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本教育”培训资料

 梦想教育 2013-11-25

         题记: 生本教育既是教育教学文化,也是教育教学艺术。其文化内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其教学艺术是: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做,少教多学,不教而教,以学定教。

目录:

一、理念——“生本教育”的课程观与儿童发展理论。

二、智慧——“生本教育”的哲学思考与方法论。

三、实践——“生本教育”的一般课堂教学模式。

四、措施——组建小组,实现小组自律是生本教育的重要的一环。

一、理念----“生本教育”的课程观与儿童发展理论

郭思乐教授说:我们把生本教育定义为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实施策略是从控制生命走向激扬生命;原则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一)“生本教育的基本原则:

1、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

2、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

3、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 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儿童具有独立性。

4、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

(二)“生本教育的儿童观:

 1、儿童不可限量,所以,对儿童的尊重,是天然地应当的。

 2、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得到充溢生命状态的自然、活力和喜乐,这就够了。他们不必去思考自己:我是否被人认可,是否会被人说好话或坏话,我将会得到多少分,他们不必把情感和能量消耗在此,反之将会全心沉浸于所面对的学习之中,走向卓越和高级,走向纯洁和透辟。

3、课堂上,高度的注意就是忘我,在忘我的时刻,儿童的能量就不会被其他东西,包括大人们的说教、烦人的竞争所消耗,真正出现投入和着迷的境界。

4、儿童乃是天生的学习者,还在于学习对于他是一个永不枯竭的甘泉之井,他会不断在学习中产生新的学习需求,他的思维器官会不断地获得运用的享受。

5、儿童的智力发展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思想层面的问题;一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

6、儿童与成人的学习行为的区别:成人是以知御行,认识规律是知行律;儿童是先行后知的行知律;他们对人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得。正如陶行知先生的《小孩之歌》所说的那样:人人都说孩子小,其实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你比孩子还要小。

(三)郭思乐教授关于“生本教育的几段精彩论述:

1、“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只有当她吹拂过山川和田野;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只有当它让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们的灵慧,只有当他们自由地思考和实践。” 郭思乐教授的这段话让我们在思考沉淀之后,把目光转向教室。

2、郭思乐教授说:生本教育就是来解放人,一个人的思想很重要,思想可以改变事物,思想可以改变教育。我们真正的改变是思想,而生本教育是现代的思想,它的标志是——是是否促进了人的解放。邓小平把土地还给农民,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我们提倡把学习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解放人之本能。我们长期以来是教人之本能,正确的方法是依靠人之本能,把学习还给学生。这是解决学生学习积极性问题的根本方法。

3、郭思乐教授曾有一段精彩的论述:他把传统的“老师苦教比做插秧,多年来,农民把秧苗插的密上加密,以为付出的劳动越多,就会收获的越多。可是这样既折磨着秧苗的根系,苗插的密上加密,又没给他们留出足够的生长空间,破坏了秧苗自由生长的规律。于是秧苗们拥挤着,无奈无法发展。后来人们发现了“抛秧的方法,减少了劳动量,却保护了秧苗,给他们带来自由生长的欢快,也当然地带来了高产。

4、一位朋友问郭思乐教授:“什么是教学?”郭教授回答说: “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以5等于1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说3 乘以5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 “如果你有胆量说:‘3 乘以 5 等于 14’,那就更是教学了。这时候,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学生也不玩了:‘什么什么?等于 14?’” ?“然后他们就用各种方法,来论证等于 15 而不是 14。比如 4312,再多加一个 3,是15;数一数,5315,等等。” 这一段小小的对话,闪烁着郭思乐教授生本教育理论的智慧之光。

 5、如果对蒸馒头的过程实行开盖主义,不断地开盖窥视,馒头反而蒸不熟,所以,我们要以最大的耐心,等待……再等待,最后,收获一锅熟透而美味的馒头。

6、郭教授经常讲述一个很有哲理的故事:一位母亲带着刚刚会走路的小孩去医院看医生,说儿子的脚疼,医生很忙,两个小时后,医生给小孩诊断后说:你儿子的脚是内八字,鞋倒过来穿。母亲听后很不满意地说:“等了两个小时就等了这一句话。”医生说:“为了这句话我学了二十年。

二、智慧——“生本教育的哲学思考与方法论

朱熹说的: “小立课程,大作功夫” 是指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体现“教少学多” 。所谓小立课程,指的是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地少,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也就是大作功夫。

人固然可以一点一滴地学知识,但一点一滴的知识是缺少整体生命的。犹如打成碎片的维纳斯不美,而整体的维纳斯才美一样,知识只有成为整体状态的时候,特别是对儿童的个体有整体的意义的时候,它才呈现出其“生命”也就是整体领悟与知识生命”。体有整体的意义的时候,它才呈现出其生命也就是“整体领悟与知识生命” 。   

(一)生本教育体系的方法论,我们将要谈到的是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克莱恩认为:“最佳的学习方法是先做后辨认,或是一边做一边辨认”“只有学习而没有参与其中的没有实际演练的对象,是无济于事的,也是不合理的。”他甚至认为,现在学校教育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和如何做;仅仅告诉人们如何去做,是侮辱他们的智慧并造成困惑。

先做后学是由学生的认知规律决定的,先做后学反映了儿童的整体意义认识规律。做是实践,而实践加工的对象的整体,这就给儿童以十分鲜明的意义,从而保证了他们充沛的学习热情和经验支持。

“先做后学”与“先会后学”是伴生的。全身心的投入“做”有可能使学生直觉地、感性地、综合性地把握对象的内部的和外部的联系,把握对象的本质。

教师的导,应当把精力放在设计“先做后学,先会后学”的过程上,这是生本教育操作的重要环节。

先学后教,不教而教。哈尔莫斯深切地说,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动手——提问,解决问题。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提问,解决问题,不要只传授知识——要鼓励行动。

如果说,我们在前面谈到教少学多是从数量来说的话,那么,那么,先教后学就是从时间上来说的。但是实践表明,时间因素有时带有相当关键的意义。我们把儿童看做是教育的重要资源,有一个如何激发调动这一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一资源的问题。先学后教就是调动资源的简单易行的办法。

我们会提出一个必然会产生的问题:既然可以先学,那还要“教”做什么?先学后教,是不是意味着不要教呢?这里实际上涉及了我们所说的“学,不是那种漫无目的的学,也不是没有教师指导的学,整个学是在学校教育的框架下进行的,是有着鲜明的学校教育认识目的的。

这里,教师起了什么作用呢?

一是教师确定了内容和进度,这个内容和进度是在教师对人的培养的整体考虑下提出来的。

二是给出了对学的恰当的而不过分的指导。学生这个时候的学,是有教师导的背景的学,课堂这一段的基本过程仍然是“学。

三是教师在其中贯彻了一个原则:只要有可能让学生自己学我们就不教。四是表面上学生不能自己学,我们也要创造条件,转变方式,让学生能自己学。这样,先学后教就不仅仅是一种时间顺序更表明了学的根本地位。

先学后教带来的一个效益就是可以“以学定教。“教”不仅是由知识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同时也是由学生的学习决定的。在学生先学的同时,教师可以清楚地、冷静地看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作出教的内容、方法的选择。这同时也就教得更精粹,更切中学生的需要了。

 先学后教不仅局限于一般的预习,更多的是通过去学习。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学转化为活动。这里指的活动,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覆盖某些必要的基础知识。

 以学定教之最重要的一个长处,就是始终保持学生的强烈情感和兴趣。以学定教有利于结合儿童的既有经验和调配其内部的资源,在最惬意的活动中,儿童变得心灵手巧。头脑被激活了,情绪被调动了,上课变成了最美好的时光。

 以学定教同样可以保持学习的系统性,原因是,以学定教是在确保第一层次的知识——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工具的掌握的原则下进行的;以学定教让学生自己去形成以自己喜欢的一点作为活动内核的课程,从而可以主动地学习第二层次的大量知识,而第二层次的知识完全可以为若干活动所覆盖;以学定教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师将在适当时候,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和整理,从而在学生已有充实的认识的基础上把所学系统化;以学定教所激发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样会促使学生主动地把知识系统化,因为系统化是他们获得丰富材料之后的自然需求。此外,教师在以学定教中,注意学生学习的共同点,抓住他们学习的闪光点,突出学习的重点,也将使学生的学习重点突出、系统鲜明。

(二)讨论是学习的常规

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中,几乎天天有讨论,堂堂有讨论,人人进行讨论,只要是学习需要的,没有什么不可以讨论。一般来说,学习者必须对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例如,写文章或者读文章,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有两个:想说什么?说清楚了没有?我们无论是读还是写任何文章,都要解决这两个问题,要反复回到这些基础问题上。只有反复研究这两个问题,文章才基本写得好,或者读得好。而这两个基本问题,则是什么时候都可以列为讨论的内容的。学习中的讨论普遍存在,只有讨论的具体的形态的不同。例如,有时候是自己和自己讨论,有时候是小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的讨论。讨论是最佳的学习方式之一,然而我们过去冷落了它。比如,过去认为在学生之间没有什么好讨论的,课堂采取的充其量是师生对答式。而那些师生对答的直接目的,只不过使学生为教者的教学作铺垫、作桥梁,好使我们的语言流畅一些、教学过程顺利一些,它与把学生当成主体的讨论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实际上,生本教育的一个含义是,原来在教育教学范畴中的事情都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来做——本体在行动中。而讨论,就是普遍地让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的一种良好方式。在这样的讨论中,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而且会出现许多精彩的论辩。

(三)感悟: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工作间。

学习的核心部分应当是感悟。人固然可以训练,但动物也可以训练,而感悟、创造则只有人才能做到。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工作间。人形成思想要通过感悟,它是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次的内化。

感悟犹如人体吸收的食物最终转化成奔流在自己血液之中的物质一样 ——只有后者才是主体自身的东西。不通过感悟,外界的东西对主体来说始终是没有意义,而逐步深入的感悟,则可以使被感悟物——一本书、一篇文章、一个观点或一个事物消化成为主体的思想、精神的一部分。

生本教育强调感悟,而感悟又推动了生本教育。

读和做,缓说破 ——促进感悟,开放潜能。

如前所述我们理会到,感悟只能由学生自己获得,精神生命的拓展别人无法取代。由此,有利于学生的感悟和依靠学生的感悟成为生本教育的显著特征。要使得学生获得更多的更有质量的感悟的一个条件,就是我们不要代替他们感悟,而要为他们的感悟创造条件。这同我们在师本条件下的教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毫不含蓄一览无遗的教学又是矛盾的。我们很难舍弃原来的这种做法,因为我们不放心:感悟对我们的基础知识的获得,对于道德修养的提高,是不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即使我们愿意这样做,也不知道要如何做才能促使学生感悟。

首先,我们来研究感悟对基础知识学习与德行提高的关系。我们认为,感悟是原文、原理、原德,同时是我们沟通的基础。然而,就像地平线你越向他走去它离你越远一样,你越想直接教给儿童以感悟,他们就越没有自己的感悟。

同样,感悟又是“原理,如解决一个数学问题,首先不是逻辑,而是对这个问题的某种感悟。

感悟又是“原德 ”,道德教育需要依靠人的感悟。

在生本教育中很少限制,很少说教,就只是引导他们观察、活动、阅读、思考,儿童们从中自己感悟了,这就成为他们头脑中最稳定的精神财富。

很显然,这样产生的感悟,中自己感悟了,这就成为他们头脑中最稳定的精神财富。很显然,这样产生的感悟,会滋养他们的心田,成为他们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的坚实基础。因此感悟又是“原德”,实际上,感悟又是人与人交往、交流的实质基础。

三、实践——“生本教育”的一般课堂教学模式

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课堂。具体表现形态为四突出 “三转变 和“四个基本程序”。

(一)四突出:

1、突出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完全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

 2、突出学习:整个教学过程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质疑和探究。

 3、突出合作: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上课时的学习,每位学生都必须在小组内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突出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二)三转变:

 1、变教师灌输式的教为学生自主性的学,使学生获得学习动力;

2、变“听懂了为“学懂了、“会学了,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3、变“他律为“自律,使学生获得自信、自尊,激发内在的学习潜能。

(三)四个基本程序:

四个基本程序:前置性学习、小组交流、班级汇报、延伸拓展。

1、前置性学习,学生先学。一般是课前预习或前置性作业,不固定,比较灵活。通过前置学习,鼓励学生先学。

关于“前置性作业的设计,郭教授提出了低入-多做-深思-高出的设计原则。低入的含义是:简单,根本,开放(可拓展)。多做的含义是:人人可做,人人多做。深思的含义是:通过学生自学,使知识扎根心灵,提高学生的智慧。高出的含义是:例题自己做,难题自己想。

2、小组合作学习, 4-6 人小组,交流讨论,要求教师放弃逐句逐段的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3、班级交流,交流形式比较灵活,人人参与。有小组代表交流,也有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教师在倾听的基础上引导点拨,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

4、总结和巩固。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延伸拓展,广义探究。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学生会的不教、不会的教他们怎么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汇报、质疑、讨论常规化。

(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握的几个重要环节:

课前:

1、以课标为基准,以教材为学习内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案一体设计(即前置性、以课标为基准,以教材为学习内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案一体设计即前置性作业)

2、选择承担研究任务并主讲的学生小组,必要时先培训主讲学生。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又不能捆绑住教师的手脚,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时刻牢记在心,要做好了一个帮助者、引导者。

 3、预设学生可能出现或提出的问题,找到相应解决方案。对于生成性的新问题不能置之不理,这不但是学生也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这不但是学生也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

4、估计引领学生继续思考的切入点可能有哪些,以便在课堂上根据情况随机应变。

 5、准备练习应用或反馈评价所需要的问题,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发展评价项目。

课中:

1、仔细倾听研究小组的讲解思路,观察提问同学的动机情况,仔细做好记录,及时点评。点评要注意即时性,否则不能及时反馈学生展示思路的优点与不足。

2、在学生错讲、漏讲、讲解不透、概念出现模糊的地方,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3、要提倡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相互评价。以鼓励为主。在学生体验成功的同时也要学会感、要提倡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相互评价.受挫折,这是人生成长必不可少的两面。

课后:

1、反思、整理、记录教学反思。对课堂上争执不下的一些问题,查阅资料、寻找思路。

2、准备练习应用专题训练资料;解答学生的质疑或单独培训主讲学生。

(五)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把握的几个重要环节:

课前

1、各小组由教师指定或小组选择专题进行研究。

完成前置性作业,找出自己的知识薄弱点,各小组由教师指定或小组选择专题进行研究。

2、组内分工协作,将研究的讲解思路写在作业本上并相互进行预讲。

 3、将需要板书的内容提前板书在黑板上。

 课中

1、研究小组分别介绍研究(讲题)思路,同时相互补充,找出关键词或关键数据的方法,分析思路。有条件的也可以投影或是多媒体展示。

2、同学随时质疑或提出自己的困惑,研究小组进行解答。根据教师的点评,整理思路。

课后

1、反思、整理、补充课堂笔记或是错题集。

2、小组内交流心得,完成有关巩固练习并自己批改。

(六)生本评研课:以学养学,以学养考

郭教授提出,生本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在平时的考查中,去掉考试的控制性,保持考试的检查和练习的功能,以良好的素质来迎接社会的检查和评价,解决现行教育中素质教育和考试之间的矛盾。

评研就是让学生用研究的态度对待考试,学习和研究的过程。

1、具体操作方法是:某一个知识单元学完之后,由生本教育课题组的老师先出一套试题让学生做,然后在小组内学生互相对答案,进行研讨,经历“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点拨”之后,学生自己编题考小组其他成员。学生一般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错题情况编制题希望把同学考倒。学生编考题的过程,也是知识学习的过程,他一定自己会做了,才能去考其他同学。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编的考题再编一张试卷让学生做。由此可见,生本教学把考试作为对知识的再次学习和研究。

2、综合评研,评研是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有力保障。

“综合评研”是以“尊重学生主体,突破常规频考重围,取代以外力为主体”的评价形式。根据生本研究的特点,拟定并实施综合评研的测评方式,其具体做法是:一是一周一小评,一月一大评,学生根据自身的综合表现进行自评、小组互评、班级评比;二是一改传统的考试方法,根据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评价内容(含口试、笔试等),让学生自评、自查,由四人小组讨论、互评、互研,然后,由小组集体讨论,出一份试卷,与全班同学交流分享。之后,任选一份试卷测试,小组评阅后交由老师批阅。通过这种互动式“两评两研”的综合测评,自始至终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交互性、创造性、包容性,全体学生全方位地参与全教学与评价过程,教师起点拨与调控作用。

(七)几个案例

胡首双老师的案例

1、分组

分成自然组和中心组

其中自然组是按照坐位,其中自然组是按照坐位,四人一个组,中心组则是学得较好,愿意帮助其他同学的学生组成的。

 2、选材

全班统一选一本作业和讲解分开的参考书,另外,每个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再选择一本参考书。

 3、做法

1)作业先做

2)提前一周安排计划

3)提前 3 天交作业(不会没有关系,交了就行)

4、作业特色

作业制成表格,包括以下 3 块。(1)基础知识 2)典型例题 (3)整理总结

 5、作业评改

作业分好、中、差 3 个等级,评改完要对每个学生的作业情况心中有数。课堂上,让作业差的学生来讲解基础知识,作业中等的同学来讲例题,让作业好的同学来做总结。

6、辅导策略

学生问问题时,让他复述题目,好生通常复述之后就会了,还不会的同学让他去找自然组的同学问,自然组还解决不了的,就找中心组的同学问。如果连中心组都解决不了,就当是题目不好。不用去理会。

7、试卷评改

试卷交叉改,改完要签名。这样做有几点好处:

1)学生要会改别人的试卷,自己得先会作题。(2)遇到不同的解法,学生要去研究。

8、手抄报

把每个阶段的知识作成手抄报,什么东西是可以写到手抄报上的,教师要有具体要求,进行必要指导。手抄报按照自然组去制作,作完,选出好的贴出来。如果没有优秀的作品,就由中心组集体来完成。周伟峰老师的案例

周伟峰老师说:“有时一节课我们可以讲很多的内容。有时一节课会讲十多页书,好像大学老师一样教,其实这没有问题。因为你把教材吃透了。

怎样才能备好课?学老师一样教,其实这没有问题。因为你把教材吃透了。

样才能备好课?要看你有没有把这一部分的高考题全部做过?你做过之后就知道教学的要求是什么,到哪个重要程度。

重要的就是你能不能用最简洁的话把这一本书,这一章节的内容把它概括出来。要求你反复地读课教材,我自己就是这样的,我不写教案不等于我不备课。我在每一次教的时候,至少要读五六遍。每一届新一轮的时候,我先把教材通读一两遍。很细细地读它一两遍。要到这一章时,把这一章也整个读一两遍。每一节的内容都反复地去读,读过以后你就会有所感悟。你就知道哪些是最重要的,有时候上十多页书有什么问题。

生本教学的操作步骤主要是:教师布置,学生自学,小组交流,班级研讨。抓住“简单根本”形成开放空间,纳学生最广泛的活动,是整个生本教学的关键。先学的布置要低入,多做,深思,高出,这就需要教师把教材研究透彻,有办法布置出高水平的前置性作业,这就需要教师把教材研究透彻,才有办法布置出高水平的前置性作业,才能在一步步的引导下使学生学会学习,享受学习,收获学习。

四、措施——组建小组是生本教育的重要的一环

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小组学习中教师与学生平等参与、全员参与学习的过程,正好使这一要求得到真正的体现。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只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不注重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的培养,不利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小组学习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小组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对问题深入探讨,共同解决的过程。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全体性和活动性,可使学生之间形成和谐、友好、合作、互动、竞争的关系,共同达到成功的彼岸。在教学活动中,可使学生忘记学习的艰辛与劳累,使他们真正在活动过程中学习,增长智慧,发挥潜能,体验获得知识的乐趣。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小组中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产生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生本教育理论认为,学习小组是生本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没有小组就没有生本。用不用小组形式,如何看待小组,往往是教育者的理念水平是否进入“生本的一个标志。我们在听课中常常看到的不能放开”的现象,往往表现在对待小组环节的必要性、重要性和正规性的认识不足。

教师满足于由自己组织的全班性的讨论,本质还是不相信学生,怕他们的活动离开自己原来要讲的内容,形象地说,是喜欢由教师主管的“球门发球”,不喜欢有组织三角短传”。

实际上,小组是最重要的学习(特别是课堂学习)的组织形式。小组上连班级,下接个体,儿童的个体学习,可以通过小组的活动得到机会,得到肯定或修正,得到表现,得到过滤、强化、优化以及调节。个体、小组和班级,形成了变化无穷的学习链条。小组形成了一批学习中的骨干,形成了一种文化,无论班级大小,小组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重视小组的作用,就有在观念上把小组活动是合法的教学过程,小组本身是合规的教学组织,小组文化是最有活力的生本文化的地位确定下来。一经确定,教师就有尊重小组,发挥小组的作用,一般不越俎代庖,不一竿子插到底。课堂实践表明,一个问题,通过小组活动研讨之后再放在班级研讨,学生有了准备,有了初步的研讨,就会大大提高班级研讨的质量,学生的发言热情也会大大高涨起来。要在课堂上安排好小组的座位,使之既方便小组讨论,又能面向讲台。小组长要加以培训,交流经验。小组活动要有基本的要求。例如,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言等,当然更重要的是形成小组活动的机制,有利于组织讨论(小组的分组、分工可因班而异、因人而异、因校而异随机应变)。异随机应变)。

我们要深入到班级生活中,仔细地观察学生及班级状态,并详细地记录观察和体验。并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每位学生的家庭状况、个性特点、思想动态及行为习惯,为全面掌握学生的基础材料打好基础。为组建小组做好充分的准备。掌握学生的基本材料,选出优秀组长是组建小组的前提。“没有小组就没有生本。”“生本教育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即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取代了传统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这是教师思想的一次巨变,也是学生学习方式的一次革命。

在与广州生本教师的交流中,我们发现他们已经把这种思想延伸开来,让小组在班级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我们认为班级管理的理想状态便是实现小组自律,即组长高度负责下的小组自律模式。

组建小组的短期目标首先是为班级日常管理服务,让学生在小组中实现自律,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班级混乱无序的状态,这需要一段时间。当小组正常运行且凝聚力达到一定程度,我们就要让它承担更重要的使命,要让它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即小组合作学习。这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迈出的重要而坚实的一步,也是德育教育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的重要一步。

所以,建设小组的工作非常重要,它是班主任及各任课教师在新学期开始阶段的主要工作,各任课教师在新学期开始阶段的主要工作需要所有教师密切配合。建设小组一定要科学,要遵循均衡性原则,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构建策略。

一般情况下,小组组建程序如下:

1、班主任通过详细调查分析研究,列出组长名单,然后与科任老师协商确定。

2、班主任调查全班学生情况,做出综合情况分析表。根据此表,最后各学科老师通过研究,进行调整确定。

3、让学生给小组起个响亮的名字,写出本小组的格言,确立小组文化。

4、这个小组一旦建立,一定要保证它的稳定性。

这里有一个实验教师的案例,与大家分享,提供大家借鉴:

 “早晨的阳光透过玻璃,洒到教室里。教室里一片葱绿,每一个生命都焕发出勃勃生机。孩子们为给小组起一个别致的名称而热烈地争论着。我安静地坐在椅子上,任故事缓缓发展。当一切都归于平静的时候,组长们一个个走上来,把写着名称的纸条递给我。教室里出奇地安静,孩子们屏气凝神地注视着我,目光里充满了期待。我能读懂他们的期待,这是一个老师的直觉。我打开纸条开始审阅,突然间,那些纸条变成了彩色的蝴蝶,在我的眼前飞舞起来。多么美好的事物啊!我置身于这翩翩的蝶影中,眼睛目不暇接。我批改过他们无数的作文,却从没发现过如此美丽,丰富而充满诗意的的文字,在那一刻,我仿佛生活在幸福的云朵里。我想我应该记下这些充满灵性和诗意的文字。它们是:金色年华、天使的翅膀、梦的摇篮、鹰之歌、阳光少年、快乐成长、梦的起点、快乐年华、百灵鸟、放飞梦想。其实,老师们只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就会被孩子们的纯真所感染,工作自身的魅力所深深地吸引,我们的心境会无限美好起来,对职业的倦怠感会慢慢消失。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天真的笑脸和纯真的感情会融化掉我们那些世俗的烦恼,他们的快乐会感染我们的情绪,影响我们的心情。当小组拥有了自己的名字后,四个孩子的心一下子就会聚拢在一起,他们就会在自己的领地里开始全新的生活,为创造一个全新的小天地而兴奋不已,他们的口头禅是“我们组我们组……”在这时,班级中学生活动的格局就会发生巨大变化,原来的男女生分开活动,小集团活动的形式将被小组活动所取代,一切都会向着我们预设的方向发展。这算是迈出了可喜的一步,需要庆贺一下。因为我们的工作已经有了成效,我们的生本教育行为让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发生了真切的变化,小组成了他们活动的天地,他们在小组中找到了生命的快乐,久违的笑脸又挂在他们的脸上。而更重要的是,小组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生活的意义不仅是活动本身的快乐,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一种对美好未来向往与憧憬的情感,即生命拔节成长的快乐。

最初,四人小组对学生而言是新鲜的事物,他们置身其中,其乐融融,感觉无限好。作为教师,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但我们不能失去理性,我们不能沉浸在学生的快乐之中,我们要有序地展开工作。此时,我们要赋于小组更重要的使命,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实现他们更大的价值。我们可以把值日任务按小组分配下去,让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承担班级责任。

生本教育认为,小组一经确定教师就要尊重小组,发挥小组的作用一般不越俎代庖,不一竿子插到底。所以,一旦将任务交给小组,我们就要充分地信任他们,不要去干预他们的活动,要让他们完全自主独立地完成值日任务。我们的工作只是检查与评价。在进行每周一次的小组评价时,我们要对任务完成出色的小组进行表扬,并且一定要讲讲小组长发挥的重要作用,充分肯定组长的工作,树立他们的威信。基于各种原因,有些小组的工作不尽人意,给班级荣誉造成了损失,这会让我们大为恼火。

但是,在生本教育的思想里,这种现象非常正常,教师不能发火,要正确地对待这种现象。对这样的小组,教师的作用是帮助他们。我们千万不能对他们进行批评与打击,更不能用惩罚的手段,我们要尊重小组的存在,要维护组长的自尊,教师要耐心地指出他们做的好的地方,并且坐下来与他们一起分析工作的失误之处,找到做不好工作的原因。最后不要忘了加上一句鼓励的话 ——“你们努力了,其实你们还可以做得更好”。

有些老师可能急不可待了,急切地想知道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但我们不能着急,这时的小组还不能承担那样重要的任务。这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是进行小组分工,小组还不能承担那样重要的任务。要让小组慢慢地运转起来,让每个学生试着承担小组中的各项工作,例如记录、发言等事情。我们要通过小组自律让班级秩序恢复正常,因为优雅安静的环境是学生得以学习成长的必须条件。

前面制造的混乱只是为了解放学生被禁锢的思想采取的措施,是教育的手段并非教育的目的。新鲜感过后,小组里便会出现诸多问题,学生之间常会有小摩擦,并且大部分组长会向我们提出辞职请求,这会让我们烦躁不已。当困难和问题出现的时候,我们不能退缩,要坚持。这时,我们要学会用各种方法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我认为这永远是教师提升自身修养的一门功课),让自己安静下来,我们要弯下身子心平气和地面对学生,认真严肃地对待每一个问题。在处理问题时,我们千万不能主观臆断,不能随意批评学生,我们要深入到学生生活当中,充分地了解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进行耐心地调解与谈心,解开他们之间的心结,使他们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自小组组建之日起,组长就承担了管理小组的工作。当然,起初只是收收作业,等简单易做之事,但正是这这些简单琐碎的事情,使组长有了自信心,提高了管理能力,这意义重大。但这不能满足高质量小组管理的要求,小组长需要接受老师的培训。美国学者认为小组长应具备三种能力:提问能力、激励能力和分辨能力。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具备这些能力的学生,而且应该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发现具备这些能力的学生,而且应该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这是培养学生领导才能的一个起点。教师要定期集中培训小组长,培训时除了了解反馈信息、作业专门指导外,还要倾听他们的意见和想法,让他们畅所欲言,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以利于使他们领导的小组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鲜明的个性。

所以,一般情况下,教师先对组长进行集体培训,让组长明白自己的日常职责,掌握简单的组织领导的方法和与同学沟通的技巧。其次是进行个别帮助。例如:教师让小组完成一个任务时,教师首先要与组长进行交流,让组长说,说打算如何实施,然后给组长提出建议和一些具体的做法,在活动中老师要关注这个小组,在组长遇到困难时进行帮助。我认为这种培养小组长的方法简单易操作,并且效果很好。对小组长的培训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是最能体现老师爱与艺术性的一个环节。它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各个阶段,需要所有任课老师的配合与支持。

做完上述工作之后,小组建设的初期工程已大功告成。现在,我们所有的教育活动、教学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及评价活动都要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现在,教师可以轻松一下了,因为我们的很多工作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不需要我们像个管家婆一样地忙里忙外。做牧者,感觉真的不错!进行生本教育实践的教师,刚开始时都会遇到困难。当我们彻底地离开师本管理模式之后,大多教师都无法适应这种混乱无控制的教学状态,无法忍受孩子的放纵与淘气,学生散漫的行为和娇纵的态度会让我们身心备受摧残,在这时,几乎所有搭班教师都会委婉地向你表示对班级现状的不满和对这种教育科学性的质疑,希望班级纪律得到的有效整治。这些困难就像一座座大山一样耸立在我们面前,阻挡住我们走向生本教育的路。但作为勇于教育改革的教师,只要选择了生本教育这条路,就要做好克服任何困难的准备,要有坚强的意志,不能随意改变自己的初衷——“生本”方向与教育信仰,要有坚强的意志,不能随意改变自己的初衷,更要拥有宽广的胸怀和极好的人文素养,要容忍每一位学生在这特殊时间段里的各种行为与思想。

郭教授说,站在太阳的下面才能托起明天的太阳。我们一定要以创设良好的教学生态环境为目标进行工作。在这段时间里,教师要有宽容的胸怀与无教的情怀,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的天性发展,要让学生顺其自然地生活一段时间。作为生本教育的教师,千万不要随意训斥学生,我们要承认这种不良行为及思想是学生生命活动中的一部分,是需要通过教育而改变的,但我们不能全部依靠传统的“晓理教育、制度教育、奖罚教育等外力或刻意方式。” 我们要确信通过良好的学习生活可以形成学生素朴德性的生本理念。

所以,我们不要强行干预学生的各种行为及思想,不要明确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或禁止做什么,一切都让生命以自然的方式展开活动,在良好的学习生活中得到自身的发展与提高。否则我们就会前功尽弃,又将返回到到传统教育的老路上来中来。

生本教育认为,教师是牧者,是儿童学习生活的组织者。所以,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一定要改变自己的角色,放下师长的架子,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要平等地与学生交往。

我们要参与到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中去(包括课外活动与课堂学习活动)。刘金玉校长曾说过:“作为老师要做好三种人,一是毛泽东,在课堂上要当好指挥官,掌控着整个课堂;二是要做好张艺谋,把课堂当成表演场,让学生能够尽情地表演;三是做好袁伟民,把课堂当成赛场,发扬顽强的拼搏精神。做生本教育的老师正是应该做这样的三种人。教师的心有多大,学生的舞台就有多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