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教国际杯”省第9届中学生作文大赛高中组获奖作文

 daobao 2013-11-27

“苏教国际杯”江苏省第九届中学生作文大赛(高中组)特等奖作文

【特等奖——锡山高级中学 张晗/文】

说“相信”

         我曾经学过华尔兹。那时我们的舞蹈老师经常说一句话:“信任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我被这句话感动了很久并对它深信不疑。

    可如今,我开始对那句话产生了怀疑:相信他人真的美好吗?我们到底应如何行之有效地去相信?谁来为相信定个度?

    “相信”原来是个美好的词汇,每个人使用起来都小心翼翼。人们认为这种高贵的感情应当埋藏在心里,仿佛一说出口就毁了它。正如一个钟灵毓秀的朴实少女被化上浓妆一样媚俗而惹人生厌。

    现在,这高贵的词语行情看跌,正一日日地降了它的身价。公司的老总会对新来的员工说:“小伙子,别怕,你要相信我的眼光,你是可造之材,一定会成功的。”热恋中的情侣会对对方说:“亲爱的,你要相信我会给你幸福。”求别人办事.对方会说:“相信我,小菜一碟,一定帮你办好。”也许员工会出人头地、情人会白头偕老、问题会迎刃而解……但往往会出现的情况是员工直到退休依然平庸;情人性格不合最终分手;委托别人办事.最后换来对方的眉头紧锁和摆摆手、耸耸肩……

    相信不再是一种高贵的情感或者说良好的道德素质,而是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口中敷衍塞责的开场白。于是,我们害怕再从别人嘴里听到“相信”这个词语,我们害怕再去相信。我们害怕自己付出的相信最终成为南柯一梦.我们所有的期许也转眼成空。“相信”这种感情的泛滥引起了人们对“相信”的怀疑。谁口中的“相信”是真正的承诺?谁口中的“相信”仅仅只是打打官腔?人们都会斟酌再三,因为盲目相信的后果是恐怖的:它可能会引发“三人成虎”的后果,可能会让你搭上身家性命最后一无所有。生活告诉我们:盲目相信是恐怖的。

    其实,我们还应当知道:盲目地被相信也是恐怖的。上级指派给你一项任务.你深知自己能力不够欲推辞时,上司抛给你一句:“我相信你!”于是只得硬着头皮接下来,结果可想而知.事情一定不会完成得太好,反而白白地赔进了许多本不该有的操心。相信把人推人进退维谷的境地.让人感到如鲠在喉。本来是悠闲自在,可当别人抛给你一句“我相信你”时便无力再去拒绝。这烫手的饽饽就是不香也得接了!这时.相信便给你上了一道无形的枷锁,让你时刻感到“泰山崩于前”的压力。你变成了“相信”的奴隶,被它驱使着、呵斥着,最终你被整得心力交瘁之际,“相信”才撕下它的假面具。阴冷地向你笑。你终于恍然大悟:原来我被“相信”坑了!然而为时已晚,你会发现事情非但没成功,反而把人给赔进去了。

    德国的尼采曾告诫以他为信仰的人们说:“什么时候你们抛弃了我,不再信仰我,那时我才会真正地来到你们身边,成为你们的信仰,而你们,也就成了自己的信仰。”尼采此话十分在理,他揭示出盲目的相信会扼杀人的本性,只有正确地相信才能实现自我,成就辉煌。

    相信不应该成为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的派生物。我们应还它本来面目,让它静静地隐于人们心中温暖的角落,实现它“千金般”的价值。

    不要再轻易地说出“相信”。也不要再轻易地接受“相信”。

     不要相信“相信”。

  【评语】这篇作文之所以引起评委的注意,是作者没有简单地讴歌“相信”的美好,而是理性地深入探究,由“相信”引发更多有价值的思考。有“相信”,也必然是因为有“怀疑”;为什么会怀疑,是因为“不可相信”“不能相信”“不敢相信”……如作者所说的:“生活告诉我们:盲目相信是恐怖的。”在这个层面上。作者还有自己的发现:“其实.我们还应当知道:盲目地被相信也是恐怖的”.引出了“被相信”——这是一种旨在利用他人的缺乏诚意的“相信”。谁能否认这种存在呢?围绕同一个对象,多视角地去观察,去分析,可以获得不同寻常的发现。作者这种善于思考,敢于发表独立见解的勇气值得赞扬。当然,本文的表达还需严谨一些,一些语句还需要推敲。    (点评:王栋生)

 

【决赛·第一轮】

    我捧着本杂志,不时地用余光瞟着坐在我对面不停吃着东西的两个男孩儿。

    这是我第一次独自一人乘火车。我信心满满地跟舅舅道别之后,便昂首阔步地走向“和谐号”售票处。我很享受这一个人的旅行,它让我能寻觅生活的意义。

    前面的队伍排成了长龙.我欢快地哼起了小曲,缓缓地向前“蠕动”。终于轮到我了!我大声地说:“给我一张去XX的票。”“今天的动车组的票已经全部售完了。还有特快的,普快的,你要吗?”扬声器里传来温和的声音。然而此时这温和的声音却无法唤起我对它的任何好感。我悻悻地离开队伍,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我看了看手表,才3点。算了,事到如今我也不再挑三拣四了,我急急地买了车票,打了个电话给妈妈,让她做好吃的等我回去。

    为了打发时间,我买了本杂志,买了些“肯德基”,悠闲地坐在候车大厅里。熙熙攘攘的人群让我感到无比烦闷。这生活是多么低级、无聊又庸俗啊!

    正当我准备把一个汉堡盒子扔掉时,一只手向我伸来。我吓了一大跳,那是一只怎样的手啊!骨节粗大,满是皱纹,还生着很严重的冻疮,仿佛还能看见指甲里藏匿多时的污垢。我心里不禁泛起一阵恶心。我抬头一看,这竟是一只手,一只女人的手!这女人约摸五十岁,皮肤灰黄,脸上布满了沟壑.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    “能把这个盒子给我吗?”她操着一口蹩脚的普通话。我把盒子扔给了她,带着鄙夷的神情。哼,叫花子怎么到这儿讨饭来了!我愤愤地想。    她接过盒子,打开一看,还有几片残破的生菜叶子和沾在上面的起司酱。她竟然露出了一丝笑容。随后,我又目睹了她向其他旅客索要吃食的场景。果然是个乞丐!

    上了火车,我坐在座位上看着杂志。突然瞥见一个熟悉的身影站在我旁边的过道里,是那个女人!她带着两个男孩,大点儿的七八岁,小的五六岁的样子。

    她找来两张报纸铺在地上,安置儿子坐着。接着从一个破布包里拿出了许多吃食堆在儿子前面。眼尖的我一眼就发现了我的那只汉堡盒子。

    我捧着杂志。不时用余光瞟着坐在我对面的那两个男孩。他们不停地吃着东西,有种“穷凶极恶”的味道。那个女人则望着他们满足地笑着。

    大点儿的男孩很懂事,把一根还剩着些许肉的鸡腿递给她:“妈妈,你吃。”他的眼睛却直勾勾地盯着那根递出去的鸡腿.我真怕他的口水就这样流出来。女人喉头动了一下.我感觉她咽下了一大口唾沫。她欣慰地笑了,仍然操着那口蹩脚的普通话,亲切地说:“妈妈吃过了。你们吃吧。”于是男孩接过鸡腿,又埋头吃起来。    没过一分钟,那男孩儿又抬起头来说:“妈妈,你骗我吧?你是不是没吃过啊?”我这时才发现,男孩的眼睛里一片澄澈,仿佛是春天里的一股清泉。

    女人露出了一个不易被人察觉的尴尬的笑。她跟男孩说:“妈妈真的吃过了。不信你摸摸,妈妈的肚子鼓鼓的呢。”男孩的小手伸到女人的肚子上,摸了好几下才放心地再开始吃东西。

    我的泪汹涌而出。我看到女人的灰黄的脸憋得通红.她刚刚一直在屏气,好让儿子摸到她的肚子是“鼓鼓的”。

    这个女人不是乞丐,她是伟大的母亲。

    我庆幸自己在火车上遇到这样的场景,它为我之前所认为的低级、无聊又庸俗的生活注入了温暖的力量,这温暖,足以驱散所有的黑暗与阴霾。我的心顿时明朗起来。

    回到家,一桌子的好菜已经等候我多时了,妈妈只一个劲儿地往我碗里夹菜,不停地说:“多吃点、多吃点……”我的眼泪悄悄地落在碗里,只一个劲儿地点头,一个劲儿地吃。

    原来妈妈的心愿很简单,只是想让孩子多吃点、再多吃点儿。可怜天下慈母心!

    此时,电视机里传来天气预报的声音。我侧耳一听:明天,雾转晴。

(原载《江苏教育报·高中生周刊》)

“苏教国际杯”省第9届中学生作文大赛高中组获奖作文-2

【特等奖——江苏省金湖中学 刘佳/文】

说“相信”

           当人们对怀疑的厌倦超出了必要的长度,就必然要适当撤回,转而赋予某些永恒的意义。

    如果说轻信和追捧是热爱者和偏执者为生命打下的轻狂底色,那么相信就是这些鲜明的色块中,在历经时光的打磨之后仍未退色的部分。

    相信的形成需要相对漫长的过程。毋宁说,相信是历史的产物。

    中华文明的历史之河已然流淌数千年,溯游而上,不难看出古人对“中国”的“中”有着惯有的默契。他方被称作“四夷”,他族被称作“蛮人”,处优的骄傲和自以为是像富磷水源里的湖藻,疯狂张扬地滋长。汉朝扬雄以“文化中心”“天下中心”解释中国,清朝以大国自居,关闭了早已锈蚀的朱门,对优越感的承认与相信渐匿形迹却更加根深蒂固,在这样的相信的氛围,人们已呼吸了几千年,这呼吸绵长而久远,在挨打的时刻怎能一肚吞回?那时的仁人志士又怎能将时光留下的痕迹轻易地改成细密的针线,去缝补这些久未弥合的裂痕和伤口?

    相信是历史的产物,它经受住了时间的零碎敲打、缓慢剥蚀,并因此而更加坚固。它之前经历的磨难赠予了它厚重牢靠的外壳,是保护也是枷锁,拥围住它,让它安全不易被改变,却也限定了它窒息和终将消散的轨道。

    相信在公认的判断标准面前有是非对错。

    罗素曾说:“我不会为了我的信念去死.因为我不能确定它们是否正确。”   

    相信是底蕴深厚的东西,它没有中庸道可选。退路有一条,进路有两条,悲剧的和喜剧的,颓败的和励志的。

    在相信的催化作用下,浪子回头是个可能性不大的平衡。执迷不悟所带来的巨大失败,和被自己相信所骗带来的失落,是难以言述的伤痛。这时的相信是一把看似温柔的软刀,毫无犀利尖锐的样子,钝钝的,割下去却比什么都疼。这种疼叫做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是最让人意志消沉、一蹶不振的东西,尤其是当踌躇满志却换来万般皆散的结局。    盲目的崇拜,或许就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它让人莫名发烧,再好的药也失去了疗效。这样撞上南墙也不悔改的固执,会消磨掉人的理智。

    相比之下,罗素的理智和冷静显得难能可贵。狂热的歌颂、牺牲一切的歌颂,当它们被无条件实施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该停下来问一问:是否正确与值得?

    太多的问号确实会把人生挤得不堪,太多的怀疑也确实会让人容易丢失原始和本真的东西,我们都需要相信去维系纯粹和信仰,去安慰失落和薄弱的意志,但是面对如此绵长的事物,我们更要相信相信本身,一直释放着清醒的深长意味。

   【评语】本篇试图从哲理高度解说“相信”,很可能作者有这方面的阅读积累,形成了论述的一些经验。作者的意思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相信是历史的产物”,二是“相信”也有可能会出错。前一部分说的其实是“自信”,以中华文明为例来分析“自信”,指出这种“相信”“是保护也是枷锁,拥围住它,让它安全不易被改变,却也限定了它窒息和终将消散的轨道”。而作者真正想说的,是“踌躇满志却换来万般皆散的结局”后,在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面前,是相信,还是怀疑,作者直面这一问题,并把问题也摆在读者面前。后一部分想说的是“相信在公认的判断标准面前有是非对错”,在结果不确定的情况下,人需要理智和冷静,不可盲目。本文能深入思考,言人所未能言,追求哲思,可惜的是表达显得冷涩,可能受了语录体的影响,一篇文章分了12个段落,有破碎之感。    (点评:王栋生)

(原载《江苏教育报·高中生周刊》)

“苏教国际杯”省第9届中学生作文大赛高中组获奖作文-3 

说“相信”

【特等奖——江苏省泰州中学 吴自华/文】

    生活在一个充满怀疑的时代,“相信”几乎已成为了博物馆中的古董,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人人心上安着锁,人人身外筑着墙,说声“相信”,怎么它就这么难?

    怎么会不难呢?相信,意味着两个心灵的联结,一份责任的托付。它不是简简单单的一次嘴唇运动,而是一颗心向另一颗心的敞开。曾几何时,人们互相信任,然而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相信”却与我们渐行渐远。

    诚然,“相信”让太多的人摔了跟头,灰头土脸。当形形色色的骗局层出不穷,当各式各样的假货大行其道,当所谓权威的辞书错误百出……跌倒又爬起的人们变得惜字如金。没有什么可以相信,又何必说“相信”?谨慎的人们不再受骗,却也渐渐忘记了“相信”的发音。这样,与因为玫瑰有刺而将它连根拔除又有什么区别?但人们只记住了“相信”的坏,而漠视了“相信”的好。于是尔虞我诈愈演愈烈,在单位,争抢升迁的名额,有谁念同事的情?在学校,争夺保送的资格,有谁想同窗的谊?越是没有人敢说“相信”,也就越少有人值得相信。  一个认为别人怀有恶意的人,其行为本身就是恶意的。说“相信”?天方夜谭吧!

    但说声“相信”,真的就这么难吗?日益破碎和自私化的社会趋势,就不可逆转吗?相信本身其实没有错,错就错在“盲目”二字。过犹不及,轻易送出的相信,是难以得到与预期相符的回报的。过于泛滥的相信,也便成了洪水猛兽,噬人害已。只有擦亮眼睛,雪亮的眼睛看见真诚的心,才有了相信。两颗真诚的心碰撞出信赖的火,便照亮了一片人。冯骥才说:“信赖,往往可以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人鸟之间都如此,人与人之间岂不更是?    汶川已经重建,我们信任的家园,是不是也到了重建的时候?

    猜忌是一种慢性的毁灭力最,缓慢,却难以逆转。它一步步侵蚀着整个社会赖以存在的根基,而这座大厦,已是摇摇欲坠。人是社会性动物,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人与人之间猜疑最甚之日,也即人类社会倾覆之时。难道,我们要“在世界的尽头说'相信”’?

    曾经有一个广告,地球上最后一片绿色,最后一杯纯净的水,最后一点纯净的空气都拍出了天价。然而,如果是最后一份相信呢?前三者都加起来,恐怕也不能让天平的托盘落下。因为,相信,是无价的。只有相信,才能弥合心灵的创痕,抚慰社会的伤疤。

    在充满怀疑的时代说“相信”,无惧处处碰壁,终会有人理会,中国的蝴蝶扇一扇翅膀,便可在美国掀起一场飓风。我们相信,但不轻信;我们相信,但不滥信。你相信,我相信,你我的相信便汇成了相信的海洋。相信从未失落,它不在海角天涯。而就在我们心中。终有一天,迷途的羔羊会回家,相信的坐标会重建。这一切,我相信。

    说声“相信”,其实真的很简单。

    【评语】由“相信”说到社会流行的猜忌,说到风气的难以逆转与“社会赖以存在的根基”的危机,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但文章却并没有因此消沉。第四段话锋一转,“说声'相信’,真的就这么难吗”.转而分析失去“相信”的原因——“相信”本身其实没有错.如果有错,则错在“盲目”上;结尾则充满信心地收束全文,说:“我们相信,但不轻信;我们相信,但不滥信。”本文起承转合自然,谋篇布局时深思熟虑,故能一气到底。作者把握了议论的节奏,故本篇的结构和表达既从容,又大气。    (点评:王栋生)

 

【特等奖——江苏省泰州中学 缪运文/文】 

  “相信”是一个动词,用作谁相信谁。相信给人以美好的想象,比如“相信未来”。但更多时候,相信在现实生活中却给人以惨痛的教训。当然这当中人与人的相信更是占了很大比例。

    相信让施语者放松警惕,让受语者胆大妄为。同时这种相信大多建立在情感之上,有了情感偏颇的砝码,那么人衡量的天平就会倾斜,《诗经·氓》中以女子的口气控诉:女也不爽,士贰其行……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再对比之前的“氓之蚩蚩”,谁料想到忠厚的氓,来即我谋的氓,及尔偕老的氓竟会到“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的地步呢?

    歌手臧天朔一审被判六年有期徒刑,这大概也将会是终审结果。臧天朔曾出席郑渊洁的脱口秀节目《郑氏胡说》,郑渊洁说:“孩子当玩具是朋友,成人当朋友是玩具,你说是吗?”臧天朔先点头,后摇头,说:“朋友应该坦诚相待。”魏征说过:立身成败,在于所染。然而从郑、臧的对话看来,臧必是看重朋友的人,否则也不至于交一些狐朋狗友来使自己白沙在涅。然而以一首《朋友》红遍大江南北的他却栽在了相信朋友的手里,他把迪吧放手交给朋友,朋友借他的名义乱开税票,以致造成命案。那句经典的歌词“朋友啊朋友,你可曾想起了我”让人有一语成谶之感。

    然而在怪罪那些变脸的人的时候,其他人就没有过错了吗?如果《氓》中的女子不是一开始就完全相信他,和氓立即完婚,而是先相处,后果又是什么样的呢?女之耽兮,不可说也,那就要选定目标,一票到底。臧天朔没有责任吗?固然世上确有真情,直教人以生死相许。然而市侩小人随处可见,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指天涕泣,出肺肝相示,然而一旦临小利害,便落井下石,隔岸观火,作壁上观。这种人也值得相信吗?这就需要我们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同时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并且对自己的朋友进行一个“年检”。这样才不至于由于感情的催化相信过头,放松警惕,让人乘虚而入,难以刹车。

    相信又骗取了多少被蒙蔽的目光?最近,重庆市法院进修学院原院长乌某在看守所里上吊自杀。乌某因受贿357万元而被监禁。不知道法院的进修学院是干什么的。如果是法官进修学习的地方,那么这件案子的原告和被告都会让人感到不寒而栗。

    谁知道呢?谁相信呢?王立军从重庆角落中挖出来的那些“人大代表”“私企带头人”,那些百姓最放心不过的人,却都只是一层雾,遮住了百姓的双眼。多么可怕的“相信”!着实让人汗颜,令人发指!好在这种相信被及时制止,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那么难道就不能相信了吗?什么都得事必躬亲,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鸿门宴上,项王屡屡拂了范增的意,反而让刘邦成功脱逃,气得范增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吾属今为之虏矣。”事实也正应验了范增的话,项王最终死在自己的刚愎自用上,他不具备相信别人的能力,也无怪乎别人说他沐猴而冠了。

    相信,这一种能力,运用得好,足以趋利避害,刘邦虽然遇事总问“为之奈何”,然而良士如张良,萧何,樊哙都得到重用,并且甘心效忠刘邦,这无外乎都得益于他的相信。相信,运用得不好,家破人亡,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可悲可叹!由此不难看出,过分地相信和一味的刚愎自用都是自取灭亡的极端,唯有因人制宜,培养聆听、选择和自我决断的能力,才能像聪明的刘邦一样建立大业,才能够真正拥有相信未来、建设未来的资本!

    相信虽是个动词,但更主要地需要看主语的行为,我们要明智地相信,果断地辨别。

   【评语】作者发议论,旁征博引,侃侃而谈,既能从书本出发,也善于联系现实,一篇文章之中,涉及如下社会新闻:1.“歌手臧天朔一审被判六年有期徒刑”;2.重庆市法官学院原院长、重庆市高级法院执行局原局长乌小青受贿357万元,被捕后在看守所里自杀;3.重庆公安局长王立军打黑。文章中引用的材料竟是十天内的社会新闻.这就在四十篇同题作文中显得很“抢眼”。一般人写“说'相信”,讲经论道,从常识到道理,从道理回到常识。“空对空导弹”飞过来打过去,而这篇却全是“新鲜材料”,这就让议论有了“活气”。这样的文章,体现了作者关注社会的意识;我们读这样的文章,会想到是个明白事理的人在写文章,是个有读者意识的人在写文章。    (点评:王栋生)

说“相信”

 【特等奖——江苏省沭阳国际学校 任盈盈/文】

 人类历史是一个大熔炉。一代又一代人奋不顾身地跳了进去,经过时间的历练,烧出了一些东西,也毁灭了一些东西。“相信”从其中脱颖而出,执行着成就与毁灭的任务。

 相信是维系人与人距离的“弹簧”。古汉语中“相”是有两种意思的,一是相互、互相,与现代汉语中一致,大家都熟悉帝王将相,作为统治者,只有与臣子相互信任。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以心相交,才会有历朝历代的盛世。汉武帝刘彻在做太子时与一帮兄弟互相信任,风雨与共,才有为他卖命的臣子,才有西汉最繁盛的功业。在现代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你一个信任的眼神.信任的微笑,对方一个会意的回笑,让彼此间充满信任,拉近彼此的距离,温暖人们的心房。然而“相”的第二个意思是“单向的”。一个人的过度单向相信,而对方却不然,所以说相信是弹簧.当一方用力过多,就会反弹,往往会有人受伤害。相信成就历史,成就人类.同时也可以毁灭历史与人类,当汉武帝过了中年,臣子依旧是臣子,完全相信他们的王,而汉武帝已不是从前的他。有多少人死在了他的无情刀下。

 相信是社会进步的源泉,在社会、国家、国际的大环境中,“相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社会生活中,相信他人会让你对生活充满希望。2008年四川的巨大灾难让太多人身陷阴霾,然而,四川受灾人民相信党和政府,相信13亿的热血同胞,他们终于从灾难中挺了过来,迎来了新的希望,推动整个社会进步。在地区与地区、国与国之间同样需要相信对方,如果没有相信,国与国不会交流、融合,文化、经济不会碰撞出火花,如果没有相信,将没有真诚的合作。只有相信,才能让社会经济、文化都蓬勃发展起来。

 既然人、社会、国家都需要相信,那么我们是否忘了谁?    人与自然同样需要相信,人类生活在自然之中,不断从她那里索取,又加以破坏。有没有觉得这个冬天不冷了,周围的空气越来越差了,喝的水让牙齿变黄了。我们生活的城市河水不再清澈,鱼儿忘记了游戏……种种行为都让自然母亲伤痕累累,我们是自然的儿女,她毫无保留地相信了我们,而我们竟学会了背叛,随之而来,洪水,泥石流,海平面上涨,臭氧层被破坏,一切的一切,给了我们响亮的巴掌。    被相信,是人类生存的条件。只有被自然相信,我们没有恶意,我们会好好爱她,人类才能在广阔宇宙间得以生存。

 说完人类、社会、自然,我想单独说一下文化。韩寒说,文学不是用来崇拜的,他认为那是一种病态。同样,文化也如此,央视有个奇怪的论坛——“百家讲坛”。十年前,丁肇中在那里把物理讲得津津有味,而如今于丹讲《论语》,易中天讲《三国》,把国学炒得火热,老少扎堆看起了国学,观众用了百分百的相信去听她、他的讲座,相信的结果是于丹只教会了人们能说会道,消遣生活,易中天对权谋之术左右不定,至今未有定论。

 可见相信,不可不用,也不是随便可用的。

  相信,充盈在时空的夹缝里,无处不在,然而,当经济危机席卷全球,信任危机又何去何从?为什么人和人有距离.社会有差距,自然不再相信人类,连在思想文化方面都开始盲目?

 相信,不是只言片语可以讲完的。

 只有每个人把相信放在心中,这个世界才会更加美好。

 【评语】对“相信”,作者想说的话很多,笔下的材料很丰富,这是平时善于积累的好处。二、三两段的议论比较“结实”,特别是第二段,扣住“相信”一词的内涵分析,很有说服力;第四段起转而论说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信”。这样写比较“险”,论述起来比较勉强(这一部分的确没有论述好)。“说完人类、社会、自然,我想单独说一下文化”,作者的本意,可能是在说完“相信”之后再说怀疑,但是这句话有可能造成逻辑上的混乱。如果在拟提纲时能严密一些,作适当的调整,合理地安排分论点和层次关系,全文的结构能更理想一些。(点评:王栋生)

 

【特等奖——江苏省宜兴中学 徐珂熠/文】

  我常揣度“相信”中的“信”字来探寻这种神奇力量的来路。

  是信任,它常以爱作纽带,枯萎的花相信春天的到来,慈祥的母亲相信入狱儿子的无罪。是信念,石缝中的种粒相信划破黑暗的天光,废墟下的人们相信微茫却渐近的脚步声。是信仰,胡杨相信上天给予的严厉命运将它升华,父辈学者们相信信息技术的洪流中文学永不消亡。   

    用信任、用信念、用信仰,我们在臆想中无限地逼近心中的那份真相。然而,这份真相可曾永久地保鲜,可曾在四面八方涌来的风中颠倒了它的指向?我们的“相信”是否因种种外因消磨殆尽?换言之,怎样才能立稳相信的根基?

    看看鲁迅吧,他洞悉麻木的民众,亦相信振聋发聩的言论的药剂作用,他相信人性的可塑性,并至死都在用笔战斗。而布鲁诺。既然认准了心中的真理,即便是火刑又能奈他如何!凡深入与执着于真实的人,总是会遭到各种各样的非议与质疑甚至生命的威胁,这是从来如此的。他们无视其余,仍坚定地选择相信,是因为他们肉躯中屹立着丰盈而无畏的灵魂。他们的爱是大爱——对民对理皆可,因而他们的信亦是至信。我们试想,倘若一个人没有明确的价值取向、没有自我的判断、更无强大的精神力量,他又有何能力、又有何资格坚持他的相信?他只会眼见着这相信渐变为将信将疑.进而退化为彻彻底底的自我否认了。

    进一步想,能捍卫“相信”不使自己随波逐流果真就是至境吗?鲁迅捕捉住了新旧时代风云变幻的契机,布鲁诺亦是为“日心说”进行了上万次推翻与论证。可见仅凭一股子执着的劲是不够的,相信也绝不只是主观冲动,它需要正确客观事实的支撑,依赖人一双识别高下的慧眼。莺莺相信了张生,断送了自己一生的爱情,是愚信;爱迪生相信直流电的神奇而阻挠交变电的推行,延缓了历史进程,是无药可救的固执。好比播下了恶的因,不管如何辛勤精心地呵护浇灌.收获的终究是与付出不对等的恶的果。

    选择相信的对象与如何持有相信同等重要,前者要求内在精神世界思考问题的深度,后者则需内在精神世界左右我们行为的力度。它们犹如文道与武道完美曼妙融合起来,将相信的艺术推向极至。    前方是未知的,但我们可以料想总有苦难横亘,总有断续的阴霾在不经意时出现。了解相信、勇敢地去相信,就像遇着了坚定可靠的目光,心中的世界以及身处的世界都不会至于无望。

    【点评】文章从“信”字的剖析入手,不是简单地析字取义,而是从“信任”“信念”“信仰”三个维度提示“相信”中“信”的内涵。然后连用了三个反问,引出了本文论说的重点,即“怎样才能立稳相信的根基?”首先是鲁迅一例,其次是布鲁诺一例,中外对举,综合分析。继而用“进一步想”引出更深一层的分析,依然用前文两例,推出一层新意,之后又引爱迪生和莺莺两个反例,正反对比,取舍分明。至此,作者对选择相信和如何相信两个层面的价值做了高度概括,最后一段展示“相信”的意义。

这就是小作者的“说'相信’”。逐层推进。例证多用,富有逻辑力量,是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遗憾的是少数语句在表达上因过于推敲而不够精准,以至行文在推进过程中不够流畅。(点评:蔡明)

 

【特等奖——南京师大附中江宁分校 许冬月/文】

 相信是人类的一种情感,一种对外物精神上的寄托。那么人类该将这种情感寄托在什么上呢?该怎样将这种情感表露呢?那么就让我来说说“相信”。

 首先相信自己。自己是人类的本质形体,所有的行为必须从自己出发,所以必须相信自己,否则你只能活在别人的控制下。纵使我们努力地活得精彩也只是为了符合别人眼中的价值。相信自己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有独立的思想,有独立的自我约束力……相信自己是生命存在的基础,是成功的基石。当有人问爱迪生:“你已经失败了那么多次还未找到适合做灯丝的材料,难道还不应放弃吗?”爱迪生却肯定回答:“我虽然失败了1000多次,但我却知道了有1000多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怎么能说是失败呢?”爱迪生之所以会有这番回答,是因为他相信自己终有一天会成功。如果他不相信自己,恐怕为人类带来光明的电灯还不知道何时才能诞生。

 无独有偶,在欧洲有这样一个人,他相信自己的音乐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他就是安东宁·德沃夏克。这里的相信除了对自身的肯定,还含有另一种高尚的情感——对祖国的相信,相信一个国家不会灭亡,相信一种精神不会湮没。当安东宁奏响《斯拉夫舞曲》,踏着《摩拉维亚四重奏》的节拍,他让整个欧洲起舞。吟唱出《白山的子孙》,他又激起同胞们的不屈,奋起反抗那来自远方的铁骑。而在异乡,他用饱含深情的音符写下《自新大陆》,仍旧有说不尽的艰辛。是对祖国的相信,对祖图的深爱,造就了安东宁。国是一个大家,是每一个人情感扎根的地方,是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绝不可忘却的。所以必须相信祖国。

 第三是要相信知识。《基督山伯爵》的结尾说:“人类的一切智慧都蕴藏在两个词中,希望和相信。”这句话不是小说,而应是每个人心中的圣经。人类的文明起源于文字,文字传递知识,知识铸就精神,而精神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所以要相信祖国就要相信知识。无论是占代的科举制选拔,还是如今的科教兴国,其本质都是相信知识。只有相信知识才能够明辨是非,才能够做“善”的自己,才能够造福于国家;只有相信知识,才能“知明而行无过矣”,才能“举世混浊而我独醒”,才能“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而不会“可怜白发生”。知识是看透物质本质前必须具备的一种素养,它是人类残缺精神的依附寄托。要成为一位智者,首先要相信知识而不是主观的臆断,才能为世人解难答疑,走上新生的道路。所以必须相信知识。

 然而所有的相信都不是盲目、麻木的。必须立足于正确的方向之上。个人的主观臆想,当然不能不听劝言而固执己见;国家不基于实际而提出的策略,当然不能听之任之;已证实是错误的知识,当然不能顽固不化,不愿更变。所以还要经常地推敲他人的建议,然后相信他们,做出最明智的选择,避免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有一种动物皮毛很宝贵,比如狐狸:有一种动物肉很值钱,比如猪;而有一种动物的情感更是弥足珍贵,比如相信。

 相信真理,相信一切美好的事物。

 人类生存的哲学就是彼此的相信,所以相信应是所有生物体都存在的一种情感。即使不被察觉,它也确实存在。

 有人说:“独立的旅行,必须把爱交出来,即使受伤,也要勇敢去爱。”我想这也是建立在“相信”二字之上的吧。说“相信”实质是论“人性”。

 【评语】作者的智慧在于首先为“相信”进行内涵的部分定位.紧扣住题目,然后用两个问句,把文章论说的重心牵引到自己可以充分发挥的相关方面。正文从相信自己、相信祖国、相信知识三个方面来阐发论证,有很强的立体感。最后能从“人性”的高度绾结全文,写得很是机智。举例和引证的文字,显示了小作者的较宽的视界和独到的关注、思考,也为文章增加了获奖的分量。。(点评:蔡明)

(原载《江苏教育报·高中生周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