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场延续400年的对话

 五马山麓 2013-11-27

一场延续400年的对话

 

楼主

一场延续400年的对话
在18世纪欧洲的启蒙思想家眼中,中国这个遥远的东方帝国代表了一种与欧洲“黑暗时代”完全不同的力量:中国人以圣哲先贤的思想为行动的指导,中国的皇帝体恤下民,中国的官经由严格的考试产生,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有独特的审美观......地理上的远隔产生的这种神秘感,在西方学者中产生了对东方文化的思慕,这种思慕产生的对东方的理想化,又影响到西方对其自身基督教和封建传统的批判,这样的批判为后来的民主、自由、人权精神奏响了先声。
就在中国人还沉醉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对外部世界浑然不觉时,崇尚孔子的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根据元杂剧《赵氏孤儿》改编成了戏剧《中国孤儿》,宣扬中国传统儒家“舍生取义”的价值观和道德感。德国思想家莱布尼茨写下《中国近事》,强调西方与东方帝国的文化交流。但伏尔泰在《风俗论》中也不无担忧地问道,为何中国总是止步不前?

100多年后,中国人为自己的止步不前付出了代价,西方在与这个老大帝国的交手中明白了它的虚弱无力,征服的野心取代了学习的向往。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一个转折点,1895年的甲午战争是一场更强烈的刺激,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而传统的文化和价值观也往往被当作“东方专制主义”的附属物而一概舍弃。

21世界之初,在经历引进西方意识形态和社会形势而产生的历次冲击后,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下,传统中国社会结构已经崩溃,传统中国提供的政治与经济资源大多无法使用与现代社会。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现代性资源并未完全消失。3月26日至28日,在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与中国人民大学共同主办的“世界汉学大会”上,200多名汉学家聚首北京,对话汉学研究,探询中国文化对于建构现代世界的价值。这是在中国本土举行的最大规模、参与者最多、规模最高的汉学大会。

《左传》有言:“国于天地,有与立焉”。对于当今的中国知识分子而言,如何寻找“价值共识”,将传统的价值观和文化融入中国的现代性进程,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历史的循环,进而越过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民粹主义和乌托邦注意等陷阱,是中国进步之关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