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完成幼小过渡

 玉露清雨 2013-11-24

孩子到了入学年龄,一般都会有入学的愿望,向往成为一个小学生,开学后也会高高兴兴去上学,对学习表现出很高热情。可这些并不能说明,他们对小学生活能毫无困难地很快适应。事实正相反,不管他们在入学前做了多么充分的心理准备,还是会感到有些紧张和不知所措,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家长在学前帮助孩子所做的准备,只是完成了幼小过渡的前一半工程,孩子入学后还必须做好衔接和后续工作,完成后一半工程。

一、       孩子入学后要面对的新生活和新要求

入学,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转折,是孩子真正接受正规、系统学习的开始。学校生活与学前生活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从此社会对孩子的行为和学习有了要求。家长要想让自己的孩子从一入学起,就能成为一个好学生,必须对此有所了解,并配合学校做好工作,让孩子接受并习惯这种要求。

(一)入学后,学校对孩子的行为有哪些规范要求?

入学后,学校对孩子行为上的规范要求很多,涉及了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

1、课上、课下的纪律要求:上学不能迟到、早退,中途不能随便离校;因病、因事不能到校要提前请假;上学要按学校规定着装,并配戴校徽;上课前要准备好学习用品,并把书本、文具都摆放在指定的位置;要听到上课预备铃响就立即有秩序地回到教室,安静坐好;上课要由班长喊“起立”,全班同学一起向老师行礼、问好,老师还礼后听口令坐下;如果谁迟到了,要先喊“报告”,老师允许才能入座;上课时要专心听讲,想发言先举手,得到老师允许才能起立,提出或回答问题;课堂上坐、立、走姿势都要端正,不能随便在下边做小动作,不能小声和同学说话或自言自语;下课要由班长喊“起立”,等老师说“再见”才能离座;要请老师先走出教室,自己再离开;在走廊里要靠右侧通行,不能在楼内跑跳和大声喧哗;课间都要到操场上去活动,并且玩正当游戏;间操或其它活动需要站排时,要动作迅速,做到快、静、齐,等等。

2、道德品质方面的要求:要尊敬老师,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见到老师都要主动问好;对他人特别是长辈要懂礼貌,进办公室或他人房间要先敲门,得到允许再入内;同学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不打人、骂人;要爱护公物和他人物品,如果借了别人的东西一定要按时归还;要热爱集体,遇到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要先公后私、先人后己;思想上要有一股积极向上的劲头,面对学习或其他方面的竞争、竞赛,有勇气参加;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不胆怯和后退;犯了错误要敢于承认、勇于改正;不说谎、不骗人等等。

3、良好学习习惯的要求:上课时要学会听课,眼、耳、口、手等器官要互相配合,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下课后,要学会把书包中的书、本有次序地放好,本子的使用要固定化,不同的本子要编上号码;铅笔盒里只能装铅笔、橡皮、尺子等必备的文具,并摆放整齐;写字要学会正确执笔,姿势端正,按正确的笔划、笔顺运笔;课后要学会按教学进度预习、复习,并按时完成作业;要学会正确阅读和心算、笔算;学习时专心,不能一边学习一边玩耍,等等。

4、其他习惯与常规要求:要养成劳动习惯,学会轮流担任值日生,参加班级大扫除;要养成卫生习惯,每天都做到“三带”——带茶杯、手绢和抹布;“四不”——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纸、不在黑板上乱涂、不在墙壁上乱划、乱画;要做到“三洁”——皮肤清洁、头发清洁、指甲清洁,等等。

孩子能按这些要求去做,就有了取得优异成绩的保障;孩子不能按这些要求去做,学习就要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家长如果能在孩子一入学时,就紧密配合学校老师,对孩子强化这些方面的训练,使这些要求变成孩子的自觉行动,就是在家庭教育上取得了一大成功。

(二)入学第一年,孩子在学习上必须掌握哪些知识?

现在,小学的主要学科是语文、数学、外语。在一年级,特别是上学期,三科的功课都不重。尤其是对那些学前受到过良好教育、智力和知识启蒙较早的孩子,更没什么压力。各科要求孩子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分别是:

1、数学:孩子要在一年的时间里,学会10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加、减法的进位和退位;懂得小时、分、秒等时间单位,千克、克等重量单位,米、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换算;会做比较数的大小,物体的多少、轻重、高矮、长短,和一步运算的应用题。

教学的重点:一是发展儿童的数概念。孩子必须从入学之初的按实物、图片进行运算,逐步过渡到脱离实物,把实物数量的形象移到头脑中进行运算,再之后学会进行抽象的数概念的运算。若是孩子不能很好地完成这个过渡,运算能力长期被实物或手指头所束缚,那将会严重影响以后数概念运算能力的发展。二是提高儿童的口算、心算、速算能力。不仅要求孩子会算,还要明白“算理”、方法正确,算得又快又准(每分钟30道题,正确率100%)。三是掌握数与序数的不同,学会比较数字的大小、数量的多少(懂得甲比乙多多少,也就是乙比甲少多少)。如果孩子过不了这一关,以后的数学学习也会吃力。

教学的难点是解应用题。难就难在孩子必须逐渐学会脱离实物对题目进行分析理解;必须做到既能从已知数出发,又能从问题出发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懂得要求两个数的“和”,必须知道两个“加数”是多少,要知道两个数的“差”,必须先知道“被减数”和“减数”是多少;并掌握加、减算式之间的(可逆)关系。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孩子才能在做题时全面理解题意,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为以后学习两步、三步以至更复杂的应用题打下基础。

2、语文:一年级的学习任务,一是掌握汉语拼音的读法、写法、拼法,会正确读、写字词的音节和标出四声。二是要识字700多个,其中有400多个要求会写,即掌握笔顺,会查笔画,会按偏旁部首归类,懂得常用字义,会组词,会辨别形近字和同音字;另外300字,只要求会读、能正确填拼音。三是能流利朗读课文,背诵其中部分内容。四是学会看图说话和看图写几句话,做到句子完整、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一年级语文,每一个知识点孩子都必须掌握好。至于哪是难点,那会因人而异,与学前教育有很大关系。“会者不难,难者不会”,就看功夫到不到。而功夫下到什么程度能算够,也不好说。因为语言这个东西深不可测,而汉语拼音和汉字都只是学习语言的工具,不会认、不会写,肯定不行。可是会认了、会写了,还得会用。会用又有一个看谁用得好、用得巧的问题。朗读、背诵课文是学习运用字词的重要手段,不读熟、背熟肯定不行。可又不是能读熟、背熟了课文就行了,还要课内、课外结合,加大阅读量,提高孩子对字、词、句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语文的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就识字、写字来说并不存在一个由浅到深的问题,反而越是小学低年级就学到的东西,越是日常生活中要经常用到的东西。如果孩子的数学在哪一阶段落下了,会很明显,也可以靠突击把它补上;要是孩子的语文出现了欠账,当时往往不明显,事后也很难靠突击把它补上。

   3、英语:各校选择的教材并不统一,但对一年级学生要求都不太高,都是从“Hi!”“I am Ami.”等简单对话开始,一学期顶多学十来个句式,百十来个单词,而且一般开始都只要求孩子会读,不要求孩子会写。这对于正处于学习语言最佳年龄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如同游戏,只要他愿意学,都能轻而易举地学会。

教学的重点是让孩子发音准确,关键在老师的发音是否标准。难点不在课内,而在课外。就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孩子放学后大多数都没有复习外语的语言环境。结果是,他们在课上学得快,到课下也忘得快,一过起始阶段,就很难跟上教学进度了。到那时,一些孩子就会因为课上听不懂,课后背单词的压力很大,没有语言环境,又得不到家长帮助,等等,失去了学习兴趣。弥补的办法是有的,家长可以给孩子配备“好易通”、“复读机”、“随身听”之类的工具。关键是孩子要会用、爱学、有毅力。

其实,孩子学习的真正难点并不在各科知识的内容,而在于能否在这个过程中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能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学习方法。用一句老百姓通常说的话,那就是能不能让他在学习上“上道”。

二、孩子刚入学时会在哪些地方表现出不适应

从上面我们谈到的内容来看,孩子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生活内容和要求的变化是相当大的。孩子们在刚入学时会在哪些方面表现出不适应呢?

一是课上不能遵守纪律。

一些孩子自控能力差,不能专心听讲,刚上课一会儿,他们就坐不住了。有的老是找同桌或前、后桌同学说话;有的手里老得找点什么摆弄,书包和文具盒里的东西都成了玩具;有的发言不举手,或边举手边大声地喊,甚至在下边随便接老师的话,或是在同学发言时乱插话;有的上课时擅自离开座位,窜到别人的位置去“借”东西;有的上课了还在惦着课间的游戏,人坐在教室,心已经走了,老在盼下课铃响;有的还会上课时偷偷从兜掏出小食品塞进嘴里,或是呼呼睡着了。

二是课下生活不能自理。

下课时光顾了玩,不知抓紧时间上厕所。有的上课铃响了才想起去上厕所,老师要讲课了,他才进教室;有的上着课,想上厕所,憋不住了,又不敢说,尿湿了裤子;有的上厕所时自己弄不好裤带,越着急越解不开,把大、小便解在了裤子里;有的上过厕所后不会整理衣服,提不好裤子。有的鞋带开了不会自己系,拖着走把自己给绊倒了;有的不会脱、穿外衣,或是脱下来了不会放,书桌里的东西塞得乱七八糟,放学时不会收拾书包,常把书本、文具、帽子、手套落在了学校。

三是课上课后不会学习。

有的动作特别慢,课上练习老是不能在规定时间做完,课后又不知道补上;有的坐姿、写字姿势不正确,老师一再提醒,还是做不好;有的胆子小,不敢发言,老师提问时,回答问题的声音特别小,或是听课时有不懂的地方也不敢问老师;有的不知道什么叫“作业”,放学前老师讲了什么事,他根本没听或是听了也没往心里去,回到家,家长问他,他什么也说不清楚;有的复习功课或做作业时依赖大人,爸爸妈妈在身边守着就能做,一离开就不安不下心来,或是不会做了。

四是不会与老师、同学相处。

突然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当中,面对新的学校、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活动方式,不少孩子感到不知所措。有的第一天高高兴兴的去学校了,第二天就不愿意去了,甚至会在家长送到校门时又哭又闹不肯进去;有的人到了学校,心却在一直想家、想妈妈,从早晨刚一进校就盼着放学,上课没心思听课,下课不愿意和同学玩;有的不敢主动和老师、同学亲近,课间找不到可以一起玩的伙伴;有的遇到一点困难,就会感到束手无策,孤立无援,甚至动不动就哭起来。

这些情况一旦发生,就会使孩子感到一天下来很疲劳,出现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抵抗力降低。所以,新入学的孩子,冬春季很容易发生感冒,夏秋季很容易发生胃肠不适,猩红热、腮腺炎、风疹一类的流行病也很容易在他们中间发生。结果,即使孩子本来是爱学习的,也会因为经常缺课影响了学习成绩和学习热情。

三、家长应当如何帮助孩子尽快适应新的生活

(一) 要在精神上激励孩子自信、自强。

1、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真的长大了,并为自己“上学了”感到骄傲。

1)开学前,家里可以搞一个祝贺仪式,气氛要严肃、庄重、热烈。在祝贺活动之前或结束之后,爸爸或妈妈要和孩子有一次认真的谈话,向他讲清入学在人生中的意义,入学后他的生活会有哪些变化,父母对他的期望和要求,等等。问题不在他能听懂多少,而在让他对即将来临的变化早有心理准备。

2)如果在这段时间有亲友到家里来做客,要正式地向亲友发布孩子入学的消息,让孩子听到更多的祝贺。从孩子入学起,特别是在有外人在场的时候,家长在叫孩子时最好就不要喊他的小名了,而应改叫他的学名(也就是大名)。

3)和孩子玩一次“当老师和新生”的游戏:爸爸、妈妈互相当老师和新生,把孩子入校的生活模拟表演一下,然后让孩子充当其中一个角色再玩一下。目的是让孩子借此了解学校生活的常规要求,教会他在众人面前做自我介绍。

4)孩子上学第一天,要给他穿戴得整整齐齐,梳洗得干干净净;新书发下来以后要和他一起包好书皮,告诉他好学生的书本都保管得很好;从孩子上学起,就要教孩子自己削铅笔,独立收拾书包和文具;每天临睡前,提醒孩子把第二天上学要带的东西(书包、水杯、抹布、手绢)检查一遍,看看备齐、放好了没有。刚开始孩子的动作可能很慢,而且老是弄不好。家长不能因此就取而代之、包办代替,应当做的只能是示范和提醒,也不能性急地催促孩子,更不能抱怨孩子或表现出不耐烦。

2、要让孩子一入学就想当个最好的学生。

1)在孩子上学前,最好能为他选一个学习的榜样,可以是父母,亲戚、邻居家的小哥哥、小姐姐,总之是在学习上勤奋而有成就,又是孩子熟悉甚至尊敬的人。把那人现在的成就和他(她)当年读小学时的表现联系起来,给孩子讲讲他(她)的故事,这样孩子会由对他人的羡慕,产生一种也想做到的动力。

2)抓好第一天、第一周、第一个月、第一学期,以至每一个第一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想让孩子成为一个好学生,也要靠从头开始,一天天地把功夫下到。对一个人来说,人生记忆最深的往往是那些第一次经历的事情。对一个孩子更是如此,当他怀着极大的好奇心第一天走进校园时,一切都是新鲜的;每周功课从周一到周五的安排是不一样的,这种新鲜感在第一周会很强烈;学校每学期的教育活动,有的一个月一次,有的一学期一次,所以孩子入学后的第一个月,甚至第一学期,总能接触到一些过去没有经历过的生活内容,这会使新鲜感不断出现。孩子每接触一件新事物,就会产生一次新认识,认识就有“对与错”两种可能。如果家长能抓住这些机会,与学校老师很好配合,在事前能告诉孩子应当怎么做,在事后能对孩子的表现及时给予正确评价,就能把孩子一步一步引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3)和孩子一起定个学习计划,按孩子的实际情况确定奋斗目标;对孩子学习上提出的要求,开始不宜过多但要具体,要便于孩子记忆,也便于检查,又有明确的奖罚措施。在家里建立一个学习园地,上面有展示学习成绩和表扬奖励栏目。孩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只要表现好,爸爸妈妈就可以奖励他一朵小红花或一面小红旗,还可以用积分方法,当红花或红旗达到一定数目时,给他一个更实际的奖励——去书店选购课外书,到博物馆去参观、到剧院去看演出、到公园去玩他喜欢的游戏,等等。

孩子入学后,家长要学会间接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及时掌握孩子每天的在校情况。途径和办法很多:放学时接了孩子以后,与孩子交谈一下,让孩子自己讲讲一天的生活、学习内容,评价一下他(她)自己和他人的表现;在接孩子时,主动与孩子的同学搭话,问问孩子在班里的表现,了解一下他给同学的印象;观察孩子放学时的表情或回家后的表现,看他情绪高不高,行为有没有异常;想办法定期与老师保持联系(当面、电话、通过联系册等),听听老师的介绍;检查一下孩子的课堂作业,看看测试成绩和老师的评语。如果孩子都按学校要求去做了,可以感到欣慰;如果孩子没有做到,一定要分清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最好在孩子入学不久,家长就能主动找班主任老师谈一次,全面介绍一下自己孩子的情况,与老师确定一下联系方法。如果自己工作忙,不能经常去学校,就要多通话或采用联系册的方式,多与老师沟通情况。

家长还应当为孩子建一个成长手册,可以每日或每周记一次,也可以不定期,记下孩子的进步与存在问题,自己采取的措施与教育效果。家长最好能有一本学习笔记,记下一些别人教育子女的经验,和自己学习的体会;能准备一个剪贴报的本子,经常收集报刊、杂志上有关子女教育问题的资料。

3、要以平静淡化紧张,表现出“放心”,而不是“过分关心”。

如果孩子入学后,因为对新环境、新生活感到陌生,精神上有些紧张,思想上有些压力,甚至身体上表现出有些不适,家长一定要表现得很平静。要告诉孩子:“这一切都很正常,谁刚上学的时候都有一个适应过程;一个勇敢的孩子,要主动去和老师、同学亲近;只要和老师、同学熟识了,就会发现新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你所喜欢的事。”家长如能及时与老师勾通,请老师有意地亲近一下孩子,情况会好转得更快。还可以在家长接孩子时,通过主动与其他家长搭话,或相约周末一起带孩子去玩,为孩子结识新朋友作些铺垫工作,让他们彼此有个相识与接近的机会。只要孩子不性格孤僻,熟悉环境是很快的。他对新环境一熟悉,对新生活也就适应了。

家长不要在孩子稍有不适时,自己先大惊小怪起来,表现出过分关心,有意无意夸大了事态,或是孩子没怎么样,家长先心疼起来,放学去接他时,一把搂过来就亲,好像多长时间没见到了似的。这会让孩子产生错觉,加重心理负担,激起他恋家、想家的情绪,造成学习时精力不集中。孩子上学后,父母早晨要送,晚上要接,早晨还得早起为孩子准备早餐,不仅会很辛苦、很紧张,还会带来与工作或原来生活习惯的冲突。家长一定要避免不良情绪外化,更不要为自己承担了家务而与对方争吵。因为,这也会增强孩子入学的心理压力,延长他的适应期。

4、对孩子诉说的“委屈”要冷处理。

入学后,孩子肯定会遇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他在学校与新同学发生了矛盾,而且认为自己是受了委屈的一方;因为学前训练不足,做事动作慢,课堂练习、课间集合老是跟不上趟,挨了老师批评;因为下课时光顾了玩,忘了上厕所,结果回教室晚了,或是尿湿了裤子,等等。有的孩子很在意自己在同学们面前挨了批评,或是出了丑,可能在事情发生时就哭了,放学后家长一问又哭起来。遇到这类事,家长一定要沉住气,不动声色地听完孩子的诉说。之后,不要粗暴地训斥孩子,说他“你真没出息”“丢死人了”之类的话,也不要与孩子一道共鸣,立刻心疼起来,一个劲的安慰,而要来一个“冷处理”,尽快转移话题,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开。然后在与孩子的一问一答中找出他在学校表现好的地方,用热情的鼓励去冲淡他不佳的心情。但自己要把事情记在心里,想想对孩子教育、训练上的欠缺,然后利用其他机会和途径,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相应方面的能力训练和必要提示,并在孩子有微小进步时及时给予表扬。

5、要帮助孩子实实在在地体验到小学生活的快乐。

1)孩子每天放学回家,家长都要热情地向他询问学校里发生的事情,从中找出那些有意义的、有趣味的,特别是与他关系密切的事情,和他一起议论,共享其中的快乐,让他感受到爸爸妈妈对他的学校生活非常关心,与他的感受是共鸣的。

2)每天检查孩子在校学习情况。如果当天学的内容孩子都会了,就不要再随意加码,逼他过多地去做练习。要把课外时间留给孩子,让他干一些他喜欢的事情——看课外书、下棋、画画、参加各种文体活动,使他的课外生活在入学后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如果发现孩子在知识点的掌握上有遗漏,一定要当天及时给他补上,不使他第二天的学习因此感到吃力。

(二)要继续培养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孩子的行为能力既表现在生活方面,也表现在学习方面。提高孩子生活的自理能力,看上去抓的是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其实是在为他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奠定基础,最终提高的是他的学习能力。这里的道理很简单,开发孩子的双手就是开发孩子的大脑。如果孩子入学前,您做得不够,那么孩子入学后,就千万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了。孩子日常生活烦事一定要让他自己去做,家长必须以耐心的训练代替过去的包办。这里要提示两个问题:

1、帮助孩子克服依恋心理,家长的心肠要硬一点。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仅需要经历一次生理断奶,还需要经历一次心理断奶——变所有的事情都依赖父母为逐渐走向独立,自己照料生活,自己面对困难,自己承担压力。对于孩子最终要独立生活的道理,没有一个家长不懂得,可是对于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这种能力,却不是每一个家长都能做得很好。原因是,有的人总认为孩子还小,自己做不了;有的人总担心放手早了,一旦出错,后悔不及。其实都是对孩子的能力估计不足,对包办的害处认识不足。

孩子的心理断奶和生理断奶一样,不仅迟早要断,而且是“非断不可,早比晚好”。可现在的情况不是这样,比如:孩子本该在学前就能独立睡眠了,一些家长在孩子上学后,还让他跟着自己或爷爷奶奶睡,甚至孩子都上中学了,还需要有爸爸妈妈陪着才能入睡。这已不仅是睡眠习惯问题,而是心理有了障碍。孩子如此“娇气、胆小”,怎么能有远大志向呢?是很难成才的。如果是男孩后果更严重,专家称之为“恋母情结”,会造成男孩子心理女性化,长大缺少阳刚之气,甚至行为、动作都与女士相仿。当然女孩也可能产生“恋父情结”,产生性早熟的危险。所以,家长一定要“在孩子该独立时,就让孩子独立”。有的人说,不让孩子单睡,不是对他娇惯,而且他夜里老踹被,让他单睡容易感冒。我的孩子小时候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我们也的体会是,只要父母辛苦点,夜里起来给他盖盖或另想点办法,问题是不难解决的,千万不要因小失大。

有的家长也明白应当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可是做起来就忘了这码事。或是自己性子很急,看孩子动作慢就伸手去帮,结果又让孩子失去了锻炼机会;有的是自己没长性,教过之后孩子没能掌握,又图省事,替他干了。所以,让孩子心理断奶,父母先要认识上去,克服自己不良的性情和心态。

2、一份制度胜过一打说教,严格的要求看似残酷,其实是真爱。

1)要根据学校的作息时间,为孩子制订一份在家的作息时间表。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上学,什么时候放学,放学后先干什么,后干什么,什么时间预、复习功课,什么时间给孩子自己支配,什么时间爸爸、妈妈陪孩子玩,都有个明确规定。定好后要认真执行,首先是大人不能随意打乱孩子的生活秩序。要让孩子记住,定好的规矩是不能轻易改变的。

2)要对孩子在校、在家的行为习惯都提出“约法三章”。在校的要求,主要是让他(她)听老师的话,自觉遵守学校和班级的规定;在家的要求,除学习外,要包括生活自理、运动锻炼、承担家务、文明礼貌等各个方面。不仅有要求,还要有奖有罚,奖罚严明。凡是对孩子有要求的,父母都要从自身做起。对孩子行为的检查要持之以恒,对孩子的奖罚要公正守信。对孩子绝不可以“说了不算,算了不说”,只要求孩子做到,父母却做不到。对孩子的要求,一定要做到“家里的大人们意见一致”。

总之,孩子入学是家长纠正孩子不良行为习惯,帮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一次极好机会。抓好孩子幼小过渡,让孩子一入学就有一个好的开端,是孩子成长的中非常重要的一步。机不可失,家长千万莫失良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