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海粟美术馆帖学六人邀请展

 老樟xy67896789 2013-11-24
前言

                           陈忠康
纵观目前书坛的纷纭现状,我觉得有必要以更为传统的姿态去审视书法的功能。
书法并不应该仅仅是视觉性的、艺术性的,更为重要的是它的传统性与精神性。所以,首先要突出书法之修身功能。二是强调书迹与人之品质格调。我深信在中国传统中人艺是一体的,艺术化的人生与人生化的艺术是一个最根本的特点。
人为何需要艺术?无非是借艺术修炼品格,完善自身。“书为心画”,“书为人心营造之象”即对此而言。而品格不仅是对人自我而言,也是对笔下之迹而言。这实为中国文化的一种特质。是中国传统理想方的人格(具有很伦理化的特征)在艺术上的折射。脱离心源,无非是“字匠”或“画工”一类等而下之的东西。我们说坚持传统,发扬传统实即指塑造一种中国人自己的人格模式与艺术品格。虽然古今可以有异,但其中之根本精神应一脉相承。而且这种精神就具有极大的丰富性,会因人之个性学养不同而纷繁变化。

      所以我认为当代学书者应该深思共性与个性的问题。帖学的路子本来很宽,各个时代的帖学经典尽可以作为取法对象,但是当代的帖学书风似乎被不善学者走得逼仄了,近亲繁衍,陈陈相因。

活跃在温州书坛,近年来在全国书法界也崭露头角的王大禾、林峰、陈明之、王客、卿三彬、徐强,他们逐渐形成了一个学书的小圈子,两年前在温州也举办了一次名为“墨守永嘉”的展览。令人欣慰的是:他们六人的取法都带有帖学的渊薮,却不拘泥于二王帖学一路,而是呈现出了明显不同的面貌,避免了当前书坛学帖大家竞相跟风千人一面的路数。
王大禾的书法面貌一直是雅正文气的,可以领略到对王字一脉书写技法的准确把握与灵活运用;林峰,“行草十家”出来的实力选手,大字小字均属擅场,这次展览的作品定能再进一境;陈明之,近年性情日趋温纯淡定,这两年的章草写得文质内含,令人瞩目;王客的书法一如他的为人,外狂而内秀,纵复不端正,爽爽有一种风气;卿三彬一转行草妍美流转的拿手好戏,近几年在唐楷上用工颇多,与古为徒的功夫确实下得深,成就卓著;徐强这几年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清和民国的手札书研究上,优游于质与妍之间,在融通取舍间日有所得。

书法是寂寞之道,很多人因为无人交流最终失去了进步的动力。他们六个虽然来自不同的地域,但都是从温州走出来的,满怀对温州这片土地的感情在一起探讨书法,这是一种幸福。一种书风的形成,不是通过“相互抄袭”的手段而产生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磨合孕育,在历史渊源的肥沃“土壤”里生根、发芽,才能成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和而不同,我想,这一点,他们六个人的展览可以说已经做到了,这也是他们难得可贵之处。
                                    展览前言
                                                     
  刘海粟美术馆     诸明月
    常州与温州在中国文化史上都是大放异彩的文化重镇, 常州自春秋末期(前547年)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建邑,有近2500多年准确记载之历史。自古文采风流,从隋唐开科取士至清末仅武进就有文科进士1546名。 苏东坡也将常州作为人生终老之地,所以赵翼赞曰: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 清代常州形成具全国影响的常州学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常州画派、孟河医派。近代如钱名山、谢稚柳、刘海粟、吴青霞等等书画家斐声艺坛。 温州历史悠久,公元前192年惠帝刘盈立驺摇为东海王,都东瓯。古时又称之为永嘉郡,其文风鼎盛且千年绵延不绝,有“东南小邹鲁”之称。王羲之和谢灵运曾出任永嘉太守;在中国文化史上有“永嘉学派“、"南宋“永嘉四灵诗派”,出现了如元代黄公望和王振鹏,明代刘基、姜立纲,清代孙诒让等等文化名儒及艺术大师。自晚清以来又涌现了马公愚、方介堪等等一批学者及艺术大家。 很有意思,这两个城市与王羲之都有缘份,晋代士人南渡,幼年王羲之随父王旷南迁,常州张戬炜先生考证是从常州奔牛地区上岸,迁至当时常州的洛社生活多年,后来成年王羲之出任永嘉太守,料想书圣在两个江南名城一定都留下了许多美妙的佚事!
     
       回到翰墨话题,当下繁荣的书坛是文化大发展的重要领域,我们在欢欣之余又要冷静思考书法界存有的弊端如书家急功近利、尚技轻道、相互因袭、千人一面等。 仰山而铸铜,煮海而为盐。优秀的书家要能竭尽古法,关键要自创新面。《文心雕龙》以为文艺家之”才”和“气”为“情性所烁”,属先天的禀赋;“学”和“习”为“陶染所凝”,是后天的修为。“情性”、“陶染”的不一,文艺家的创作理念及风格自然也不相雷同,才有各异其面的风格。操千曲晓声,观千剑识器。高手继承古法之“有常之体”的同时又各探灵苗,寻找自己的笔墨语言,此谓”无方之数”。“望今制奇,参古定法”,树立书家本体卓然独立的面目。

      癸巳深秋,取法二王的六位在温州成长起来的获奖书家来常州交流书艺并举办展览,是遥接书圣的翰墨缘份 ,更是两地书家交流的良好契机。 温州书坛老中青三代薪火相传,近些年温州书家在诸多国内书法大展中成绩斐然,颇让书坛称道。温州的青年俊彦纷纷负笈国内艺术院校研修书法,虔诚修艺并学有所成。六位书家是他们中的代表,他们不追慕时风,古法尽能新有余。他们潜心传统、覃思文阔,借笔以申其志;放怀寥廓、思接千载,凭墨以骋其怀。此次展览作品是六位书家潜心翰墨多年的近作,于帖学各有所擅又互不雷同,展示了多元的创作能力。 作品之长短利弊请方家赐教,也希望此展能带给常州书坛乃至国内书坛多方面的启示!

调整大小 IMG_1928.JPG (534.06 KB, 下载次数: 0)

调整大小 IMG_1928.JPG

调整大小 IMG_2089.JPG (384.23 KB, 下载次数: 0)

调整大小 IMG_2089.JP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