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阅读教学 “生态观”

 怡蘭轩 2013-11-24
 

我的阅读教学 “生态观”

吉林大学附属中学  王帮阁

现代文阅读教学活动犹似一个生态系统的运行。这个活动的核心就是课文阅读的教与学间产生的有效互动。所处的一定的时空环境就是课堂空间,其中教师与学生在这个空间里需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使这个系统在和谐的氛围里能够产生思想的流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积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在学生成长与智力发展方面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因此鼓励学生独立的思考,利用工具书的学习十分重要。就我的阅读教学来讲我十分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并重,教师与学生的双读者地位是课堂有效交流的保障,不可偏废。我认为尤其是经典课文的阅读离不开教师的有效阅读为引领,离不开教师在学生自主阅读,直接阅读基础上的有效点拨与深入剖析,教师的专业引领在课堂教学中不可舍弃,万不可划一地抛给学生听凭自悟,不负责任的了事,坚持至少一课一得的阅读原则,开展有效的阅读,实效的阅读,把阅读教学落实好。

2、教师与学生之间在阅读教学中应是一种平等的交互关系。教师应该积极为学生完成阅读活动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教师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引者,引导他们掌握解读所学课文的恰当的阅读方法,教师应当多在课堂的引导激发学生启发探求热情恰当点拨释惑适时激励探究方面下功夫,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尤其珍视学生对课文的独特感受品味、个性化的生活体验和理解,而不应该以自我的解读,参考书的解读去“框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应该培养学生丰富有创意的阅读思考能力,敏感的文字品析把握能力,灵动的生活迁移比较能力,通过阅读活动把语文知识落实在阅读教学中,从而为由阅读到写作,阅读到生活的知识迁移转化服务。
   3
、由于课堂阅读活动是学生这一特殊学习群体的探索与创造的过程,是学生与课文、学生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也是师生围绕课文探讨研究的对话过程。这种对话的过程,充满了发现、质疑、思考与探究。教者应当鼓励学生的自我阅读发现,远离所谓的教材解读之类的参考资料,把自我发现放在首位。所以应提倡学生多有创意的广泛阅读而不是有依赖的被动接受,为被动理解作解读,使本应由的独立的阅读失去自我。对课文在教师引领下的解读,教者可利用传统的预测阅读方法,笔记阅读形式,迁移阅读等环节,拓展学生的阅读思维空间。师生阅读交流的过程,应该伴随着对共同关注或彼此关注的重点难点展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愉悦的情感互动。使学生在师生互动的环境下有所生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提升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

4、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感悟和积累。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中提到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具体来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语言积累的基本理念,正是对语文核心知识核心知识课程的确切描述。它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语言材料的积累,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二是语言运用规律的积累。口语交际,阅读,习作都有自己的规律,了解这些语言规律是语言发展的核心。三是规范语言的积累,如教材课文的学习,拓展记诵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等。学生这些通过规范的语言学习,不仅可以陶冶性情,提高认识,更主要的是可以为语用发展提供范例。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积累,会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能力,会达到触类旁通的作用,随着阅读量的积累这种能力会逐渐加强,因此,语文教师应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积累的意识,广泛阅读的习惯。特别是在对传统文化的积累上,要鼓励学生广泛浏览,积极吸收我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尽量少留书面作业,给足学生读书的时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勤感悟,会思想,有能力。
   5
、作为教师不要企图把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当做阅读教学的教学方法在一节课中完成。所谓自主学习应当是以学生个人为单位的独立学习的行为,合作是群体性活动,探究更是需要一个人的独立发现达到共享的前提。实践证明自主阅读尽管属于个体阅读,但并不排斥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相反,同学之间的相互切磋,沟通交流,反而会使学生间互相启发,促进个体阅读的能力生长,这种合作学习会形成一种良好的长期稳固的阅读氛围,产生良好的群体学习的效果。因而,应该积极提倡阅读过程中同学之间的对话而非停留在课堂上的标志性活动,即自主合作探究的随时随地的学习过程。但应当强调指出的是若要把这种学习方式在一节阅读课中强行的展示出来,就会使一节阅读课,被模式化的肢解,使阅读课为形式服务。

6.现代文教学的展开一般来讲,要把握好课文行文的结构。如果课文是依照较明显的时间顺序展开,教者可按照纵式阅读展开,即依据课文的时间脉络引领学生品析文本的结构,透过语言文字理解作者的意图,体会编者的编写意图,教化目的。若是课文按照空间展开,教者完全可以按照横式阅读结构,把一个个空间的选材自己按照教学目的与意图进行适当的调整梳理运用,有时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既按照自己的教学目的处理阅读教学的详略。如果在教学中遇到了大家感兴趣的重要文化问题,教者完全可以按照点式阅读,即依据一点,让学生利用各种可利用的资源探究品析课文,使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文学作品或文学现象的认识。若在教学中遇到了师生都感兴趣的作者或题材,比较阅读的确也是一种丰富充沛的阅读方式,处理现代文教学,重要的一点是对文章主要内容的体认,达成师生有效的探求解读。

总之语文教学应当是一个丰富的生态系统,教者在教与学的矛盾中,要不断的调整教学方式与手段,不断的吸收与释放能量,让课堂中的每个要素都活跃起来,才可使语文教学活动有效地开展。

下面附上我的一篇教学实录与大家交流。

 

《绝品》课堂实录

                                      

老师:同学们好。(学生问好)请坐。

老师:(出示ppt)咱们看这样一位作家,他出生在河北保定,我们从这幅图上看,他善书,另外还善画,他更善于的是写作。他能同时写四部小说,但是给出版社的时候,却交了五部,有一部是现写出来的。这绝不绝?

学生: 绝

老师:这是一绝,作为作家都是少见的。当今有些文学研究者不知要把他归到哪个流派。同学们看,这样高产的作家应归到哪个流派比较合适?研究者们也觉得实在没法归了,用了一个现在的最现代的词——“动车派”,这就把他归属到动车派。这个人为人也特别豪爽,他被下派到下面一个县级市做代理副市长的时候,他给自己准备了一张小桌子,一把椅子,他的屋子里其他什么都不要。为什么呢?他是这样说的:下级向我汇报工作的时候,他站着,我向上级汇报工作的时候,我站着。所以绝不用要多余的东西。大家看他的工作作风,绝么? 

学生:绝

老师:但是作为作家,他更有一个重大的责任感。他说:他要在有生之年,写出绝字头的以及含的内容的系列小说,以家乡燕赵大地为背景,写出那些豪情的道义,写出那些铁肩担道义的人的小说系列一百部。这就是他伟大的理想,这个理想绝么?  

学生:绝

老师:是独一无二的,绝妙的理想,是吧? 

学生: 是

老师:好,那我们大家来读读这一段话,认识作家谭占同。他就是河北省作协副主席——谈歌,他的真名叫谭占同。来咱们大家一起来读(师生共读,PPT内容) 他说:如果说作家少一点精英意识,少一点上帝的感受,少一点游戏的姿态,少一点伟大的作派,多一点公民的意识,多一点老百姓的感觉,事情就好办多了。正是这种公民意识才使得他在其作品中大力张扬中国传统的城市、勇敢、英勇献身等等这些精神,而见利忘义、一切向钱看有悖于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行为也在他的作品中遭到了强烈的批判。

老师:那个字念“bèi”,相逆为。刚才让大家放松一下。

老师:我前面问了一些同学,我说你们预习了么?大家都预习了。预习过了,那我们看,在谈歌的作品中,怎样体现他这样精神的呢?这篇《绝品》中体现了他的哪种精神呢?请放下手中的《完全解读》(学生参考书一类的东西),要相信自己的智慧。通过你的预习,你看看作者所说的这些体现了哪种精神?

学生:豪放,重情重义

老师:他所体现的那种精神,从他强调的看,一个是中国传统的诚实、勇敢、英勇献身等等这些精神,第二个是见利忘义、一切向钱看。你看看体现了哪种精神?

学生:他表现了他英勇献身的精神

老师:你从预习中从哪感受他英勇献身,从哪个人物身上体现了英勇献身的精神?

学生:常先生

老师:好,常先生的党派就是是中国国民党的前身。他的作品中能够体现他的精神,反映他的创作的精神实质。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他的《绝品》。通过大家预习,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独一无二的,没有人赶得上

老师:(随手拿起学生的教辅资料)你查字典了么?你用的是这种浏览,其实我更希望大家用的是工具书。(面向全体学生)还有没有?带字典的来,我们查查字典应该相信我们自己的发现。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

学生:绝有四种意思。一个是断,例如绝望。第二个是尽,穷尽,气绝。第三个是极,极端的,绝妙。第四个是副词。

老师:要你选的话,你觉得哪个词最适合?

学生:第三个,极,极端的。

老师:极端的作品么?

学生:那,绝妙?

老师:大家来看应该选哪一个?

学生:绝妙的。 

老师:显然应该是绝妙的。我们看,这类书(教辅书)有的时候,它编辑的并不负责任,别因为它耽误我们自己的学习。请大家动手查工具书,相信我们自己。我是查了两本不同的古汉语字典,这样解释的,来看:(PPT展示)

绝:极限,不能错过的。绝妙,高超独一无二的,绝妙的。

     第一个解释是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的,这个我通常作为参考。第二个解释是商务印书馆的,我通常以这个的为准,但两者都可以互现。大家判断一下,两种解释的话,根据文意你选哪个呢?

学生:第二个,请大家把它的解释放到文中读一下来进一步体会。(学生读文)

老师:我们从文章内容看,你看看这个文章的绝妙的作品体现在哪里?这种绝品在文章中有几种呈现的方式?这是第一个问题。那第二个问题,作者是通过几位人物描写给我们展开故事情节的?从你的审美视角看,哪个人物刻画得最为生动?为什么?

现在请大家自由的朗读课文,来完成这样两个问题。

老师:这个同学习惯特别好,边读边画,把发现的问题写在课文的边白上。大家应该养成这样的好习惯,把发现的问题和存在的疑问写在边白上。我发现有些同学读的慢是因为在看这种参考书,是它有一家之言,可能说得很对,但很多时候这种东西剥夺了我们的自主思考活动,你们说是吗?它都是从成人的视角去读的,我们小孩子应该有自己的发现,请相信自己。这样我们和文学作品本身就会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我们能读出自我感受,然后我们把我们理解和成人的解读对照,你往往会发现,你比他还有智慧。因为成人都受到了很多成套的法则,现成的定式和思想的局限甚至是污染。我们有天然的思想,为什么不利用我们天然的思想法宝呢?我更欣赏大家自己的发现。

老师:好了,大家基本读完了。在我提示后,很多同学都读得很好。刚才那个孩子在查是赶得上。那在忙不迭中你会了一个关键字就知道这个词的意思了,着急怕赶不上,自己的知识就需一点点积累。大家读得很认真,也很细致,咱们就来解决问题。文章写出了哪些令人叹为观止的绝品

学生:三种。第一种是唐代的那种字画

老师:哪种字画,你能给大家读读么?

学生:常先生笑了笑,就把画卷好,重新包裹严密……

老师:那这不是画的本身,这是裱画了,画都成交了。它在第13段,你看看。你找的时候没标段。大家一定有这个好习惯,整个文章一共有80段,第9到第16段是介绍这幅画的,第一次介绍。来,你把第13段给大家读一遍。

学生:常先生笑道:我仔细看过,此画实为无价之宝。唐代珍品。委实是主顾急着用钱,才忍痛抛出。三爷不可错过机会。三爷点点头:既然先生已经认定,我明日凑足银子就是。

老师:这幅画的确是绝品,是什么时期的?

学生:唐代

老师:但是是唐代的就一定是绝品么?

学生:不一定

老师:不一定,他有一个修饰语,怎么说的?

学生:无价之宝

老师:无价之宝,下面还有,你还能给大家说说么?还有哪里能体现它是绝品?请着眼于全文看,别的同学可以补充。

学生:第15段。常先生又道:三爷若收下此画,万不可示人。若是有人开价,出多少也是不能卖的啊。

老师:嗯,这和后面的王商人的思想是相同的,你能找到么?

学生:王商人笑道:那幅画为宝中之宝,实为揭裱后倒装置了。三爷忙问:何为倒装置?” 王商人道;所谓倒装置,即把原画揭为三层,后倒装裱。我猜想装裱者担心此画被人夺走,才苦心所为。此画装裱实为绝技,天下一流。论其装裱,更是绝品。古人云,画赖装池以传。果然是了。

老师:嗯,你们两个人的回答放在一起珠联璧合,对于我们看的那些参考书来说也是绝品,因为是用自己智慧回答的。好,你接着来答

学生:第二种,是常先生的装裱技术。

老师:嗯,常先生的装裱技术,刚才那位同学读了。但是前面有一句但是,是那常先生装裱技术已经暗示出来的,在哪里?

学生:第二段

老师:对,你给大家读一读。

学生:常先生没有雇佣伙计,自己装裱字画,手艺很神,一些模样落魄的旧字画到了他的手里,一经装裱,便神气崭新。

老师:是样还是样?

学生:

老师:好。那其实我觉得他传神的特点在哪里体现的?方才同学已经读了。但是之前已经暗示出来了,这个传神的技艺在第20段,大家看一下,有一句话,你们找找。读文章一定要读到细部,才能发现作者写作的精髓。

学生: 那纸已泛深黄。

老师:为什么要注意纸已经泛黄这个细节,什么朝代的?

学生:唐代的

老师:还有吗?

学生:但托裱一新

老师:托裱一新,是不是新装裱过的呢?那这个又可能是谁所为呢?

学生:常先生

老师:但我们不能说常先生,因为文章没有说是常先生,对吗?我们根据情景来揣测,因为前面他很神,这又是新的,刚刚拿来的,对吧?好,请坐。大家都能发现。请接着说。

学生:第三个是刘三爷的为人 。

老师:刘三爷的为人,具体的表现,你从哪看出来的?

学生:这一年冬天,保定来了一个姓王的商人,收购古董字画。马氏就瞒着三爷,把三爷的收藏拿去卖了。下人偷偷地告诉了三爷,三爷大怒,让下人喊来马氏。三爷黑下脸怒问:你怎么敢去卖常先生帮我买进的字画?”

老师:你找得很好,很善于发现问题,但其他同学发现了吗?像这样的情节,作者不可能靠某一点把它展现出来,他说的是文章的关节,他找得也很好,我相信其他同学也能发现。请坐。我们看,谭先生说,小说的倾向要通过场面和人物的语言的描写来展现,那他的作品中我们也找不到评价式的议论?你找到了?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所以说这篇小说只要靠情节和语言来吸引读者,来夺了读者的魂魄,真是一绝。是这样吧?好,大家请看,老师把主要的东西放进了PPT。刚才大家说的,涉及到几位人物?

学生:三位,四位

老师:有的同学说三位,有的说四位。四位说的都是谁?

学生:常先生,刘三爷,王商人,马氏。

老师:你说马氏和王商人谁对于小说表现社会生活来讲最重要。

学生:王商人

老师:怎么看的?

学生:马氏

老师:也错了。他们都重要,只不过扮演的角色不一样。那么,马氏在这篇小说中的出现很好的体现了小说的描写艺术,这是小说的一个主要特点,他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对比

老师:好,对比衬托的作用,用对比烘托评价也好。她烘云托月的作用在有些段落中体现得很明显。我们已经找到了四位人物,哪些人物刻画得最生动呢? 

学生:刘三爷,常先生。

老师:我们先来说说常先生。

学生:临行前常先生哈哈大笑,面色如常。这说明了常先生为了革命有视死如归的精神。

老师:视死如归,我们还可以根据文章的相关情节选用第二个词评价他,你认为哪个词语适合?

学生:大义凛然

老师:这篇文章实际上是以画为载体,这个画是绝品,但是整篇小说是借与之相关的人物塑造来表现“义”的核心的。一种作为革命者和有国家责任感的,民族责任感的那种“义”流动在小说里面,同学们看对吗?还有没有补充?(同学摇头)

第二节

 

老师:那好,下面我们来进一步学习作者对刘三爷的塑造。请大家先选取典型的刻画情节来谈谈?

学生:三爷叹道:我自知不久人世,已无意收藏。这些都是国宝,我恐家人不屑。送与先生收藏,我终于算是对得住常先生了。就唱一个诺,转身走了。

老师: 那个词念不xuè么?大家查字典,我们要区分一下,是念xuè还是xiè

学生:是读xiè

老师:还有个字是念nuò么?看书下注释。

学生:

老师:你这么智慧一定要细心。那样语文会学得更好。所以书下注释一定要看仔细,注音要标好。

学生:这段话说明了刘三爷不重视钱财。

老师:不重视钱财叫做轻财,对不对,那他重视的又是什么?

学生:和常先生的友谊

老师:好,我把你的分析总结一下,由此可见刘三爷重情,重义。谁还有补充吗?

学生:我说的是常先生。常先生慨然一叹:三爷啊,人在江湖,身不由已啊。说罢,重重地看了三爷一眼,拱拱手,大步出门去了。并不回头。

老师:你重重的看我一眼。这目光有重量么?

学生:没有

老师:你认为没有。那么他重重的看三爷几眼,这“重重”的看包含了那些情谊?

学生:一时想不清楚。

老师:那么,我们再找一处加以体会。

学生:三爷急急地送出门去,在晨雾中怔怔地呆了半晌。

老师:那急急的送出门,是怎么样的急?

学生:快步走。

老师:那为什么要走的这么快?这么慌张呢?

学生:希望常先生能多留一会。

老师:对,那是挽留而留不住,挽留而不得,所以急迫的追出,这也表现了他们之间的友谊,朋友之间的留恋,甚至是依恋,对吗,所以说,这个急急,我们应该读出来。那重重的看你不就有体会了么,重重的看说明了什么?

学生: 说明常先生友谊比较深刻,也重情重义。

老师:目光本来是非有形的,他能够给它赋予重量,有化无形为有形的传神作用,是这样吧?我们作文中,体现这些细节了么?我重重的看了老师几眼,老师似乎领会了,他只是一笑,然后把一张纸递给了我,那白皙的纸面上只有两个字,你去填吧,体会出什么感情写什么。其实大家已有很多生活的积累,不是没有生活,是我们忽略了生活,所以说轻慢了一切,都会失去美妙。常派和刘派还有么?我觉得缺了一个马派。

学生:三爷的娘子马氏放心不下,瞒着三爷,让下人拿着字画到京城找行家鉴定。

老师:那马氏这个人是一个好的内当家,应该是刘三爷的好媳妇,从这一点上看,她可恶不?

学生:不可恶。因为她害怕自己丈夫受骗,很细心。

老师:她害怕丈夫刘三爷受骗,非常细心,无可厚非。你接着在文中找马氏的表现。

学生:马氏忍不住心疼地骂起来:姓常的黑心,坑了咱三千大洋啊。

老师: 找得很好,这个字用得尤其好,什么叫

学生:骗

老师:东北话有个常用语说麻子不叫麻子坑人,查查看,这个坑字用得究竟有多好。用它的比喻义给我们造出一个词来,我们东北话里有很多非常有生命力的词语,平时要注意语言的积累。你给大家读一读字典是怎样表述的。

学生:想尽办法害人 。

老师:我们看,是常先生想尽办法坑人么?我们按照马氏的心理看,常先生用什么样的办法害的她家呢?

学生:卖她一幅假画

老师:还装裱成两层,要是三层,就是绝品了。我们就把两层的情节找到了,这个字我们就理解细致了。

学生:二人相对坐下,刚刚要举杯,马氏进来,讥笑道:常先生果真走了眼力,卖与我家老爷一张好画?”

老师:嗯,前面还有一个情态用得很好。

学生:讥笑 。

老师:什么是讥笑?

学生:嘲笑 。

老师:你们都讥笑一个看看。你看你们都爽朗的笑,会心的笑。那有讥笑呢?

学生:讽刺的笑 。

老师: 我们见过么?我们不便学,但是我们都能理解,充满了讽刺的意味。除了讽刺之外包含什么情感?文中还有坑了我们三千大洋啊

学生:生气 。

老师:除了气愤,还有?

学生:心疼 。

老师:愤怒也都在里面,那真是千般痛切集于一字:坑。马氏作为衬托人物来讲,这样写就把谁的形象烘托出来了?

学生:刘三爷

老师: 这就是对马氏的刻画作用,我觉得这篇文章主要的特色就在于对马氏这一人物的刻画。这篇文章画是载体,道义是实质,大家同意我这个观点么?我们通过主要情节来看。他的绝品体现在画上,大家归纳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

学生:唐代的珍品,倒装置三层。

老师:倒装置三层,表明什么是绝品?

学生:技艺

老师:他的技艺凸显了我们中国人独有的装裱技术。这个技艺是我们祖先创造的。在战国时期的楚公墓中出土的文物,就有这样的技艺。这就说明从那个时期,甚至那以前我们祖先就创造了这种技艺。逐渐的延续至今,传到了东南亚,传到了日本。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骄傲。这里提到的倒装置查不到资料,不知道怎么去处理,所以有待同学们进一步去考证。那我们来看作家集中创造下的一个绝品就是它的义。备课的时候,我本来想把这张课件放在后面,后来调到了前面。为什么这么调整呢?我刚才讲到,画是承载者,而主要体现的是民族的道义和责任。我们来研究这篇文章的呈现。义的呈现主要通过这样几个情节,我们一起来学习分享。(PPT

常先生左右看看,凑近三爷。低了声音道:我手上现有一张古画,主顾要大价钱。我劝三爷吃进,三爷可否有意?”

老师:我为什么在读的时候,要把声音与情态做些描摹?人家都用哪些字表现的?

学生:低

老师:我觉得还有一个字

学生:凑

老师:相合才说明非常谨慎,不可示人三爷笑道:先生替我看中,买进便是。但不知那边开价多少?”

老师:我现在看中了一个物品,你能不能让我买进便是

学生:不能。

老师:为什么?

学生:不信任。

老师:回答的很直接。咱两个刚见面,没有那种交情。而他说:买进便是,那表明了什么?

学生:彼此交情很好

老师:不只是一般的好,我们换一个字来表达。

学生:深。

老师:再加一个副词。非常深厚。其实不是老师领你们造词,在大家看到某些情景的体会后,都习惯于推展开来思想琢磨,把语言变得更加丰富,也应当把这一方法用在我们的写作方面。常先生道:三千大洋。” “三千?”三爷倒吸一口气,就有些口软。

老师:你们倒吸一口气看看。我们冬天出门的时候是不是就有这种感觉。这是不是冷?有没有一种寒的意味?就是没底气了,不是刚才的买进便是” 

老师:常先生笑道:我仔细看过,此画实为无价之宝。唐代珍品。委实是主顾急着用钱,才忍痛抛出。三爷不可错过机会。

老师:同学们看第二句话,他强调的是什么?

学生:怕三爷反悔

老师:为什么这么说?

学生:因为他感觉到了三爷倒吸一口气的意味。

老师:委实主顾急着用,那他的本意是什么?商店一般都说:本店即将拆迁,赔本甩卖大出血这类的词来忽悠我们。那这里怎么说的呢,急着用钱,可能这句话表达的弦外之音怎样?

学生:无价之宝

老师:无价之宝就急着用钱么?你看,对急着用钱的人来说,在急迫,不得不卖的时候,物品就会打折了,对吗?我们再看才忍痛抛出,想不想买?

学生:不想

老师:那显然是藏家的不得已,和上面哪个词相呼应

学生:无价之宝

老师:我们写作文的时候,想没想过,用语要前后钩连,要为自己说出的话负责任。看谈歌先生的作品,我们不仅要学习作品的思想内涵,还要他学写作的细腻所在。我们通过作文传递思想,除了要细致观察,还要仔细体会,更要精细的表达。所以这样的句子,在阅读的时候,不可轻易放过去。

三爷点点头:既然先生已经认定,我明日凑足银子就是。

老师:哪一个字用得好

学生:凑

老师:你们怎么发现“凑”字好呢?

学生:因为他现在没有那么多钱。

老师:那么,“凑”字还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明他现在很相信常先生。

学生:说明刘三爷他的重情重义。

老师:重情重义是根本,但这个“凑”本身说明了什么?他太渴望得到这幅画了。尽管价高,但我还想得到,因为太相信常先生了,我就针对这份情谊,我也要买下这幅画。你们现在打开浏览书,看看它给没给咱们讲凑字。它是怎么讲的?它有没有大家一起解读得细致?

学生:没有

老师:因此,相信自己才能做学问。不要轻易去相信它,他只是在你思考之后的参照物。常先生又道:三爷若收下此画,万不可示人。若是有人开价,出多少也是不能卖的啊。

老师:这句话和后文王先生的哪一句话相呼应?

学生:王商人正色道:不敢。祖上有训,饿死不卖收藏。

老师:这就是为什么要卖给他的原因。大家想想当时的社会背景,民国初年,西方列强,尤其日本人多,他们上中国搜罗大量的文物,以低价买入,囤积居奇,掠夺了我们的国宝。你想想看常先生也好,刘三爷也好,王商人也好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学生:保护国宝的人 。

学生:爱国的人,热爱祖国。

老师: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与义务维护我们国家的文化符号,祖先遗留下来的我们民族符号。作者塑造的就是这样一群铁肩担道义的人。对吗?这篇小说这体现义没有?因此,这个,不仅是两个人之间的,更是一种对国家与民族的责任感。

我们再看:常先生笑了笑,就把画卷好,重新包裹严密,双手交与三爷,把画卷好,重新包裹严密说明什么?

学生:体现这幅画的珍贵,

老师:双手交呢?

学生:郑重

老师:用的这个词本身就说明了郑重,郑重就是心里的感受。郑重说一句:三爷啊,关于此画。我不再多说,此画价值连城,悉心藏之啊。

老师:“悉”是什么意思?悉是全、都、尽,我们悉、具、皆这些词基本上是同义词,没事翻字典的时候就找到了,学会归类,古文就是归类多了,本民族的文字就活起来了,它就不再是纸面上的黑字了。三爷也庄重接下:刘某记下了。就喊进马氏,取来三千大洋的银票,交与常先生。

老师: 这个国宝就有了基本的保障。这里面的衬托人物用得十分好,这篇文章学过之后,你要写你爸爸的话,你就会把你妈妈刻画得也很细致。因为妈妈也可能用以起到了对比衬托的作用。你要表现你姑姑的话,你也可用你爸爸去衬托。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选材的原则是详略,详略的原则是围绕你的主题说话。那么主要人物要写得详,次要人物要写得略,这个衬托人物虽然略写,但把主要人物意义都衬托出来了。刚才从文章上面看,他的豪侠仗义就烘托出来。

我们再看马氏在对比中还能衬托出什么样的情谊呢? 马氏忍不住心疼地骂起来:姓常的黑心,坑了咱三千大洋啊。三爷登时沉下脸:不可胡说,我与常先生非一日之交,他坦荡爽直,怎么会哄骗我。千虑一失,或许常先生走了眼。即使常先生知此内情,也或许另有难言之隐。不可怪他。

老师:你看看这一段里,又能表现三爷和常先生哪种情义?

学生:友情

老师:这里的情义亦不只是私人情谊,应为重情重义。你看这样重情重义的朋友,能够以生命相托,可以国家与民族大义为衡量标准来欣赏。后来,常先生走后,他的家人就发现了不幸的事情,常先生罹难。你们找找看。 

第三节

老师:上节课我们讲到了刘三爷的家人就发现了不幸的事情,常先生罹难,请你看看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学生:再一年,三爷店铺中的伙计到京城办货,回来后战战兢兢地告诉三爷,说亲眼见常先生在京城被砍了头,罪名是革命党。临行前常先生哈哈大笑,面色如常。

老师:视死如归的情节,那么你看,这样的一个革命者,有着国家的责任感,有没有通过革命斗争体现?而是通过一幅画的情感,把他忠于国家,爱国的情怀全部展现出来了。文中:马氏进来,讥笑道:常先生果真走了眼力,卖与我家老爷一张好画?”

老师:这个字,她给强调得相当重。由此可见,大家自己读小说的时候,你们一定要诵读出声,我们汉语言的佳妙往往在声音中达意。通过朗读,你就能体会文意。比如这句话,这个字加长,表现出极度的怀疑和憎恨,对吧?气愤之情溢于言表。 文中:三爷怒瞪了马氏一眼,也笑:不提不提,吃酒吃酒。

老师:吃酒吃酒什么修辞?

学生:反复

老师: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强调的作用

老师:强调的意思为,你不要胡说了,打扰了我们之间的酒兴。足见三爷之豁达胸襟。

课文: 三爷爆喝一声,直如猛虎一般。马氏一哆嗦,不敢再说,悄悄退下去了。

老师:你们说没面子了,这个没面子怎么理解。你可能说不出来,但是你的内语已经说明你理解了。

学生:因为她说的话当面被丈夫给顶回去了,不让她再说下去了。挡回去了。

老师:有时候我们一个人读书的时候,应该读出自己的感受。你们多写自己的感受,不仅只在是理解小说方面,分析多了理解就加强了,你们就会写作了。读书笔记不是抄别人的,是写自己的感受,可以是错误的,别错过这样的机会。

文本:马氏听了,一声冷笑:真是报应,那次被他坑去了三千大洋。

老师:这是在什么时候?

学生:常先生被斩首之后。

老师: 当下人传回消息,马氏说这话是什么样的情感?一声冷笑?

学生:快感。

老师:那个冷笑也说明她对这件事情的怎样态度?你冷可组成几个符合此情此景的词语,请同学们考虑考虑?

学生:冷峻、冷酷、冷嘲

老师:还有什么?态度极其的冷漠。

文本:三爷爆喝一声,直如猛虎一般。

老师:这是什么修辞?

学生:比喻

老师: 还有呢?

学生:夸张

老师:大家一起读读这句话,来感受加深体会三爷的情感。

老师:马氏这里是不是反面人物,为什么? 

学生: 马氏怕三爷,三爷极具威严,是一个大男子主义的男子对吧,妻子很受气 

老师:从生活的角度理解,是对的。由此看来,马氏是不是一个反面人物?

学生:不是

老师:为什么不是?

学生:马氏对于常先生的态度只是一种本能的反应,你在现实中被谁骗了,你也会很生气。从马氏的角度看,她也是为三爷好。

老师:为三爷好还是为整个家好?

学生:整个家。

老师: 从全文看,马氏不是一个坏人的原因是她时时在为维护家庭生活在尽着女主人的责任。说明大家理解这个角色很透彻了。我们在塑造一个人物的时候,不要概念化。要说一个人好,处处都好,一个人差,哪都不好。这样我们就较好的理解了小说要塑造的人物,读起来真实可信。

老师:王商人的出现是整个小说的高潮,我们接着探讨。文本:王商人送到客栈门前,忍不住叮嘱一句:刘先生,这些字画大多是国宝,还望您悉心收好才是啊。为什么会是“忍不住”?和他还有关系吗?人家把钱退给他了,我把画拿走了。

学生:害怕三爷再把画卖出去。文章中有,三爷一怔,回转身笑问:敢问其中一幅唐代珍品,不知真伪如何?先生慧眼,请指教一二。

老师:一怔,又是什么原因?大家查过是什么意思么?

学生:动词,发愣发呆

老师:那三爷为什么发呆?我认为,这一怔是没想到他怎么能嘱咐自己呢?引起了他的注意,他似乎发现了什么,所以很吃惊,因此他停下来。小说情节依此细微的情态变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这个情节的波澜起伏,这篇小说始终是这个样子的。两个人的交往,感情日渐浓厚,出现了一幅国宝,国宝之后先付三千大洋,价值不菲。常先生蒙难之前,逃难冬夜又至,最后直到杀头。他有一个情景我没有给大家展示出来,我让大家课后自己仔细的读。老师留下这一处,供大家细细琢磨。那就是把满屋子挂上常先生帮他买下的画。北风周旋,一室的悲,一室的雪,一室的怀想。一室的悲伤情感充斥其中,友情的凝重全在于此。你们课后去看一看,从文字间仔细理解。这是一项作业。 

文本:三爷点点头,又问一句:王先生做收藏生意,不知收藏可卖?” 王商人正色道:不敢。祖上有训,饿死不卖收藏。

老师:这就道出了一个原因,请大家仔细思考其中的原因?

学生:不想让自己家的国宝流失。

老师:最后没收钱,三爷把这些画都送给了,还是交给了王商人?

学生:送给了。

老师:不是简单的交,而是送给了。这个送,是在本来家里已经落魄到一定程度经济困顿的背景下的义举,郑重而满含深情。

老师:这篇文章用到的环境也极其简洁,一处是社会环境,一处是自然环境。你看,分文不取的送,完全是为了保护国宝。

老师:我们看看这篇文章的社会环境,后来军阀在保定开战,一场大火,三爷的店铺皆烧尽。祸不单行,又一年,三爷又让土匪绑了票,索去许多财物,一个大大的家业就败落下来。三爷也就病倒在了床上。这些话直接和马氏的哪些行为相呼应?

学生:卖画

老师: 前面有些词,说明不是简单的卖,怎么卖的?

学生:偷偷、瞒着 。

老师:想想看马氏这个家庭主妇是不是非常合格,就是我们刚才分析的,为什么他不是坏人。我们再来看,结尾的自然环境。

文本:雪,哑哑地落着。 四野一时无声。

老师:那个字不读yǎ,。想想看哑哑是什么的叫声?乌鸦和小孩的声音。查词典看看

学生:拟声词,乌鸦叫声和小儿学语声

老师:用这个环境之前,人物有哪些撼人的举动?

学生:王商人追出门来,呆呆地看刘三爷由下人搀扶着一路去子。

老师:写王商人用了一个什么样的典型词?

学生:追。

老师:这个情节我们怎么那么熟悉呢?我们在前文哪里读过?

学生:刘三爷追常先生。

老师:追过之后,用了一个怎样的神情描写?

学生:呆呆地看。

老师: 表现出什么样的情感?在这里王商人几乎不相信,因为一句话刘三爷就把画都送给了自己。哪句话?

学生:王商人正色道:不敢。祖上有训,饿死不卖收藏。

老师:呆的原因就在这,心有戚戚焉,太震惊了。我们民族要是都有这样的责任感,就不会出现那么多汉奸了。我们学这篇文章更重要的意义,要理解文章承传的民族大义,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感。你看看这个环境描写是小说的一个亮点。用得干脆,简洁,对于刻画人物也十分有利。四野一时无声,为什么会悄然无声?想想看。唱了一个喏,想到这,雪哑哑的落,四野亦是无声。你想到哪部作品中的情节?

学生:林冲雪夜上梁山。

老师:林冲一走上梁山了,他除恶务尽,看清了那个黑暗的世道。这里面,是不是看清了黑暗的世道?又有什么含义?他为什么走的这样干脆,这样利落,四野一时无声,或在你的思考中还有什么?

学生:雪哑哑的落着,表明三爷的义气满乾坤,此时无声,胜有声。

老师:除了雪之外还有什么?这就留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我想这里有的是刘三爷充满乾坤的正气与道义,还有无限的想象空间。你还能想象到什么呢?我要做一个总结:(PPT内容)我们就不难发现文章体现的义包含有(PPT :豪侠仗义    重情重义   轻财重义

课外拓展: 刘三爷拖着病体,蹒跚地回到家,吱呀一声推开自家的远门,爽利地抖掉大氅上的积雪,马氏急着迎上来……

又会有什么发生呢?大家用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通过神态、语言描写来为它结一个尾。看看,能否用上作者的语言风格。还用马氏做衬托补充一段行不行?请大家回去思考。

老师:谢谢同学们和我的合作学习,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学生:老师,再见!

老师:同学们再见!

(注:此为长春版教材主编张笑庸院长带领去乾安县送课的课堂实录,两点说明:1.这是三课连上的培训课。2.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与细读文本的能力与习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