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台州温岭市民成功培育“太岁”

 榆杨 2013-11-24
 台州温岭市民成功培育“太岁”
 
发布时间:2010-07-21 17:48  长三角城市网

     2010年7月16上午,浙江温岭市的54岁市民林保才先生找到记者,称其培育出了珍惜药物“太岁”。究竟什么是“太岁”?记者怀着好奇心来到了林先生的家。

     在温岭市太平街道的后溪岸路林先生家,记者见到了林先生口中的“太岁”,在一个靠窗的木箱上,摆放着大大小小十几个瓶子,瓶子里漂浮在黄色液体上面的白色物体就是这个神秘的“太岁”。
     “太岁”就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他《本草纲目》中写的肉灵芝,非常稀有”林先生告诉记者;2008年,他花了几百元从新疆乌鲁木齐买回当地人口中药用价值极高的“太岁菌丝”。回家后,林先生按照新疆人的指点将菌丝用糖、茶叶和水进行培育,但多次实验培养却没有成功,去年底他对茶叶配方进行了重新调整,终于在今年6月份成功培育出“太岁”实体。

     记者看到,林先生说的太岁浮在水上呈白色,而浸入水中的另一面则有些偏黄,中间部分可以一片片地掀开,而用于泡“太岁”的黄色液体闻起来却有一股酸味。
     随后记者来到书店查阅了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一书,在“菜”部”芫“类中这样描述:“肉芫状如肉,附于大石,头尾俱有,乃生物也。赤者如珊瑚,白者如截肪,黑者如泽漆,黄者如紫金。”“肉芫” 就是民间所说的“太岁” 书中还介绍了它对一些疑难病症的特殊疗效,

     为了鉴定林先生确实培育出李时珍所写的“肉芫”,也就是民间称谓的“太岁”。7月16日下午;记者特意带着“太岁”的样本求教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食用菌研究中心的专家,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食用菌研究中心的陈再鸣副教授在鉴定了“太岁”样本后认为,林先生所培育的“太岁”只是酵母菌、乳酸菌、醋酸菌三种菌的共生体,学名红茶菌,俗称“海蘑菇”“海宝”“胃宝”“英文名KOMBUCHA”。属于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传统酸性保健饮料,它的产生可追溯到我国古代的秦朝,20世纪初在俄国就有红茶菌能减轻胃病的报道。

陈再鸣说,上世纪80年代初红茶菌饮料在我国被群众推崇为能治百病的灵药,但随着近年来专家们的不断研究发现,红茶菌实际上是由酵母菌、醋酸菌和乳酸菌组成的一个共生体,在一定比例的茶糖水中这三种益生菌能够互惠互补,共同作用产生一系列对人体有益的代谢产物,虽然常喝红茶菌饮料能增强自身抵抗力、预防有害病菌、预防感冒,帮助身体排毒等功效。但红茶菌毕竟只是有保健作用,根本无法和李时珍所写的“太岁”相提并论,因为“太岁”属于“芝”类中药之一;对疑难杂症有着更特殊的治疗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