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心情是最好的药

 苏西的玫瑰家园 2013-11-25

好心情是最好的药


    在21世纪的初期,当人们都在迫切地寻找保持健康和医疗改革方面的最新信息时,是什么原因驱使我们去钻研一本写在20世纪中期的书呢?是什么原因驱使我们去注意这位医师的心得和建议呢?
    第一,如果不了解过去,我们就无法真正了解现在。事实上,那些众所周知的“新时代”,或是“新药”的治疗方法都不是新的发明。它们都是结合了几十年前心理学和生理学两个领域研究成果的结晶。而《好心情是最好的药》这本书被看作是这条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让我们形成了如今把身体和心理结合起来考虑的观念。
    第二,不管科学的发展如何改变我们对自身身体及其头脑中复杂变化的理解,但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真理,那就是人类自身的状况总是比最新、最近的发展还要超前。约翰?辛德勒博士是一个敏锐的观察者,他对所有请他帮助解除病痛的病人都观察入微。他对病人们所下的很多论断——包括所有和他们病史有关的生活态度和日常行为——在今天看来还非常有参考价值。
    辛德勒博士非常渴望给予病人关心,减轻他们的痛苦,他想找出一种比“汽车修理工”式的治疗方法更好的办法去治疗生理疾病,以这样更全面的方法来造福整个人类。虽然身体上的症状很明显是由于某种细菌或毒素引起的,但是在辛德勒看来,导致这些疾病,引发身体功能紊乱的罪魁祸首就是情绪。
    除了记录下各种病症的具体反应以外,他还记下了那些一遍又一遍往医院跑的病人对老板、同事的抱怨,和配偶、孩子之间的争吵等所有的不快和种种困扰。他越发地相信病人精神上的困扰会直接干扰到他们的身体系统。他说,人的神经和身体是通过植物性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作用而联系起来的,而内分泌系统所分泌出来的荷尔蒙则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辛德勒博士的观点不是孤立的。《好心情是最好的药》这本书是建立在20世纪中期的诸多研究成果之上的,正是这些成果让人们把心理学和生理学结合起来,更好地了解人类的健康和疾病。
    辛德勒博士不是一个搞研究的科学家。他关于情绪诱发症的理论建立在他自己的行医经验之上,而不是人为控制的科学研究之上。他不断地给一个又一个病人治病,不断地看到病人受到各种疼痛、皮疹、消化不良、疲劳和头晕的困扰。而大多数时候,传统的医疗检查总是不能清楚地找出造成疾病的原因,有的时候即使找出原因了,疗效也非常短暂。与此同时,辛德勒发现,他的很多病人总是由于一些相同的奇怪症状一次又一次往医院里跑,他们还抱怨家里或工作中常常出现的问题,抱怨税收太高,抱怨贷款太多,抱怨生活中的种种烦心事。
    那时候很多医生都忽略了,甚至刻意回避一点——他们的病人是不是快乐的,他们的需求有没有得到满足。毕竟,快乐是不能用血压计或X光检测出来的;平静也不是任何一本解剖学教科书里描述的那样。与之不同的是,辛德勒博士给病人看病,着重的是他们处理生活中各种麻烦和磨难的技巧,他把这看作是造成病人疾病的基本原因,而不是和医学完全不相关的东西。相反地,他认为,在植物性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支配下,大脑发出的控制性信号破坏身体的各项功能,都是不愉快的情绪和对环境的不适应的体现。辛德勒解释说,这些破坏继而会让身体更容易出现不适,从而迫使病人不得不到他的诊所来寻求帮助。
    辛德勒博士把肌肉疼痛、偏头痛、皮炎和胀气都看作是植物性神经系统受到情绪破坏的体现,他认为很多常见的疾病,比如哮喘、风湿性关节炎和高血压等都和长期的情绪压力有关。用积极的情绪对待生活中的日常琐事——比如冷静、顺从、信心、决心和乐观——看起来比任何药物都要管用。正如辛德勒指出的一样:“好心情会产生适量的荷尔蒙,就如同不良的情绪会产生有害的荷尔蒙一样。”
    自从辛德勒那个年代开始,人们对情绪状态和荷尔蒙功能之间的相互影响的了解有了长足发展。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和身体之间微妙的联系和复杂性,特别是当它和某些生理疾病相关联的时候,比如高血压、生殖功能、性功能等;同时人们也注意到了这种联系的局限性。
    辛德勒不仅仅为读者解释了问题,而且还为他们指出了一条通往健康的光明大道。他说,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达到成熟,或者说是情绪上的稳定。他的观点正好体现了坎农博士的自我平衡理论。辛德勒给出了一个保持情绪平衡,或者说情绪稳定的公式,就是积极乐观。他劝我们要简单地生活,积极地面对生活,对周围的每一个人都要友好,学会享受工作,享受业余爱好,活在现在,但是要计划将来让人振奋的新体验。
    通过对人类和动物进行了不计其数的实验和观察研究表明,心理压力和人体的免疫功能确实存在着联系。在对健康的医学院学生进行血液测试的时候,我们发现在面临期末考试的压力时,学生们的免疫细胞数量会下降。最近研究发现,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体内的HIV病毒的繁殖速度和情绪压力有关。所谓的“A”类个性和心脏病之间的关联,也是现代医学的一个新发现。大多数的人们都知道情绪压力容易诱发心脏病,生气似乎比过度操劳的毁坏性还要大得多。那些在经过创伤之后产生情绪压力的、患有重度抑郁症或者其他心理疾病的人,往往比一般人出现生理疾病的几率要高。
    现在让我们回到我一开始就说的那个问题上去,是什么原因驱使我们打开一本一位医师写在半个世纪以前的书呢?首先,关于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况之间关系的“现代”观念和约翰?辛德勒博士那个年代甚至之前的观念都有着很深的渊源,而且坦白地说,辛德勒博士在书里提到的那些疼痛现在仍然存在。
    这个20世纪中期来自威斯康星州的辛德勒博士的观点和见识,现在仍然能够帮助我们21世纪的人们去寻求健康和快乐。我们仍然需要学习“如何快快乐乐地度过每一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