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邮民歌:7000年后待传新曲 量身打造民歌情景剧

 红豆居士 2013-11-25

高邮民歌:7000年后待传新曲 量身打造民歌情景剧

2013年11月 25日 00:00 | 来源: 扬州网-扬州晚报 | 论坛 | 扬州网官方微博 | 乐活扬州
字号:T|T

    ■阅读提示■

    “中国民歌之乡”高邮盛产民歌,《数鸭蛋》等唱红大江南北。随着农耕方式的转变,传统民歌渐行渐远。扬州市文广新局日前召集文艺创作人员专程赴高邮采风调研,寻求高邮民歌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之策。http://www./

    ■记者 车林

    1

    有劳动就有歌谣

    高邮民歌传承7000年

    “高邮民歌有着与其他地方民歌不同的特点。”高邮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高邮市教育局教科室主任徐晓思表示,高邮民歌主要有号子、小调、情歌及各种生活、风俗歌谣,儿歌、对歌等。歌曲中散发着泥土的芬芳,蕴含着水的灵秀,它既有苏南民歌柔婉的特点,又有北方民歌爽朗的气质,节奏婉转轻盈,有着浓郁的里下河水乡风格。“这种特色源自高邮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水,是高邮最重要的特色之一。河湖塘渠星罗棋布,高邮湖是全国第六大淡水湖,有36湖合成,780平方公里。“运河的水催生了运河民歌、民俗与运河文化、运河经济一系列的繁华、辉煌和不断的发展。”徐晓思介绍,很多带有水的特点的高邮湖民歌广为流传,如《数鸭蛋》、《养女莫把渔船上》、《拉纤号子》、《栽秧号子》、《水车号子》等等。

    徐晓思说,早在7000多年前,高邮这块土地上就有先民耕耘劳作,栽秧种稻,打鱼狩猎,驯养禽兽。可以说,哪里有生民聚居,哪里就有劳动,哪里就有原始歌谣。因此,高邮民歌最早的源头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几千年来,高邮民歌通过群众口口相传,世代沿袭的形式流传至今,不少民歌家喻户晓,享誉国内。2007年10月18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授予高邮“中国民歌之乡”荣誉称号,高邮也因此成为当时全国唯一的“中国民歌之乡”。2008年6月14日,高邮民歌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

    机械化代替农耕

    会唱民歌的越来越少

    跟随采风团的脚步,记者来到位于高邮市甘垛镇周罗村夏涛的家。在高邮财政局工作的夏涛,同时是一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会员。近年来,他行走在幼年生活的乡村,从事高邮民歌的抢救工作。

    走进夏涛的家,一抬头,门楣上“高邮民歌艺术馆”几个大字映入眼帘。这是2008年10月,著名诗人洛夫专门为夏涛的民间博物馆题写的。但是,走进“高邮民歌艺术馆”,却发现“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一条细长的走廊,不到4个平方米,沿墙放了一排玻璃柜子,里面摆着他多年来收集的民歌手抄本,破旧的纸上,正面记工分,反面写歌词。墙上挂了些高邮民歌的招贴画和这几年报纸杂志对地方民歌的报道。

    “如今,在我们村还会唱原生态民歌的人屈指可数。”夏涛指着坐在角落的几位老人告诉记者,他们之中,最年轻的也有60多岁。“在我收集民歌的过程中,已经有三位传承人相继离世,让我更加感觉到抢救高邮民歌的急迫性。”

    “锣不打蒂厚,鼓不打皮厚,小大娘不养,没有到时候……”73岁的刘永明是这几位会唱原生态民歌的老人之一,他穿上行头,敲起锣鼓,为大家唱了一段经典的踩车锣鼓唱。一曲唱罢,在场的老人连声叫好,而坐在一旁的年轻人脸上却露出茫然的神情。

    “这些民歌都是农民在田间劳作时即兴创作出来的,现在的年轻人哪还会唱啊。”夏涛说,如今农耕形式都变成机械化,自动化,传统的耕作形式已经很少见。载体没有了,唱民歌的自然越来越少。

    3

    没了载体怎么办

    让民歌录入书籍走进课堂

    “目前,民歌的状况有点尴尬。”扬州市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戈弘表示,传统民歌已渐渐远去,特别是乡村民歌,由于生产方式改变,失去了传统民歌的载体和依托。“现在的高邮民歌充其量是原形态民歌,而不是原生态民歌,因为原生态必须要在原本的生态环境中才能成立。”

    “先人留下来的一些好听的民歌,如今只存在于部分老艺人的心中,存在于他们的记忆里,后人会唱的已经不多。”戈弘认为,快速抢救民歌是当务之急。“赶在这批老传承人离开之前,将这些传统民歌保存下来,继续传承下去。”

    戈弘表示,虽然高邮是中国民歌之乡,但是能够传唱的人却寥寥无几,这正是高邮民歌的尴尬处境。“因此,应该不断扩大民歌传承的队伍,将高邮民歌进行活态传承。”

    据了解,近年来高邮在民歌的保护与传承中也做了不少努力。“现在从幼儿园、小学开始,就会注重民歌的培养。”徐晓思告诉记者,为了让下一代能够了解和传承高邮民歌,高邮民歌已经录入书籍,走进课堂。“现在小孩大都会唱《数鸭蛋》等简单的高邮民歌。”与此同时,徐晓思表示,为了让孩子们更加直观感受高邮民歌的意境,老师们会带领孩子走出课堂,下到农村,或者将一些农民在田间劳作的画面拍成视频,在课堂上展示给孩子们看。

    4

    运用现代媒体

    量身打造民歌情景剧

    据介绍,近年来,通过一些高邮民间人士的抢救与收集,目前已经收录词曲完整的高邮民歌达272首,曲调有40多种。

    “高邮民歌在江苏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地位,如今,高邮民歌的挖掘工作已经做得差不多,接下来的重中之重就是如何传承发展。”市音乐家协会主席夏峰表示,民歌的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要呈现出多样性、多元性,保持独特的地方特色。“不仅要运用科技手段丰富发展,也要有理论研究支撑,而且要学会运用现代媒体手段进行传承和宣传。”

    2009年,高邮市专门为高邮民歌打造了一出四幕民歌情景剧《我的家乡在高邮》。情景剧通过一对恋人相见、相识、相恋至结婚的故事,将高邮的民歌穿插起来,配上音乐和舞蹈,得到采风团的认可,并提出了建议。

    就此,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周启云表示,通过采风活动,让我们看到比较有特色的高邮民歌表演,如愿听到了传统的民歌形式,同时也感受到高邮对民歌保护与传承的热情。希望高邮舞台艺术方面在大力发展戏剧艺术的同时,也要重视民间音乐的发掘与打造,力争取得突破。

    【延伸阅读】

    《数鸭蛋》曾唱进世博会

    2010年,应上海世博会江苏省组委会的邀请,高邮民歌第四代民歌手杨旭娟,将高邮民歌《数鸭蛋》唱进世博会。

    《数鸭蛋》原为儿歌,已在高邮全境流行100多年。1956年3月15日,《数鸭蛋》参加扬州专区汇演一炮打响,荣获一等奖,同年12月18日,《数鸭蛋》参加了省农村文艺汇演再度获奖。1957年“三八”妇女节那天,《数鸭蛋》等三首民歌赴京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调演,获得极高评价。从此,《数鸭蛋》唱红大江南北。


责任编辑:陈书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