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公愚(1893-1969),本名范,初字公驭,后改公禺、公愚,晚号冷翁,以字行。因其斋名“畊石簃”,故又署畊石簃主,永嘉城区(今温州鹿城区)百里坊人,近代著名书画家。自解放前即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历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上海大夏大学教授、中国美协上海分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
马公愚出生于一个书画世家。永嘉马氏,自清以来,以诗文、金石、书画传家凡二百年。曾祖昱中(解元出身)、祖父兰生(名元熙),均工诗文书画。公愚幼承家学,稍长曾师承瑞安孙诒让,究心周鼎秦权、石刻奇字。后与兄孟容就读温州府中学堂。孟容、公愚昆季皆以书画驰誉,深受文艺界前辈蔡元培、吴昌硕等赞赏,被人誉为“马氏双璧”。 公愚善饮,能绘菊蟹,因以五柳先生自比,又病失眠,每夕需枕侧置小闹钟两枚,闻其嘀嗒始能入眠,朋好戏呼两钟居士,并作偶语调之云:“两钟老居士,五柳旧生涯。”公愚既擅长书画篆刻,又精通诗词文学,有“艺苑全才”的美誉。绘画擅长山水、花卉、鸟鱼等,篆刻取法秦汉,探本求源,无丝毫近人习气,但均为书名所掩。三代鼎彝、秦汉石刻、六朝碑志、魏晋简牍,乃至唐宋元明清各家墨妙,无不研习,晚年拟取平生所书碑版,缩印为耕石簃墨痕,值文革动乱,终未蒇事。“文革”中备受折磨,而对艺事仍钻研不懈。1969年2月21日病逝于上海,终年75岁,遗体归葬温州。 1948年平襟亚 (1892—1978评弹词作家、小说家)编《书法大成》,请公愚作正楷基本运笔法示范,并刊出所临苏慈墓志、九成宫、钟王小楷、石鼓文及石门、张迁、礼器、史晨、曹全诸碑,莫不逼肖。温州十中老友朱佩弦(朱自清)为其所作《石鼓图》题跋诗云:“文采风流照四筵,每思玄度意悠然。亦应有恨天难补,却与名山结善缘。”诗用典故为东晋著名的玄言诗人许洵,许洵与谢安、支遁、王羲之等“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形成盛极一时的玄言诗派,朱自清极慕晋人的情趣,写诗以记之。 现为中国书协理事的韩天衡,曾师从马公愚、陆维钊学习书法。他说:“书法往往精于一体即足可名世,而马公愚先生的最大优势则在于真草隶篆四体俱佳,是二十世纪里为数不多的四体书大家。他的正书取法钟繇,草书则宗大王,隶书宗法石门颂、乙瑛碑,篆书则得力于石鼓文、秦诏版。四体兼擅而又一统于醇和古丽,这就尤显得可贵。马先生还是少见的善榜书的大家,故而在20世纪60年代前,上海的一些繁华路段都有他书写的店招,可惜如今已成昔日黄花,不得一见了。” 2007年上海书画出版社编印“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选出20世纪海派书法家十人:吴昌硕、沈曾植、李叔同、沈尹默、王蘧常、来楚生、潘伯鹰、白蕉、谢稚柳、陆俨少,每人一集。其中没有清道人、曾农髯,也没有马公愚、邓散木。虽然非艺术的原因可以左右遴选,但马公愚、邓散木的落选,总还是能找到些艺术上的理由,至少表明,他们所创造的艺术境界,还没有达到不可替代的层次。乃师张冷僧 (张宗祥1882-1965)谓其随人俯仰,无体不书,无一能精。马夷初(马叙伦1884-1970)云:“永嘉马公愚书得王字底子而已,望之为匠人书,无笔可得也。” 在诸体中,马公愚被夸赞最多的是钟繇体的楷书,钟王一路小真书最可人,与流行之所谓簪花小楷大异其趣,风格略近王雅宜、祝枝山,若论清逸散淡,固然不及王祝,而敦厚质朴,柔和丰润,立足近代书林亦无惭色。马公愚对魏晋时期王羲之、王献之的行草和汉代的章草最感兴趣,其晚年的章草作品往往在古拙醇和味中透出灵动秀逸之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