祖先,他们去世已久,在位时都是贤明的君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一个女人,怎么可能在几百年的时间内嫁给四位国王呢?
     对这一版卜词的解释,几十年来一直众说纷纭,既使是最权威的甲骨文学者,也无法对此做出定论。由于没有更多的证据支持,人们对妇好的了解只能到此为止。
     谁也没有想到,四十年后,一次意外的考古工作,却带给人们另一个意想不到的发现。
不一样的夯土层
  1976年,中科院安阳考古队在进行一次例行的土地平整工作,在小屯村西北的一片岗地上,考古队长郑振香与同事们却有了不同寻常的发现,这里有一处修筑的极佳的劣土层。据有经验的老工人观察,这片新发现的劣土,很有可能是一个墓。这可是始料不及的事。
  这是块从未发掘过的处女地。在东南角,揭去表层,露出一座长方形房基,有排列整齐的椭圆型柱洞6个,底部都埋卵石柱础。房基外有柱基7个,显系一处四周建有廊檐的宗庙。奇怪的是,房基中央被一个灰坑破坏,里面倾倒了不少生活垃圾。再往下挖,发现3米深处仍是夯土,但土色和质地与上面的房基完全不同。考古队员铲去房基,呈现一个长5米、宽4米的夯土坑,四角垂直。经观察,未发现柱洞、础石之类的房屋遗迹,有可能是一座墓葬或窖藏甲骨的穴坑。
  经过几十年的考古工作,人们对殷墟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殷墟以洹河为界,北部是王陵区,南部为宫殿区。如今,在洹河南岸的宫殿区,却似乎存在着一个面积不小的墓穴。这,会不会是一次错误的判断呢?
  经过连夜的协商,考古队决定,派一个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在劣土层的正中打一铲子试试看,如果是墓的话就挖掘,如果不是的话就放弃。
  探杆够不到底,只好系绳子下探,连打3个探孔都不见底。在场所有的考古人员都惊呆了,这样一个并不大的土坑,居然有厚达5米以上的夯土,究竟是什么样的房子会造如此厚重的地基呢?
发现巨墓
  1976年5月16日,星期日,这一天是年轻的考古队员何保国永生难忘的日子。
  发掘墓葬的开始工作比较顺利,可是钻到3米左右时,土质开始变得湿粘,深至6.5米时,探铲已带不上土,只得加用拧杆。10分钟、20分钟……,何保国和老技工推转拧杆越来越吃力。1个多小时过去了,沉重的探杆突然下陷,直至硬底。从探孔中带上来许多深红色的漆皮,有一位心细的队员又把取土扒拉了一番,居然找到一个完整的绿色玉坠。所有的疑虑都消失了。这里地下的确有一座长方形竖穴墓葬,但谁的墓能埋在宫殿区内,离国王的正殿只有一箭之遥呢?
  考古队决定立即解开这个谜,并将此墓编号为76AYTM5,即后来名扬四海的5号墓。
墓主人是谁
  春末夏初的豫北,温度已经开始回升,但厚厚的黄土地下依然寒冷刺骨。
     1976年5月17日,对宫殿区墓藏的挖掘工作正式开始。在人们挖掘到地下6米5的高度时,挖掘工作开始产生阻力,考古人员遇到了地下水。虽然已经到了5月中旬,地下6米多深的水依然冰凉刺骨,为了安全起见,考古队长郑振香决定,每天要在9点以后开工,下午4点以前就要收工,但是水下作业还是寒冷难耐。不得以,考古队只好在当地买来了特产的老白干,规定下水的人员必须喝酒抗寒。
     就这样,挖掘工作一天一天的进行下去。
  令考古队大为兴奋的是,在接下来的18天里,这个墓出土的器物可谓源源不断。6月7日,坑底露出了青铜器,随后出土的文物,让人目不暇接,就象一座东方的古玩店。每一筐吊上来的烂泥都要有3个以上的人经手,晒干了还要过筛子,生怕漏掉任何一件价值连城的国宝。
  这个墓葬共出土青铜器468件,仅这一项就超过殷墟历年出土青铜器的总合。其中出土的一对象征财富和王权的大方鼎,重达128公斤,重量仅次于司母戊方鼎,是目前中国出土的第二大鼎。这对大鼎,是人们有理由相信,这个墓,一定是一个王族的大墓。
  出土的器物中,大多是酒具,有温酒器、饮酒器、盛酒器和挹酒器等,有15种156件。其中的一只象牙镂花杯子,在以往的墓葬中从未有过,足见其珍贵。同时也可看出,墓主是个极有身份又性格豪爽、善于应酬的人。
  散见于棺椁内的玉器大约有700多件,种类繁多而且做工上乘。其中的玉雕动物调皮可爱、晶莹剔透,似乎还带有墓主人的余温。一起出土的还有许多极富创造力的圆雕浮雕小玉人,从装束、发髻、头饰、姿态看,显然属于不同的阶层。材质经鉴定,大部属青玉,也有白玉、黄玉、墨玉等,多数与新疆和阗玉同类。墓中还发现了6880余枚子安贝,经专家鉴定,来自台湾、南海以至更遥远的海域。墓中共出土了4面铜镜,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镜子。这种种迹象似乎表明,墓主人应该是一位温雅高贵的女人。
  但是,不久后,人们对这个墓的推断又开始动摇了。这个墓中开始大量的出土兵器,其中4件铜钺十分抢眼,钺是作战兵器,也是刑具。大型钺通常都由国王亲自授予,象征统帅者的威仪。其中2件方斧型铜钺,钺身两面靠肩处饰虎扑人头象,无论是重量还是通长,都创下中国青铜钺之最。“气吞山河如虎”,可见墓主人军职之高、军威之肃。从这一点来看,这又应该是一座将军墓。
  人们不禁疑问,到底,这个墓的主人是谁呢?他是男人还是女人呢?
持钺的王后
  随着出土文物逐步刷洗清理,青铜器、玉器上的铭文显露出来。几乎每一个种类的青铜器上都刻有一个名字,这个人就是墓的主人。她不是别人,正是那个因甲骨卜词而名闻天下的王后――“妇好”。
  她,就是“中兴之主”商王武丁最珍爱的王后妇好,这是甲骨文中一个最伟大国王的最优秀的妻子。
  甲骨文显示,商王朝的疆域经常处于变动之中。据《甲骨学一百年》的粗略统计,当时环伺商王朝与之为敌的方国有81个之多。这其中,有些是长期与商对恃的;有些则是忽归忽叛;而北方和西北方一些游牧民族,则是采用季节性的袭扰——打了就跑。商王有时要同时面对2-3个局部战争。在商代31位国君中,武丁一朝是边界不宁、战事频仍的年代。在武丁时期的卜骨中,狩猎(勘察地形、演练兵阵)和战争的卜辞占五成以上。
  商人的战争绝不是男人流血、女人流泪。
  “乙酉卜,呼妇好先共人于庞”。(叫妇好征集人员在庞地集中)
  “壬申卜,呼妇好比沚  伐巴方。”(命妇好偕大将军沚 伐巴方)
  “午卜,王令妇好从侯告伐夷”。(国王命令妇好同侯告征伐夷方)
  “辛巳卜,呼妇好伐土方”。(令妇好领军伐土方)
  “辛巳卜,登妇好三千,登旅万,呼伐羌”。(妇好在领地征召3千子弟兵,加上已征召的1万人,命伐羌方)
  这是商代出动兵员最多的一次硬仗,最高统帅正是国王的爱妻妇好。
  在国家大典上,也经常见到妇好的身影。
  “乙卯卜,呼妇好侑俘于妣癸”。(令妇好向祖母献祭)
  “贞妇好侑告于妣,酒”。(妇好对众位祖母举行侑祭,用酒)
  “妇好  一牛”。(妇好主持祭天仪式)
  在止戈为武、以力为雄的年代,把军国大事都交到女人手上,诸妇顶起了半边天,这不仅令人羡慕,也叫后人费解。武丁在位59年,商朝经济空前繁荣,抱有敌意的方国逐渐消失。《史记》记载,“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欢,殷道复兴”。相信武丁一朝的繁荣,和王后妇好的功绩是分不开的。
  这些墓藏使人们第一次得以旁观甲骨文中的人物,它们使甲骨文中的历史清晰了起来。在丰富的陪藏品中,人们逐渐认识着妇好。她的确是一位战功显赫的将军,这面青铜钺,手工细致,形势威猛,不是上将军,绝对没有资格使用这样的铜钺。
  出土的一对大鼎上刻有司母辛的字样,根据考古科学的研究,司母辛应该就是妇好死去时的庙号,根据商代的习俗,以天干为庙号的人名,只有国王与王后。
  于是,这个墓藏的挖掘,澄清了关于妇好的一切推论,妇好的确是一个人,她不但是位王后,也是一位手持铜钺的女将军。这位持钺的王后,消失于历史中超过三千年,即便是《史记》中也没有记载过她的名字。
  3000年后,在前后相隔四十年的两次意外发现中,她却作为商代最具体的形象出现在今人的眼前。
  但是,人们还有最后一个疑问,为什么妇好会出嫁给如此多的国王呢?难道说在商代,王后有权利进行多次婚配么?
生离死别
  今天,没有任何卜辞指绘第一夫人的美丽端庄,但她肯定是绝顶聪明的女人。在一次夫妻共同征讨巴方的战争中,武丁从东边进攻,妇好带了少数精锐部队埋伏在西南有利地形,结果打了一个歼灭仗。
  另一次听说妇好凯旋归来,国王亲自出城相迎。在国都西南80公里的地方,夫妻尽情的狩猎,并肩策马、比翼双飞,“陷一鹿”。似乎比盛宴烛光更加浪漫。
  妇好也有自己的苦恼,长年征战与丈夫聚少离多,而且严重损害了妇好的健康,所以一直没有为国王生下一男半女,在人过中年后,妇好终于有了身孕,武丁催贞人立即占卜:
  “妇好怀孕了,怎么样呢?”
  “妇好要分娩了,不好。三旬又一日,甲寅日分娩,一定不好。是个女的。”
  此卦一事三卜,正反两问,可见武丁殷殷关切之情。从最后的验辞来看,这个卦象还是比较灵验的。妇好是否就是死于这次难产,就不得而知了。
完美的女人
  中华书局的老专家赵诚已经退休多年,但是对甲骨文的研究仍然痴心不改,他对《甲骨文合集》2636版有其独到的见解。
  武丁是目前已知的商王中在位时间最久的国王,他享国59年,而他所珍爱的王后妇好在他之前就去世了。
  商代人迷信鬼神,崇尚天命。他们认为人世间的一切都取决于上帝、神灵与祖先。武丁对妇好的感情极为特殊,也许是相爱至深,也许是相敬如宾,武丁对于妇好的离去总是难以释怀。
  “国有疑难可问谁”?妇好死后,武丁将她的尸骨埋在目力所及的王宫左近。除厚葬外,还在墓地上修了一座享堂(即武丁后期甲骨文中出现的“母辛宗”),以便率子女时时缅怀。
  武丁还关心妇好在另一个世界的婚姻大事,于是,这位开明的君主就把她珍爱的妻子许配给去世已久的贤王,大概他认为,这些死去的祖先会在阴世保佑他的妻子,或者,他也认为,妇好的杰出完全可以与伟大的帝王相提并论。甲骨文的卜词正是武丁对于祖先急切的询问:
     “妇好嫁了么?”“大甲已经娶了妇好!”
     “妇好嫁了么?”“成汤已经娶了妇好!”
  “妇好嫁了么?”“祖乙已经娶了妇好!”
  于是,国王放下心来。
  妇好是祖乙的6世孙媳妇,大甲11世孙媳妇,成汤第13世孙媳妇。商代冥婚与后世不同,商代冥婚为不同时代的已婚者,而后世冥婚则是同时代的未婚者。
  妇好足以证明,女性在商代比后世任何一个朝代都更受重视和追捧。成汤、大甲、祖乙都是商代地位显赫、功勋卓著的君王,妇好再婚实质上提高了妇好的地位,显示了商人对“诸妇”最高的敬意。
血亲复仇
  妇好死后为什么没有埋葬王陵区?包括9个国王在内的一座座大墓都成了荡然无存的空穴,何以妇好的陵寝完好无损的保存了3千多年?
  将妇好下葬在宫殿区,也许是个永远的迷。妇好的墓与丙组(祭坛)的建筑最近,难道这与某种冥界的安排有关吗?
  妇好入敛后,国王在墓上盖了一座三面带廊檐的享堂。这是极为不寻常的,对于过世的国王或王后而言,祭祀都在专门的祭坛或宗)进行。所以到今天,还有学者对所谓“母辛宗”享堂的存在提出质疑。
  《周礼·冢人》云:“凡死于兵者,不入兆域。”难道妇好并非正常死亡,而是另有隐情?
  妇好显然是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匆忙下葬的,这从墓制较小、没有墓道可以判断。在妇好死后多年,国王在一次匃祭中祷告:“马上就要与敌国开战了,请妇好在天国一定要现身显灵,保佑我们大获全胜。”难道这场战争是血亲复仇,复仇的对象就是杀害妇好的元凶?
  有一小块龟甲残片出现了断断续续的文字:
  “出贞……王……于母辛……百宰……血。”
  妇好的夫君用敌酋的血祭奠爱妻了吗?
  在帝辛自焚鹿台的那个夜晚,国王战败的消息传到了首都,商人在一夜之间拆毁了母辛宗。由于时间紧迫,在享堂中央挖了一个椭圆型虽然不深但也不算小的坑,并将陶器碎片和吃剩下的骨头倾倒坑中。
  这一招果然迷惑了敌人,在周人大肆毁城的过程中,居然没有发现这个秘密。也躲过宋以后800年盗贼频繁伸出的黑手。
  这一切仅是猜测,但中国历史上确曾有过这样一位女性,她不仅赢得了国王真挚的爱情,也赢得了子孙的爱戴和国家的尊崇。
  ……
  
结语
  安阳,在一个多世纪的考古研究中,逐渐还原了一个古老的王朝。今天,在小屯村边,人们完整的保留了商代的宫殿遗址,成为那个王朝的岁月见证。3000年前,正是这里,在上演着时代最轰轰烈烈的篇章。
  时光,把无数历史掩埋其中。后人拭去黄沙,以怆然的哀思追祭逝去的往事,既便放飞思绪的奔马,仍难体会昔时的伟大。
  一百年间,甲骨文出土15万片,共计150多万字。学者们统计,甲骨文共有单字4500余个,可解读1500多字,至今仍有3000字含义不明。甲骨文,以及它所记述的王朝,还有太多的秘密不为人所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